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阳朱氏概况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3/09/27|浏览量:1661
衡阳,湖南省地级市之一。位于中国南部,湖南省中南部,是长江中游城市群重要成员,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湘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衡阳城区横跨湘江,是湖南省以及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多条重要公路、铁路干线在此交会。衡阳处于中南地区凹形面轴带部分,构成典型的盆地形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衡阳市常住人口为6645243人。
衡阳市下辖5区5县,代管2县级市,总面积15310平方公里。衡阳市拥有南华大学、衡阳师范学院、湖南工学院等15所高校,被评为2018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100强。
衡阳市市内四区朱氏
衡阳市朱氏族人,大都来自江西省婺源朱氏后裔,均玉公七世孙智进公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迁居耒阳西乡朱木塘。本支自始迁祖至今已传24代,聚居于耒阳南京、仁义、磨形、竹市、大平等乡镇,有人口2381人。
婺源朱氏后裔于明永乐年间,徽公六子中二、三、四、五、六子及堂兄弟均琪六人后裔由桂阳兰田迁徙常宁各地开基发脉,至今570年已传到27代,且丁兴旺,散居在胜桥、板桥、宜阳、三角塘、松柏、西岭、宜潭乡紫阳村等乡镇,有人口13910人。
婺源朱氏后裔均玉公赴湘,居桂阳兰田,后名玉公徙宁乡创业。明初,鼎文公官授千户,后升将军,定居衡阳北乡湾塘(今石鼓区松木乡梽木村),在这繁衍生息,人丁越来越多,在一地难以生存,遂迁徙到集兵滩、峋喽峰、衡南铁市等乡镇,后有部份人丁又延伸至衡山、湘潭、湘乡、重庆等地,据修谱记载已有8000余人。
市内四区朱氏家族共有3700多人,分布在灵湖乡国庆村、朱家湾、碧岩、茶山镇的耒河口、田身町,东阳镇的光耀村,雨母山乡的朱家堰、半官村,和平乡的晒金坪,松木乡的友谊村,枯木村以及河加套街道的江霞村等地居住。市内各社区散居的朱氏人丁,大多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等省市参军转业,安排在市直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工作及其家属在衡阳落户。
在衡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世界文化名人蔡伦(耒阳人)发明了造纸术,功垂千秋,泽被世界;共和国元帅罗荣桓,走出家乡,戎马一生,为新中国诞生和建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衡阳市南岳区朱氏
南岳区朱姓族人近千人,散居各乡。始迁祖是北宋末年,婺源朱氏后裔朱皇后的长兄朱志及六兄朱恕。他们避乱南逃,隐居衡山,以后子孙散布南岳衡山和衡阳、长沙附近各县、市。
说起南岳目然要提到明惠帝朱允炆公的下落之谜。根据南岳七次修志史实记载,明永乐十三年(1415)八月,惠帝朱允炆避难为僧,游南岳衡山,到十月还归云南大喜庵。又永乐十五年(1417)十一月,惠帝朱允炆再到南岳,于次年三月还归云南。可见明惠帝允炆公去位后仍然生存于民间,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
常宁市朱氏
常宁朱氏族人,同生安徽歙县黄墩紫阳这个根。唐朝宰相朱敬则五代孙朱环(古僚),于唐昭宗时(904)受封江西婺源制置茶院,领兵三千戌守婺源,由黄墩南来,开辟婺源一派朱氏世系。环公生廷隽,递传昭元->惟甫->朱振->朱彩(编辑部注:査《考亭紫阳朱氏总谱》记载,朱振之子,没有彩之名,待考)->名仕->朱彬->朱涛->朱垫(慎徽)。徽公于元末因武职调守桂阳,落户蓝田,弟慎远公随之。徽公生六子:均贤、均蔚、均昆、均后、均仁、均智。远公生一子叫均琪。明永乐年间,徽公六子中二、三、四、五、六子及堂弟均琪六人后裔先后徒常宁各地开基发脉。至今600余年,已传26代,且丁口兴旺,是常宁万人以上的望族之一。据1995年朱氏合修宗谱时统计:蔚公后裔9047人;昆公后裔1090人;后公后寿1581人;仁公后裔409人;智公后裔883人;琪公后裔427人。此外还有仲文公一支215人住西岭镇朱家湾;世仁公一支116人住西岭镇五冲高山上;国邢公一支31人住松柏镇新塘冲;大藉公一支14人住三角塘镇坳上铺;十七細公一支97人住烟洲镇朱泗滩。上述11个支派合计3403户,13910人,占全市总人口1.7%。
常宁朱族在23个镇(乡)中,涵盖14个镇(乡),其中千人以上的镇乡是:烟洲镇855户,3547人;松柏镇673户,2448人;蓬塘乡349户,1367人;胜桥镇333户,1326人。一万四千之众,散居在188个自然村里,其中100人以上的自然村40个。其中400人以上的村有4个:胜桥镇石溪村143户,533人;宜潭乡紫阳村大屋朱家98户,402人;烟洲镇的石岭村88户,402人;罗桥镇的南坪村85户,410人。
常宁朱氏一族,虽非人才辈出,但贤良俊杰,代有其人。明清时期有五品2人,知真1人,总兵、振武将军3人,荣禄大夫、奉直大夫各1人。民国时期有地厅级1人,博士1人,教授1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县处级以上干部13人。
耒阳市朱氏
耒阳朱氏族人聚居于全市16个乡镇办事处,现人口1万多。共4支,其肇基之祖均为宋及元末明初自江西迁入。
一支始迁祖朱德铨,字天锡。由衡西永福乡狮子桥迁入耒阳北乡雅江上码头瓦屋。生子贵华,贵华生子六:佑俊、珍、馨、隆、治、通。俊生子本渊;珍居常宁;馨居湘潭;隆居长沙。治生子本金。通居湘乡。本渊生子四:思礼、思智、思宗、思祖,为四大房。思礼生子二:惟深、惟青,简称深青两支房。思智乏嗣。思宗生子四:惟滚、广、茂、德,称滚、广、茂、德四支房。思祖生子惟新,简称新房。本渊公苗裔各房住地:礼房深支居阳房里,朱家大屋前湾、虎塘背、沙子塘、东江口、桐子山、衡南黄石等地。青支居雅江上码头瓦屋、坛下十八墩等地。宗房滚支居到塘背、斋家冲等地。广支居朱家大屋后村、雅江上码头、羊角冲、烂泥冲、新屋背等地。新房居衡南石塘乡黄金村。本支自始迁祖德铨公迁入,至今已传25代,居耒阳者主要是本渊公后裔,聚居于雅江乡、集贤乡、坛下乡等乡镇的17个自然村,共390户、有人口1712人,男918人。
二支始迁祖均玉公为江西婺源朱氏后裔。宋咸淳(1275年左右)以武职迁桂阳北部上蓝田。均玉七世孙智进公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从上蓝田迁居耒阳西乡朱木塘,不入,又选居杉树下老屋坪。智进公迁耒阳后生四子:寿一、寿二、寿三、寿四。寿一公亦生四子:德一、德二、德三、德四。寿四公生子德五。德二居南京乡杉木村杉村下,德二公迁居仁义乡纸槽村石板(今冲里),德五公迁居磨形乡虾塘村虾塘新屋场。成为耒阳西乡朱氏三个自然村。以后,德三公五世孙永持、永操迁永兴县平天,永纪迁耒阳板桥。德五公四世孙仲宾、仲宜迁耒阳竹市、十一世孙正作、正任迁太平乡凹天。本支自始迁祖至今已传24代,聚居,耒阳南京、仁义、磨形、竹市、太平等乡镇,今有人口2381人。
三支始迁祖朝五公、朝七公。两兄弟于明初从江西泰和县迁居湖南永兴县香梅乡八垒塘村,其子孙于清初建八垒塘、烟塘、肆冲三个祠堂。大义乡上石村冒底泉、小冲、石正村赤岭背湾,远家洞湾,上架乡下石正朱家湾的后裔从永兴香梅八垒塘祠堂迁居,现人口达1000余人。大义乡上石村检家湾、长塘湾少部、公平镇鲁塘湾村四组的后裔是从从永兴香梅肆冲祠堂迁居,现人口达300余人。大义乡上石村长塘湾大部分后裔从永兴香梅烟塘祠堂迁居,现人口达300余人。另上架乡候憩仙朱姓一支约30余人,是从大义乡石村冒底泉湾于民国时期迁居。本支自始迁祖至今已历23代,在耒阳共繁衍人口约1600人,其中男800多人。
四支始迁祖大藉公,祖籍江西莲花厅,朱熹后裔。元至正年间,迁安仁设帐授馆定居,生子三:士良、士能、士奇。良公迁耒阳关王塘(今亮源乡),能公迁耒阳白马江(亮源乡),奇公留安仁县。其中奇公孙诚弼公又迁居耒阳山田(今马水乡),生子三:宣发,祯,祥。祥公子孙迁居永兴县香水;发公留耒阳山田;祯公迁耒阳马水坳上;其后世各派子孙又迁徙聚居于耒阳亮源、马水、大市、导子、蔡子池等5个乡镇。本支自大藉公始至今已历27代,人口4000余。
耒阳朱姓代有俊贤良才。明代有知县1人,进士3人,太学生5人。武挙1人。新中国成立以来县处级以上干部10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7人。
衡阳县朱氏
衡阳县朱氏人口约为2万余人。目前已经査清楚衡阳县朱氏有以下几1支。
一支是元代吏部尚书朱奕名的后裔,称九市客塘观朱氏。朱奕名第六代孙朱逊,从广东乐昌迁衡始居衡阳市朱亭巷,在衡阳市以教书为业,后从朱亭巷迁衡阳县台源九市客塘堂。传至“光”字辈有九人,枝开九房。其后裔分居台源镇台九村、爱民村、司林村及西渡、衡阳市等地。九市客塘观朱氏堂名“敦睦堂”。
二支是唐时宋州砺山朱五经的后裔。始迁祖乃万珠之裔,贤、安二人,称敦本堂朱氏。朱贤于明朝时由郴州桂阳榔木(今考证应是汝城)外沙迁衡州居城西石墩头,后裔现分布衡阳市两路口,衡阳县长乐阳泗庙,九里渡樟山坪、演陂、金溪、峋喽等地,下传21代。朱安公于明朝时,由汝城之水东、津江来衡州居白竹町,后裔分布于白竹町湾、三里排、栗山、七里井、庙溪、珑琥村、富田、柴冲、托源等地。
三支是三合桥朱氏。始祖朱松林,原籍江西吉安太和县,后为长沙府尹,年老卜居衡西石虎町洞阳宫三合桥,后裔十摊,分布于陕西、江西、湖北、湖南等地。在湖南只有五个摊,分布在衡山、湘潭、湘乡与衡阳县,衡阳县以三湖镇为盛。
四支是伊山朱氏。开派祖朱月贵,号必成,系朱熹之后裔,与衡南东阳渡朱氏同宗,主要分布于杉桥伊山等地。
五支是名宗堂朱氏。始祖朱均玉,元初在蓝田做县官,至明时,其后裔朱鼎文字元吉,于1362年升将军,从蓝田徙衡南铁关铺骑冲岭,继迁衡北湾塘。后枝开十大房,分居湾塘、松山、步云町、长乐牌楼湾、角山莲花、高終。惟十房祖朱兰迁蜀。居衡阳县者分布于西渡、李坳、彭田、九观桥、樟树坳等地。
六支是杨铺渡朱氏。迁衡始祖朱明裔,字峻德,号建元,后任衡州推官,定居衡州杨铺渡。后裔分布于衡南、衡东、鄱湖乡晒金坪,衡阳县樟木乡河江村、南塘村、高成村。
七支是敦睦堂朱氏。始祖朱万一郎、朱文二郎,明初兄弟二人自苏州徙楚,后定居衡州之西,并择衡州易赖街建祠,取名敦睦堂。后裔分布栗坪、朱家堰,潇湖门、牌楼冲、耒河口、九里渡、石桥、铁炉塘、判官冲、英陂町、荷陂、水口町、竹丫桥、金兰、株树湾、秋塘、春陂、黄泥、东陂町、碧崖等地。
八支是紫阳堂朱氏。迁衡始祖朱时丁,号达,字习德,宋太宗时封宣威大将军,继任都督。宋淳化五年(994),时丁与时通兄弟二人由南京徽州府婺源县紫阳之麓宦游来衡。时丁遂于衡城之中创业,继而择居金兰,故其裔又称金兰朱氏。朱时通徙中湘唐兴湾,继迁上湘碎田大石。朱时丁后裔15代国宝任衡州通判时,将先祖时丁在衡旧府捐作府署,荷蒙国恩,馳赠义阳,故称义阳朱氏,紫阳堂则为朱元璋所赠。
九支是重庆开县朱氏。其祖源不详,2004年7月,朱宏万、朱宏辉因三峡工程迁民,举家自重庆开县厚坝镇群塘村迁来衡阳,定居樟树乡罗洪村甘冲组。
衡阳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辈出,朱氏后裔在明朝有进士2人,在中国革命斗争中有英烈7人。新中国成立以来,有教授3人,研究员2人,副厅级干部1人、高级工程师1人,县处级4人,科局级9人。
衡南县朱氏
衡南朱氏族人在全县198个姓氏中,朱姓人数位居第二十六,约7000多。目前该县朱氏已经查清有下列数支:
一支是五代后梁王朝的创立者朱全忠(朱温)之长兄朱全昱的后裔。后梁建立时,朱全昱被封为广王。他共生三子:友谅、友能、友诲。友谅封衡王,徙居西京洛阳,有一子朱埙,任广州节度使;埙生三子:珊、毗、瑚;朱毗北归途中,朱梁王朝早已灭亡,遂留居庐阳县(今湖南汝城县)。朱毗生二子:万珠、万传;万珠生七子:日熙、日晏、日盛、日远、日兴、日照、日凤。日凤生二子:元蒋、元苏;元蒋生子朱珂;珂生三子:少钦、少赞、少诚。朱少钦有一子叫明裔,字峻德,号建元,其后官任衡州推官,定居于衡州杨铺渡。明裔又生二子,其长子任山东兖州刺使,时宋、元鼎革已多年,社会动荡不安,遂辞去元朝官职,偕弟一同隐居杨浦渡,开福、禄两支派。福房裔现居衡南县泉溪镇街、杨铺、新北冲、刘家坪小冲、青山坳、腰塘、白沙、高桥,冠市镇黄竹墟,向阳镇竹冲桥、木皂、新塘站,茶市镇长明寺、石桥紫宵、北冲和衡阳市郊鄱湖乡,临武县香花岭,贵州省大定府等地。禄房裔现居洪山镇双林、渣冲,宝盖镇黄田铺和衡阳市珠晖区晒金坪以及衝阳县樟木乡等地。以朱明裔为一世,今已传至26代,共有5100余人。
二支称为朱熹后裔,号“沛国堂”。始迁祖朱元清于明朝嘉靖初,携妻和两个儿子,从江西辗转至郴州资兴,一并乘船沿耒河顺流而下,至衡阳县东乡杨柳河渡口附近时,元清患病而亡,遂葬于该渡口近旁一个小冈上。其两子分为恩、爱两大支派。长子恩公经察访迁徙至衡阳县北乡栏杆桥(现该县杉桥镇伊山一带),后又分为馗、极两大房。次子爱公落户于东乡老屋场(现衡南县云集镇云市村)而后枝开五房,随着人丁兴旺亦分开置业。以朱元清为一世,今已传至23代,现有人口1200余人,分布于衡南县云集镇云市村老屋皂、中间塘、马斯堂、宙乙山、古塘、枫树皂、堆子岭、林梓坪、周家坳、斋木冲、杨家、回龙村新塘、荷叶塘、回冲、河市村朱芳冲,毛塘村高岭和黄金村等地。还有300余人散居于衡阳市和浙江、贵州、四川、广东、重庆及深圳、长沙等省、市、县。
三支是婺源朱氏后裔。清嘉庆年间,始祖朱永和由常宁县松柏曾家冲(现称曾家新屋)迁入清泉县观音桥(现衡南县向阳镇莲蓬村坦克组)。至今已传9代,有后裔218人。
四支是常宁县松柏镇朱氏。于清代迁入,现居衡南县松江乡腰塘村泉冲组和潇湘村,有后裔110余人。
衡南朱氏人才辈岀。清代有知县2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过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和副处级以上的干部有11人,获得硕士学位12人。特别是朱元清二十一世孙朱正芳,被国家电力公司聘为高级专家,是全国劳动模范,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其事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入《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
衡山县朱氏
衡山朱氏目前已査清的有以下三支:
一支是“衡山朱氏”。源于江西婺源朱氏,公元904年唐昭宗时陶雅任歙州刺史收复婺源,任命下属朱环(又名瑰)为制置茶院,开婺源朱氏一派,传至朱熹高祖,子孙移居江西吉安府永新县。朱熹父亲朱松,为吴楚派第一代祖。宋元时宏道公派衍楚南第一代祖。宏道公第9代孙仲文公,明永乐年间(约1403年)其子崇邱、崇熙为迁衡始祖,由江西永新游学楚南,卜居大圫(今衡东踏庄),在长衡两郡开13大房,仲文公为衡山朱氏第一代祖。第11代祖朱思泉在衡山城关建总祠。现居衡山县白果、长青、永和、贺家、师古、开云等乡镇,人口约4100人。
二支是双峰“江边朱氏”。是唐朝永城谯郡朱氏后裔,南宋理学家朱通,于宋开禧3年(1207)由江西吉安太和乡迁湘潭唐兴湾讲学。共生7子,分7大房。长子朱大广,由湘潭唐兴湾迁湘乡湖山边(今双峰县境)开基发脉,成为大塘湖山多支派后裔始祖。朱大广五世孙朱明仲为江边朱氏始祖。清代以来,部分后裔迁居衡山,散居在新桥、江东等乡镇,人口约200人。
三支是湘潭“渚头朱氏”。同样源于唐永城谯郡朱氏。南宋世袭礼大将军、著名理学家朱通第4子朱大一,原名朱大文,卜居湘潭县易俗河之渚头桥(今湘潭县石鼓大桥)畔,号“渚头居士”,即“渚头朱氏“之始祖。该支第三代祖朱德昭之孙迁居塅里,称塅里房;其胞弟朱基,迁居欧冲,称冲里房。部分后裔迁居衡山,分冬布在长青、江东、新桥、贯塘等乡镇,人口约300人。
以上三支朱氏族人合计约4600人,占全县总人口1.14%,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担任过正处级以上干部达19人。
衡东县朱氏
阅稽《衡东朱氏族谱》可知:朱邑汉大司农传至32世孙朱睿,为吴楚朱氏派衍始祖。33世孙朱宏道,于元末明初避乱湘衡。传至型字班(邑42世孙)祖榶棣竟秀,其时我直系祖,五服之内兄弟达30人,其后裔散居长衡二郡,绵绵瓜瓞,乡炊万户。其中衡阳、衡南、衡山、衡东、南岳、攸县、醴陵、常宁等县市区型字班之后裔,于清乾隆初建宗祠于衡山县城,并于清乾隆28年(1763)蒲月首建家乘,将型字班组长幼亲疏分为十三大房,至今合修族谱已届七修。
今衡东县境内有朱氏八支共计人口9000余人,其中:二房(资型祖)裔约2800人,聚居新塘镇湘江、湘水、百叶、新农、枚冲等村及三樟乡散居少量;三房(斋型祖)裔之少部分约3000人聚居踏庄乡大托,甘溪镇的夏浦、新全、金觉;四房(质型祖)裔之小部份约1400人散居大源渡及吴集镇视头、五里坪等地;八房(计型、认型祖)裔之极小部分约600余人聚居霞流镇的团山大水田村;十一房(鹏型祖)裔500余人散居草市镇各村;十二房(翥型祖)裔之极小部份600余人聚居霞流镇洋塘和吴集镇机梓坪;十三房(训型祖)裔之一部分聚居甘溪镇的大岳冲、黄泥坪。还有小部份散居周边几个县、市。
以上八支已传至朱邑派下68代,最慢的也衍至64代。
祁东县朱氏
祁东析自祁阳,朱氏一族,大部分在祁阳。建县时,不到1000人。1985年人口普査时,已发展到2151人。明洪武初年(1368),文公朱熹后裔朱德誉由江西迁祁阳,散居四隅,繁衍生息。清乾隆五十年(1785)首修族谱,以德誉公为始祖,派分四支,至今600年,已传到26代。据1995年朱氏第五次合修族谱时统计,全县23个乡镇均有朱姓人氏,共计3118人,其中洪桥、金桥两镇最为集中。
目前朱姓俊杰,代有其人。据不完全统计,祁东朱氏新中国成立以来担任正科以上干部的有8人。
(信息来源:网络,2022年4月9日18:51:35)
籬邊朱氏历届续谱序
衡陽縣【籬邊朱氏】派語:
方科连子正永武世尚基
必廷言庆广应天錫鴻禧
国史曰乘,家纪曰谱。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洪武年间,方康方泞棠棣自豫章【谱载“豫章.江右.吴西.均属赣。疑为推测,无洪武年间的谱牒佐证】迁衡城朱家巷。【方泞公:行四.字平泰,偕夫人颜氏徙外失考。】
溯吾族始祖方康公:行三,字平安,由衡城而卜居永福乡(明朝为十六都十区)之篱边,处南岳之龙脉,得九峰之屏障,岚烟溪韵古木苍苍。水口【籬邊左侧下首东向两百米之去水】石桥【石桥为三片大石头拼成,长度四米、宽度一米零六、厚度零点三八米,桥头两端为天然石基,石桥与石基河床垂直度三米,处上丝塘至楼冲之间。而今驻足石桥怀古,古道沿溪流而上,尚可仰天然七步石梯入籬邊迹象】尚在,篱边祖墓依然。筚路蓝缕开基创业,迄今二十四世六百余载矣,椒聊蕃衍瓜瓞绵绵。然沧海桑田,后者亦有近迁郴桂安化远徙秦蜀云贵,学而优则仕,商贾行者遍及华夏。沛国郡望,自周受姓,两朝天子,一代圣人。
【方康公:字平安.行三.元至正二十年庚子(1360年)八月二十一日午时生,寿六十四岁。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癸卯十月十九日戍时殁。葬十七都尧江壬山丙向。配.邹氏:元至正十九年己亥(1359年)九月初五日酉时生,寿七十五岁。明宣德八年癸丑(1433年)六月十七日午时殁。葬牛形山艮山坤向】
遥怀先辈栉风沐雨,寒霜拂杵夜雨鸣机,士服诗书,农安稼穑。膏火孤灯虽逝,长衫遗韵流芳。承唐魏之遗风,世有隐德,无愧湖广望族书香门第。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逾四百载之源流仅传抄秘帙,逢祭期少长咸集搜罗遗墨以倡斯举。频遭兵戎保甲差役之滋扰,历经天灾赋税迁流之余波,合族心愿,流年未果。临终唤儿曹于病榻,嘱谱牒祠宇之未竟,烛光萤火仰天浩叹。子孙愈蕃恐年久或紊兮,先辈之遗愿焉能迟延无期乎?
嘉庆庚午年(1810年)于必亮公(行四.字汉英1694年-1770年)处索拾墨帙一函,绍唐公爰倡族贤议兴兹事,万众一心,即命男广昭拜请族祖廷笏公(士贤公:1747年-1818年)、胞弟彤华合议,于辛未岁(1811年)卜吉日集于公所定慧庵,宵衣旰食,月烛星灯,数月笔耕略葺草牒。合族舒眉,鞠躬堂前告先灵,以慰遗恨于泉台。荩筹付诸剞劂,未料廷笏公匆匆仙游,而公帑紧缺,遂寝其谋,耽延付梓。
道光辛巳(1821年)春始创正谱,应发公年方弱冠,学成归来,遂奉命入谱局,协同堂叔玉轩公(1778-1823年)继续谱业,卧薪尝胆穷尽心力,膏灯萤光熟宣小楷,天降大任于叔侄也!
康公子三:科明、科逊、科尧。逊次子连熙公为大宗,熙子三:子杰、子英、子禄。子杰长子正鉴公为小宗;次子正荃,配姚氏(夫妻俱葬黄门前山内),荃子三:永珑(字玉宇配孙氏)、永原(字本德配赵氏)、永揆(配王氏),三兄弟偕夫人俱生殁失考。
鉴子四:永海、永深、永理、永圯。圯子四:武常、武登、武臣、武连。常、臣、连、仅传数代而已。登之子世位。世位子三:长尚贤、次尚宾、三尚质,兄弟三人开吾族之三房。【分布于籬边上老屋、籬边下老屋、上丝塘(尚志堂)、新塘冲、七十担、宁家屋、泉塘冲、鸡公冲、朝日庙边、皂角坪、白丫冲、白杨皂......】
集思广益,夙夜匪懈。遵欧式以为系图,倣苏眉以列齿录;析源流以昭远近,序世次而谨名义。远搜世系旁考支派,绘山图考其卒葬,家训规约,碑铭传赞,记序发微阐幽,以及礼仪无不详且悉备,公庄粮饷,皎若列眉。溯源穷流增其旧典,敬宗收族详述迁播。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录名入牒,以慰迁客寻根而洞悉派系;表文竖碑,以召子姓复归而拜谒祖茔。“两易寒暑,共勷厥成。谱竣之后,异姓猖獗,讼经两载,案讥二宪,均蒙清断削,遂以杜乱宗之弊第”而遭逢劫波。白云苍狗,篱边何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众长辅佐,三代逸笔,编纂四百余载篱边之朱氏“通志”,集明遗南楚孤传一脉僻居斯邑之绵绵续典矣。
壬申岁(1872年)端月初八,天益三友公(太学生册名湘林,1826年-1904年)倡修续谱,即于二十二告祖立约,整顿人心,择其任事名次,推荐应发中和公(1874年.时年七十三岁)为编纂,复与庆融有乐公(1816-1897年)携手总理。古稀之年掌灯邀月,不辞辛劳逐字校阅,齿录珍藏于密室,先灵解惑期幽梦。墨牒竣工而开镌未果,越四年(1876年)中和公骤归道山。而今祖遗定慧庵尚在兮,芒鞋轻裾何曾飘远?步诸公之后尘兮,霜鬓苍颜岂敢言老乎?
同治辛未冬(1871年)千乘公(1806年-1871年)临终嘱天耀而泣曰:“余大事未就,讵忍暝目以逝耶?”耀含悲而恭以对曰:“不废遗训!”
光绪辛巳(1881年),庆融有乐公(1816-1897年)、天益三友公与族众,嘱天耀荣臣公(号邦柄1845年-1914年)接力续谱。一袭长衫吟谱馆,满头雾鬓阅春秋。将中和公之遗牒重加校正,遗牒之未载者,更新汇辑,生齿渐繁传序亦一一加增,恪遵原谱昭穆分明,严戒疏谬谨遵遗规。壬午夏月(1882年),篱边朱氏二修族谱得以付梓,距初创家乘六十一载,距应发中和公二纂谱牒底稿亦一晃十载。悲颂《籬边续修源流总序》之遗言:“矢公矢慎,毫无私见,妄参异议,上可告无罪于先人,下可垂程法于后辈,吾一身两修,三代同志也”。公之绝笔,拳拳赤子情怀,先生遗韵,耿耿儒家风骨。然《篱边朱氏二修族谱》付梓之际,公已撒手人寰七载离歌兮,音容宛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祖训焉忘?!万古史册,家国并重。承先启后继往开来,荣臣公时值盛年再续谱业,一管狼毫,斟字酌句,十九代之宗派昭若列眉,五百载之通史明明郎朗,实谓朱门之幸也。雅韵流芳,集故楚名儒之赞序;家乘万古,汇历代先贤之才略。于故纸里追寻雪泥鸿爪兮,难禁掩卷遐思悲喜交集欤。
遥怀癸亥遁月,《篱边朱氏三修族谱》(共印正谱二十一册)于朱氏宗祠行颁谱盛典,风云际会,少长咸集;尽古礼,颂雄文,祭天地,拜祖宗,迁客骚人济济一堂,旧学遗老融融满座。弹指四十一载,吾族之庆典盛况空前。
抚今追昔,忠良继世光耀史册;鉴往知来,仁孝传家丕振宗风。滚滚年轮,历代先贤殚精竭虑;茫茫史帙,几朝夫子皓首穷经。一晃百载,锡菊公(字长久、185年-?)、锡春公(字联芳、1876年-1942年)与诸公音容宛在,长衫萤灯穷尽心力,敬宗收族,传承谱牒。故国山河依旧,篱边耕读依然。
篱边.泉地,阡陌相连风月同天,自古守望相助庆吊往来。于三修族谱之际,两族谊结宗盟,编排班次“昌期新运启学序毓名贤”载入谱牒,有泉地遗老礼权先生长衫飘来,旁征博引妙笔生花地巧作《合谱序》,以伯仲关系正名。回首当年三友公(太学生)与族儒彬彬济济,相邀礼权公代笔以述或有隐情。堂前旧巢,莫言王谢之燕;旷野沙丘,枉辨刘李之陵。世事如棋,难免巧合。于是乎,十代派语、一篇序言,承载篱泉朱氏“宗盟之约”也。
民国二十年辛未季秋,《泉地朱氏三修族谱》面世,凝聚乾元公脉下衡州后嗣之敬宗睦族。往事如昨,两族三修族谱相隔八载。“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宗祠乃供奉与祭祖之所,宗制产生于周,宋代朱子提倡家祠,各家族允许建立一栋奉祀高、曾、祖、祢四世神主的四龛祠堂,无愧为族权与神权之交织中心。凝聚民族团结,与塔桥庙宇交相辉映,成为独特的人文景观,记录家族传统与曾经的辉煌,乃宗族之圣殿儒教文化之坐标,具有无与伦比之历史价值。古往今来,更为宗族之神圣图腾。
先民偏居于斯,五百余载,接续香火支叶硕茂,朱门之散落村庄,诗书礼乐,炊烟袅袅。
光绪癸巳,有乐公,三友公乃倡修篱边朱氏之宗祠,群策群力戮力同心。遵古祠规制,召能工巧匠,泮池石栏左右互衬,明堂宽广水出吉方,藏风聚气坐北朝南。门坊、仪门、门厅、享堂、寝堂,雄伟壮观古色古香。遥怀先辈躬耕于斯,“结屋依泉石,弹冠谢俗尘”,代有通青乌精医卜之高人,儒者、隐者、不胜枚举,钟灵毓秀之斯地方为渊明悠悠梦旅逸笔难赋之桃源也。其“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迁客骚人,何妨驻足以顾?左为去水石山紧锁,牛形山奇峰突起,实谓天工开物栩栩如生;右向尧江,环步定慧庵祖屋,迥眺九峰之屏障;坐靠荒唐背,重峦叠嶂南岳龙脉;门对龙上,数里溪韵鸟语花香。
祠堂竣工谷旦,数十台三眼铳焰燃云霄,六百载古铜锣声震石鼓。束汉服、行古礼、祭天地、叩祖先。勿需弹冠相庆,自有丝竹管弦。逾五百载之期梦兮,吾族有祠也。
陵谷沧桑,饱经忧患,驱逐鞑虏三民主义,赶走倭寇迎来解放,“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一九五八年兴修水利,篱边之下首水口筑力背水库大坝,毁宗祠、掘夜台、篱人千行泪,边客万古愁。篱边铺、篱边湾、篱边宗祠、古井长廊、亭台楼阁,一并化为一湖平镜。明基清瓦,任水波荡漾,哪堪顾幽梦还乡史海钩沉?鸾翔凤集之祖遗根基,承载六十五年辉煌之朱氏宗祠,转瞬付之东流,夫复何言?可堪回首?!丁亥辜月,有诗客匆回桑梓,临波凭吊,作《篱边朱氏宗祠记》以赋烟云,结语曰:“衡州有座古祠堂,仁孝傳家永阐扬。历代先儒埋剑气,流年后学醉诗香。离人难舍刀头梦,旧宅时催笔底伤。一记朱门图尚志,雄才辈出耀三湘”。
岁月如梭,时值癸酉,于鸿有公(字培阶1920年-2004年.)、鸿雁公(字鹤鸣1931年-2021年)、禧干公(字雁群.号再初1929-2009年)、禧照公(字冬阳1933年—)之倡议,续修族谱。“仁孝传家”六百载,尚志祖堂址未迁。幸有民国遗老,吾族之旷世宿儒天弼公(字轿纲.又名复楚1928-2000年.陆军炮兵中尉)也,孤抱逸笔,斗酒百篇。且从赣豫刀头梦,寄语篱泉萼跗缘,遵“篱、泉”三修族谱“宗盟”之约,作《四修谱序》。历经两载,于乙亥孟冬月谷旦,逾千人咸集,肃立于朱氏先祖之神位、仁孝传家之尚志祖堂,举行颁谱大典,续其遗训增其新规,铭文以告两族迁衡西之鼻祖于泉台云尔。
光阴荏苒,逝者如斯,纵事过境迁,往事刻骨铭心。培阶公历经金戈铁马,雄武未减当年;鸿雁公为官清廉虚怀若谷,德高望重秉公正直,为谱牒竹杖芒鞋千里奔波;雁群公几度世事沧桑,呕心沥血为谱牒文献,呼乡邑瑰儒篱边集序!弹指二十八载兮,诸公背影犹在。衡岳苍苍,蒸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禧照公已逾杖朝之年兮,尚耳聪目明,民国之遗老衡岳之寿星,世事洞明从政清廉!每当拜望叔尊,必虚心请教篱边之过往,盖积聚点点滴滴,方具为此文启笔之勇。
欣逢盛世,癸卯嘉月,为敬宗睦族而群贤毕至,倡议续谱大业,参会代表有:昌义(族长)、禧俊、禧国(字立新)、禧刚(字刚生)、昌端、昌增、昌淼(字金喜)、昌新、昌明(字河钢)、期国(字冬云)、期荣......清明仲秋又为谱牒进程而召开全族代表扩大会议,并特邀禧健叔与篱边众长老,相聚一堂惠风和畅,实谓“天时地利人和”也,分工到人各尽其责。付梓日期议定子春之际。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群策群力有条不紊。
自民国十二年癸亥夏月《篱边朱氏三修族谱》颁谱大典之后,沧桑巨变狼烟四起,倭寇侵犯血雨腥风,自然灾害民不聊生,迎来解放百废待兴。炼钢铁、修水利、筑铁路、集体工,开天辟地渤澥桑田,宛若一部风云跌宕之历史剧本兮,史笔堪描?《篱边朱氏四修族谱复印前言》嘱咐:“分房收集各房齿录从民国十二年起生殁望各房推选能人做好四修族谱齿录收集工作”,恭聆前贤之嘱告兮,心有怯怯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当自强。
方康公(字平安:1360-1423年)自明初迁衡复卜居篱边,恰如刘祖焕先生(进士)之赠序曰:“予家距籬边地才数里许,童时与其长老游,衣冠朴素,语言质直,谓得古唐魏之遗风,抑闻世有隐德者,其后必昌,今篱边朱氏如此,他年必有名臣大儒相继而起,称衡邑著姓籬边首焉,其姑持予言,以为左券”
广轮公(字玉轩)曰:“矧世际隆平,可不仰体圣天子孝治天下之至意,而兴尊祖敬宗敦本睦族之念哉”
禄宣公舞象之年(十六岁)榜书“朱氏宗祠”,声播湖湘,名惊石鼓(书院)。篱边宗祠之布局,巧夺天工雄伟壮观,虽尘封谱牒,然其规模与人文足以万古流芳。
定慧庵乃吾族之公产(相守祀田),族谱记载许多先民出家于斯,与篱边居士一道浮沉问字,紧挨篱边,集“禅庵、公产、谱馆、书院”于一体,敢定与“结庐在人境,悠然见南山”有天壤之别,毕竟聚集过几朝隐者煮茗问道阳春白雪。此外,承载几届族谱之艰辛付梓。遥怀文能安邦武可定国之先贤们仙风道骨长衫飘飘继聚于斯,忍家国之痛兮,抱经纬之才而终老林泉,夫复何言哉?夫复何言!
尚志祖堂【十六都十区地名上丝塘老屋中庭原系开周公遗业而遵时定魁两公神主存焉迨后两公各置屋宇以备春冬祀事】,乃廷旦公(字开周、号舒齐、乡谥惠懿。1697年-1780年)之遗业。“仁孝传家”乃吾族之家规。尚志祖堂亦属祭祀与行家法之所。任沧海桑田,吾族之先民不屑于科举功名。而今祖堂重建,乃敬宗睦族之壮举兮也。
余自乙亥年拜读族谱,表文于网络寻根溯源已逾两旬。搜寻篱边朱氏之派语竟杳无音信,呼唤秦蜀云贵之子姓而鲜有问津。困惑流年兮,无奈霜鬓苍颜。
余敬阅吾篱边之历代遗韵,敬慕众儒之清词妙句翰墨书法,逾六百余载之族史,期待后贤大儒继续接力深入考证,更期待自籬邊之迁外子姓早日问津祖籍认祖归宗。
悠悠族史,余憾愧拙笔难赋。有劳昌义族长运筹帷幄,与诸公一道全力以赴为族谱大业夙夜不懈。遥眺东皋,一并致谢!蒙先祖之遗德,聚今朝之群雄,壮哉籬邊!敬宗收族,以明朱门渊源宗法制度;敬宗睦族,定将兰桂腾芳万代荣昌。
是为序。
二十一代孙昌盛谨识
二零二三年癸卯桂秋月谷旦
请熟悉情况的朱氏宗亲补充完善,联系微信:19819884266.
朱玲(1982-2012)
女,湖南常宁县人,中共党员。2000年入伍,生前系武警湖南省总队直属队正连职助理员,荣立三等功二次。2012年4月担负运输油料任务中,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以身殉职。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