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西程氏的“父子双仪宾”与明代鲁王府的渊源
程氏家谱网程远辉 鲁王文化 10月28日
丰西程氏,其明代先祖曾是真正的皇亲国戚。而且“父子双仪宾”。声誉虽不及其宋代远祖“二程”之隆。考其祖行懿德,亦可称道。自明万历年间一支迁居丰西以来,耕读世守,世系班班可考,不失世家大族本色。
派出篁墩 任城开叶
程集村程炳箴老先生保存着一套四卷本老谱,封面虽然写着民国十九年新订,但其中三卷中显然保留着清代手抄的全部内容,因此,此谱应是清代与民国两次修谱的合订本。谱首录有明崇祯间四世孙程继美所撰《程氏族谱世系源流序》及《程氏家谱序》,另有康熙年间七世孙程鹏程所撰补序。根据族谱内容,可知程氏谱在康熙、乾隆、同治、光绪年间都曾重修。该谱卷后增补部分新丁名字,应是民国十九年以后持谱人随意补写。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以及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均记载,程氏出自风姓。一载出自颛顼,则为姬姓,如丰县王沟镇程集村所存程氏族谱。该谱载其得氏云:“程氏系出高阳,曰重氏,三代世典南正。周成王时,封于程,其爵伯。休父为大司马,佐宣王平淮夷有公。厥后司马以官为氏。程以国为氏,遂为程氏得姓受氏之始。”西晋永嘉之乱,有程元谭,南渡佐琅琊王为新安太守,子孙居于篁墩(今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境内),形成新安望族。程元谭十七世孙程大辩为唐六合令,遂分为北宗。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即为程大辩后。洪武八年(1375),赐金带指挥使程范授命来任济宁府(洪武十八年降府为州)卫所,而他则来自于当时的歙县前五村(篁墩程氏一支所居)。程范生子程诰,占籍济宁州南乡十二图下九曲(今山东微山县马坡镇西九村)。正三品的武职家庭,数世之后,就发展成了兖州府一带的上流名门。其后裔也逐渐向东平、滋阳(明兖州府治所、今为兖州市区。)嘉祥、汶上、邹县等地发展,成为“任城东南巨族(《明故国戚朝程公威夫妇墓志铭》)。”
父子仪宾 再迁汉里
明代中期,济宁下九曲村有程海,生子钺。钺“姓纯懿,人物倜傥。身修家齐,事业峥嵘,且好善,乐施与。乡闾讼死者,多捐金以和之。贫无丧者,常输棺以助之。至于建桥济涉,扶颠持危,片善寸长,难以历历举也。(《明故国戚朝程公威夫妇墓志铭》)”。程氏此支发展到程钺时,家道兴起。程钺娶潘氏、王氏。潘生立,王生位。程位,字大政,别号两川。其生而神颖隽丽,刚满三岁,父亲程钺去世。母王氏含辛茹苦抚养其成人。年弱冠,即待人接物中礼中规。事母以孝,事兄以敬,抚孤侄如亲子,养两孀姐始终不替。因此,声望日隆。这样的德行品格,被鲁藩巨野王府的镇国中尉朱中立、朱中贞兄弟看重,二兄弟与程位相交甚笃,中立的父亲辅国将军朱健根更是喜爱她。于是把自己的长女仙霞乡君(其母《大明孔氏墓志铭》中为“广回乡君”,仙霞乡君当为最后改封。<存疑>)嫁给了程位。程位因为成为了巨野王府的仪宾,按照宗人府规定,他得封文林郎、承训大夫。程氏由此成为了大明的皇亲国戚,三品武职将军的后裔,再加上鲁府仪宾的身份,程位家族可谓是当时兖州府内的上层士绅。
这里有必要提及一下朱中立、朱中贞兄弟。在明代藩王世系中,鲁府巨野王一系文化层次较高,尤其是朱中立。其祖辈的朱当㴐,字望洋,嘉靖时人。《兖州府志》称其“博览群籍,蓄书甚富,购得异本,手自抄录,不下万卷。尤工墨妙,间为诗文亦甚雅驯”。可说是一个藏书家、书法家。现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藏有一部110卷、收书64种的丛书抄本《国朝典故》,就是朱当㴐所辑。
朱当㴐的侄子朱健根,也就是中立的父亲, 《鲁藩二宗室诗集》的作者之一。史载健根“博通经术,年七十,犹纵谈名理,亹亹不倦。嘉靖中,诏褒其贤孝。”朱中立自小受祖、父辈的影响,经文书画,莫不通晓。文献记载:“镇国中尉观熰,字中立,居母丧,蔬食逾年,哀毁骨立。尝绘《太平图》上献。世宗嘉奖之,赐承训书院名额并《五经》诸书。弟观(韋+美),字中贞,以诗画著名。”
朱中立不仅著有个人诗集《济美堂稿》,还著有个人画稿《济美堂画稿》。他所著《画法权舆》二卷,是明代绘画技法理论的经典体现之一,至今还影响着画界。当然,今天学人对其推崇的原因,是因为编了一部山东籍诗人的合集,即《海岳灵秀集》二十二卷,今辽宁图书馆有藏。
(《画法大成》中朱观熰的画作)
程位能成为这个皇孙家庭的仪宾,其人可想而知。在他卒后,鱼台乡贡进士隋荫(字龙柏)为其撰写行状,滋阳乡贡进士张士聪(字兑峰)为撰墓志铭,济宁任城乡贡进士、山西闻喜知县仙豸(字鉴泉)为其墓志篆盖,朱元璋的七世孙镇国中尉朱中贞为墓志文书丹。这篇珍贵的墓志文介绍了程位的大致生平情况。志文云其:“所重者,胞与。所轻者,货利。见有贫寒不能自给者,解衣推食无难色。贫不能举丧者,施棺;力艰于婚娶者,借资。而煮粥于祲岁,则其所活着尤不数计也。甚至河渠水患,民有病于徙涉者,即捐数千金以成梁。如其所刻永济桥、两川桥、太平桥之类。”又“郡侯匾其门曰‘善人’,题其堂曰‘善重乡评’,又曰‘义高一世’。”康熙二十三年,其柩被起而移葬于丰县程集村前。即所谓之郡马林。
程位共有六个儿子,其三子惟廉即是第三代翼城王的女婿,即翼城王府仪宾。父子双为鲁藩仪宾(俗称郡马),这在当时是很荣耀的。
丰西肇基 人文蔚起
巨野王府仪宾程位的第四子程惟节,即丰县程集程氏迁丰始祖。程惟节的原配陈氏,是济宁人,其父寄居丰县西南苗城集西北隅,遂为丰人。万历中年逾七十被封赐为寿官。万历三十三年(1605),程惟节携妻子迁丰,依岳父家生活。于是置田构屋,披荆斩棘,几经栉风沐雨,家业日大。惟节,字贞吾,继娶东平世族唐氏。生四子,文献、文衡、文佳、文蔚。文佳志于科举,未遂,更名继美。程惟节卒后葬于村前,即程氏所谓老林。今县西程氏,皆四门之后。清代中期,程氏兴旺,所居村设集利贸,村名定为程家集,建国后,集撤,但程集作为村名沿用至今。
程氏族谱中记载了崇祯年间丰县蝗灾三年,又崇祯十三年丰县(1640)土匪横生的史实。由于土匪的骚扰,程氏被迫再次流离县外。十四年,县令刘光任丰,招抚流离,程氏重新回到丰县旧居,“以人代牛而耕田,以身代仆而供役”。不数年,家业再起。家谱此段记载刚好与光绪版县志相关记载吻合,可以相互参读。这位县令,在明末丰县“壬午之变”中,城破死节。
值得一提的是,此支程氏是一个长寿家族。顺治帝继位时,就曾降恩诏:“军民年七十以上者,许一丁侍养,免其杂派差役;八十以上者给予绢一匹、帛一斤、米一石、肉十斤;九十以上者倍之”。此后,优恤标准变化不大,清末财力衰退,才有较大的变动。根据程氏家谱记载,康熙时期受赐脯帛二次的就有程钦元(92岁)、程鈞(84岁),乾隆朝受赐脯帛的有程士超(91岁)、程琚(81岁)、程大任(83岁)、程居易(86岁)、程凤鸣(80岁),嘉庆朝受赐脯帛的有程焕(87岁)、程熽(94岁)、程尚志(93岁)、程有杰(89岁)等;道光朝受赐脯帛的有程烺(82岁)等。据统计,共有18人,受赐23次。此外家谱中尚有年过八旬并没有受赐的多人。一个家族,有如此多的高寿之人,在黄泛频仍的清代丰县,十分罕见。
咸丰十一年初,有监生程若愚(光绪《丰县志》误“若愚”为“若虞”)字以柴,在苗城里程集村倡修义德寨,寨子周三百五十丈,东西二门,濠二道。筑寨是为了防捻军,不幸的是,同年七月二十八日,捻军就攻陷了寨子。若愚被捻兵杀害,他的一个儿子也被捻军掠走,不知所终。寨内的百姓遭到捻兵的抢掠,家谱中就记载着一名妇女为了免遭捻兵的侮辱而投井自尽的事件:“梦云妻赵庄集李氏,李儒人于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八破寨,投井尽节,真可悲也。死而不辱,不更可风哉。”程氏家谱所记载的程集寨寨主程若愚被杀害的年代为咸丰十年,“十”字后漏抄“一”字。程若愚墓前华表犹存,联语为河南安阳庠生朱玉琛书丹:派衍二子,宋元明清家声旧;名著两川,高曾祖父世泽深。
此支程氏自万历三十三年迁居丰县西南苗城里后,至今四百余年,其间虽没有甲科人才,但监生、庠生代不乏人。程氏后裔今天更是人才济济,在社会多个领域各有建树,兴未有艾。
(注:本文在采访过程中,得到了程集村耆老程守纲、程宏箴先生的帮助,特别是程炳箴先生,提供了旧谱以及家藏涉丰古籍文献。县史志办高昌忠主任、县档案馆李林局长曾一同二赴程集采访,丰县工商联包头丰县商会创会会长程乾先生全程陪同采访,在此一并谢忱。)
(信息来源:本喜)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观点和立场)
-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