清末莱阳县令朱槐之与莱阳事变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5/29|浏览量:607
关于清末莱阳事变的真实记录莱阳事变,系清末山东莱阳农民为抗捐而发动的一次起义。《山东公愤莱阳事变实地调查报告书》即为此次事变的详细记录。
清末山东旅京同乡编。宣统元年(1910年),莱阳一带人民掀起抗捐抗税斗争,山东巡抚孙宝琦闻讯后立即派大兵镇压。清军在莱阳奸淫掳掠,滥杀无辜,民众死伤者四五千人,民房被焚毁达一万三四千间,村庄被平毁者十三四,造成轰动全国的惨案。惨案发生后,山东人民尤其是旅居东北、上海、北京等地的山东同乡尤为愤怒。他们"迭次开议筹商办法",共谋救济保全之计。鉴于当时各报所载虽已详尽,但"不尽有徵",山东旅京同乡遂有搜集调查证据、了解真象之议。于是有栾振声、刘肇唐二人回乡,"毅然以调查为己任,自备斧资以行","往返数月,亲历灾区,按验数过,又遍走各村堡,明查暗访,核其异同而笔之书,遂撰成这一调查报告。作者以其所见所闻,详细地叙述了莱阳民变的整个过程。
第一部分叙述了事变的原因;
第二部分记载了莱阳绅董的劣迹;
第三部分介绍了官民三次冲突的大致情形;
第四部分以"官吏的张皇"为题,记录了自知县到巡抚各级官吏在事变中张大其词,与民为敌的事迹;
第五部分描述了清军在莱阳及其周围一带强拉驴马、敲诈勒索、肆行抢劫,屠杀无辜等暴行;
第六部分介绍各地同乡包括平民与官吏对惨案的态度。
由于作者对"非有确据者不录",因而所述较为可靠。
为研究辛亥革命前山东民变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原载于《帝国日报》1910年9月12日至10月14日,后收入《近代史资料》1954年第1期。这册报告书为研究辛亥革命前夕的莱阳事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加上当时只印制了 2000册,可想经过百年历史的风尘,能流传下来的不会太多,现已成为比较少见而珍贵的山东乡土文献。
《山东公愤莱阳事变实地调查报告书》,栾振声、刘肇唐撰,山东旅京同乡会编印,清末石印本,长25.5厘米,宽14.5厘米。报告书封面题签分为两部分,“山东公愤” 四字横写,“莱阳事变实地调查报告书”字样竖排。
报告书不厚,只有16页32面,内容分为七个部分:一、莱阳祸变之原因;二、莱阳绅董之劣迹;三、官民冲突之情形;四、官吏之张皇;五、军师之暴横;六、同乡之公愤;七、总论。
先来了解一下此次事变:清末山东莱阳农民为抗捐而发动的一次起义。莱阳官绅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素来残酷,在原来苛收重税的基础上,又利用“新政”名义,额外增收捐税。1910年(宣统二年)春,莱阳霜灾严重,庄稼大半颗粒无收,然而官绅仍加紧勒逼钱粮与苛捐杂税,加上劣绅奸商又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农民实在不堪其苦。5月21日,饥民700余人在曲诗文(又作曲士文)的领导下,拥入县城,要求减免苛捐重税。知县朱槐之被迫应允,遂被清政府革职。新任知县奎保仍照旧收捐,并派兵捉拿曲诗文。6月12日,曲率数千农民围逼县城,到处捣大户、捉富豪,给封建势力以猛烈打击。山东巡抚孙宝琦派登州镇总兵李安堂、新军协统叶长盛率领大批新旧各军向莱阳进攻。7月,曲率众数万人驻屯于马山埠,与清军展开激战,坚持两个多月,后因寡不敌众,加上武器落后,缺乏严格组织和训练,遂告失败。
1914年,在北洋军阀袁世凯的黑暗统治下,曲诗文从外地潜归家乡,继续联络各乡群众和封建势力作斗争,后被杀害。
这场震惊全国的抗捐抗税斗争,虽然被清政府血腥镇压下去了,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却因此而联合起来,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主主义反清运动,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成为辛亥革命的前奏。
莱阳爆发的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捐抗税运动,因与湖南长沙发生的抢米风潮齐名,被统称为宣统二年震惊清廷的两大事变,也成为中国近代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册《山东公愤莱阳事变实地调查报告书》即为此次事变的详细记录。在正文前的引言中,编者介绍了编写此册的目的:“莱阳风潮卒演惨剧,数月以来,敝同乡等奔走骇汗,函电交弛,迭次开议,筹商办法。而吾乡父老及上海东三省各埠诸同乡,群起责难,共谋救济保全之方法。虽各报揭载颇称详细,而不尽有证,设以惝恍无据者,执为铁证,言者既无价值,更何况谗匿之口。众方议搜查证据,而栾君振声、刘君肇唐,毅然以调查为己任,自备资斧以行是役也。往返弥月,亲历灾区,按验数过,又偏往各村堡,明察暗访,核其异同。而笔之书不庇官、不袒民,胪举者率有案可证。虽分途前往,各不相谋,而皆已得其秘要,归报同人,爰其先后报告,以质诸天下,愿关怀时局者共鉴之。”
编者栾振声、刘肇唐未能查到资料,身世等情况不详。笔者手中所藏此册第一页上方天头处有朱砂毛笔字迹:“栾振声字鹤九,与柱相熟,其人善书法,尤精小楷。”为我们了解栾振声其人有些微帮助。
在接下来的第一部分“莱阳祸变之原因”中,两位编者记录下了自己调查到的事变原因:“查此次激变原因复杂,而其至关重要者厥有数端:曰钱粮、曰苛捐、曰积谷。皆官绅同恶相济有以激之……”说到苛捐杂税,《报告书》列举了多种:契纸税、户口税、文庙捐、油坊捐、染坊捐、线麻黄烟捐、牲畜捐、钉牲口蹄捐和瞎子捐等等。读过真有“苛政猛于虎也”之感受。
据有关记载,惨案发生后山东旅京同乡义愤填膺,以栾振声、刘肇唐为首自发地进行了实地调查,广为搜集证据,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一万五千余字的《莱阳事变实地调查报告书》,并自行印刷了2000份,在北京、上海、天津及全国各大、中城市广为散发,当时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全国各大报刊也竞相转载了此《报告书》,在全国形成了强大的舆论声势。由于调查和撰稿者本着“非有确据者不录”的原则,所述史实真实可靠,所以《莱阳事变实地调查报告书》为研究辛亥革命前夕的莱阳事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加上当时只印制了2000册,可想经过百年历史的风尘,能流传下来的不会太多,现已成为比较少见而珍贵的山东乡土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