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理解认识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什么是传统文化
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往往把过去存在过的文化都称为传统文化。其实不然。两千多年前,司马迁在《史记》里曾引用过一句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是说,两地相距一百里,“风”就会不同,而相距一千里,“俗”也会发生变化。可见“风”和“俗”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在我看来,“风”就是风尚、时尚,传播虽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范围也比较小,所以影响有限。比如,今年流行这款衣服,明年又流行那一款,后年又不知流行什么,这就是“风”。“俗”是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俗”比较稳定,存在的时间比较长、范围比较大,影响比较持续。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流行一阵子就过去了,后者却长期存在。当某种“俗”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慢慢就成了一个群体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比如,在古代中原地区,人们的服装一旦形成一种基本的形式,就会长时间延续,这就是“俗”。同样形式的服装,有的地方的人喜欢这种颜色,有的地方的人喜欢那种颜色,这就是“风”。
“俗”如果再延续,经过长时间沉淀,就成为一种传统,往往反映在观念、制度、理论甚至信仰上。传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居于主要地位,是主流。所以,不是所有过去存在的文化都可以称为“传统文化”,我们今天讲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过去的主流文化,它长期存在,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并且发挥主要作用。
传统文化的历史性
仅仅把“传统文化”定义为过去的得到大多数人的长期存在的主流文化,这还是不够的。从时间维度看,传统文化具有时间性,我们现在说的传统文化,主要是指孔子以来形成的儒家思想,其实,我们现代人很少有人知道孔子思想的内涵,大多数认为各种社会规则与人伦关系的制定,是来源于孔子,其实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经历了汉代董仲舒、南宋朱熹等思想家的改造,一般人是很少知道孔子真实的思想了。更何况,孔子思想来源于西周初期的思想以及周公的思想。周代思想又是周之前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所谓的传统文化更是历史悠久,何为历史传统文化?何为历史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概念已经很模糊了。即使从孔子算起,也有2500年的历史。整个社会与人伦已经天翻地覆,何为传统文化,都需要事先轮厘清。
危机源自失去存在的基础
今天,从中央到地方,都空前重视传统文化,采取了一系列传承发展传统文化的措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传统文化不仅在今天遇到了传承的危机,甚至已经灭亡。如果传统文化没有遇到挑战,本身发展得很好,就用不着专门花这么大气力来传承了。
为什么传统文化会在当代遇到传承危机?按照葛先生的观点是,“它已经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存在的基础,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基础,中国以前是农业社会,经济是小农经济,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便是农业文化。今天的中国已经进入工业社会甚至信息社会,以前的农业文化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所以今天还要守着过去的农业文化就很困难。”这种解释不能说没有道理,也只能有十分之一的因素,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败不能仅仅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中国从辛亥革命以后就开始达到中国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到胡适、顾颉刚等人的疑古思潮,以致建国以后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批林批孔”运动,当代中国人的脑海中还有多少传统文化。当代中国人成了历史文化的迷路人!
中国传统文化远兮,不仅仅在于其遭到破坏,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内容与时代脱节了。举个例子,以前孔子教育年轻人,“父母在,不远游”。它的意思是,父母如果还没有去世,作为子女,你无论求学还是工作都不能离家太远。这个话在古代是很对的。因为以前交通不方便,信件传递困难,如果子女离家太远,万一父母病了或者快去世了,便无法及时赶回来。还有,以前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父母主要靠儿子供养侍奉,如果儿子不在身边,谁侍奉他们呢?此外,在农业社会,可以就地生产、生活,不需要跑到很远的地方去找工作。所以,“父母在,不远游”这个教导在当时完全正确,人们当然应该遵守。
那么,今天我们进入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你还能够遵守“父母在,不远游”的教导吗?首先,没有必要。现代社会通信方式十分便捷,随时随地可以互相联系。很多人在家里装了摄像头,拿起手机就可以看到父母家里的情况。如果父母有什么疾病,子女坐上飞机、高铁、汽车,可以很快赶到父母身边侍奉。其次,在今天这个社会,如果不离开父母,很多工作没法做。比如,我是大学老师,得在大学教书,如果不离开父母,总不能把大学搬到我家附近吧?我们国家各行各业的工作都需要有人去做,那些工作有几个是在父母身边的?如果要求子女都守在父母身边,很多工作也就没人做了。因此,当我们进入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很多像“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传统文化观念,是没有办法遵守的。
随着社会基础的变化,过去正确的文化观念,到了今天可能并不正确或者只是部分正确。时代在发展,每一个时代的理论都具有每个时代的局限性,都是具体时代背景下产生的理论。全世界都碰到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所有国家的传统文化都在发生变化,只是变化的速度有快有慢。当代中国这40年,发生了过去三千年从未有过的巨变,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大多已经改变,有的甚至已经消失,所以处在激荡社会变革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空前严峻的传承危机。
当务之急是先留存下来
因为面临危机,所以需要传承。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遗产的目的难道就是为了后人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这里有点牵强附会。其实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定义历史文化遗产?恐怕是从历史的角度、从重大历史事件的角度、从警示后人的角度定义的吧。不过不从这方面定义,谁能保证本来教育世人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了仿模和复苏纳粹主义的基地呢?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优秀)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目前,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仍然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功利性。以非遗为例,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可以拿到市场上换钱的,我们对它就比较热心,反之则比较冷漠。这样一来,有现实利用价值的非遗可能会得到较好的保护,而暂时没啥实际用处的非遗便会无人问津。另外,一些非遗传承人,为了在市场上赚钱养活自己,往往会随意改变非遗的内容和形式,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这种保存也是不周全的。在传统文化的保存上,我们可以向一些国家学习。比如日本,某项传统文化项目一旦被列为保护对象,其传承人就会像“国宝”一样,完全由政府供养,不需要他(她)想办法养活自己,他(她)的任务就是“传”——带徒弟,把掌握的东西教给徒弟,教会了,任务就完成了。在我看来,传统文化的“传”,就应该这样。
此外,我们知道,后人的智慧并不一定比前人强,比如金字塔的产生、玛雅文明的兴衰,今天我们仍无法用科学进行解释。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古人的智慧,这些智慧我们今天可能还无法理解,甚至以为是迷信,但并不代表我们永远无法理解。如果让传统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们就永远失去了理解古人智慧的机会。这也是我们建议把传统文化先尽量保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人类记忆和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同时可能蕴含着今人还无从知晓的智慧,再加上由于失去了存在的物质基础而正面临消亡的危机,所以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先保存下来,这就是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传”。
传承切忌形式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中华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果两种以上传统文化同时存在,在继承发扬的时候一般的原则是本土优先,因为本地的传统文化最适合本土。比如,江西、河南都有值得继承的传统文化,那么江西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江西的传统文化。同样的道理,中国、外国都有值得继承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人当然应该优先继承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继承发扬传统文化,还应分轻重缓急,区别不同对象,在运用的时候要注意效果。比如,近些年有人提出要恢复汉服,确实也有人在工作生活中穿起了汉服,还成了“网红”。汉服自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那我们今天是不是真有必要恢复汉服呢?在我看来,这不是一件十分急切的事情,即使恢复汉服,也不是说每天都要穿汉服。现在流行的“汉服”其实是当时的礼服,即便是在汉朝,人们也不是什么场合都穿。史书上记载,汉朝文学家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私奔后,穿得就是窄衣短裤,而不是宽袍大袖的礼服,因为他们要干活,而穿上宽袍大袖的礼服干活就不方便了。今天如果恢复汉服,也应该将其作为礼服,可以在礼仪场合穿一穿,或者可以将博士服、硕士服设计成汉服。总之,不能一年四季、不分场合都穿。试想一下,在炎热的夏季,还穿着宽袖大袍的汉服挤地铁或下地干活,那身上还不得捂出痱子?因此,传承传统文化,不是空洞地背一背传统经典或模仿一些传统的穿戴,那种传承其实是形式主义,并没有领略到传统文化的本质。
关键是进行创新性转化
关于传统文化的“承”,还需要强调一点,对于传统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进行创新转化。这可谓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一大难点,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
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孝道”来说,如果我们只是把孝道理解为长幼有序、尊老爱幼、家庭和睦,其实是不够的。全世界哪个民族不尊老爱幼?这是人类普遍的美德。如果只是让青少年穿上汉服,天天向父母行叩头跪拜之礼,那根本不是继承孝道的正确方式。实际上,孝道的本质在于维系家族的精神支柱,保证家族和社会的繁衍,正如孟子所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中国古代社会,人的生命短暂,增加人口是很难的。所以,人口的多少,从小处讲关系到家族的繁衍,从大处讲关系到国家的强盛,因为那个时候真的是“人多力量大”。而今天,即使子女不要孩子,父母也不会怪他们不孝顺。
今天的年轻人不生孩子,虽然父母不会怪罪,但长此以往,必然会产生种种社会问题,让国家和民族失去“未来”。所以,在当代社会,生育孩子可以说是公民为社会和国家应尽的责任。这样一来,传统孝道也就转化成了现代的价值观念,即保证家庭和社会的繁衍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更是年轻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在当代社会传承孝道,要摒弃将“后”限制为男性的陈腐观念,那样可以保障男女平等。如果我们的后代从小就将孝道融入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后就会将家庭和睦、生儿育女、尊老爱幼看作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和应尽的职责,那样他们对待生儿育女的问题,就不会仅仅从个人的幸福考虑。传承践行这样的“孝道”,就能有效解决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这就是用创新的方式传承传统文化观念。
要强调的是,传承传统文化,切忌混淆“精华”与“糟粕”。有些人只看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糟粕和它对社会的消极影响,所以对传统文化完全采取排斥的态度,这种观点无疑是不正确的。一种文化能够长期存在,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对于合理的部分,我们自然要传承弘扬。否则,抛弃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不用,而完全把目光投向外国文化,那是舍近求远。有些人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一些浅显的学问,甚至一些糟粕的东西,都贴上“国学”的标签,视之为“精华”。比如说《三字经》《弟子规》,这些不过是古时的扫盲课本,虽然人们在解读时可以“丰富”其中的很多道理,但这并不能说明它们有多么适合今天的少年儿童。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导,而儒家文化的很多内容又只停留在概念上。同时由于中国古代普通老百姓大都是不识字的,所以儒家文化主要存在于精英群体中。今天传承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充分理解认识它的意义,另一方面还应该和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的研究结合起来,看看如何将其转化成社会实践。可以说,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社会实践,才能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如何进行传统文化的转化
如何对传统文化的转化,葛先生限于某种需要,谈得很少。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则是当代从文化之急,当代文化的核心。习总书记对传统文化如何摆脱落后陈旧的面貌提出了指导思想,那就是:发展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我觉着这“十字方针”新时代传统文化的改在指明了方向。“创新性发展“,要求我们一定要摆脱不适合时代发展要求经典内容,做到与时俱进;“创造性转化”要求我们不一定要按照儒家经典说的话去重新阐释,而又有一个本质的飞跃,一个是从“量”角度,一个是从“质”的角度提出了衡量。
当代传统文化创新的困惑
伴随着中华民族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创新成为历史的和现实迫切需要。现在看来,科学技术创新并不是什么难事,只要科技人才和资金就可以做到。然而,文化创新却是难上又难,五花八门,究其原因,一是科技创新和修高铁差不多,看得见,摸得着,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旦踏上轨道,修多长,修到哪里,只是时间和资金的问题。恰恰相反,文化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而又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分离,不可缺少,文化创新颇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 关于传统文化的创新问题,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中国传统文化创新的壁障
中国的文化创新,如果没有对这几个问题深思熟虑,圆满解决,谈文化创新将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文化为谁而创的问题,也就是文化的服务对象问题。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二是要去除因言获罪的魔障。毫无疑问,在当今的中国还存在因言获罪的现象存在,哪怕不多,但也可以毁灭一个人的一生。在文化创新的道路上应该是以传统优秀文化内核为指引,大路朝天,而不是种种囿限,思想上尚不能大鹏高飞,造出来的东西的谈何长久,穿越历史时空?小脚娘们走险途,谈何容易。“小鞋”过多的条条框框,创出来的东西只能是四不像。只有自性而性、契合中国需要的文化才会长久。
中国传统文化需要杜绝书斋,废除经院做法
现在有一种趋势,言而不行,行而不言。现在的所谓很多很多的文化创新,其实大多是专家、学者在大学里研究机构里翻新修补出来的,闭门造车,譬如织帽子,自己织出来的帽子自己都不戴,何况别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都不去践行,谈何引导世人,为人类的灵魂立标杆?!为了完成项目而工作,只是皮囊混饭而已,和菜市场的贩子,文物市场的赝品制造者没有什么两样。百年以来,能够成为中国经典的著作没有几部,出来的教授、思想家却是千千万万那些浩如烟海的所谓的著作都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中。
真要想创新中国的文化,需要创新智慧
以目前的实用主义观点去创新,可能是文化上的假冒伪劣工程,看上去轰轰烈烈,庞然大物,不出几十年,成为废纸。文化定位在求富求强求官的位置上,大家都去经商捞钱,做到淡泊名利,宁静以致远那都是废话。涉及到中国人对天地人起源的探索与认识问题,涉及到中国人心中的固有的鬼神问题,“人死为鬼”,所谓的鬼就是我们死去的祖先的灵魂,孔子不言鬼神,但不是不祭祀鬼神,不是不祭祀祖先,实际上董仲舒儒学贯穿着阴阳五行学说,朱熹儒学贯穿着天地不变的“理”,如果我们用所谓的无神论来批判他们,我们就很难理解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理解尚且都有困难的话,创新更难,不能从根上解决智慧问题,只对传统文化修修补补,是没有一点用处的。不立足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实际,不能从天地起源的高度说清楚中国政党政治取代皇帝制度的合理性,中国的文化创新就是失败的。所以,中国文化的创新还需要深层次的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至少要颠破无神论的藩篱,还要去掉唯物唯心认识方法论,这些,在目前的中国,能做到吗?没有以上问题的凤凰涅槃,中国文化的再生九天,难上之难!
(继续补充中)
(葛剑雄原文,朱汉明补充,2020年7月24日06: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