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老字号“王万春堂眼药店”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4/25|浏览量:1892
清初,潍县东门瓮城里,突然多了一个卖眼药的摊位,摊主王庆宇。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小摊主竟然是前朝的天潢贵胄。这个不起眼的药摊,后来却发展成为潍县最著名的老字号“王万春堂眼药店”。
《潍县志稿》载:“王氏一族始祖朱某,系明神宗犹子。甲申之变,大臣某随侍,由北京来潍县,改姓名为王庆宇,卖药自给遂家焉。”本土史志沿袭了清代历次修撰的《潍县志》对“王万春堂”来历的记载。犹子,乃侄子。经查,明神宗只有两个侄子,大侄子朱常淓在京城被杀,别无其他的侄子,那必定就是“下落不详”的宝丰王朱常陛。
朱常陛,即王庆宇。是明神宗(万历帝)朱翊钧的亲侄子,他父亲朱翊镠是明神宗唯一的亲弟弟。《明史》记载,天启三年朱常陛受封宝丰王,其封地在河南省宝丰县,由于“年龄小未就藩”,一直与母亲同居北京。崇祯十七年(1644)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皇亲国戚纷纷仓皇出逃。大部分逃到江南一带纠结余党,企图东山再起。然而,宝丰王却隐姓埋名秘密隐居潍县。清兵横扫残云,那些企图东山再起的朱氏家族,相继遭到歼灭。在游牧民族无情地接替了农耕民族的历史大背景下,朱常陛独辟蹊径,逃脱了清兵对皇室“斩尽杀绝”的血光之灾。
《潍城政协文史资料》第17辑载:“王庆宇同一太监化妆逃出北京,经大沽口乘船渡海到了山东掖县沙河镇,隐去朱姓,改王姓,名庆宇,……后投奔潍县原明朝户部尚书郭尚友宅安身……遂将带来的宫中太医院秘方配制‘杏核丹’眼药,在东门瓮城内下设摊叫卖。清朝建立后,有一知府是明朝降清的官吏,与王庆宇相识……甚是同情,拜托县令在东门瓮城内盖瓦房三间做王庆宇的营业场所,冠“王万春堂眼药店”。
王庆宇在潍县落脚生根,药店生意日趋红火。他仰天长啸:“随天意者存,逆天意者亡!”他立下三条家规:“不准做官,不准外出,不准信佛”。无疑,这三条家规的核心是低调、务实。从清朝一直到建国前,王氏后人大部分从商、从医、从教。这几种职业相对风险较小,而收益均衡,适宜居家养生。清末民初,潍县国民经济呈复苏之势。王氏家族卧薪尝胆,团结勤奋,遂成为潍县兴旺发达的望族之一。
艰苦创业 垂誉杏林
王万春堂眼药店是一家庭作坊式的药店,制作与销售于一体。家庭就是制药作坊,家庭成员既是制药工又是销售员,生意再好,也绝不雇佣外人。三百多年来,世代相传,从未走样。在养活自己的同时,达到济世于民的目的。
王万春堂主要产品有杏核丹、珍珠拨云散等。选料纯正,严格配方,做工精细。杏核丹由炉甘石、元明粉、硼砂、冰片、麝香、蜂蜜等原料,安比例,上锅熬制;熬好后,装入杏核内出售。珍珠拨云散是由麝香、珍珠、片砂、炉甘石、三黄汤、元明粉、硼砂、冰片、玛瑙、古瓷等为原料,研制成粉,装入料瓶出售。
眼疾,在过去是常见病、多发病。王万春堂制作的眼药,具有独特的疗效,且价格非常低廉,深受人民大众的喜欢。加之王万春堂眼药店位于东门瓮城,是全县商业最繁华的地段,常年生意兴隆。文献记载其生意“除周边各县外,沂水、莒县、蒙阴、掖县、登州、新泰、莱芜等,外省有河南、安徽、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常年有人来采购。甚至远销到原苏联的一些地区。”
民国初年,杏核丹每枚售价只需小铜圆1-2枚,珍珠拨云散小瓶售价小铜圆24枚,大瓶售价小铜圆48枚(每个小铜圆相当于今天的人民币一分钱)。
乾隆十八年(1753)潍县县令韩光德上任伊始,患上了眼疾,眼屎封目,视觉模糊。甚至贻误公务,心中十分着急。此时,王万春堂的五世孙王毓祥得知此事,略施小方,药到病除。韩光德十分惊喜,特意赠送“誉垂杏林”大匾。从此,王万春堂名声远播。王万春堂的后人将此殊荣代代相传。大匾一直悬挂到1948年,在解放战争中焚毁。
王万春堂的历史变迁
二十世纪初叶,外国的洋眼药逐渐进入中国市场。这对王万春堂眼药店是一个很大的冲击。眼药的销售量日趋减少,兄弟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家庭矛盾日渐显现并呈愈演愈烈的态势。老大王永平是个明白人,他知道“合久必分”的道理,便主动向潍县商会提出,请求执事协助“分家”事宜。在乡执事的协调下,王万春堂分为两家,将原来的门面从中间隔开,东首叫王万春堂东记,经理王永平;西首叫王万春堂西记,经理王永顺。
1933年县长厉文礼修建朝阳桥、改造潍县南坝崖街时,拆除了旧城门中的瓮城,建起了西洋式哥特式钟楼。王永顺将店面迁至朝阳桥西首南侧的坝涯街上,在路东建起了二层楼房四间;王永平在路西建房营业,将整个北屋山全部做成了广告,大字“王万春堂老店”,在新建的钟楼下面非常显眼。几年后,王永顺把店面转让给王廷干,自己在南坝涯西侧新建“顺记”,1948年7月由王廷贤任经理。从此,王万春堂分成了东记、西记、顺记三家店铺经营。由于国内政局动荡,各地军阀封锁交通,采购原料非常困难;加上市场萧条,销售不畅,三家药店都处于举步维艰的地步。
1948年4月,潍县战役打响,王万春堂的几处店面全部毁于炮火。
(推荐人:朱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