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祠堂和《朱子家训》
冯 德 和
我们童年时,家乡有三座祠堂:朱家祠堂、冯家祠堂、王家祠堂。堂名分别是紫阳堂、大树堂、三槐堂。冯、王两家以树取堂名,意思是根深蒂固,枝叶繁茂,建家立业,万代兴旺。春节时家家贴对联,朱、冯、王三姓,各家写各家的对联:朱家是“紫阳世泽,白鹿家声”,冯家是“名高大树,才佐孟尝”,王家是“三槐四泽,黄奇家声”。上联是堂名,下联是什么典故,我们迄今还无法说清楚。不过从朱、王两个姓氏同用“家声”二字,可见与《朱子家训》是有联系的。
这三座祠堂,就是原来复泰港东庄(现大丰市万盈镇康宁村)朱冯王三姓的家祠。三座祠堂,从东南至西北一线建筑,相间颇近,大约三十米左右,当时在我们家乡是高大的建筑物。每年三月初三,不管是春阳暖暖,还是阴雨绵绵,大人们都衣冠整齐,温良恭谨,十分讲礼节,守规矩:连我们小孩子也不敢嬉笑顽皮,小大人地坐在指定位置一动不动。大家都知道,祭祖要恭敬和严肃,族人中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先是祭祀礼仪,后就是以滿口的伦理道德教育在坐人,我们读蒙馆,老师才讲《朱子家训》的仁、义、礼、智、信的道理,教我们习身、修正。《朱子家训》成了三个家祠的堂规,成了家长对孩子教肓的谱子,成了老师教肓学生的教科书。
现重阅《朱子家训》,百读不倦,受教匪浅……“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关于“慈”:“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关于“孝”字:“善事父母为孝,必养且敬,以礼事亲”。接着有提出“君仁臣忠”,“仁政、德治”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论述。又曰“仁是爱之理,爱是仁之用”,“明天理”“灭人欲”“守我之分者,“礼也”。以上等等教诲,使人懂得尊老爱小,爱国爱家,与人为善,以礼待人,以“仁爱”作为修身养性,宽容处世,为家争光,替国献忠的做人应有的道德情操。这样做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富强而稳定了。朱熹的“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是古代和现代人们的精神食粮。朱子是我们五体投地崇拜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这三座祠堂,方圆几十里,闻名遐迩。西从范公堤、东到黄海边,南至巴斗山,北到卯酉河,无人不知晓,无人不敬仰。只有七十多岁的人,稍一回忆,朱、冯、王、三座祠堂,就历历在目,栩栩如生。然而,现在全不见踪影,只留着冯家祠堂的一棵百年参天银杏树。这是唯一的历史见证了。
后来共产党来了,新四军来了,家乡成立了革命根据地。三座祠堂办成了台北县(现大丰市)规模较大的高级小学。日寇侵华,共产党換起民众,抗日救国,从这里一批一批青年学生,他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勇于保家卫国,参军参干,奔赴抗日前线……这是三座祠堂的光辉一页,便我们为家乡骄傲,使我们记忆永不磨灭。
三-训:勾起我们梦中的童年。鼔起我们生活中的青春。航起我们生命中的风帆。
本文邗登在《大丰日报》地方风物第三版
公元二○一○年六月二十三日
201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