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德王府往事 | 济南土皇帝的“故宫”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19/12/16|浏览量:1352
德王府往事 | 济南土皇帝的“故宫”
原德王府正殿
德王府是明代世袭藩王德王的府邸,明天顺元年(1457),英宗皇帝封第二子见潾为德王。明代成化二年(1466),德王在济南建德王府。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德王府被清兵焚毁。清康熙五年(1666),山东巡抚周有德在此建巡抚院署大堂,民国时期改为都督府、督军公署和山东省政府所在地。1937年,韩复榘弃城逃跑时纵火焚烧,惟巡抚院署大堂幸存。建国后,为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珍珠泉饭店驻地。
德王府位于济南珍珠泉院内,原系济南公张荣府邸旧址扩建而成。据乾隆《历城县志·故藩》记载:“德府,济南府治西,居会城中,占三之一”。明代的德王府规模宏大、建筑豪华,东至县西巷、西至芙蓉街、南至今泉城路、北至后宰门街(后宰门,原作“厚载门”,旧时王府后门的通称)。
1
德王世系
大明朝天顺元年(1457),明成祖朱棣的六世孙明英宗朱祁镇复辟即位,复立长子朱见深为太子,同日封其余四子为德、秀、崇、吉四王,朱见潾即为德王。朱见潾(1448~1517)原名朱见清,为英宗次子、明宪宗朱见深异母弟,母宸妃万氏。初封德州,但因德州地方贫瘠,以风沙过大为由,奏请改封济南,然而这一请求却未得到英宗朱祁镇的批准。直到成化元年(1465),明宪宗朱见深继承皇位后,始准德王改驻济南,并把已废齐王、汉王在东昌、兖州的邑地及济南府属的白云、景阳、广平三湖之田赐给了朱见潾。
成化三年(1467),朱见潾来济南就藩,将原山东都指挥司署迁走,原址改建德王府。成化四年(1468),明宪宗又将济南城课税的一半御赐与他。明成宗对他这个弟弟恩赏有加,据史书记载,当时德王朱见潾享受的各种待遇仅次于大明皇帝。
朱见潾在济南出有香车骏骥,嬉有画舫轻舟。登高远望,南观青山叠翠,北眺黄河闪银,一派京畿外的皇宫御苑。他曾在濯缨湖上赋诗一首:“印月池头月正明,主人曾此濯冠缨。肯夸风景殊人世,却爱源流合圣清”。德王无参政之劳,终日沉溺在声色犬马之中,朝朝宴舞,日日笙歌,尽享人间富贵荣华。
濯缨湖
朱见潾在藩五十二年,在王位六十一年。正德十二年(1517)八月二十二日去世,时年七十,谥号庄王,葬于济南长清境内。德庄王朱见潾嫡二子正德十六年(1521)袭封德王,是第二代德王,嘉靖十八年(1539)薨,史称德懿王。懿王朱祐榕庶孙朱载墱,嘉靖二十年(1541)袭封德王,万历二年(1574)过世,史称德恭王,是为第三代德王,三年后其次子朱翊錧就嗣位。朱翊錧于万历五年(1577)袭封德王,万历十六年(1588年)过世,史称德定王,三年后其子端王朱常(上帮下清)嗣位,后其子朱由枢初封郡王,崇祯年间由郡王进封德王。在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清兵攻下济南,朱由枢及其子郡王等人被俘,一年后由其堂弟朱由栎嗣位。崇祯十七年(1644)六月朱由栎降清,隆武二年(1646)五月遇害,明德王谱系就此终结。
德庄王墓
2
德藩故宫
德王府为明季济南城中最大的建筑群,王府内建有三座大殿,分别称名为承运殿、圜殿和存心殿,并建有正宫、东宫、西宫。德王府下设长史司、审理所、仪卫司、群牧所、纪善所、典宝所、典膳所、典仪所、奉祀所、工正所、良医所等机构,均驻王府内。
王府周围有两丈多高宫墙,府前立有高大的牌坊,坊额题字“钦承上命”、“世守齐邦”。宫院四面各辟宫门:南门(正门)称作“端礼”,东门称作“体仁”,西门称作“遵义”,北门称作“广智”,各门前均有牌坊。正门外砖砌一座影壁,影壁后有半圆形围墙,东、西各开一门,即东辕门和西辕门。德王府内的珍珠泉和北面的濯缨湖为西苑,珍珠泉上建有渊澄阁,阁后为孝友堂和燕居斋。朱见潾在元人所建白云楼废基上修建了濯缨轩,并在濯缨湖北岸堆修假山。濯缨湖,汇聚珍珠、散水、溪亭诸泉而成,当时广约数十亩。湖水自南而北,绕过假山,而后流出宫墙。湖中可泛舟,湖水荡漾,云影入波,景色秀丽。
王府池子
德王府院内还开凿了玉带河,与今大院以西的曲水河(也称梯云溪)沟通,营造了画舫,供在濯缨湖游乐。当时的德王府大院西北缺一角,此处原为居民毛氏之宅。德王为扩大王宫,以巨款买毛宅,毛氏不受,激怒德王,把毛氏二子抓进王府,毛二投湖以死抗争。于是邻舍群起,向德王提出抗议,德王不得不让步,因而王府终缺一角。街邻每逢旧历六月初一毛二投湖之日,聚集湖上划船摆贡,以纪念反抗王府的毛二,这种活动一直延续下来。明末诗人王象春还特意为毛二之举写诗赞颂,诗云:“咸阳官阙已成尘,毛二蜗居可认真?鬼哭城崩当六月,几时秋雨灭青磷。”
珍珠泉
建成后的德王府,楼台水榭,金碧辉煌,石桥曲径,奇花异木,参天古木,郁郁葱葱,极其豪华。明末刘敕在《历乘》中记述道:“德藩有濯缨泉、灰泉、珍珠泉、珠砂泉共汇为一泓,其广数亩。名花匝岸,澄澈见底;亭台错落,倒影入波;金鳞竟跃,以潜以咏;龙舟轻泛,箫鼓动天。世称人间福地、天上蓬莱不是过矣。且当雪霁、白云缭绕,下接水光、上浮天际,宫殿隐隐在烟雾中宛然如画,真宇内未有之奇也”。
3
德王与北极庙感应井
济南现存最大、也是最有名气的道观是大明湖北岸的北极庙,始建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亦称北极阁、真武庙。北极庙下有座非常著名的《感应井泉记》碑,它见证了北极庙与德王府直接的一段往事。
北极台
明德王朱见潾成化三年(1467)来济南就王位后,于珍珠泉畔建造德王府。由于他信奉道教,便在济南最大的道观一一北极庙的正殿后建净乐宫(后改称启圣殿),殿内塑有圣父母的坐像。左右两侧侍有玉女,各持石榴、仙桃。墙上壁画,皆为演奏、舞蹈、献果等祝寿场面。嗣后,朱见潾每年都要来献礼供奉,并派人对庙宇加以修缮。据矗立在感应井泉西侧的明正德进士、兵部武选司郎中邹袭所撰《感应井泉记》石碑记载:明代正德九年(1514年),因北极庙日久倾圯,朱见潾派白闻宇率工匠修缮。施工工期跨春、夏两季,因湖畔众水井的水苦涩难饮,百余名工匠所饮用的水,需西去数里之外的罗姑、玉环二泉处汲取。天热路远,费时费力,苦不堪言。一天夜里,白闻宇焚香祈祷,拜求神灵,以解饮水之忧。蒙寐之际,得“神灵”明示:泉在北。次日一早,白氏即按神灵所示之处,令工役凿挖,果然有泉涌出,色清味甘。众工匠欢欣跃动,以为“(白)公一念之格也”。于是用道教常用的术语“感应”二字将此泉取名曰“感应井泉”,并于同年的夏历四月十五日,立《感应井泉记》碑于井侧。
清代诗人范坰有一首竹枝词,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元武台高踞水滨,风雷呼吸聚天神。閟宫净乐怀明发,想见藩王锡类仁。德王从道家言,谓神乃净乐王子,于殿后别构四楹,祀神父母,名净乐宫,刘函山有记。”
1928年航拍的德王府故宫
4
德王故宫的聊斋故事
蒲松龄《聊斋志异》第十一卷中有一篇《冯木匠》,记述了济南德王府故址内木匠冯明寰为一鸡精所祟的传奇故事。
德王府正殿背面
巡抚周有德,打算把旧日的德王府改建成巡抚衙门。当时召集了许多木匠。一次,木匠冯明寰在府邸值夜班。晚上刚刚睡下,突然从半开的窗子看到了明月当空,照得地上如同白昼。远远望见矮墙上站着一只红色的鸡。正在看着,那鸡已飞到地上。不一会儿,有位少女探出半个身子往屋里看,冯木匠猜测她和工匠中的某人有私情。就仔细听,发现大家都熟睡了,暗自心动,希望少女错投到自己怀里。稍过了一会儿,那少女果然翻进窗子,直钻到自己怀里。冯木匠暗自高兴,一句话不说,便与她交欢。过后,少女就离开了。从此夜夜都来,刚开始,冯木匠还瞒着少女,后来就说明了。少女说:“我不是投错了人,是敬慕你才这样的。”两人感情日渐亲密。不久,工程完工,冯木匠收拾东西回家,少女已在旷野处等着他了。冯木匠的村子离郡县不甚远,少女就跟着他一块回村去。进到家里,家中的人没有一个人看见她。冯木匠这才知道她并非人类。一块生活了几个月,冯木匠自感精神越来越差,心里更加害怕,于是就请了一位法师来镇邪驱妖,结果一点效果也没有。一天夜里,少女盛妆而来,对冯木匠说:“世上的缘分都有定数,该来的推不走,该去的也留不住。今夜你我就此分手吧。”说完就走了。
5
德王的后世子孙
按明朝封藩制度,除太子作为储君外,诸皇子均封为亲王,各就封地,称“亲藩”。亲王的嫡长子封世子,世袭亲王;诸子则封为郡王,并在亲王所在地分建郡王府。郡王亦应由其嫡子世袭,诸子则为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以下,诸子则以世次递封为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直至皆奉国中尉。
郡王府遗迹
受封德王的明英宗次子朱见潾在济南就藩后,在济南共传袭了六代,其子孙先后有15人受封为郡王。到了崇祯朝时尚有8位郡王,在济南相应有八座郡王府。民国初年出版的《济南指南》记载:“泰安王府,在西门内;临朐王府,在西门内;宁海王府,在南门内舜庙东;临清王府,在尹家巷;纪城王府,在县庠西;嘉祥王府,在府馆街;清平王府,在嘉祥王府西;宁阳王府,在宁海(王)府东,即旧安陆府。”
旧时直接以郡王府命名的老街巷有三条,一条是德庄王第四代孙宁阳王府所在的东小王府街,另一条是德庄王第七代宁海王府所在的西小王府街(两街后来合并,统称小王府街),再就是嘉祥王府、清平王府所在的府馆街。
小王府街残留的拴马石
旧时济南还有两条称名为“东玉斌府街”和“西玉斌府街”的老街。玉斌府,在清光绪年间的济南地图上标为“仪宾府”。“仪宾”是明代对宗室诸王女婿的称谓,而“玉斌”乃是“仪宾”的谐音。相传当年为陈姓仪宾居于此处,故而街巷以“仪宾”(玉斌)名之。
6
与德王有关的老街
济南德王有关且最为著名的街道有两条:一条是天地坛街,另一条是后宰门街。
天地坛街,北起院东大街和院西大街路口,南至升官街、南城根街路口,由于其地原为德王府祭祀天地的祭坛而得名。明代刘敕《历乘》记载:“济南,社祭坛、山川坛,在德府前”。清乾隆《历城县志》记述得更为具体:“社稷坛,德府前,西坛南向,祀国社稷;山川坛,德府前,东坛背向,祀境内山川、冯玉、雷雨,旗纛、城隍诸神”。根据明初祭祀规范,“天坛”和“地坛”是合祭的,故合称为天地坛。每年的夏至或冬至日前夕,德王都须香汤沐浴,忌荤吃素,在夏至或冬至日出时,登坛举行隆重的祭祀礼,祈求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明代灭亡之后,天坛地坛亦随之废弃。
今日的后宰门街
后宰门街,东起县西巷北口,西止曲水亭街;北通岱宗街、钟楼寺街,南邻院后街,通珍池街。明时这条街巷因位于百花桥东畔,人们称其为“百花桥街”。明成化二年(1466),德王朱见潾在百花桥街以南不远处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德王府。明崇祯十三年(1640)《历城县志·建置》就明确地记载着:“百花桥街,德王府后”。当时德王府共有四个大门:南大门为正门,叫端礼门;东门、西门为旁门,分别叫体仁门和导义门;北门为后门,叫广智门,而人们依照元、明时的惯例,又通常把它俗称为“后载门”。清代,明代的百花桥街被人们称为“厚载门街”,随着时间的流逝,以讹传讹,又逐渐衍化“后宰”,这才有了今天的“后宰门街”。(信息来源:朱伟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