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书虫子的我,今天又收到了一本书——王鼎钧的《历史的云》。
王鼎钧是我老乡,皆出生在山东省兰陵。
只是他出生的时候是临沂县八区,我出生时是苍山县。前几年,山县改为兰陵县。
但是“认识”王鼎钧,是我在读研究生时期。
那时,我正在一所985高校读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我们县里出县志,需要增加先秦时期著名人物《荀子》部分。作为把荀子礼学作为研究课题的我,成了县志《荀子》一篇的主要撰稿人。在翻阅县志初稿时,我“认识”了王鼎钧。此后,工作20多年,对这位出生兰陵、成名于全国和全世界的作家和华侨一直怀在心中。
现在偶然得到其大作《昨天的云》,让我真正认识了比大我40多岁的前任老乡王鼎钧老先生。
王鼎钧先生,山东省兰陵人,1925年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耕读之家;1949年到台湾,服务于(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台湾)中国电视公司,还曾担任过多家报社副刊主编;1979年应聘至美国的大学主编双语教材,之后定居纽约至今。
王鼎钧的创作生涯长达半个多世纪,著作近四十种。从六十年代早期的作品到1975年《开放的人生》,再到八十年代初期《作文七巧》,其“人生四书”“作文四书”等作品在台湾销行极广,至今不衰。
自七十年代末期起,王鼎钓开始了《碎琉璃》等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1988年《左心房漩涡》出版之后,更被誉为“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
从1992年至2009年,王鼎钧历时十七年陆续发表“回忆录四部曲”。这四卷书融人生经历、审美观照与深刻哲思于一体,显示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我的老家是南桥镇,离历史名城兰陵城仅15公里。在兰陵镇的东面。从《故乡的云》得知,王鼎钧的姥爷门,是在南桥,其大舅叫任富才。我知道南桥是姓任的大户,有时间查询的,或许能找到任富才的后代。
南桥又是兰陵人向东逃荒的必经之路,当年的王鼎钧一家就是经过南桥向东,向南逃荒到窑湾镇。跨过马踏湖,到达盐城。又从盐城折返的。
下面是《昨日的云》的部分照片:
精彩选摘:
战史记载:一九三八年三月,日军矶谷师团沿津浦路南下,破临城、枣庄,东指峄县、向城、爱曲,志在临沂。同时,坂垣师团由胶州湾登陆,向西推进,与矶谷师团相呼应。
这是台儿庄会战的一部分。日军为了徐州,必须攻台儿庄,为了占领台儿庄,必须攻临沂。
当时临沂由庞炳勋驻守,张自忠率部增援,后来在安徽阜阳收容流亡学生的李仙洲参加了此役。两军血战,伤亡难计,国军部队的连长几乎都换了人。
连为战斗单位,连长纷纷伤亡,可见战斗之激烈。近在咫尺、有名有姓,一位老太太的儿子在张自忠将军部下担任班长,一个冲锋下来,连长阵亡,排长升为连长,这位班长奉命担任排长。又一个冲锋下来,新任连长阵亡,这位刚刚升上来的排长奉命代理连长。一日之内,连升三级,再一个冲锋,他也壮烈牺牲了,这回不用再派人当连长当排长了,全连官兵没剩下几个人。
我未能立刻记下、永远记住这位乡亲的名字,我没有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那时,政府也没有养成这种习惯,最爱说"无名英雄"。
那时,日本有世界第一流的陆军,坂垣师团又是日本陆军的精锐,却在这场战役中一再败退。
在那以步枪为主要武器的战场上,一个训练良好的步兵装子弹,举枪,瞄准,扣扳机,击发,子弹射中目标,一共需要十秒钟,而在这十秒钟内,对方另一个训练良好的士兵可以跃进五十公尺。
这就是说,如果在五十公尺以内,有两个敌兵同时向你冲过来,你只能射死其中一个,另一个冲上来,你只有和他拼刺刀。
可是,同时有十个敌兵冲过来,你怎么办?
所以,那时候就应该知道,"人海战术"是有用的。
大批难民拥到南桥,空气紧张起来。五姨丈全家到齐,父亲从兰陵匆匆赶到,带着魏家一家人。一连几天几夜谁也不敢上床睡觉,所有的人集合在客厅里倚着行李假寐,连鞋带都系好。静夜听自己的脉搏,感觉到前方在流血。
难民,在他第一天当难民的时候,一点也不像难民。仅仅换上一身旧衣服而已,依然很自信,幽默感也没有丧失。他们从最接近战场的地方来,有许多崭新的见闻,公众凝神倾听他们所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这时候,他们简直就是明星。
他们说,日本兵喜欢杀人。他们说,日本军队进了村子先控制水井,来到井口向下一看,井里藏着一个人。日本兵就毫不迟疑地朝井里放了两枪,那一井水全不要了。
日本兵为什么处处杀人,是一个他们解不开的谜。有人说,日本兵信一种邪教,要在生前杀多少人,阵亡以后才可以魂归故里。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哪天会死,所以急急忙忙杀人凑数。
有一次,一队日兵进入村庄搜索,老百姓都逃走了,有个男人偏偏不逃,他用白纸红纸剪贴了一面日本国旗,朝日本兵挥来挥去。
日本兵毫不客气,给了他一颗子弹,望着他倒下去。
下面一个动作就更出乎人们意料之外了:那日本兵走到尸体旁边,从地上拾起那面简陋粗糙的太阳旗,恭恭敬敬地折叠起来。
一位老太太告诉我们,她在河北有个亲戚,糊里糊涂送了命。那人正在田里工作,抬头一看,前方远处公路上有一小队日军经过。本来谁也不碍谁的事,偏有一个日兵走出行列,朝着他跪下。
你可以想象他是如何惊愕,他简直不能相信这一跪跟他有任何关系。他从未听说过跪姿射击。只听得"八勾"一声,--当然,没法确定他到底听见了没有。
我们终于听到炮声。
炮声在西,我们立刻往东逃。炮声像号令一样,把这一方百姓全变成难民。满地是人,路太窄,踏着麦苗走。空中无月,还嫌前途不够黑,恨那几点星。
炮在后面"扑通扑通"响,不回头也感受到炮口的火光。每个人向自己心中的神祷告。母亲常常诵念耶稣的一句话:"祈求上帝,教你们逃难的时候不要遇上冬天。"而现在是阳历三月。
那时候,人们常说:"日本鬼子一条线,中央军一团乱,八路军一大片。"日本军队只沿着交通线推进,要躲开他们倒也容易,所以难民在炮声中仍然沉着。中央军重点防守,常常依战局变化仓促部署,人仰马翻。八路军则深入基层,组织民众。我们在战场边缘游走,中央军八路军都没碰着。
走着走着,满地黑压压的颜色淡了,不唯天光渐亮,人也越走越稀。各人有各人的判断,各人投奔各人的亲友,大地真大,悄悄地吸纳了这多出来的人口,不露声色。日出前但见一天云块向地平线外急奔,络绎不断,一如逃避追杀,而地面不见有风,景象诡异,令人好不忐忑。
我们离开大路,沿着一条小溪前行,两岸桃林,正值花季。我那时已读过《桃花源记》,比附的念头油然而兴。几棵桃花看起来很单薄,几十亩桃花就有声有势,俨然要改变世界。一直走进去,好像深入红云,越走越高,战乱忧患再也跟不进去。
林尽,果然有屋舍桑竹鸡犬,果然有男男女女问长问短,消息不少,倒不怎么惊慌。你们看见过鬼子没有?当然没有,不然,还有命?你们家房子给烧掉没有?谁知道,也许正在烧着呢。听说鬼子兵也有高个子,个子越高越凶恶,当真?问得津津有味。
村上的人都说,他们位置偏僻,这"耳朵眼儿胳肢窝儿"的地方,日本军队不来。一老者拿出一本地图给我们看,日本军队专用的地图,不知怎么有一本遗落了。老者说你们快走,日本人已经把这个村子画在地图上,他们早就算计在内了。……(书摘来源于网络)
(中华朱氏网,2021年9月11日)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