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古墓:济南明代郡王园寝调查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8/02|浏览量:2317
顺阳国学书院
大明成化三年,喜好山水的德庄王从德州乔迁新居于济南。明代自德庄王就藩于济南以来,历代的德王家族死后都选择的济南周边风水极佳之地做为自己的陵区。不过由于历史年代的更迭,人为战火的破坏,如今各陵区大多都破败或消失。济南现存的德王家族陵园有很多处,既有世袭德王的陵园,亦有郡王们各自甄选的墓区。笔者近期走近这些曾经辉煌的皇家陵区,探寻明代济南德王家族的身后事。
明高唐王墓--修正明史的一方圹志铭
1998年济南历下区姚家镇窑头村在修建学校时发现一座明代墓葬。该墓葬位于燕翅山之阳的山腰上,发现时已经被破坏,经考古人员的抢救性发掘,认定此墓为明代济南郡王高唐王及王妃的合葬墓。高唐王朱厚?为德懿王朱祐榕第四子。生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卒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谥:悼僖王。高唐王一共活了16年,在其14岁时,李氏嫁与他并册封为王妃,那时高唐王已病入膏肓。婚后仅5个月,年轻的小王爷就薨逝,而李氏则“幽贤贞惠”,“谨守王规”,“冰清玉洁”,寡居44年,方“以疾终于正寝”,与高唐王合葬于此。
大明宗室高唐悼僖王圹志铭-志盖
大明宗室高唐悼僖王圹志铭
明高唐王墓被发现前已无封土及地面设施,墓葬前的墓道也被毁,早年该墓被盗掘,而这次学校的施工又一次破坏的墓葬的形制。不过就发掘情况看,高唐王墓属于依山而建的穴坑石室墓,分前后两室,前室较小呈正方型,室(墓)门的门扉上有五横五纵的二十五颗乳钉,因是郡王故规制较世袭德王的要低。后室内有须弥式棺床两具,上原放置高唐王及其王妃的棺椁。由于墓葬早年被盗,墓内仅出土圹志两盒。虽除墓志外并没有发现其他随葬品,但这两盒墓志却修正了明史中的一处勘误。《明史·诸王世表五》载:高唐王朱厚?为懿王庶八子,然据出土圹志载:朱厚?为懿王第四子。这也许是高唐王墓被发现的最大价值吧。
纪成王墓,安陵王墓,宁海王墓--仲宫显为人知的“三处王陵”
从空中看仲宫的三座王陵呈一条直线分布,最北端北井村中的是纪成王墓,中间是西路村旁安陵王墓,最南端康王山南麓的是宁海王墓。三座墓葬均位于山麓的阳坡,依山傍水,风水甚佳。
空中俯视仲宫的三座郡王陵
宁海王墓是三座墓葬中唯一保留墓室并立碑保护的明郡王墓。此墓位于康王山南麓山坡处,原陵园有围墙及享殿,现早已不存。今墓道,墓门及前后墓室尚完整保存。墓葬口外部新建一处石屋,走进石屋,屋中央的地面上有一处直径一米的入口,由于入口离墓室地面较深,笔者未进入,透过洞口向墓室内望去,青石墓门上有5X5的乳钉,此与高唐王墓一样。墓内四壁上有龙云的浮雕图案及壁画。此墓1973年被考古人员发掘,由于早年被盗,墓内仅出土圹志一盒和水缸一口。
明宁海王墓-地宫入口
据圹志载:朱载㘧㘧系明德怀王庶四子,嘉靖二十年册封为王,是第一代宁海王,称号是宁海恭和王,卒于隆庆三年,终年37岁。圹志铭的出土纠正了《明史》中所谓“嫡四子”之误。
纪成王与安陵王均为德定王朱翊錧嫡子,二人于万历十年受封,全称纪成温裕王和安陵康僖王。 纪成王死于1609年,三年后,安陵王去世。二人的陵墓均选取了济南的南部山区
纪成王墓背依群山,一条小河在陵区前拐了一个“S”型的弯,风水极佳。今纪成王墓在仲宫镇北井村中,村子的发展,民房的改建,原来的封土已缩小到直径只有5米左右。不过由于早年被盗,墓室内已空无一物。村中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还可以进到墓室中,夏天里面十分凉快,所以是小孩子们乘凉的好地方。
纪成王墓现存封土
安陵王墓:笔者走进西路村寻访安陵王墓的过程较之前面的王陵都要艰难,其原因在于这座埋于地下的王爷坟如今在地面上早已不见踪迹,所以村中大多数人对这座墓葬并不知晓。正在笔者踌躇之时,一位过路的中年人知道了笔者的疑惑后,给我说他知道,只是在村里说“王陵”是问不出来的,因为老一辈人都叫这座古墓为“王爷坟”。在这位中年人的指点下,笔者终于站到了安陵王墓园的旧址上。如今的安陵王墓园是一片果树林,中年人告诉笔者你所站的地方地下就是原来安陵王墓的墓室,只是五六十年代平坟整地时,在考古人员考察完成后,村里就回填了墓室。而现在村里能看到的安陵王墓遗迹仅有果园旁的一座小屋,盖这座小屋的青砖就是原墓室内拆解下来的。笔者观察小屋墙内的砖果然是明代的制式大砖,看来一代王陵也就这样消失于人们的视线中。
历城王墓,利津王墓,清平王墓,永平王墓--不见踪影的紫荆山陵区
明代的德王家族在济南的埋葬地点较为分散,前面介绍了世袭的德王集中葬于长清青崖山南麓,这是一处正规的“明代亲王陵区”。而郡王的葬区除今历下区窑头村燕翅山南麓有一座高唐王墓外,三座集中葬于仲宫附近的山区。而济南北部原来有一座紫荆山,其山麓周围原来也是一处郡王的墓葬区。据《济南名胜古迹辑略》一书,紫荆山附近葬有四个明代郡王,他们是:历城王,利津王,清平王,永平王。而紫荆山不远的标山下,葬有明堂邑王。也就是说济南北部的紫荆山在明代的时候也是一处集中的“郡王陵区”。
如今原来的紫荆山下新建了小区,小区的名字改为紫金山小区,但小区虽建,小山却不见踪影。据在此居住的老人回忆,当年紫荆山确实存在,只是前些年开山炸石,一座小山就此消失。老人说,当年紫荆山下就是一处风水宝地,紫荆山旁还有一座小山名为凤凰山,古时就有“头枕紫金,脚蹬凤凰”之说。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有一年大旱,村民们在紫荆(金)山下开挖水渠抗旱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古墓。这座古墓就位于紫金山的南坡上。挖开盖在墓室上方的巨大石板之后,人们发现这座古墓里面有两个墓室,棺材已遭破坏,墓主人躺着的方位就是“头枕紫金,脚蹬凤凰”。笔者在《济南历代墓志铭》一书中查到,当年紫荆山南坡发现的这座古墓是历城王及王妃的,书有记录的二人的圹志铭。不过从其他了解情况看,二人的圹志碑现在不知所踪。
除历城王墓被发现外,其他三位郡王墓的情况现在不明。
明王陵--长清大学城里的孤独之墓
在今长清大学城中华女子学院的校园里有一处明王陵,该墓原位于王府庄旁,由于修建大学城,王府庄村民搬迁而村落消失,不过在修建大学校园时,该墓还是被保留下来。不过墓葬数量和封土规模已减少。该墓是长清的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在五六十年代初遭村民取墓园内石料建房和盗墓分子的破坏,地面建筑和石像生均已丢失。后被文物部门发掘,发现墓内分前后室,砖石结构,前室室顶起券,墓内文物多已被盗,由墓葬形制判断墓主为明代一位王爷。此墓东不远尚有封土一座,传为王妃墓。谨此记录。
大学城校园里的明王妃陵
疑似“明王陵”--张夏镇纸坊村的空墓
陈兄曾经写过一篇文章,介绍的是张夏镇纸坊村外的一座疑似明王陵,由于村民进入墓室后发现是一座空墓而产生疑问。据陈兄判断,该墓为明世袭德王曾经考虑过的墓园位址,只是后来发现青崖山南麓风水更好而废弃了这处地址。此墓我未曾经实地考察,故谨记!
明代德王家族在济南的墓区应该还有未被发现的,但至少现在这些保存状况另人担忧,而济南长清的世袭德王陵区是全国保存最好的明代亲王级陵园,但其现存状况令人担忧。而其他的郡王级陵区也大多消失或无人管理,境况不妙。
(信息推荐:朱伟杰)(上传不易,请予支持)
- THE END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碎沙3年,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