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之看法

早就想写点关于孔子周游列国的看法,一直没有“文”机,今日偶读“木兰园里闯一闯”,顺便写上几句。
一是,就地盘而论,孔子周游列国,其实就去了山东和河南。孔子周游列国,按现在的地图来说,不过就走了两个省——山东省、河南省。孔子花费13年周游列国,算起来地盘不大,但行程却很复杂,当时各国心怀鬼胎,以邻为壑,国与国之间往往处于绝交和敌对状态,同时,道路泥泞,都是土路,估计也不好走。孔子在住鲁国国政时,与齐国争天下,搞得齐国对孔子恨之入骨。可以说,齐人是不喜欢孔子的。但是现在,在淄博境内的文昌湖旁边,却竖起来孔子的塑像,这是与历史不符合的。按照历史的真实情况,竖立管子的雕像比较合适。
二是,就心情而论,孔老夫子周游列国的心境是最不得志的时候。孔子周游列国不是主动地,是被迫之举,一个原因就是他在鲁国为官,为司寇得罪了“巨室”,“巨室”咬牙切齿,要害其,孔子被迫无奈,为了躲避祸患、重新东山再起而走的。而且出走的时候也很匆忙。夫子一走好几年,不知道家中的夫人如何?史书没记载,孔子不是死了老伴,就是离婚了。有的文章说,孔子是离婚。要不是孔子见了一下男子,就传出了一些说法。一是男子风骚迷人,是个万人迷,风骚为万种,可能另一方面,孔子没有老婆,就是所谓的单身。
三是其精神是所嘉的,矢志不渝,勇往直前,全力以赴。这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搏,也是最后一条想取得世人认可的一条道路,就是游说。实践证明,通过游说,当官的希望一点都不大。

四是,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了谋官。从50多岁到68岁,一个老头,带着一帮学生,赶着马车,舟车劳顿,道路崎岖,行路难吃饭难,却坚持了14年。说是游官,更像是逃亡。孔子去的那几个国家,不过是几个小国,卫、曹、宋、郑、陈、蔡、楚等国,都不是什么有影响力的大国,楚国还牛一些,不过孔子也只到了楚国的边境。
五是,孔子出游,是孔子想的行为举动已经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变得更世俗点,强迫自己去适应社会。孔子的真实心境,第一个,在卫国时,孔子竟然想通过卫灵公的夫人南子,来攀附卫灵公,这不像孔子的作风啊。
史料记载,孔子知道南子生性淫乱,甚至和宋国公子朝私通。孔子竟然也能忍耐去和她见面。这说明孔子到老年时,被迫无奈也变得世故了。这对自己过去坚持原则的做法心有后悔。
另外,卫国公知道南子的这些事情,竟然容忍了,说明当时男女关系并不像是宋代以后的那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而主张礼仪制度的孔子竟竟然想去侍奉卫国公,讨得一官半职。可见孔子,为了实现当官的愿望,也不得不改变自己的做法。

周迅在《孔子》中饰演南子
六是,其弟子不看好这次出行,途中弟子散去了不少。 在郑国,孔子和他的弟子走散,自己一个人在城门口等待。弟子寻找的也很心急,到处询问郑国人。可郑国人向子贡形容孔子时怎么说的呢——“累累然若丧家之犬。”说明孔子的弟子对其游说做官也不看好。这种形容,即使放在现在的普通人身上,那也是难以承受的。可孔子忍受了,依然不放弃不抛弃,进行前行。
是为了什么?说明孔子当官愿望炽热,内心坚强,只要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哪怕委屈自己都行。
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并不是那么受欢迎。在匡地,被人当作坏人给围攻。在宋国时更过分了,宋人把他休息过的大树给砍了,这意思明摆着是不欢迎你。经过种种折难(当然也有部分喜讯),孔子施施然就到了68岁。难以想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老婆孩子们在家里是怎么过得??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
这时,十多年后,鲁国政局才稍微稳定一些,孔子回国,彻底地放弃了当官报效国家、实现自己雄伟目标的愿望,开始钻研学问,不再过问政治。孔子的周游列国不是我们说的那样高大上,是一次逃跑、避让和努力。
(2020年2月26日10:24:48)
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唯独不去秦国的原因
参差不整齐2020-02-12 23:40
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大家也都很熟悉。孔子从55岁到68岁,带着弟子用十三年时间,从鲁国出发并周游列国,最后又回到鲁国。
孔子在各国之间游说、讲学,大国小国去过很多个,但是唯独没有去过秦国。

孔子周游列国
秦国当时作为一个大国,影响力不能说不大,但是孔子始终没有踏进过秦国。其实,这也是秦朝缺乏文化的表现,大家都不过去,说明光光武力统一天下,不会长久的。
同一时代的圣贤老子曾经西出函谷关,后来不知所踪,而孔子却没有到过函谷关。
很多人都在寻找原因,我认为孔子不去秦国的原因是,孔子厌恶秦国的人殉制度,不愿意和秦王这样的禽兽君王为伍。(暂且存疑)
孔子对丧葬礼仪讲的不多,很多人对孔子对待人殉制度的态度不清楚。
孔子是坚决支持周礼的,有人认为周礼里面也有人殉制度的。
证明周礼里面没有人殉就很重要。
这个《礼记》里面找到了证据,在《礼记·檀弓下第四》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陈子车死于卫,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子亢曰:“以殉葬,非礼也;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得已,则吾欲已;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于是弗果用。
翻译:陈子车在卫国死了。他的妻子和家宰打算用活人为他殉葬,决定之后,陈子亢来了。两人告诉陈子亢说:“他老人家有病,没有人在地下伺候他,希望能用活人为他殉葬。”陈子亢说:“用活人殉葬不合礼仪。尽管如此,兄长有病,应当有人去伺候,除了妻子和家宰外,谁还能做这事呢?如果不这样做,那正合我想法. 如果要这样做,那我就想用你们两个人来殉葬。”于是,陈妻和家宰便没有用活人殉葬。
历史上对陈子亢的解释不多,只知道陈子亢是孔子的弟子。
这段话也充分证明孔子代表的儒家是禁止人殉的,孔子推崇周礼,把恢复周礼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可以认定《周礼》里面是没有人殉制度的。
人殉制度在商朝比较流行,作为一种丧葬风俗,在民间有很大的惯性,彻底废除不是一个文件就能做到的。
孔子说当时的社会是礼坏乐崩,周朝的影响力已经衰弱,不能对诸侯国行使管理权。诸侯国可以互相用武力来吞并更小的诸侯,《周礼》对诸侯更不能产生约束力。
孔子重视礼,对破坏礼制的行为坚决进行批判。
《论语.八佁》里面有这样一句很著名的话:“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宫廷舞蹈
以当时宫廷的舞乐队来说,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即季氏只能用四佾,鲁昭公应用六佾,周朝天子可用八佾。可是季氏却偏要设置六十四人的大型舞乐队。
孔子对季氏超规模使用乐队都这样批判,对秦国擅自用人殉制度,破坏《周礼》的丧葬制度会更加的不能容忍。
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公元前677年秦武公死时,“初以人从死,从死者六十六人。”由此开了秦国人殉制的先河。
公元前621年埋葬秦穆公,秦康公遵照穆公遗嘱,竟一次杀殉177人,其中有姓子车氏的三兄弟,名奄息、仲行、针虎,都有百夫不挡之勇,曾为秦穆公扫西戎屡立战功。
诗经中的《秦风-黄鸟》中有一句:“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诗的大致意思是说,秦国的三位贤臣殉葬以后,人们悲痛万分,纷纷唱道:“苍天啊,怎么可以将这么贤名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愿意出一百条命将他们其中的一个换回来!”
因为这件事,秦穆公就是没有争议的暴君。
《史记·孔子世家》说,诗原来有三千多篇,经过孔子的删选,成为后世所见的三百余篇的定本。
孔子在《诗经》众多的诗歌中留下了这一首《秦风-黄鸟》,也是表达了孔子对秦穆公人殉事件的声讨。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秦穆公死于公元前621年。孔子生活在秦穆公死后几十年,秦穆公如此史无前例的人殉事件还让人记忆犹新。
秦穆公死后的一二百年间,因为秦穆公人殉事件,秦国的国力受到很大影响,已经没有秦穆公称霸诸侯的气派。
孔子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秦国国君在孔子看来就是禽兽不如,孔子不可能与这样的禽兽不如的国君打交道。
这应该是孔子不去秦国的原因。

(信息来源:网络)有修改。

孔子周游列国行迹,概述如下: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都去了哪些地方?
孔子周游列国是从鲁国出发,大致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晋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现如今大致路线曲阜——菏泽——长垣——商丘——夏邑——淮阳——周口——上蔡——罗山,然后原路返回。
前497年秋,鲁国郊祭,未按惯例分祭肉,表示孔子被解聘。孔子去卫国(濮阳),开始了周游列国之旅。卫灵公给了跟鲁国一样高的俸禄,但并不参与国政,最让难忍受的是卫大夫以陪护之名进行监视。孔子不被见用,决定前往陈国,经卫国蒲邑(长垣县)再到匡地(张寨乡),被误认为是阳虎一行,孔子长相有些像阳虎。早年阳虎曾率兵在此暴虐匡人,为孔子驾车的颜刻当时也随行,以致拘困五日。获释后遇到颜回,孔子说“吾以汝为死矣”,颜渊答“子在,回何敢死”。陈国去不成,只好折回卫国。卫灵公深知孔子出走之由,故让国夫人南子召见,还跟夫人一道带着孔子前后乘车招摇过市,昭示礼遇孔子。不料,孔子以此为丑,离卫回鲁,这已是前496年底前后了。
前495年春,邾隐公来朝,鲁定公接待,子贡大发观感,五月定公卒,不幸言中,孔子说子贡“多言”。
前494年,吴败越于会稽,得“骨节专车”,遣使前来请教孔子;孔子说,“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云云。孔子居鲁一年多,历定公卒、哀公立,没被鲁国执政的三桓聘用,下决心出国周游。
前494年年中或下半年,孔子原定去晋国。此前(前502年)季氏家臣阳虎结党欲取代三桓,兵败后逃亡,最后在晋国为赵氏臣。孔子一行到黄河边,听说赵鞅杀贤,改道去卫国。此期间,卫国为战事所困,前497年春,齐卫“伐河内”(黄河河南段以北)以抵御晋国,晋卿赵鞅忧虑邯郸,欲迁卫所献五百户至晋阳(太原城南),赵午执行不力被杀,引发晋国六卿权斗内乱。宗周出面组成齐卫郑等反晋联盟,赵鞅先败后胜,卫国紧邻晋国常遭报复,故卫灵公“问阵”于孔子。孔子对“问阵”深感难堪,第二天就离开卫国,再走西线前往陈国。经过蒲邑,正碰上卫国“公叔氏以蒲叛”,让孔子签订不去卫都的盟约才放行。正好卫大夫遽伯玉派人相邀,子贡不由发问:“盟可负邪?”孔子说:“要[挟]盟也,神不听。”一行又折回卫都,卫灵公自知“问阵”失礼,故亲自“郊迎”。此时卫灵公已老,“怠于政”,最忧王位接班人,前496年卫太子欲杀南子出逃,欲立幼子郢,近年私下交心屡被婉拒,故明言不能用孔子。
前493年四月卫灵公卒,(十月葬),南子奉遗命立公子郢,被婉拒,改立废太子之子辄,即卫出公。六月,晋悄悄置卫太子蒯聩于戚地(濮阳城北),伺机护送夺位。
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具体何时启程?依司马迁说在卫灵公卒之前。《史记》记孔子周游列国时序较乱,只能参考。孔子住遽伯玉家,遽既是权臣,又是贤臣,还是好友,不可能不露一点迹象,故秋葬后去卫,亦可谓空穴来风。
前493年春或秋,孔子离开卫国,前往陈国。这次没走西线,而走东线。首站曹国,没人接待。
第二站宋国,路途看到宋司马桓魋造石椁墓穴,历时三年未完,发议论说靡费,桓魋闻说,“拔树”相威胁。孔子说“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匆匆离宋。
第三站西行折向郑国,大抵前两次因匡、蒲之厄未能成行,而补其憾。未被郑国接待,又与弟子走散,独候于城东门,被郑人奚落为“丧家之狗”。
前492年抵达陈国。五月,鲁司铎失火,殃及公宫及桓、僖之庙,“孔子在陈,闻火”。秋,季桓子病,嘱康子“必召仲尼”;季康子继位欲召,公之鱼劝召冉求。孔子闻讯,生思归之念,子贡诫冉求:“即用,以孔子为招。”
前491年,孔子“自陈迁于蔡”,目的是会叶公。会叶公为何在“蔡”?蔡国前494年被楚国逼迫离开新蔡,于前次年迁往下蔡(凤台),陈国之南的上菜、新蔡已人去物非。叶公,即沈诸梁,芈姓,沈尹氏,名诸梁,字子高,字号叶公,叶公既是重臣,又是能臣,还是贤臣。此时,楚国已势不可挡,叶公等楚将忙着“谋北方”大事。蔡国仍是心病,下蔡自然是眼中钉。春,蔡侯想“如吴”求救,“公孙翩逐而射之”。至夏,楚已经攻克夷虎(寿县东),隔淮水虎视下蔡。同时,把老蔡地遗民迁负函(信阳),打开东进中原通道;又把方城之外的散民迁入缯关(独树镇),疏通西进中原通道。楚国谋北方态势可感,但方略未必让外知。于是,孔子只能沿着上菜、新蔡,以及蔡移民地负函,直到叶公封地叶邑(叶县),寻访叶公。这就使得负函到叶邑的沿途,留下了许多孔子一行的遗址轶闻。孔子在何时何地与叶公相会,至今难考,但孔子行迹可考。
前491年春,出陈国,过上菜、新蔡旧地,前往负函。子路问津,过浉河(罗山县,浉河横贯信阳流入淮水,1986年文物普查发现[明嘉靖]翰林何洛文所书“子路问津处”石碑。)子路遇荷蓧丈人(罗山县)。明万历十一年《罗山县志》载:“小石门在县南80里,子路宿于石门(涩港乡南)”。一说,叶邑,《叶县志·古迹》载:“牛老陂在县南十二里,即荷丈人止子路宿处,今尤潦是其地。”《叶县地名考》称:“尤潦在城关镇南6公里……因地势低洼易涝,转音为'尤潦’。村西北有荷丈人墓,及'止子路宿处’石碑一通。”
前490年,“孔子自蔡如叶”。子路问津,过滍水(出自鲁阳县尧山,经叶邑城西),遇长沮、桀溺。郦道元《水经注·水注》载:“南阳叶(汉魏时叶属南阳郡)有黄城山,是长沮、桀溺耦耕之所,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史记正义》注引《圣贤冢墓记》云:“黄城山,即长沮、桀溺所耕处。下有东流水,则子路问津处也。”黄城山今名黄柏山。清同治《叶县志·古迹》载:“问津村在县北十里黄柏山下,滍水之南,即沮、溺耦耕、子路问津处。”
叶邑折回,无需问津。至缯关或方城,遇楚狂接与。楚狂知孔子必原路返回,故在此等候。《尸子》载:“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续汉书·郡国志》:“南阳郡叶有长山曰方城。”《水经注·水注》:“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盖于此也。”方城山,叶县西南保安镇花头山一带,临荆襄北出叶汝古道。方城,或指南阳方城。
出方城过负函“返于蔡”,已是前489年。是年春,吴伐陈,楚昭王“乃救陈,师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去陈蔡、昭王聘孔子,应当与叶公有联系。孔子一行经下蔡辖地,被蔡大夫“发徒役”围于野,绝粮七日,孔子“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昭王欲“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劝阻。七月,楚昭王决心开战,“卜战,不吉;卜退,不吉”,“将战,王有疾…卒于城父”。秋,卫出公召孔子。“于是,孔子自楚返乎卫。是岁也,孔子年六十三,而鲁哀公六年也。”
前484年,冉求率军迎战齐师获胜,乘机让季康子“币迎”回归鲁国。68岁的孔子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周游列国之行。
(出游孔子十多年,不知道给家里寄钱否?不知道家里是如何度过的??)
2020年8月30日22:59:38
新的故事出来了。
感知孔子的婚姻!
在这之前,我不知道孔子是离婚的,是“出妻”“休妻”的,好像没有任何一本书提过孔子离过婚,以为孔子的婚姻是圆满的。只知道孔子说过“唯有小人与女人难养也”的论调,认为孔子说的很有道理,没有到,这是自己生活的总结。后来知道,孔子老婆幵官氏在生孔鲤的时候,孔子没有再跟前伺候老婆,而是和鲁君坐而论道,知道家人过来说生了个小子,孔子这才回家,当到此处,我觉着孔子不顾家,不体贴老婆。大凡圣人、或者做出点贡献的人,婚姻往往是不重要的吗?读到后来,孔子后来周游列国,忽然有一天我想起来,想问问孔子为家里寄钱了没有?这个时候,估计孔子已经离婚了,无牵无挂。过去有一部戏剧,说孔子见南子,差一点被放荡的南子所迷惑。想想当时,孔子也是单身汉,长久在外流离颠沛,见到如此貌美而又风骚的南子,心中滕然生起一股热流,也很正常。只是,南子的背后的力量,使孔子不敢放弃,只好快速离开。
(南子(?―前479年?),春秋时期女政治家,河南商丘人。南子原是宋国公主 ,后嫁卫灵公为夫人。
南子生性淫乱,与宋国公子朝私通。卫灵公不加阻止,反而纵容南子,召公子朝与其在洮地相会。卫灵公的太子蒯聩知道南子私通之事后,非常愤怒,便和家臣戏阳速商量,在朝见南子时趁机刺杀她。结果戏阳速反悔没有行动,被南子所察觉,蒯聩于是逃亡宋国,卫灵公将蒯聩党羽全部赶走。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访问卫国,南子与孔子隔帐见面。南子叩头还礼时,身上佩饰发出清脆响声,孔子学生子路对此颇为不满。后来孔子认为卫灵公不是爱好德行如爱好美色一样,于是离开卫国。这个官面文章,估计孔子是动了心得。
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南子遵照卫灵公意愿,想立公子郢继位,公子郢推辞,于是改立蒯聩之子辄继位,是为卫出公。前480年,蒯聩夺取卫国国君之位,是为卫庄公,《列女传》称南子随后被庄公杀死。)
”美而淫“,古来圣人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控制能喝酒否?应该能喝酒!孔子儿子早逝,估计与孔子不顾家有关。
孔子的婚姻的悲剧在于孔子是一个社会底层而又不断进度的传统型人物。因为家境贫寒,只能去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女子幵官氏为妻,其实很不对孔子胃口。没有办法,人穷,能去上老婆就不错了。孔子不断进步,不断实现自己的远大的政治抱负,幵官氏更是配不上他。最后,只有“休妻”。在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女人以更解放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上,与"老古董"孔子的胃口很不匹配,离婚是必然的。
孔子的离婚,不是我读书读到了,而是我感悟到的。感觉孔子的婚姻有问题,一查资料,果然是离婚的。2020年8月30日23:25:25
在董仲舒整合儒家学说之前, 简单说来, 儒家学说不过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说中的一家学说, 它所影响的范围不过是鲁、齐两国及周边的一些小国。孔子为推行他的学说, 曾率弟子周游列国, 但效果并不好。他卸职司寇后, 先是到了齐国, 求见齐景公, 和齐景公谈了他的政治主张。齐景公待他客气, 本想用他, 但由于相国晏婴认为孔子的主张不切实际, 最终谢绝。后来, 孔子又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 这些国家的国君都没有用他。路途中, 他还遭遇了许多困境, 如在陈绝粮, 受困于蔡, 被桓魋追杀, 遭路人奚落, 以至于他把自己比喻为“丧家之犬”
战国时期, 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影响, 出现了孟子、荀子等大家, 但传播得也不理想。孟子到齐、梁、鲁、邹、滕、薛、宋等几个国家游说, 也曾被先后拒绝。孟子见梁惠王, 梁惠王问他富国强兵之策, 他则劝说其行“仁义”之政, 没有被采纳。孟子见齐宣王, 齐宣王意欲效“齐桓、晋文之事”, 称霸诸侯, 孟子的仁政之说更是难称其意, “王顾左右而言他”。荀子之学曾传于韩非, 韩非之学虽为秦国所用, 成就秦国一统天下的功业, 但其主要内容已不是儒家学说, 而是转化为法家。孔子的《春秋》之学虽有左氏、公羊氏、榖梁氏三家传承, 但其影响亦不出鲁、齐。儒家学说得到大范围的传播, 则是在汉代经学形成之后。
2021年5月12日13:3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