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来新夏主编,学苑出版社2006年出版,电子版格式PDF,清晰度300DPI,文件大小1.9GB,全101册。《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是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项目,是一部收录清代科举人物及其家族主要人员传记资料(所谓“三代履历”)的大型工具书。旨在为学人从事清史研究提供丰富、原始的清代人物传记资料,以免躬亲翻检之劳。
此套书是以清代刻印本《硃卷》为主要收录范围。在说《硃卷》之前,先科普一下清代科举制度。清代科举制度规定,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用墨笔书写的试卷叫墨卷,然后再由专门誊录的人用硃笔誊写,不书姓名,只编号码,使阅卷者不能认识笔迹,这种用硃笔誊写的卷子,叫作“硃卷”。而那些考中的人,把取中的文字以及自己和父、祖辈的传记资料刻印成小册子,分送师友亲朋,这种刻印成的卷子,就叫《硃卷》。
硃卷履历中所记载的,不仅是清代应试举子本人的传记资料,更重要的是其家族的世系史料。把本家族凡有科举功名者全部列入,因而也是研究清代科举家族最完整的原始资料。据统计,清代有进士二万六千八百八十八名,每名进士和举人一般都有一份硃卷,加上通常人们都将贡生的贡卷也归入硃卷一类,从理论上说清代至少有朱卷十八万份以上,大大超过《清史稿》和《清史列传》人物,可以极大丰富对清代人物的研究,成为清代社会史研究的新资源。
《清代科举人物家传资料汇编》收了一万一千名应试生的履历,以清代科参加乡试、会试的考生为纵线条目,以科举人物及其家族主要成员的“三代履历”资料为横向内容,每一位科举人物为独立的一个条目(该条目与其前后的条目在排序上没有内在关系)。
这套书的作用一是查找清代科举人物的传记资料,包括姓名、字号、中的科名、受业师等资料;二是查找清代科举人物家族中每一位主要成员的传记资料,包括姓名、字号、官职、著述、族系关系等基本情况;三是充当《家谱》使用。
另外,为了便于使用,此书编制了人名索引,以科举人物姓名的汉语拼音音序进行编排。为便于从其他角度进行检索,于人名索引之前,编制了人名字头的笔画和四角号码检字。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步称为“童试”,也可说是预备性考试。考生无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由州、县长官主考,通过以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第二步称为“乡试”,是省一级的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也叫“大比”,一般在子、卯、午、酉年举行,因为考期定在农历八月,故又称“秋闱”。考官一般由皇帝临时任命,多由进士出身的京官和教官担任,主考多是翰林出身。乡试通过者称为“举人”。
第三步称为“会试”,是中央级的考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辰、未、戌年之春季农历二月在京城举行。故又称为“春闱”。会试由礼部主持。会试录取后被称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第四步称为“廷试”或“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御史监试。殿试只试策问一场,要求考生当场交卷,然后送读卷官审阅。殿试并不淘汰,参加殿试的贡士均能获取进士资格。殿试考中称“甲榜”,出榜分为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只有三名,为状元(又称殿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一般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一般授翰林院编修。
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
凡是通过乙榜中举人,又通过甲榜中进士而做官的人,叫做“两榜出身”。
一身兼有“解元”、“会元”、“状元”的,叫做“连中三元”。
据清王之春所著《椒生随笔》载,唐朝以来“连中三元”的共有13人。为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冯京;金朝的孟宗献;元朝的王崇哲;明朝的商辂;清朝的钱棨、杨继昌。
小说戏曲中动不动就是某秀才连中三元,有那么容易吗?比中彩票还难吧?
还有一个颇为有趣的事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春季,在北京举行会试。在众多的举子当中,居然有一位两鬓苍苍、年已103岁的老人,广州府三水县的陆云从。道光皇帝赐予国子监司业。
(信息来源:网络)
中华朱氏网
2023年2月23日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