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赶散”与高邮居氏由来
曾经在“今日高邮”网站上看到过《居上庄与居氏家族》一文,最近有幸阅读了倪文才同志《高邮姓氏文化研究》一书,不仅增添关于高邮姓氏文化的知识,而且进一步证实了居姓的历史由来。
倪文才与高邮姓氏文化研究会的同志们发现,高邮包括居姓在内的许多姓氏由苏州阊门迁移而来。这需要了解一下元末明初的历史背景。
公元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泰州白驹场盐贩张士诚率众起兵造反,攻克泰州、高邮等地,并在高邮承天寺自称诚王,建国号“大周”,年号“天佑”,并向周围扩展。元朝调兵镇压。至正十五年,苏北一带发生饥荒,次年,张自高邮迁往平江(今苏州)。高邮一带被朱元璋攻占。后与张反复争夺。经十几年战争,整个苏北平原人烟稀少,一片萧条。而张士诚割据苏州12年,先后实施过减少田赋、奖励蚕桑、兴修水利等措施,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以致朱元璋大军围城时,张士诚得到了百姓的全力支持,使得一座孤城苦苦支撑了10个月。直至大明王朝建立后,苏州的老百姓仍时常怀念张士诚,这让朱元璋十分忌讳。更重要的是,明朝初年,江南富户很多,地方官吏往往弹压不住,而江北连年战争,人烟稀少,为了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朱元璋实施了大规模的移民措施。民间对明初的大规模迁徙事件多称为“洪武赶散”(“洪武”是朱元璋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
史料记载,“洪武赶散”从江南迁出14万多户。这些移民都到苏州阊门集中,然后在阊门码头乘船经江南运河过长江到里运河,再沿途丢放,有的还被送到朱元璋的家乡凤阳。这些从江南来的移民,历经数代,原居住地已经说不清楚了,而阊门则是他们在江南的最后一站,因此阊门就成了故乡的象征,寄托乡愁的载体。所以我们高邮有好多姓氏家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来自苏州阊门。我们高邮,也包括里下河地区的人都把睡觉说成是“上苏州”,因为苏州回不去了,只能再梦中才能回去,就是祖上怀念家乡的一种说法。
高邮的居姓也是当年从苏州迁移过来的姓氏之一。其实,这一说法,很多年前我就听姓居的人如此说过,只不过一直没有见之于文字的东西。倪文才同志的书中《居上庄与居氏家族》一文首先介绍了以居姓命名的车逻居上庄村,几百年前居姓从苏州迁移过来,后分别在车逻镇南端和东南方向的上庄、下庄、绪庄(今太丰村)安家,其后代还有迁移到八桥、龙虬、江都真武等地,居氏堂号是渤海堂。
倪文才寻获了上海图书馆收藏的《居氏续修家谱》电子版,1901年重修的版本。今年老家在居上庄的居思顺同学也特地前往上海图书馆亲眼目睹了《居氏续修家谱》,只是没有时间坐在那儿研读。根据倪先生的研读,居氏家族源远流长:居氏源于先氏,春秋时期,晋国的先轸和先且居父子曾先后担任晋国的中军元帅,分别在崤山和彭衙打败了秦军,为晋国立下赫赫战功。先且居的子孙因祖上业绩而感到荣耀,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为居氏。先且居是居氏的得姓始祖。
全国居氏人口在百家姓中排在第346位,江苏沛县大居庄、江阴、句容以及山东、河北等地居姓人口较多。而高邮有居姓人口11660多人,占总人口1.38%,是人口在1万以上的17个姓之一。(2013年公安人口统计)《居氏续修家谱》记载:“吾族始籍姑苏,自明初,宗海公始迁邮,卜居绿洋湖之西村,距今数百年矣。”明朝初年,居宗海从苏州迁至高邮。“世系总图”标明第三世居珠生有三子,居均、居堦、居壕。居上庄老人说先祖弟兄三人分别在上庄、下庄、绪庄三地安家。这三地距离并不远,可能是种田的需要,兄弟三人,随田安家,繁衍拓展,从而形成了新的村庄。
《居上庄与居氏家族》一文还分别介绍了居氏家族家风纯正、人才济济。《居氏续修家谱》收录了阮元(阮元曾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为居氏宗祠题写的匾式:明德惟馨。明德:美德;惟:是;馨:散发的香气。“明德惟馨”意即:真正能够发出香气的是美德。居氏将阮元题写的这四个字挂在宗祠并录入家谱,实际上是对家族子孙的一个告诫和鞭策。
《居氏续修家谱》曾为家族七人立传,这七个人有的“生性卓荦(音:骆,卓越、突出),见义勇为”;有的“明于察理,果于断事”;有的“古道厚德,著名于世”;有的“性俭约,而孝养丰”;有的“天性纯笃,事亲以孝闻”;有的“事诸兄,极友爱,自少至老,恭敬弗衰,与人交,必以诚”。特别是十二世居之薰,其事迹载入《光绪再续高邮州志》笃行卷。以上说明,居氏家族有着纯正的家风,在车逻镇乃至高邮都有很好的口碑。《居氏续修家谱》还间接记载了:同治七年(1868年)同一时期,单上庄就有12个秀才以上的“知识分子”,在当时可能少有,说明居氏家族人才济济,是一个旺族。当然,这个地方从走出去的居姓名人也很多。
我在《懂一点姓氏文化》的博文里曾经引用钱文忠教授之观点,时至今日,姓氏家族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甚至危机。即体现一个家族体系、传承历史的族谱大规模断代。由于战乱、文革等原因,很多族谱不仅得不到续修,原有的一般是晚清时期所修的族谱也丢失或被毁。中间的断层大约有4代人,往上是哪个直系祖先很难对上号了。探寻高邮居姓,本人觉得有两个疑难问题比较难解,其一是高邮境内的居姓原本是否同一个老祖宗?二是已经断代的族谱即家族体系很难理清。日前,我曾与诗词班的班长居明秋提到第一个问题。他说,高邮境内居姓是一家,并且曾经是弟兄六个繁衍拓展而来。至于老家在苏州一说,他听说居姓本来就在高邮,后来跟随张士诚到苏州闾门一带发展,“洪武”又逃回高邮。倪文才同志的书中专门有一篇《研究姓氏文化的意义》,他说:“姓氏,不仅是血统的标志,家族的徽章,也是一种文化认同。姓氏文化表述的是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史,彰显的是炎黄子孙的共祖同根,透视出的是中华民族血脉亲情,强化的是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纽带。”当下在高邮,研究姓氏文化很有意义:“一是为高邮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二是为传承优良家风助力添柴,三是为构建和谐社会起促进作用。”基于此,我写了上面的读书笔记。
此文出自《高邮市姓氏文化研究会》会刊第七期。(推荐人:朱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