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明孝陵冬景
历代帝王往往在生前便为自己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寝,明太祖朱元璋也是如此,当皇帝没几年便打算修建陵墓,还亲自带人去选择陵址。
据明张瀚《松窗梦语·堪舆纪》记载,朱元璋定鼎金陵之后,把皇宫建在钟山南麓,召刘基选定其址并度地置桩。朱元璋回去后把情况告诉了马皇后,马皇后说:“天下由汝自定,营建殿廷何决于刘也!”朱元璋听了有理,夜里便把刘基置的桩全都更换了位置。第二天又召刘基去看,刘基知道桩位已改,也无可奈何,说:“如此固好,但后世不免迁都耳。”后来,朱元璋亲往钟山选择陵址,登山观览,觉得累了,便在一座僧人坟冢上休息。他问同行的刘基:“汝观穴在何处?”刘基答道:“龙蟠处即龙穴也。”朱元璋听了一惊,觉得此处为僧冢,恐怕不便。刘基说:“以礼遣之。”朱元璋说:“普天吾土,何以礼为!”随即命人挖开僧人坟冢,发现其中以两甕上下覆之,移开上边的甕,见其中一僧人“面如生,鼻柱下垂至膝,指爪旋绕周身,结跏跌坐于中”。众人惊愕,都不敢继续再挖。朱元璋亲自拜告,遂将其移葬于五里之外。
世界遗产明孝陵夏景
明张岱《陶庵梦忆》也记载了朱元璋选择明孝陵陵址的故事:“明太祖与刘诚意(诚意伯刘基)、徐中山(中山王徐达)、汤东瓯(东瓯王汤和)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门左有孙权墓,请徙。太祖曰:‘孙权亦是好汉子,留他守门。’及开藏,下为梁志公和尚塔,真身不坏,指爪绕身数匝,军士辇之不起。太祖亲礼之,许以金棺银椁、庄田三百六十顷奉香火,舁灵谷寺,塔之。”
从以上两个故事看,刘基在明孝陵陵址的选择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深通儒、道、兵、释及阴阳诸家,对风水之术也颇有研究。《明史·艺文志》著录其风水著作四种,包括《金弹子》三卷、《一粒粟》一卷、《披肝露胆》一卷、《地理漫兴》三卷。其中后一种又名《堪舆漫兴》,收录于《古今图书集成》。据《明史》的记载,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除江西高安县丞,有廉直之名。后任江浙儒学副提举,论御史失职,被台臣所阻,再投劾归。后来行省辟刘基为浙东元帅府都事。其间,刘基因坚决反对招抚方国珍的起义军而受到高官排挤,遂弃职回青田。后来朱元璋攻下金华,定括苍,听说刘基和宋濂的声名,以币礼聘刘基出山协助自己打天下。朱元璋“帷幄奇谋、中原之计往往属基”,故刘基“在军有子房之称,剖符发诸葛之喻”。明初,刘基曾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洪武三年(1370)以功封诚意伯,所有后人也称他为“刘诚意”。
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所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刘基有见于此,便于洪武四年早早地告老还乡。没想到,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原来,欧、括(今浙江温州、丽水一带)之间有块叫谈洋的地方,因处于浙闽交界处而成为私盐贩子的藏匿之处,刘基知道后便奏请朝廷在此设巡检司镇守该地。刘基的这一行动无疑妨害了当地奸民的利益,正好这时茗洋逃军造反,当地官吏也匿不上报。刘基便命长子琏上奏此事,但没有先关白中书省。当时胡惟庸正以左丞相掌中书省事,他对刘基本有怨恨,这次便想趁机报复。胡惟庸指使人向朱元璋告讦,说刘基知道谈洋之地有“王气”,要占为墓地,当地人不肯给他,他便奏请设立了巡检司驱逐百姓。朱元璋虽然不怪罪刘基,但也知道他精通风水,颇为讦语所动,便夺了刘基俸禄。刘基怕呆在家乡会被猜疑,便入京谢罪,从此留在京城不敢回家。洪武八年(1375)三月,朱元璋亲自制文赐给他,遣使护送他回乡。到家后刘基病情加重,把《天文书》交给长子刘琏,让他立即献给皇帝,不要让后人学习。又对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过了一个月刘基去世,终年六十五岁。刘基在京城得病的时候,胡惟庸曾派医生来看他。刘基吃了那医生配的药,便觉的有个拳石般的物体积在腹中。其后中丞涂节出来首告胡惟庸谋反,就提到是胡惟庸将刘基毒死的。刘基随朱元璋选择陵址应在洪武四年还乡之前。从留存至今的刘基《堪舆漫兴》看,诸条目多讲形法,几乎不述卦理,对九星、八卦、四象等内容都没有记载,可把刘基的风水术归于“形法派”一流。
宝公塔(复建)
朱元璋所移葬的僧人宝志也不是寻常之辈,他是南朝时著名的“神僧”。宝志于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生在建康东阳(今南京市栖霞区东阳镇)一株古树的鹰巢中,一位朱姓妇女去井边汲水,听见树上小儿的啼哭声,就取下带回家抚养,所以后人传说宝志生有一双鹰爪般的手。宝志七岁出家到道林寺当和尚,成年后,显出灵迹,居止无定,饮食无常,常赤足行于街市,手持一锡杖,杖头挂刀、尺、拂之类,好为人预卜未来征兆。据说他杖头所挂的刀、尺、拂就是谐音的暗示,预言未来的三个朝代,刀切削整齐,预言齐朝;尺用于丈量,预言梁朝;拂可掸尘,预言陈朝。
宝志所作的谶言多有应验,因而名气越来越大,其流传于后世的,称为“宝公符”,散见于《南史》各传中。如《梁武纪》载,天监中宝志诗云:“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梁武帝命人记下。梁武帝萧衍原是齐朝雍州刺史,在得到江州刺史陈伯之支持后,于502年攻入建康,建立了梁朝,这年萧衍三十八岁。萧衍八十三岁时,他舍身当和尚的同泰寺发生火灾,火起之日恰为四月十四日,宝志的谶言得到了应验。又《王僧辨传》载,宝志有谶云:“太岁龙,将无理。萧经霜,草应死。余人散,十八子。”当时人都说萧氏当灭,李氏当兴。所以后来李洪雅果然起兵湘州,为王僧辨所败。
明孝陵神道石刻
据《梁书·何敬容传》载,宝志对何敬容说:“君后必贵,终是何败何耳。”后来何敬容做了丞相,担心宝志的话应验,极力抑制姓何的人做官。结果被河东王萧誉所劾下台。应了河(何)败何的话。齐卫尉胡谐生病,请志公去看,宝志写了“明屈”二字即去,结果胡谐当天病死,次日载尸还宅。“明屈”者,明日尸出也。齐武帝萧颐对宝志谶言惑众非常忿恨,将他锁押下狱。第二天人们看到他依然游于街市,都很惊讶,齐武帝知道后,亲临大牢勘查,却见他还在狱中,只好将他迎入华林园。宝志和尚的名声当时就传开了,“京土士庶,皆敬事之”。后来,梁武帝也非常敬重他,还特别传旨规定,宝志可以随意出入皇宫。因此,宝志常常食宿在宫中,与梁武帝讲经论佛。有一次,梁武帝问宝志如何解救地狱中的痛苦,宝志答称“夙生定业,不可顿灭,惟闻钟声,其苦暂息”。于是梁武帝下诏要天下寺院击钟,这就是寺庙里多铸大钟的由来。天监十三年(514)某日,宝志忽将佛堂中的金刚像搬出,自称“菩萨当去耳”,次日无疾而终。
孝陵暗香
宝志死后,梁武帝出20万钱将宝志葬在紫金山下独龙阜(今明孝陵宝顶所在),并敕令太常卿陆倕撰写“志法师墓志铭”。梁武帝的女儿永定公主也以汤沐之资为宝志建筑了一座五层宝塔,塔顶嵌有来自西域的琉璃宝珠,所以称为玩珠塔,又称宝公塔。第二年,梁武帝又在宝公塔前为宝志建造了一座开善寺。梁开善寺明初称蒋山寺,又称宝公塔寺。朱元璋既然选中了独龙阜作为自己的万年吉地,便于洪武十四年(1381)将蒋山寺连同志公塔、定林寺、宋熙寺和竹园寺等一同迁至现灵谷寺寺址。第二年朱元璋赐额“灵谷禅寺”,并题书“第一禅林”四字悬于寺山门。
明孝陵神道石刻
以天人感应的思想为基础,中国传统社会中星象占卜、风水堪舆的观念颇为流行,成为王侯将相和平民百姓的普遍信仰。朱元璋对星占推步之术非常尊信,至正二十一年(1361)八月,朱元璋向陈友谅主动出击。刘基对将士说:“昨观天象,金星在前,火星在后,此师胜之兆。”朱元璋也说:“吾亦夜观天象,正如尔言。”遂师发龙湾。明洪武十六年(1383)二月,月犯毕宿,占书中以此天象为“有边兵之急”的征兆,次日,太祖即遣使谕辽东都指挥,当严加号令,多方警备,且运米四十万石渡海,又发步骑数十万屯驻北平、真定等处,并示知凡此“皆为天象之故”。直到晚年,他还经常将星象所主吉凶弛谕边防大将和藩国诸王。星象占卜与风水堪舆等同属一个信仰系统,朱元璋亲自踏勘钟山,并带上精通堪舆之术的刘基,正是要为自己的陵寝寻一块“风水宝地”。一旦选定了寝穴,朱元璋便毫不犹豫地强行迁寺建陵。朱元璋这种挟帝王之势以遂其欲的做法难免招来批评,后来清乾隆皇帝游灵谷寺时便有诗云:“建陵故迁寺,儒释典俱违。儒固有忠恕,释仍有是非。旧名殊杳杳,新境自依依。暂向匡床坐,那看雨花霏。”朱元璋的陵寝工程自洪武十四年开始,工程还没结束的第二年,马皇后去世,先葬入陵寝地宫。因为马皇后谥“孝慈”,陵寝便被命名为“孝陵”,朱元璋死后也葬入孝陵,孝陵成为他们夫妻二人的合葬墓。
明孝陵
(原创 王广勇 钓鱼舟)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立场与观点)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朱氏家谱,联络朱氏族人,品“中华朱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