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安徽孙氏文化》编委会全体同仁们:
上午好!《安徽孙氏文化》,自2017年5月28日正式启动,历经五年多精心打磨,现已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今天上午,我们在合肥白金汉爵大酒店隆重举行首发式。我在这里简要地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编撰这部书缘起、宗旨、在编撰过程中的经验和体会以及本书的特点。
2017年3月26日,在寿县举行纪念孙家鼐诞辰19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帝师家族·寿州孙半城》首发式,因我曾经为该书作序,书作者孙治安先生邀请我和安徽大学历史系周怀宇教授、安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汪谦干所长以及省内部分孙氏宗亲参会。
会后,淮南孙业伟先生又邀请各位到八公山鸿烈书院座谈交流。座谈会上,除了议及晚清重臣寿州孙家鼐为首的孙氏家族人文荟萃,大家还谈到了东吴三国孙策屯兵新安江畔,奠定江东基业;孙休等皇室后裔遍布江南;唐末大将军孙万登落户休宁唐田,繁衍了华东名门新安孙氏一族。此外还有古芍陂——今安丰塘的建造者、楚国令尹孙叔敖;明朝开国元勋、燕山侯孙兴祖;甲午抗日英雄孙万林;现代抗日名将孙立人;国家地质部部长孙大光等一系列安徽孙氏名人。纷纷提议,安徽孙氏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能否以《志》的形式,编撰一部姓氏文化的著作,并建议由我们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牵头,组成编写班子。这就是我们发起组织这部书的缘起。
在当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成为我们下决心推进这项工作的动因: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2017年7月20日皖办发[2017]36号文件“关于印发《安徽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方案》重点任务第9点:“传统美德培育弘扬行动”要求:“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用优良家风家教培育青少年。培育和扶持乡村文化骨干,推动有条件的的地方建设一批家风家训馆”。中纪委网站2016年底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也已经重点推介我省合肥包氏(包拯)、绩溪章氏、桐城张氏(张英张廷玉)、东至周氏(周馥周学熙)、黟县张氏(张一贴)、黟县西递胡氏等六个家族的家规家训及其优良家风。我们省政府参事室省文史研究馆,闻讯而动,于2017年秋上报省政府批准,获得重点调研课题《安徽著名家族优良家风调研》,由我本人担任调研组长,成员有今天在座的张敬国、裴章传、戴健诸位馆员。
通过2017—2018年度的调研,我们认为:
中国古代社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家国同构”、这样一个中华民族国家建设的鲜明特色。我们“天下一统”的伟大祖国,正是千万个家族、亿万个家庭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的伦理价值观念,使得我们成为历经五千年而唯一延绵不绝傲立于世界的文明古国。家族,就是我们国家最基层、最基本的细胞。千千万万个家族汇聚、组成了我们这个伟大的国家;国家又是每个家族、家庭的保护者。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而历朝历代、历经战火兵燹、天灾人祸而传承下来的许许多多个古老家族的家规家训,就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基因中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在这样一个家国一体的体制中,国法发挥着自上而下的统治作用;而家训自下而上发挥着束身守法奉国克己为公的作用。从中国史学编撰的传统来说,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名人立传,史、志、谱、传,成为中国史学大厦的四大支柱。于是“从家训到乡邦礼俗,再到地方志书,均体现出儒家学说以礼治国的文化观念。”家训与乡礼以及国法相配合,使家庭伦理和礼仪教化具体化,具有了深入家族管理与个人修身的渗透力、以及家法约束的涵盖性。国法、乡礼与家训家法三管齐下,朝廷、地方与家族齐抓共管,又充分发挥了个人修身的自觉性,社会自然大治。这种家族“自治自教”在地方治理中发挥作用的传统管理模式,有益于地方社会管理,从深层次净化乡土社会风气,从根基上最广泛地巩固了国家统治。因为“乡者家之积”,于是乎“礼行于乡,则王道备。”古代士人的人生价值集中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个目标上。这在当时那种家国同构的社会建构中具有普适的意义。由于其中包含四个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故能适应社会的各个层面,自然成为国民人生目标的普遍追求。
我们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上不断积累、丰富起来的优秀的家规家训,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优秀家风,正是这样一份珍贵而丰厚的文化遗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他深刻地指出:“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风,影响着家族成员的品质和行为。
而安徽孙氏家族,正是我们重点调研的安徽著名家族之一,从古到今,安徽孙氏优秀人才层出不穷,在中华民族姓氏文化史上、在安徽地域人文的版图上,煜煜生辉,无愧于著名家族的称谓,其优良家风,是一份十分值得总结继承和弘扬光大的优秀遗产。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策划筹备,并由我们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上报业务主管单位省社科联批准。2017年5月28日上午,来自全省各地40多名文史专家和孙氏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在安徽省社科联会议室召开了《安徽孙氏志》编撰启动工作会议。组成了编委会,聘请了顾问,宣读了《安徽孙氏志》编撰工作实施方案。我们实施这个项目,是安徽文史界一次创新性尝试,这是以实际行动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举措,对于挖掘整合安徽姓氏文化资源,讲好安徽故事,弘扬传承优秀的家训、家规、家教、家风,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造福家族与社会,都具有重要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接下来工作是十分琐碎繁杂而又异常艰辛的,这在由孙治安执行主编撰写全书《后记》里记录编委会九次会议的概述中可以看到(加上各地区信息采集工作会议、征订发行联络员会议,已经超过二十次了)。由于没有现成的样本可以参考,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在实干中摸索,边征集资料、边实地考察、边写出样稿,供编委会审议讨论。
在当时,我们国内正在开展新一轮的修谱热,方兴未艾。我本人也参加过一些修谱行业的交流研讨会,并应邀为十几部新修家谱作序。但是,在实践中,我越来越深切的感觉到,我们要编的这部书,完全不同于修谱,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志。它应该是一部全新的地域姓氏文化百科全书。
从中国史学编撰的传统来说,国家修史,地方修志,家族修谱,名人立传,史、志、谱、传,成为中国史学大厦的四大支柱。因此,盛世修史、盛世修志、盛世修谱,都是新时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梳理、传承、弘扬,是有利于振兴中华文化、提升文化自信的大好事。
但是,从治学撰述的角度,史、志、谱、传的撰修,是各自不一样的,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章法。
我们所编的《安徽孙氏文化》,是以现安徽省地域为范畴,以在这块地域居住、生活、乃至出省,从而在仕宦、从军、经商、游学诸领域有很大成就的孙姓人士为撰述对象。就家谱、族源而言,安徽孙氏源流众多,如孙治安先生在《帝师家族·寿州孙半城》一书曾经考证:中华孙氏的起源分为姬姓、芈姓、妫姓三大支,寿州芍陂(安丰塘)的建造者、楚国令尹孙叔敖出自芈姓;而寿州孙家鼐家族的祖先,则是明初大移民过程中来自山东乐安、远祖为妫姓的孙氏一支,迁徙始祖为孙鉴、孙铠兄弟二人;而皖南的孙氏,则出于吴大帝孙权,屯溪的地名,就因“孙吴王屯兵于溪水之畔”而得名,之后还有孙休、孙万登;江淮之间有孙立人,皖北有甲午抗日名将孙万林、捻军领袖孙葵心等……,分布面广,支派繁杂。因此。我们要编撰的这部《安徽孙氏志》,不是某个孙氏一个家族、一个支派的家族史,而是整个安徽地域的孙氏人文历史的专著。要充分突出它的地域特色,我们就要把修志的好方法、好传统,与修谱的好方法、好传统,一起结合到这部书里来。同时在全书的人物介绍部分,还要把史著中传记写法的优点结合进来,史、志、谱、传结合、体例上别开一面,这就是我们这部书的创新。我在第四次编委会上,把它概括为“源于家谱,高于家谱;立足安徽,传承弘扬”。获得大家一致认可,这十六个字,就作为今后编撰这部书的指导原则。
经过再三讨论修订,《安徽孙氏文化·凡例》所确定的体裁为:述、记、志、传、图、表、录、照片等,依次对本书内容加以编排;同时又注意汲取传统修史三种体例(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的长处,在具体的编写中灵活运用;而且对于传统修谱的“谱法”(亦即修谱体例)的精华也加以吸收;本着“生不立传”原则,在记述当代人物时,又采用了地方志和谱牒修撰中撰写“人物简介”和列出“名录”的办法。有关谱序碑铭、家训家规、家教家风的辑录,参照了传统的“谱法”而有所出新,这些在《凡例》中均有详尽表述。
现在编成出版《安徽孙氏文化》第一、二两卷,共十三集、三十五章、二百六十五节,合计约115万字。涵盖了中华孙氏源流、安徽孙氏概述、谱序汇编、宗祠古建、孙氏古村镇、名人故居和纪念馆、古墓碑牌遗迹、家规家训、家教家风、字辈习俗、文臣武将、名流贤达、科教人物、文化名人、工商翘楚、名门联姻、诗文楹联、书法绘画、轶事趣闻等丰富内容,基本囊括了安徽孙氏谱牒文献、地表文物以及传说故事等。经过全体编撰人员对上述分类内容、信息资料的悉心搜集和精心打磨,将这样一部资料详实,内容完备,人文厚重,亮点纷呈的姓氏文化著作倾情奉献给社会,堪称安徽孙氏历史文化百科全书。(备注:对于有关需要报审的内容和在搜集采访中存在少量疏忽遗漏的内容等,待留第三卷编撰和补遗充实)
全书在编、审、校的过程中,也是反复打磨,力争精益求精,光是分发各地编委和撰稿者审订的样书就印了三次。二校稿成型后,我本人写了三万五千余字的《绪论——从从中华姓氏文化研究谈《安徽孙氏志》编撰》,文字稍长了一些,也是试图从姓氏文化和谱牒文化的源流、异同来说明编撰本书的宗旨和特点。
我认为:我国姓氏文化的著述,经过汉代以来两千多年的发展,数量由少到多,内容由粗到精;书籍种类、体裁由比较单调,到今天五彩缤纷,蔚为大观。综上所述,我们这部《安徽孙氏文化》,有着“搜集详实,内容完备”和“在体例上博采众长,传承创新”两大特点。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通过不断积淀、交融和汲取而形成、而升华的。姓氏文化作为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使一个民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姓氏是一个称谓符号,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更具有文化的意义,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姓氏文化的研究,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今天已经远远超越传统的姓氏学和谱牒学,成为一个涵盖历史学、考古学、语言文字学、人类学、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口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又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学科——姓氏文化学。为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地域姓氏文化研究和单一姓氏志的编撰,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和充分的可行性。
这也正是我们编撰《安徽孙氏文化》的宗旨和使命所在。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恩师戴逸先生的首肯,也得到了皖籍著名企业家孙尚传先生的大力支持,两位都为本书作序,特此致谢!
在五年的编撰工作中,编委会全体同仁,既分工负责,又同心协力。几位顾问田屹、周怀宇、孙学雷、孙汉友、姚尚书等,审订细致严谨,认真把关;执行主编孙治安、副主编孙谋胜、孙怀侯、孙自俊、以及编委会副主任孙立民等诸位先生,在一线统筹运作,甘苦备尝,出力尤多。各位编委、各地牵头负责人和信息资料采集联络员们,兢兢业业,不惧艰难,义务奉献,辛勤工作,密切配合,众人齐心,才能圆满完成书稿的编撰。成果来之不易,在此,我向所有参加编撰工作的同志,致以深深的敬意。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愿我们的成果,能够为安徽地域文化研究和中华姓氏文化研究,增光添彩!
2023年2月12日
(作者:翁飞,系安徽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历史学博士、研究员;《安徽孙氏文化》编委会主任兼主编。)
中华朱氏网转发
2023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