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后裔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20/04/24|浏览量:3469

						

朱绪煜 朱绪洲  鲁王文化 

 人物简介:建文帝 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 建文帝讳允炆(公元1377-?年),明太祖讳元璋嫡长孙,懿文太子讳标与妃吕氏之子,与马皇后生和简太子讳文奎、润怀王讳文圭。文奎为贵州毕节平山朱氏始祖。

朱元璋_20191103223800.jpg

      明太祖朱元璋

 皇太孙继位 

建文帝讳允炆,洪武十年(丁巳年•公元1377年)十二月初五生,排行第二。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改世子标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壬申年公元 1392年)四月丙子日,太子标盛年(37岁)病薨。太子不在,应立太子的长子为皇太孙,但标长子朱雄英先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初一早逝,故于洪武二十五年,立允炆为皇太孙。允炆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性情与父亲朱标同样德宽仁厚、温文尔雅。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向太祖爷建议并请求修改《大明律》,他参考《礼经》及历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条过分严苛的条文,深得人心。

朱建炆.jpg

皇孙朱允炆

明太祖朱元璋临终之前,密命驸马梅殷辅佐新君,遗诏“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太祖爷驾崩七天之后,“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十六辛卯日,去高皇崩仅七日,即于是日完葬事,建文南京即位”,时年21岁。改次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母亲二皇妃吕氏(公元1402年薨)为皇太后。

建文元年七月(公元1399年7月下旬)燕王朱棣在封地北平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在金川门开城迎降,建文帝在皇宫内“演焚宮之戏”,并密书与五叔橚告以实情曰“炆儿浅薄,无端盲揣皇叔扰政,残酷消藩,乱吾大明,罪该诛殇。父嫡之兄弟有五余二,念之血脉,痛心疾首,实不敢再有造次;父子相争,贻笑天下,再生灵涂炭,苦于黎民百姓;北虏虎视,恐有渔翁得利,太祖爷三十余呕心沥血将付诸东流。炆儿不才,国之柄权当属皇叔,利大明江山稳固千秋万代。金川门变皆与四叔金口;焚宫之戏恐汉王煦、赵王遂(燧)不可谅炆,故演之。诸王叔唯五叔镜明能详,密不可告!炆儿无恙,为民将佛日圆明,隐于天地之间,拥戴日月江山万代。不孝之子允炆叩首顿拜五叔。文四年六月。”于是祝发为僧,逊位遁隐。建文帝出宫之后,辗转到过史仲彬、廖平等人家,后入贵州进云南,化名“乐隐秀才”,游遍华夏名山大川,很长一段时间住在西南,寄身庙宇洞府,所经之处,多有遗迹。


建文新政

建文帝讳允炆继位之前,深知太祖重武轻文,严刑峻法导致人人自危的弊端,继位后锐意文治,重用文人朝臣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三位儒家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新君朱允炆施政。黄子澄和齐泰主张用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研究新政并付诸实施,目的是改组帝国行政和加强皇帝权威。方孝孺认为“所读到的历史,都有个人专制统治的缺点”,建议“应该根据古代经典所提出的理想和形式来实行仁政”。于是省并州县,革冗员;行宽政,蠲逋赋;赦有罪,放卫所单丁;举遗贤,求直言;重农桑,兴学校;旌孝节,瘗暴骨;罢天下诸司不急之务,振罹灾贫民,官养鳏寡孤独废疾者……百姓称赞,史称“建文新政”。


削藩和“靖难之役”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之初,为巩固政权,下令各地方官员听从朝廷节制,意欲逐步废黜藩王。一年之内先后以罪废黜周王朱橚、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

建文元年七月(公元1399年7月下旬)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树旗“清君侧”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下诏讨伐燕王,命吴杰、吴高、耿瓛、盛庸、潘忠、杨松、顾成、徐凯、李友、陈晖、平安等人分道并进。兵部尚书暴昭掌司事,并在河北真定设立平燕布政使司。随后,耿炳文率大军抵达河北真定,与燕军交战后失利退守。建文帝临时换将,由李景隆代替。而李景隆仍然无法破城,并在郑村坝溃败。朱棣乘着李景隆战败之时,上书朝廷,极力批评黄子澄和齐泰,建文帝便免去二人官职,但仍暗中与二人议事。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 ,朱棣无法攻破山东参政铁铉、都督盛庸固守的济南,不得不撤军回转。建文帝随后封赏铁铉、盛庸,但不追究李景隆溃败之罪。同年冬,燕军再次进犯济宁,盛庸击败并斩杀燕将张玉,接连获胜。

11.jpg

永乐大帝

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黄、齐二人官复原职。同年,两军在河北山东一带屡次交战,互有胜负,最后燕军攻入真定。随着战争时间延长,加之朝廷当断不断,很多将领降燕,战局发生了变化。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何福、平安等人率军在小河大胜燕军,并斩杀燕王大将陈文,徐辉祖亦在齐眉山获得大捷。燕军朱棣所部只得谋划如何北撤。建文朝廷文武大臣误判燕军北撤,提前召徐辉祖班师回京,燕王得知情报,打消“北撤计划”,一举歼灭了何福所部。随后的灵璧之战中,燕军大胜,朝廷大将陈晖、平安、陈性善、彭与明等被执;盛庸残部也在淮河之战中溃败。燕军遂渡过淮河,抵达六合。建文帝不得不下诏求和,割地罢兵。同年六月,盛庸于浦子口与燕军交战不利,都督佥事陈瑄率水军降燕,燕王率军渡过长江,直指应天。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 “金川门变节”,开城迎降,燕军顺利进城,京师遂破。“靖难之役”结束。

 

建文帝后裔 

建文帝讳允炆出宫前有二子,和简太子讳文奎、润怀王讳文圭。

焚宫之后,廖平等护送和简太子文奎进入贵州,将其寄养在黎平曾土司家,更名新奎。长大成人后常听曾土司说其父“身材魁梧,人才出众,曾是落魄帝王,可惜被迫身入佛门。”于是新奎辞别曾土司,到西南各地寻找父亲。

新奎于四川寻访时,与陕西难女黄氏结为夫妻,后得知建文帝于云南武定狮山正续寺出家修行,夫妻二人以难民之身,自四川至云南与建文帝相会。建文帝见太子成婚,黄氏已怀身孕,原派语已不敢再继续沿用,遂召程济、杨应能、叶希贤等人合计,新拟定二十字派语,并嘱三代后启用,派语曰:景大文国乾,玉君万子之。 成名思祖绪,永绍盛朝时。

其义为:京都之阳大文国君,厚德之君子孙万千。后代取名要想到祖宗世业,血脉永传要绍复盛朝之时。

第一句说明这支人祖先的身份,第二句是对子孙繁衍昌盛的祝福,第三第四句是对子孙谆谆教诲:要牢记祖宗世业,继承先人遗志,复兴文德盛朝。

朱文奎见父亲已皈依佛门,辞别父亲,返回贵州黎平。途经时为乌撒卫治下的平山,见此地宽广平坦,人口稀少,苗民居多且心地善良,利于安身立命落业定居,于是就在平山定居下来。

现在,贵州建文帝后裔聚居地主要是贵州省赫章县平山乡、野马川镇、古达乡,纳雍县羊场乡、姑开乡。辈分已到“时”字辈(太祖第24代孙),现已知的后裔男丁逾万;外出寻访建文帝下落未归和由于社会变革曾经迁往他乡的时有返乡寻根者。

贵州赫章古达朱绪洲,太祖十九世孙,其本家世系表如是: 允炆——文奎——表——昱——景——大美——文魁——正升(国字辈)——明乾——璧——君委——万明——子绥——荣之——玺成——名陞——思万——祖益¬——绪洲——殿元(永字辈)。

 (朱绪煜  朱绪洲  整理)

 (推荐人:朱本喜)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