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9年崖山海战,张世杰大将军兵败自尽,左丞相陆秀夫偕南宋幼帝蹈海,右丞相文天祥被俘,10万南宋军民一同殉国,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玄孙陆天骐也在这10万人中。这一刻,神州陆沉,华夏文明陷入比晋朝衣冠南渡还更危难的境地,但文明的种子仍在,它将重新萌发,再次在命运莫测的历史过程中进化。
崖山海战中,有一个陈姓士兵跳海后没有被淹死,他艰难的爬上岸,侥幸逃生,避居于盱眙津里镇,娶妻生子。49年后(1328年),他的一个外孙诞生,是朱五四的小儿子,也在家族兄弟中排名第八,故取得朱重八。
据《明实录》记载,朱重八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以至于邻居以为朱家失火了跑来相救。陈姓士兵非常喜欢这个小外孙,时常和外孙讲起当年在张世杰将军麾下血战蒙元大军的旧事,在孩子心中种下了一个小小的种子。
正是这个传承当年英雄血脉的孩子,在40年后,统领麾下将士历经百战,不但收复了宋朝的全部国土,更收复了汉人已丢失数百年之久的燕云16州、漠南、河西、云贵、辽东等地。重建了华夏,他就是洪武大帝
——— 明太祖朱元璋。
陆游的子孙没有完成的遗愿,在朱元璋手中顺利实现。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追封外祖父为扬王,并亲笔撰写了记述外祖父生平的《扬王行实》和《祭外祖扬王文》。
朱元璋开局一个碗,装备全靠打,建立了大明帝国。在所有开国皇帝中,得国最正。
这种事情不仅仅在中国,古今中外都是绝无仅有的,上下五千年,仅此一例。
大明朝历经276年
不和亲
不赔款
不割地
不纳贡
只知战斗到底
鼎盛时明朝GDP占世界GDP总量的百分之六十五,无论疆域,文化,科技,军事都站在世界前列。
但是历史书没有写清楚的是:明朝最大的贡献是什么呢?
(一)明朝最大的贡献
明朝建立时,江南地区在元朝失守已经近百年时光,中原地区沦陷胡尘,从北宋末年算起,已过了二百五十年光阴。而云贵、河西、辽东、燕云16州、河套地区,从晚唐五代算起,已经丢失了四五百年。
此时,作为曾经的文明引领者,汉人正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在当时的中国北方,特别是燕云地区,汉人历经500余年的外族统治,生活习惯已然与胡人趋同,更以穿胡服、取胡名、说胡语为荣,俨然一副“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光景。
元朝入主中原的主要军队张柔部是北方汉族世候武装。元宋最后一战的崖山战役中,元朝的将领张弘范就是张柔的第九子。
想想三呼过河而亡的宗泽;
想想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岳飞;
想想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辛弃疾;
想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多少代人收复故土的梦想和期盼,在朱元璋的征战下,全部得以实现。
明朝初创时,面临的是几乎割裂为两个族群的南方南人和北方汉人,这种割裂长达300余年。
当今世界上兄弟阋墙、同室操戈的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俄罗斯人、白俄罗人和乌克兰人这三个民族都是罗斯民族的后代。
1235年,成吉思汗之孙拔都率蒙古帝国精锐发动第二次西征。1236年攻陷莫斯科,1240年攻陷基辅,基辅公国灭亡。蒙古的入侵和基辅罗斯的灭亡,使得罗斯民族的整合进程被彻底打断。等到强大起来的俄罗斯,夺回所有被夺取罗斯人土地时,时间已经来到了18世纪,到了这时候,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已经分隔了300余年。长期分割的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民族认同,沙皇俄国用了200多年的时间也没能把他们重新整合为一个民族。
而南宋灭亡后不到100年时间,汉人就在明太祖朱元璋的带领下,奋起反抗,将蒙古人逐回北方,收复全部汉地,重建了统一的汉人王朝,如果没有明太祖朱元璋,长江南北的华夏子民。被蒙元政府分割成南人与汉人分离了几百年时间,几乎已经快要成泾渭分明的两个民族。
朱元璋这个学习能力超强的皇帝,对汉人的两次衣冠南渡,尤其是北宋的那次大溃败进行了一次非常深刻的反思。
首先,在一刀一枪打天下的朱元璋看来,北宋那种交保护费的外交方式,纯粹是饮鸩止渴。
另外,他认为北宋的皇帝过于轻农重商,导致手工业与大航海等贸易方式异军突起,以至于北宋从上到下对土地没有历代那种不能割舍的感情。
对传统的农耕政权来说,土地就是命。但聪明的宋人在狭隘的版图中,爆发出了通过搞商业来弥补土地短板的潜能,所以北宋时期的大户人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那种坐拥良田万顷的大地主,尤其是指南针横空出世后,巨大利润的航海贸易,让宋朝的达官贵人越发看不上原先那种靠发展佃户来收租的搞钱方式。
北宋时期,金兵刚过黄河,整个汴梁城的上层精英连眼都不眨就南渡长江而逃。而到了南宋时期,就算打到最后一刻,宋人们也誓死不退。这种巨大的反差,除了生死危亡之际爆发出的民族骨气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有出海港口的南方才是宋人最重要的经济大动脉,一旦南宋失陷,无数大富豪将倾家荡产。所以他们就算是为了自己的资产,也得和朝廷死死绑在同一条战线。
朱元璋太明白这里面的弯弯绕绕,想要朱氏政权能够既寿永昌,就必须把这些人的财富重新锁死在土地上,于是朱元璋在定下重农抑商的基调以后,大明的版图能有多少,就直接决定着士绅们的利益上限。这也是明朝皇帝绝不割地这一特点背后的经济逻辑。
朱元璋在南北方从经济到文化教育一国浆糊的情况下,几乎完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利用南北方人才的不同录取方式,设立南北榜,以及恢复500年来北方的经济与文化底蕴,甚至是中国有史以来唯一一次从南方一统全国并成功的长治久安。
洪武大帝朱元璋和永乐大帝朱棣父子建南北榜,修运河,迁都燕京。尽可能混一南北,弥合分歧,让分离了300多年的南人和北人,重新融合为同一的汉人。
有明一朝,挽救了汉族,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基本文明形态。
若不是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汉人这个民族概念很可能已经消亡了,汉字、汉语能否存在也存在疑问。有明一朝挽救了汉族,也奠定了今天中国的基本文明形态。朱元璋带领汉族澄清玉宇,找回久违的汉唐气魄,将汉族的基本盘扩展到西南云贵,对于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有着再造重塑的决定性意义。
它证明了:汉人在经历几百年的衰落沉沦后,仍然能在这片土地上再度崛起,重铸失落的文明秩序,成为天下中心。
朱元璋在最关键的历史阶段,做了最重要的事情。保住了汉唐的文明传承,保住了汉族的民族认同,赶在近代民族意识开始构建前的关键时刻,清除了弱宋时代的灾难性分裂,对后世华夏民族认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华夏文明保持了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明太祖朱元璋以最低微的起点,恢复了中国,整合了汉人的民族认同,重造了华夏文明,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可谓“远迈汉唐”。
(二)天子守国门
明朝另一大特点就是天子死守国门,国门就是北京,永乐大帝朱棣力排众议,誓死也要迁都的那个北京。其实就单说选择北京这一步棋,朱棣就值得流芳于青史。
纵观整个华夏历史,你会发现,在安史之乱后,长安与洛阳这两座超级城市将逐渐退出首都之争,而原来在历史中热度很低的蓟县或幽州,则开始进入王朝统治者的眼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反转,主要是因为在中原政权不断迭代的同时,与我们相爱相杀的游牧民族也在不断的精进。
在安史之乱前,大部分战争都是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东西之争,比如西北姬水皇帝,大败东夷蛮族蚩尤;陕西的周天子讨伐河南的殷商;关中的大秦灭关东的六国;刘邦一路向东直逼项羽乌江自刎等等。
然而,江河日下的大唐虽然扑灭了安史之乱,但却留下了五代十国这个超级大坑。游牧民族如北方的金、辽、西夏与蒙古等国,就是在这个大乱斗时期形成了气候。
后来,随着单挑王赵匡胤与烛光斧影中提前下线,后世的赵宋执政者们再也无法完成大一统。
因此,原来的东西之争就彻底变成了南北对峙的格局,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南北大碰撞中,中原与草原之间的一个重要枢纽城市就是北京,永乐大帝迁都至北京,就是为了高效的控制草原与中原,这也是天子守国门的初衷。
朱棣这个硬汉子担心自己御龙归天后,自己的龙子凤孙会再回到繁华靡丽的南京,干脆一狠心,把自己的定陵修到了居庸关。言下之意是,要么给老子死守,要么就把老子的陵墓给扔了。后来埋葬朱棣的这个地方也成了历代大明天子的归宿地,这就是著名的皇家群葬大明十三陵。
这些执政者好像把自己的陵墓定在国门,当成了一个向永乐大帝表决心的投名状。从事后来看,整个明朝,除了瓦剌留学生朱祁镇,每一个皇帝都能在九泉之下对朱元璋与朱棣说一句儿臣执政会多有失误。但孩儿骨头硬,从来就没有跪过一次。且不说朱祁钰与于谦的京城保卫战,就说明朝末期大家印象中的强弩之末,万历时期,国家综合实力已成颓势,但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内部的反叛与日本的侵略,万历依旧组织三大征,果断出击,尤其是抗日援朝一仗,就决定了未来200多年内整个东亚的局面。崇祯时期危如累卵的明朝,用了三个月时间与海战大败风云一时的荷兰舰队,从此直到明朝灭亡,荷兰的东印度公司也都是老老实实的做贸易,再也不敢儹越半步。
后来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殉国,践行君王死社稷的诺言。
而在南方组建的南明小朝廷,则继续死磕到底。
南明,你可以说他不长记性,内斗要亡国,亡国也要内斗,但你绝不能说他怂,这个折腾了几十年的南明政权,历经四位皇帝,无一例外全部殉国。
永历皇帝朱由榔在临死之前,还敢指着吴三桂的鼻子痛骂欺世亡国的奴狗明奸
总之论骨气与血性这方面,大明的天子还从没让喜欢明朝历史的人失望过。
(信息来源:网络)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8月11日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济南炎黄朱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销,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