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栋:湖南平江岑川朱氏与赣榆沙河瑞鹊堂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12/27|浏览量:7096

朱世栋书法.jpg

湖南平江岑川朱氏与沙河瑞鹊堂的关系

(本谱来自湖南平江岑川朱氏)从公元后开始:朱氏先人在秦汉时住沛国,从江苏砀山保安镇一支人迁往河南南阳宛县居住。

东汉时出了一位杰出的将领朱祐(?一47年)字仲先,朱祐少年丧父,寄住外公复阳刘氏家(今河南桐柏县东)与春陵刘氐(湖北枣阳县东)为同族,所以有来往,从而朱祐结识了刘秀、刘演兄弟,并成为好友。后来朱祐与刘秀同学于长安,关系更加笃诚。刘秀兄弟起兵反王莽篡汉,朱祐是刘秀帐下一员虎将,为刘秀光复汉室功勋卓著,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先拜偏将军,建议大将军,封安阳侯,堵阳侯。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定封为鬲侯(鬲侯国位于山东安德县北),食邑7300户,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内。

平江岑川谱记载:朱祐生商、岑二子。长子朱商,世袭鬲侯。次子朱岑留南阳宛县。据《汉书》记载,朱商死后由他的儿子朱演继位,朱演生朱冲,传四代鬲侯。传说朱祐的次子朱岑,聪敏有才,深受刘秀喜爱,可惜未及仕途,英年早逝,留下了一个孤儿,这便是南阳宛县朱氏复兴者--朱晖。

湖南省平江县岑川乡嘴头村始迁祖是朱熹公五世孙。朱柱生炅、烈、炎三子。朱炎生仕通、仕暹、仕遗三子。朱仕通生必文、必川二子。朱必文生四子:显江、显京、显登、显庸。1320 年显登(21 岁)显庸(18 岁)兄弟两位迁往山东沂源东里居住(原属沂水),显庸公生仁贤、仁义二子。显庸公生仁隆一子。显庸公应孟姓友人邀请,经三哥同意迁往连云港沙河朱孟庄居住。

(曾暂住洪瑞)后人如下:朱显庸一朱仁隆一朱天梁一朱有敬一朱林德一朱唯易一朱瑛一朱盛(沙河有八位祖先)。以下是迁洪瑞祖先:朱盛第三子:朱营隽,字邦才一朱恩一朱宪一朱应杰一朱可祝一朱从雪(六位),以下是日照朱氏:朱之觐一朱永禄一朱琦一以下自编20 字派语:学思延立志,纪世传正宗,忠诚洪为本,积善克建升。(朱世栋)

朱熹后裔打官司一一徽州婺源是朱子的父母之邦,是紫阳朱氏的发源地,朱子的父母生长于此,他的六位直系祖先都葬于此地,因此,朱熹生前对婺源念念不忘,并于公元1150年、1176年两次返故里扫祭先人。此后,朱熹一再嘱咐子孙,一定要守护好祖先邱墓,定期祭扫。但过了百多年后,当宋元之际,因兵乱战火阻隔,住闽朱氏无法回婺源扫墓,而婺源的100 亩祭田及朱氏故居,遗址已被他姓人家侵占殆尽。到元朝至癸亥(公元1323 年),闽朱氏、朱熹曾孙朱晋臣,四世孙朱林、朱彬,五世孙朱勋、朱光、朱文明、朱文鉴等后人,一同回婺源祭祖扫墓,见物非原主,遂告状于徽州府和婺源县,意欲收回故地。但一直悬案未决,直到元统甲戎〈公元1334 年〉进士千侯文传任徽州知州,才判决此事,恢复朱氏故宅,遗址、邱墓和祭田。朱族又向朝廷奏请依照颜回,孟子故宅立庙,在婺源故宅建立朱子家庙,得到批准。到朱熹死后136年,婺源朱文公祠落成,朱子在闽后裔在此举行极为隆重的祭典,为此,大学者虞集专门写了一篇《始建文公祠记》复地,建祠后在闽紫阳朱氏决定派一支人返回故土主持庙祭,守护祖先故居,邱墓。朱子次支朱埜的重孙朱勋,于公元1339年携二子回归婺源,朱勋生五子,遂开婺源一旺族。

(朱世栋,2020年3月10日12:15:49)

东里谱是如 何推断出来的?答:湖南平江岑川乡嘴头村朱氏在1320  年前,朱显登20 岁前,年后看见父辈们过年小聚,酒场划拳前论朱氏字派:应天有德,唯绍克昌,他记在心里,带四弟显庸走了半个月来至沂 水东里(划沂源县)待孩子长大起名时,因应与仁谐音,所以起名朱仁贤,朱仁义,朱仁隆(参考)。朱世栋,2020年12月27日18:48:41

朱世珍也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迁至钟离(改名凤阳)家境不见好转,反而更加困苦,达到无钱葬死者,养生者的地步。十年后,朱世珍又于1337年迁至钟离西乡,又再迁太平乡孤庄村。辗转迁徙,仍没摆脱贫困,朱世珍和夫人于元顺帝至正四年(公元1334年)灾荒中因贫病交加而双双去世。朱家贫困无钱无地安葬亲人,刘继祖见状怜悯,白送朱家一块地,把亲人入土为安,即是现在的凤阳皇陵。朱世珍娶泗州人徐氏(明史为陈氏)生四子:重四、重六、重七、重八。长朱重四,后追赠南昌王,重六、重七均早亡无后嗣,后追赠盱眙王和临淮王。老大重四生于盱眙,重六、重七生于五河县,唯有老四朱元璋是迁凤阳生的。(朱世栋,2020年12月27日19:25:58)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