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跨入春天的门槛,卖鸡鸭鹅雏的就渐渐多起来。清脆嘹亮的叫卖声响彻乡村的上空,不绝于耳,引来了许多购买者。那时,人们普遍都不富裕,大都囊中羞涩,所以都有赊账的习惯。卖方也都慷慨大方,敢赊给他们,还不用买方打欠条。卖方都准备了一个小本子,记上买方的村名、姓名和购买的数量就完事儿了。到了秋天,卖方才走村串户地上门要钱。买方都挺讲信用,没有赖账的。在集市上,猪崽儿也可以赊,只是猪崽儿比较值钱,买卖双方必须找一个彼此都熟悉的人做担保。买方把猪崽儿带回家去,观察一段时间,看其比较健康,能吃食,就放心了,过一两个集后,才会把钱带到集市上交给卖主。
我父亲也有一次赊猪崽儿的经历。父亲至今还对那件事记忆犹新,常常津津乐道地向我提起。有一年,我家把大猪卖了,父母合计着再买一只猪崽儿。县城大集到了,父亲在后车座上绑上一只篓筐,骑着自行车就去赶集了。他来到集市,看到猪崽儿没剩下几只了,也没个相中的,正心灰意冷地要离开。这时,一位中年男子过来搭讪:“老弟,没看到中意的吧。我家母猪下了窝猪崽儿,这次赶集我卖了几只,还剩下4只,带你到我家看看去?”父亲不假思索,应了一声,跟他去了。
这人的家在一个比较偏僻的村庄,去他家的路净是些羊肠小道,很难走。父亲一路颠簸,七转八拐,累得满头大汗,到他家时已过了晌午。那人说:“老弟,饿坏了吧。孩儿他妈,抓紧时间炒两个菜,我要跟这位老弟喝两盅。”父亲说:“老哥,我还是回家吃吧。”那人说:“不就一顿饭嘛,就是走道的饿了让我管顿饭我也会管的,何况你还是来我家买猪崽儿的。”当时,父亲早已饥肠辘辘,那人说的话正中父亲的下怀。父亲想:从这里到家有70多里路,如不吃饭,驮着猪崽儿回到家时他不就饿惨了?不一会儿,几盘热气腾腾的菜肴就被端上了桌。这哥俩有说有笑,推杯换盏,一个来小时,父亲赚了个酒足饭饱。
看时间不早了,父亲忙让那人带他去猪圈看看。父亲发现一只猪崽儿浑身油光发亮,二目有神,走起路来非常稳健,就对那人说:“就要它了。”他们用细绳缚住猪崽儿的四肢,过完秤后将它放进了篓筐里。父亲对那人说:“这只猪崽儿看起来还行,就是不知道好不好喂。”那人痛快地说:“这事好办,你先喂一段时间,觉得好喂再付钱,不好喂算我的。下个大集咱们在桥西头见。”父亲向那家人告了别,就急匆匆地往家赶。
父亲到家时,天已大黑了,母亲跟我已在村口等候多时了。母亲问父亲:“你干什么去了,这么晚才回来。”父亲答道:“去逮猪崽儿了。那卖主也太大胆了,没找保人,也没问我家住哪里,姓啥名谁,就赊给我了,还管了我一顿饭。如果咱不给他送钱,他还真找不着咱。”母亲说:“咱不能昧着良心干那种事。再说了,人家也不容易,咱得把钱还给人家。”父亲说:“我不是那个意思,只是想说这人实在、心眼好罢了。”
一转眼,县城大集又到了,父亲早早地来到集市的桥西头,等着那人来取钱。过了很长时间,那人终于来了,父亲把钱一分不差地递给他。作为回敬,父亲约他来到羊肉汤锅前,要了两碗羊肉、两杯小酒。于是,两人又喝了起来……
这件事情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一颗诚信的种子,并生根发芽,让我知道为人做事一定要讲诚信、守承诺。(朱旭)
注:此文原载于2011年9月27日的《齐鲁晚报》,后分别被《作文指导报》《黄河晚报》两家报纸与《学习博览》《芳草·经典阅读》转载。
作者简介:朱旭,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费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文学月刊》签约作家。作品散见于《读者》《山东文学》《学习博览》《当代小说》《芳草》《北方作家》《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解放日报》《湖南日报》《宁夏日报》《北京青年报》《齐鲁晚报》《作文指导报》《招生考试报》《自学考试报》等近百家中外报刊。作品有的被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主编顾之川主编的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材,有的被选入本地乡土教材,有的被转载,很多被收入各种选本,全国征文莸奖二十余次。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作者上传,题目有改动,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观点和立场)
-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