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祠堂和《朱子家训》                              冯 德 和  

三座祠堂和《朱子家训》                              冯 德 和   我们童年时,家乡有三座祠堂:朱家祠堂、冯家祠堂、王家祠堂。堂名分别是紫阳堂、大树堂、三槐堂。冯、王两家以树取堂名,意思是根深蒂固,枝叶繁茂,建家立业,万代兴旺。春节时家家贴对联,朱、冯、王三姓,各家写各家的对联:朱家是“紫阳世泽,白鹿家声”,冯家是“名高大树,才佐孟尝”,王家是“三槐四泽,黄奇家声”。上联是堂名,下联是什么典故,我们迄今还无法说清楚。不过从朱、王两个姓氏同用“家声”二字,可见与《朱子家训》是有联系的。 这三座祠堂,就是原来复泰港东庄(现大丰市万盈镇康宁村)朱冯王三姓的家祠。三座祠堂,从东南至西北一线建筑,相间颇近,大约三十米左右,当时在我们家乡是高大的建筑物。每年三月初三,不管是春阳暖暖,还是阴雨绵绵,大人们都衣冠整齐,温良恭谨,十分讲礼节,守规矩:连我们小孩子也不敢嬉笑顽皮,小大人地坐在指定位置一动不动。大家都知道,祭祖要恭敬和严肃,族人中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先是祭祀礼仪,后就是以滿口的伦理道德教育在坐人,我们读蒙馆,老师才讲《朱子家训》的仁、义、礼、智、信的道理,教我们习身、修正。《朱子家训》成了三个家祠的堂规,成了家长对孩子教肓的谱子,成了老师教肓学生的教科书。 现重阅《朱子家训》,百读不倦,受教匪浅……“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关于“慈”:“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关于“孝”字:“善事父母为孝,必养且敬,以礼事亲”。接着有提出“君仁臣忠”,“仁政、德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又曰“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明天理”“灭人欲”“守我之分者,“礼也”。以上等等教诲,使人懂得尊老爱小,爱国爱家,与人为善,以礼待人,以“仁爱”作为修身养性,宽容处世,为家争光,替国献忠的做人应有的道德情操。这样做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富强而稳定了。朱熹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是古代和现代人们的精神食粮。朱子是我们五体投地崇拜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这三座祠堂,方圆几十里,闻名遐迩。西从范公堤、东到黄海边,南至巴斗山,北到卯酉河,无人不知晓,无人不敬仰。只有七十多岁的人,稍一回忆,朱、冯、王、三座祠堂,就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然而,现在全不见踪影,只留着冯家祠堂的一棵百年参天银杏树。这是唯一的历史见证了。 后来共产党来了,新四军来了,家乡成立了革命根据地。三座祠堂办成了台北县(现大丰市)规模较大的高级小学。日寇侵华,共产党換起民众,抗日救国,从这里一批一批青年学生,他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勇于保家卫国,参军参干,奔赴抗日前线……这是三座祠堂的光辉一页,便我们为家乡骄傲,使我们记忆永不磨灭。 三-训:勾起我们梦中的童年。鼔起我们生活中的青春。航起我们生命中的风帆。 本文邗登在《大丰日报》地方风物第三版 公元二○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2019-11-12

文 化 部 办 公 厅 函 件 办社图函[2001]

文 化 部 办 公 厅 函 件 办社图函[2001]29号 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曾于1984年11月20日专门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于1997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对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时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尚有大量家谱未能收入,特别是大量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未能收入。 二○○年六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2家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推动全球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协调,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这是《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撰工作的继续与发展,它将大量增加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同时扩大收录范围并增加著录项目。《中国家谱总目》是中国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牒学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其意义深远。《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采用“分头编撰,汇总审校”的方法,每一地区确定一个负责单位为《中国家谱总目》的编委单位,由其负责该地区的家谱条目的编制工作,编委单位主要由部分省级图书馆和其它单位组成(见附件)。为了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文化馆等收藏单位,认真做好本单位所藏家谱条目的摸底工作,协调好与所在区域藏谱机构的关系,积极协助《中国家谱总目》编委单位,按照《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要求,编撰好本地区收藏家谱目录,以保证《中国家潜总目》编撰工作的顺利进行。 特此通知                                                    文化部办公厅                                     二○○一年二月七日

2019-11-12

一局两部文件和文化厅办公厅函件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文件 国档会字[1984]7号 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

一局两部文件和文化厅办公厅函件 国家档案局、教育部、文化部文件 国档会字[1984]7号 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学校: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亟待发掘的一部分,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宗族制度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它不仅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又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来国内对家谱的发掘,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收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状况很不相称。同时,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的思乡之情日趋浓烈,他们也亟需利用家谱来寻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了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利用,发掘家谱这一祖国的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状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成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计划一九八五年底完成编纂工作,公开出版。为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博物馆、文管会、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知道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凡例,于一九八五年三月以前报送国家档案局。个别藏量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一九八五年底报送。 特此通知                                国   家   档  案  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一九八四年年十一月二十日。

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