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朱氏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2/12/12|浏览量:742
杭州,简称“杭”,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市,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浙江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和金融中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长三角宁杭生态经济带节点城市、中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之一,新一线城市。截至2017年,杭州下辖10个区、2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总面积165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918.8万人,城镇化率76.2%。2016年,杭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16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76.20亿元。
杭州自秦朝设县治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曾是吴越国和南宋的都城,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因风景秀丽,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得益于京杭运河和通商口岸的便利,以及自身发达的丝绸和粮食产业,历史上曾是重要的商业集散中心。后来依托沪杭铁路等铁路线路的通车以及上海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带动,轻工业发展迅速。
杭州人文古迹众多,西湖及其周边有大量的自然及人文景观遗迹。其中主要代表性的独特文化有西湖文化、良渚文化、丝绸文化、茶文化,以及流传下来的许多故事传说成为杭州文化代表。
2018年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2022年亚运会将于2023年9月23日在杭州举办。2018年11月26日,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称号。
[清][公元1729年-1781年]
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学者称笥河先生。其先家浙之萧山,曾祖必名始居京师,遂为顺天大兴人。
年十三,通七经。与弟朱珪少皆以能文有声于时。大学士诸城刘文正公延居邸第,﹝刘统勋﹞凡参决大事,每从咨访,中乾隆癸酉乡试。明年,成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充方略馆纂修官。及丁父忧,服阕后,无意出仕,欲作名山大川之游。会上夙闻公名,召坐询家事,使为强起,辞不获已,遂复就职。即授赞善。旋擢翰林院侍读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己丑,钦派协办内阁学士批本事。庚寅,典试福建。俄奉命督学安徽。以识字通经诲士,序刊旧藏宋椠许氏《说文》,广布学宫,语诸生曰:“古学权舆专在是矣!”婺源江慎修﹝江永﹞、歙汪双池,皆品端学粹,著述等身;特躬拜其主,祀之乡贤,藉资激劝。适有诏求遗书,欣然谓可大行其志。既悉心搜访以献,且上言:“中秘所贮《永乐大典》,裒集至富,但分析篇次,以四声韵字为部居,割裂破碎,与散佚无异。请旨敕下儒臣,采辑讨论,以还旧观,可得人间未见书数百种。”上览奏嘉许,因开四库全书馆,校理各省上进之书及《大典》。且征遗雅之士戴震等五人为纂修官。于是自《大典》辑出逸书凡五百余部,次第刊行,流播海内,天下学者莫不欢欣鼓舞复知稽古之荣焉。寻坐公事不如令式,部议镌三级,解任还朝。得旨:“朱筠学问尚优,著仍以编修用,在四库全书处行走。”嗣充《日下旧闻》总纂官。已亥,再提督福建学政。教诸生务经古根柢之学如在皖。任满,与弟珪相代。一时称为盛事。而闽士攀辕走送者数百里不绝,人馈一石,积试院成山,曰“三百三十有三士亭”。既回京,未见,病卒于家。年五十二。
公博闻闳览,于学无不通。解经宗郑、孔,而兼参宋元诸儒之说。论史宗涑水,而历代诸史亦皆考究贯串,证其同异。为文仿迁、固、渊、云,诗歌出入昌黎、东坡。书法参会六书,有隋以前体格。既著声施早,自年三十许,天下震惊其名者以为宿学耆德,及既见止,爽然自失。为人性质直,坦易无城府。内友于兄弟,外好交游。尤喜奖拔士类。后生小子,一艺之长或未及然者,假借称誉,过于所试,虽得汰评之诮,不自屑也。前后从游几数百人,因材施教,拓越畦畛,比于树艺,由拱把至于百围,咸达其性,靡所矫揉。才彦若戴东原、邵二云、﹝邵晋涵﹞王怀祖、﹝王念孙﹞汪容甫辈﹝汪中﹞,皆延至幕中,卒用绩学显。弟子以通经著者;兴化任大椿,龙溪李威,阳湖洪亮吉、孙星衍,会稽章学诚,偃师武亿,全椒吴鼒(zi),均其首选也。惜所著书多未就,仅传《笥河诗文集》二十卷。
清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学者。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九年(1769)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由赞善大夫擢侍读学士,典福建乡试,督安徽学政,后被降职任编修。他接受了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建议,上奏请搜天下遗书,仿刘向《七略》,条别群书,各疏原委,纂一国艺文之志。乾隆三十七年(1772),他上表陈奏《购访遗书及校刻洪亮吉、黄景行皆是他的弟子,时有朱门弟子之称。藏书极富,曾先后收藏有王氏“青箱堂”、曹氏“楝亭”、富察氏“谦益堂”等旧藏,所居“淑花吟舫”,聚书3万余卷,抄本10余种。编有《淑花吟舫书目》,著录有书千余种,为翁心存作序并收藏。兄朱珪,清著名大臣,给朱筠赠诗有“挟策亡羊忙底事,扫除脉望晒书频”。藏书印有“大兴朱氏竹君藏书之印”、“笥河府君遗藏图书”、“淑花吟舫”、“虚中”等。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馆,他进呈家藏图书数十种,《四库全书总目》著录15种。所藏书在晚年遇火灾丢失不少,子朱锡庚,字少河,继承“淑花吟舫”藏书楼,书散后,相继归于刘燕庭、翁心存、罗振玉等。著有《十三-字同异》,未成。诗文集有《笥河文集》。
朱紫光(1905~1970年)
朱紫光,又名之光,浙江杭州人。民国19年(193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先后任职于上海江南造纸厂、浙江省立植物病虫害防治所。民国22年任上海中孚染料厂副工程师,参加开发中国第一代染料硫化元工作。民国24年任上海华元染料厂厂长,主持开发了硫化黄、硫化棕、硫化草绿等染料。民国26年为云南省昆华煤铁公司工程师。民国29年任重庆市庆华染料厂厂长。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复任华元染料厂厂长,开发了用加压水解法制造硫化元新工艺。1950年得到吴光汉资助在上海开设朱紫光染料研究室,开创我国染料中间体研究先例。1952年在区境创办华亨化工厂(今染料化工七厂),制造染料中间体。1953~1958年间,先后主持开发了国内首创的1~4胺基萘、磺酸钠、邻-苯二甲酸酐、酸性皮元和用烘焙法制造对一苯二甲酸等染料中间体产品。
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1951年作为上海市工商界代表赴北京参加国庆观礼,1954年当选为中国化工学会理事。1970年9月病逝。
朱葆琳,男,汉族,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1年7月13日出生,卒于1996年5月16日,1943年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8年12月于美国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获硕士学位。1948年底回国后任浙江大学化工系副教授。1953年来所工作,担任过研究室主任,所第一、二两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秘书、副所长,兼任全国化工学会理事、辽宁省大连市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在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
朱葆琳,男,汉族,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1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1996年5月在大连逝世,享年75岁。
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8年12月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化学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49年2月他怀着科学救国之志毅然回到祖国任浙江大学副教授,1953年12月应聘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研究员,任化学工程研究室主任,1962年被任命为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后人所革委会副主任、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三、四届人大代表,旅大市第一、二及第九届人大代表,大连市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常委。曾获全国先进生产者、辽宁省优秀专家、大连市劳动模范称号。曾兼任全国化工学会理事,大连市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朱兰(1867—1927),字小东,富阳春茗里(今富阳镇)人。祖、父均业医。兰幼承家学,随父习医,10岁即识中草药百余种。及长,擅长中医外科,有声于时。
清光绪十四年(1888),杭州某道台之子颈后生疽,水米不进。延杭城名医潘新字、马尚功诊治,潘、马皆谓“落头疽”,非开刀不可。道台出身行伍,闻“落头”、“开刀”之语,大怒,将潘、马逐出。后延朱兰往治。道台问:“是何症?宜以何法治疗?”兰答:“此谓‘金龙(脓)疮’,治法甚便。”即以藏于指间之手术刀划之,疽破,脓血并溢。然后排脓、敷药。并云:“此疮如此一划即愈。”自此,名扬杭城。时人谓其开刀“三不见”(不见刀、不见血、不见痛)。
朱兰医德高尚,凡遇贫困者求治,不计酬金;又于室前置笠帽一叠,如求医者遇雨,任其取用。富阳知县赠以“乐善好施”匾额。民国初,设诊所于杭州太庙巷,专治各种疮毒、痛疽,手到病除。名扬邻近各县,患者接踵而至。医务之暇,以吟咏自娱,常与邑中名士郁华、朱邦彦等相唱和,有《寄静草堂诗集》行世。
1927年,因患肾炎,不治而逝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