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图文热点

山东省兰陵县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达100多个,村名起源有12种

来源:用户上传| 上传者: zhzhus001| 2019/11/04 11:42:14 浏览量:5129

兰陵县有千年历史的村庄达100多个,村名起源有12种

苍山吧 昨天


苍山吧微信公众号

苍山人苍山事,这里有熟悉的苍山味道。



兰陵县境内最早见诸史册的地名是“鄫”,“鄫”即“鄫国”,距今4000年左右。全县1106个自然村建村年代统计分布情况如下

 建村年代

3999

-2000年

1999

-1000年

999

-500年

499

-300年

299

-100年

49

-50年

个    数

32

117

623

244

4

26

距今1000年以前为村落形成期,距今999-500年间为村落的扩展鼎盛期,距今499-300年间为村落定型期,距今99-50年间新增村落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修水利时库区移民搬迁形成。进入21世纪,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古村落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一些新的居民小区不断涌现,又成为居住地名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兰陵县村落命名依据

有以下十二大类

    1、以传说故事命名,这类村落有26个。如大仲村镇立营庄,传说唐朝大将薛礼曾在此安营扎寨,故名。

    2、以姓氏命名,490个,占总村落数的43%以上,是村落命名的最常见方法,反映了人口迁徙流动时多以家族宗族为单位聚落成村的一个基本事实。如神山镇杨官庄村即明代驻沂州城总兵杨御蕃的别院所在地,故名。

    3、以地形地物命名,125个。如下村乡鹁鸽崖村,因其聚落东面山上悬崖处有鹁鸽筑巢而居,故名。

    4、以山水之名为名,60个。如车辋镇九女山村,因聚落位于九女山南坡之上,故名。

    5、以方位命名,97个。如卞庄街道大城东村,因聚落地处柞城故城东南,故名。

    6、以花草树木命名,23个。如车辋镇牡丹池村,因聚落前古庙中有一处植牡丹的花池,故名。

    7、以人工建筑物命名,23个。如卞庄街道仓谷屯村,因聚落地处宋代运粮河畔所建粮仓处,故名。

    8、以向往美好生活的意愿命名,60个。如金岭镇太平庄村,原名杨家林,民国年间常受土匪侵扰,村民合力抗匪,赶走土匪后,改称太平庄,寓过平安生活之意。

    9、以古人古地名命名,60个。如南桥镇南桥村,因有进士任良弼,号南桥,曾居于此,故名。

   10、以古寺庙命名,15个。如金岭镇降香台村,因聚落东为古寺院的香台,故名。

   11、以矿产冶炼命名,8个。如下村乡大炉村,原名天宝寨,明朝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在村西龙宝山开挖银矿,建炉炼银,故名。

    12、以数字命名,6个。如芦柞镇三合村,因聚落北面为东泇河、西泇河、阳明河三河汇流之处,故名。


部分村落命名典故

    1、鲁城镇匡王村、老书房村、王子石村——此处为西汉丞相匡衡故里,“凿壁偷光”故事的发生地。1935年版《续修临沂县志》载:“匡衡故里:今七区西部之匡王村附近。匡姓繁衍,皆其后裔。村前有匡山,亦以衡得名。山前有村名老书房,即当年凿壁偷光处。” “王子石”为“望子石”谐出,因匡衡之母天天于此盼望在外做官的儿子早早归来,故名。

    2、兰陵镇团圆店村——为狄庄、后孙庄、后张、齐庄、耿庄、彭园6个自然村的总称。相传,北宋末年,狄姓三兄弟从山西外出谋生,失散多年,后在此相遇定居,并修庙1座,名团圆殿,以示纪念。众姓迁入,形成聚落,遂以庙名村。清朝末年,各宗族相继迁出,形成6个自然村落。新中国成立后,团圆殿书写成团圆店。

    3、兰陵镇友期庄——据附近出土的蚁鼻钱(战国时期楚国货币的一种)推断,战国末期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相传,兰陵王姓与岳城王姓结为友好,定期在此相会。一次岳城王姓送兰陵王姓至此,二人不愿离去。岳城王姓说,后会有期,二人方才离去。聚落遂以有期庄名之。后书写为今名。

    4、磨山镇石良村——据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立的桥碑推断,建村于唐朝初年。因聚落沿小河两岸分布,人们交往不便,两岸居民各集银十两,修石桥一座,名十两桥,村庄依桥而称,故名十两。后谐为今名。

    5、大仲村镇兰凤窝村——建村于清朝初年。以聚落前有青枫岭,后有凤凰山,传为鸾凤之鸟栖息处,名村鸾凤窝。后书写为今名。

    6、磨山镇华岩寺村——原名凤仪村,据《五灯会元》记载,芙蓉禅师曾在此卓锡修行,政和七年(1117年)宋徽宗赐名“华严禅寺”,后华严寺之名影响渐大,故以寺名村,文化大革命中因书写之误,易为今名。

    7、新兴镇下湖村——建村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原名圣皇庄清嘉庆末年,易名青龙村以聚落处糖稀湖最低洼处,光绪二年(1876年)改称今名。抗日战争时期,被鲁南军区授予“抗日模范村”称号。下湖附近的田野,地势低洼,旧称漏汁湖、芦湖,后称糖稀湖,为鲁南战役第一阶段的核心战场。

    8、神山镇将军桥村——相传,隋末名将史大奈在此安扎营盘,因有小河阻挡兵马通行,遂建桥一座,名将军桥。唐朝初年,以桥名村。桥头有石像一尊,传为史大奈像。

    9、沂堂镇为儿桥村——据明代墓碑记载,建村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相传,因燕子河从聚落中流过,为方便儿女上学,人们便在河上修建一座石桥,名为儿桥,聚落遂以桥名之。

    10、长城镇为女桥村——据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所立建桥记事碑记载,建村于万历初年。相传,聚落中有徐姓人家,因女儿嫁到燕子河对岸,来往不便,徐家疼爱女儿,遂修一桥,名为女桥,聚落遂以桥名之。

    11、车辋镇银厂村——因聚落南有银矿,明万历(1573-1620年)初年在此开矿炼银,炼银工人聚落成居,故名。1941年10月20日,国民党五十一军六八三团在此逮捕中共鲁南区委书记、鲁南军区政委赵镈,并于九女山将其活埋,史称“银厂惨案”。

    12、向城镇向城村——以聚落西南有向邑古城而得名鲁桓公十六年 (前696年)冬,鲁国在此筑向邑,遂有向城之名。南宋、金时,因居民稠密,设向城镇。明清时为向城集。新中国成立后,为区、乡、公社驻地。1984年4月起,为乡驻地。1993年10月起,为镇驻地。

    13、向城镇杨桥村——据杨氏谱碑记载:“杨氏始祖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自泗州府长南村迁居此地”。杨姓迁此居住后,烧制瓷器,名村杨家窑抗日战争时期,在村前通往峄县的公路上修一石桥,易为今名。

    14、向城镇柳峪村——据《马氏家谱》记载:“于洪武年,由山西而长清辗转迁来建村。”即建村于1368-1398年间。聚落处西泇河的曲流处,水势缓流。两岸多植柳树,常堆积泥沙与柳絮,天长日久,形成柳树林,俗称柳树域聚落因此为名。后简称柳域。清朝初年,书写为今名。

    15、向城镇永红新村——1970年修建会宝岭水库时,由尚岩公社石龙口村迁居于此。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随时代潮流而名村

    16、芦柞镇北王楼村——建村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相传,一仗势欺人的王姓太监,在此建五凤楼一座,让其母亲登楼四处眺望。对母亲说:“凡是您能看到的地方,土地都归咱家所有。”其母心地善良,对他的霸道行为很气愤,故意说:“我只能看到楼下。遂名望家楼,以楼名命村名。后谐为王家楼,简称王楼因县内村庄重名,1984年更为今名。

 17、兰陵县兰陵镇作字沟北、作字沟南村---西泇河西岸的地方,有一个天下独一无二的村名叫作字。这作字村传说是中国古代大发明家仓颉创造文字的地方。一开始的时候,村子里人户少,就一个聚落,后来村子大了,有的人家住到了村南的一条东西水沟的南边,就有了作字沟北、作字沟南两个自然村。村里有仓颉庙遗址,庙碑保存尚好。

 18、兰陵县兰陵镇造律头村。这里有一个“邱颖造律条,萧何犯”的传说。这便是造律头名称的来历。后人为了不忘邱颖造律的功绩,便在他的墓前修了个“造律亭”。邱颖所居住过的聚落叫造律条。后来,又寓法律源头之意,又改成了现在的造律头。   

 19、芦柞镇十八个叫皇路的村庄,传说都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走过的地方,所以叫了皇路。18个皇路中现在有赵皇路、徐皇路、王皇路、杨皇路、刘皇路、李皇路、邵皇路、邱皇路、任皇路、小吴皇路、大吴皇路、吕皇路、栗皇路等13个。原来还有田皇路、姬皇路、曾皇路、马皇路、柳皇路等5个村庄。田皇路建村后,由于田姓人户越来越少,清朝末年遂改名为双庙后;姬皇路、曾皇路分别并于邱皇路、李皇路;马皇路由于修建会宝岭水库时接纳库区移民,改称新村;柳皇路由于和刘皇路同音,叫了不长时间就改名刘庄。十八皇路一带土地非常肥沃,撒上种子就长粮食,旱涝保收,很少闹过饥荒。有句俗语称赞道:南京到北京,不如皇路到兴明。

有新鲜事欢迎找小编爆料。原创类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图片/视频请保留水印。


  •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