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大明鲁藩王陵墓考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2/17|浏览量:3294

朱氏文化论坛 2017-03-13

大明鲁藩国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了“上卫国家,下卫生民”使他的朱氏王朝“长治久安”(注《明太祖实录》),便制定了一套嫡长子继承皇位,余子分封王爵的制度。在《明史》中记载了明朝的制度:皇子封亲王,受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亲王嫡长子,立为世子、长孙立为世孙。为巩固朱姓天下,从洪武三年开始,朱元璋模仿汉高祖,大封诸子为王,诸王成了皇权的重要支柱。洪武年间由于子孙繁衍数众,为加强对各藩王宗亲的管理,朱元璋命宗人府给各亲王世系拟二十字的行辈,并规定凡各藩王子孙出生,即由宗人府依世系之序拟定名字。鲁王府世系字辈“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壮遇本宁”共二十字(《明史·诸王表》)。
        明太祖第十子朱檀被封为第一代鲁王。朱檀,洪武三年(1370)郭宁妃生。据《明史》载:“鲁荒王檀,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两月而封”。朱檀受封后的当年,朱元璋曾派人到曲阜祭孔。在曲阜南郊台上立有祭告山川之碑。《滋阳乡土志》卷四载:“舞云台在泗河桥北,旧名郊台,洪武三年,封皇子檀于鲁,祭告境内山川,刻石其上……”,碑今已失。
         樊英民《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记载:朱元璋曾派人到曲阜祭孔,同时也代襁褓中的朱檀行祭告鲁国山川之礼。祭告碑文中说:“朕以一身渡江,始立太平郡,次驻金陵,于今十六年。枝叶茂盛,子孙十有一人。已命长子为皇太子,其余幼者于今年四月初七日皆封王爵。以第十子檀国于鲁,境内山川之祀,王实主之。因其年幼,未能往祭,欲令作词以奉神,其词并非已出,然久不告神,朕心甚欠。今朕以词实告,遣使赍香帛,陈牲礼,申祭告,惟神鉴之。”洪武三年四月在兖州建鲁王府。朱檀15岁时于洪武十八年(1385)就藩兖州;兖州即升州为府,辖四州、二十三县:济宁州,东平州,曹州,沂州;滋阳、邹县、峄县(今枣庄市)、曲阜、泗水、滕县(今枣庄滕州)、宁阳、汶上、阳谷、寿张、金乡、鱼台、嘉祥、东阿、平阴、单县、成武、曹县、定陶、巨野、郓城、郯城、费县。      

      朱檀有两个妃子,正妃汤氏是信国公汤和的次女,没有生育(明史《后妃传》)。继妃弋氏,以良家子入侍亲藩,生子一人肇煇。洪武二十三年(1390)封为鲁王妃。正统五年病逝,享年72岁。
     朱檀仅在位四年。《明史》载:“铒金石药,毒发伤目”。即服用道家为希求长生而炼制的丹药中毒,年仅二十,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病逝。按《谥法》朱元璋谥之为“荒王”。
      明太祖朱元璋与历代皇帝一样,宗法礼制,崇尚祖先,对葬地的选择十分重视,以此求得风水佳境,赐福子孙。
       明代皇陵、王陵的选址,基本都是依山傍水,称之风水宝地。皇陵,如南京的明孝陵,座落在紫金山;北京十三陵,东、北、西三面环山,处于燕山支脉天寿山的环抱之中;俗称的明世宗嘉靖皇帝生父的明显陵位于湖北钟祥县城北的松林山。明代王陵如:河南的潞简王陵在新乡北郊的凤凰山;四川的蜀王陵在成都北郊的凤凰山;湖南荣定王陵在常德市的德山;广西靖江王陵位于桂林东郊的尧山等。山东的鲁王陵同样也座落在依山濒水的地方。
       朱檀的荒王陵位于山东邹城东北12公里大束镇尚寨村北的九龙山南麓,整个陵园背依九龙山、南与朱山遥遥相望,东西有卧虎山、玉皇山拱卫,山前有白马二泉,为白马河源头,河水潺潺,环抱陵前,完全符合中国传统风水学的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神方位。陵园外城墙南北长12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约96万平方米,依山凿石开圹,青砖筑室,上有高大封土,建筑规模宏大。地宫距地面深26米,墓道全长50米,墓室全长20.6米。1969年冬被发现,于1970年进行了发掘。整个墓葬保存完好,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200余件,1988年正式对外开放。
      朱檀死于洪武二十二年,是明代病逝于藩国的第一位亲王,当时尚无亲王陵寝规制的任何规定。故鲁荒王陵的规模宏大是一个特例。此后的亲王、郡王陵都大大小于荒王陵。


大明鲁王世系


第一任 鲁荒王 朱檀 (1370年─1389年)

第二任 鲁靖王 朱肇煇 (1403年─1466年)

第三任 鲁惠王 朱泰堪 (1467年─1473年)

第四任 鲁庄王 朱阳铸 (1476年─1523年)

第五任 鲁端王 朱观火定(1528年─1549年)


第六任 鲁恭王 朱颐坦 (1551年─1594年)

   第七任 鲁敬王 朱寿鏳 (1596年─1600年)

   第八任 鲁宪王 朱寿鋐 (1601年─1636年)


第九任 鲁肃王 朱寿镛 (1636年─1639年)


第十任 鲁安王 朱以派 (1640年─1642年)


第十一任 鲁监国 朱以海 (1644年─1662年)

 

第十二任    鲁世子 朱弘甲  (朱以海长子 )  


第十三任 鲁王 朱弘桓 (1662年后─1683年)



        枣庄是山东省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山东省重要的现代煤化工、能源、建材和机械制造基地,新兴科技创新基地,鲁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东依沂蒙山,西靠微山湖,南接帝王之乡徐州,北临孔孟之乡济宁。枣庄总面积4563平方公里,截至2016年2月,常住人口400余万,辖市中区、薛城区、峄城区、山亭区、台儿庄区和滕州市。

       枣庄是著名的煤矿城市,是鲁南铁道游击队的故乡。2009年成为国务院政策支持的东部地区唯一转型试点城市,2013年又被国务院列为中国老工业城市重点改造城市,全国健身秧歌城市,首个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园林城市,中国森林城市,荣获2012中国特色魅力城市等。


 远古文化

50万年,枣庄就有人类活动,人种为“沂源人”。

由滕县(今山亭)经薛城进入微山湖的薛河,是枣庄的母亲河。这条河的两岸,布满古文化遗址,有7300年的北辛文化,6300-4500年大汶口文化,4500-3500年的龙山文化,4000-3500年的岳石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山东人被称为东夷人,夷,拉弓的狩猎人。女娲、伏羲,就活动在枣庄一带。


历史古国

1.薛国

3000多年前的夏代立国。其先祖为黄帝后裔,任姓。疆域在滕州南部和薛城夏庄一带。这个国家,一直延续到春秋战国,奚仲、孟尝君都是薛国人。

2.滕国

滕国在薛国以北,滕州境内。最初是黄帝的第十个儿子封于滕,为黄帝之国,商代末年灭亡。武王克商之后,封其第十四弟错叔绣于滕,周代滕国。所以,滕国分为两个阶段,一是黄帝阶段,一是周代阶段。后世经常提起的滕文公,是周文王的后代。

3.邾国

在滕州北部,与邹城接壤地带。西周初立国,曹姓,后为楚国所灭。

4.倪国

疆域在山亭区境内,夏朝已经建国,商、周时保留。春秋中期,为邾国所灭。

5.小邾国

周宣王年间,邾国国君曹侠五世孙,被分封到山亭倪国旧疆。因为是邾国后裔,被称为小邾国。国公名颜,又称伯颜,子孙为颜姓。

6.缯国

夏代立国,国君为夏禹之后。所在地有多种说法,一是峄城大沙河(古承水)西,一是苍山境内,也有河南境内之说。曾姓,出于缯国。该国在西周末年衰败。

7.偪阳国

在台儿庄区张山子镇境内,商朝时建国,春秋时为晋国所灭。


历史沿革

枣庄处在山东南部边缘,不属于鲁国版图。战国之前,为以上几个国家分割,后来为楚国占领,属兰陵管辖。

秦统一六国之后,枣庄北部属薛郡、南部为泗水郡、东部为东海郡。

汉代,枣庄南部,为楚国的傅阳县,台儿庄北部,为兰祺县。峄城和市中区大部,为承县、阴平县和兰陵县。薛城、山亭和滕州大部,为沛郡和鲁国(此时的鲁国,与原先的鲁国没有承续性),分属公丘、休城、蕃县、薛县。

三国时期属魏国,是曹操的领地。

西晋时期置兰陵郡,治所在峄城承水西岸。

东晋时期,枣庄为北方少数民族统治。当地士族南迁,文化高地沉陷,武化明显。

南北朝时期,枣庄为北魏、东魏、北齐、北周政权统治。

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时期,枣庄地区的文化落寞,出了许多武士。

金朝置滕州,元代置峄州。

明代废除滕州和峄州,设滕县和峄县。

清代延续明代建置。

峄地设县,历史悠久,《峄县志》记载始于战国时期。峄县志也是山东省最早的县志之一。民国时期,峄县属山东省济宁道,十七年(1928年)撤道属省。清光绪版《峄县志》载:“其地北兼缯、兰陵,负抱犊五崮之险;西缘薛水,跨有蔇、郳、建陵全境;南逾河,达傅阳,据皇邱之阻;而东割武原、良城之半。疆域之扩,十倍于汉、晋。”故民间有邹、滕、峄为鲁南三大县之说。

1958年11月21日,峄县治所迁驻枣庄镇。

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峄县建制,建立县级枣庄市,仍属济宁专区。

1961年9月,枣庄市升格为省辖市。

1979年,滕县(今滕州市)划归枣庄市。

2004年市政府驻地迁至高新区,代表着枣庄这座老工业城步入新的起点,一座崭新的枣庄城呈现在齐鲁大地。



     


滕州狐台山鲁王陵墓考



       在山东省滕州市南沙河镇与木石镇之间,有一座山,叫狐台山(狐骀山),又作目台山,俗称狐山,为春秋邾国地。鲁国大将臧纥率师救鄫侵邾,在狐骀大败。狐台山东,今木石镇地,在汉代为鲁国蕃县的目台亭辖地。明代鲁庄王朱阳铸葬于山之阳,有鲁王陵在此。

       狐山的西首南沙河镇的上营村东,民间相传有个皇姑坟。文革时期打击封建迷信,有人用炸药将坟炸开,看到了一座古墓。建国后狐山山里被军队挖山掘洞,曾建有军需仓库,还有军队医院等设施。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记载“鲁庄王墓在狐台山上”。万历二十四年于慎行编《兖州府志》记载:“皇明鲁庄王园,在县(滕县)城东南二十里狐台山麓,俗谓壶山是也”。 


明万历十三年滕县地图


  传说中的皇姑坟,经考证这里埋葬着大明鲁庄王朱阳铸和王妃,古人讲究山水,避讳“狐妖之气”,因埋葬鲁王狐山遂改为湖山。“山环其东西北三面,南开一面与山口对,形势开敞,北依狐骀,东窥蟠龙,南望落凤”。山生风,水生气,聚风生水,此乃风水宝地。又据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志书的《艺文志·修湖山陵成记》记载“湖山,去兖百五十里许,离滕县约二十里东南,极秀丽。可观龙蟠虎踞,草木森郁,左右前后,居氓稠密。”鲁荒王重孙、兖州第四代鲁王朱阳铸选址皇城山划为王陵,可见其风水地穴的独特。从地面依稀散落的砖瓦碎片来看,也足见当年墓园布局之恢宏,殿堂高耸,青砖绿瓦,甚为壮观。 


       鲁庄王朱阳铸,惠王嫡长子。正统十三年(1448)生,成化十二年(1476)袭封,历经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代帝王。于嘉靖二年(1523)病逝;谥庄王。享年77岁,在位47年,在皇室和鲁府都有较高威望,并有《尊德堂稿》等著作。正妃张氏,原任济南府儒学训导张仁之女。子10人,女8人。

       2003年2月出土了明鲁庄王圹志一合(存滕州博物馆),证实了万历十三年《滕县志》:“鲁庄王墓在狐台山上”。万历二十四年于慎行编《兖州府志》记载:“皇明鲁庄王园,在县(滕县)城东南二十里狐台山麓,俗谓壶山是也。”卷三《山水志》载:“狐台山在城东南二十里土山,戴石如灰堆状,与云即雨,俗呼省台字,遂讹为台山非也,按鲁襄公四年,邾人莒人伐鄫,鲁臧仡救鄫侵邾败于狐台。杜预注云:“鲁国蕃县东南有狐台山是也”。2001年版的《滕州地图》海拔327米的狐山,早在公元前563年前就闻名于世了。鲁庄王圹志:“……嘉靖四年四月二十日葬于兖州府滕县湖山之原。”“壶”、“湖”皆是“狐”的谐音。因此,所谓的“皇城山”就是历史的狐山了。

   狐台山鲁庄王陵墓室


       鲁庄王陵早年被盗,据上营村高振兴老先生和村民李学习介绍,在文革初期的1966年,该墓被当作砸烂对象,挖掘者沿墓穴上方旧盗洞进入墓室,墓室内空空,但存有一块小墓碑,高约70公分,宽40公分。当时抬出后放在上营生产大队,以后不知去向。据高、李先生回忆,碑文右上方:“大明正德十二年十二月碑中下方有个“妃”字。完整的碑文记不清了。
        2005年10月,在庄王墓前封土下又发现了庄王妃张氏圹志(现存上营村委会)。志文:“妃张氏成化十二年四月初三日册封为鲁王妃。正德十年七月二十日病逝,享年67岁。慈圣康寿太皇太后,慈寿皇太后,中宫公主皆遣祭焉。以正德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葬于湖山之原。妃以淑德选配宗藩,享有荣封富贵兼备。”张氏妃圹志的发现,证实1966年从墓室抬出的小碑是庄王妃张氏未合葬前地面的墓碑,后与庄王合葬时放入墓室。

       清道光二十六年《滕县志 古迹志 墓》载“鲁庄王墓在狐台山上”。狐台山西麓有上营村,为明王墓陵护卫营所在地。“狐”时讹作“湖”,盖明王墓讲究山水,避“狐妖之气”,所以该版志书的“艺文志”有一篇《修湖山陵成记》记载“湖山,去兖百五十里许,离滕县约二十里东南,极秀丽。可观龙蟠虎踞,草木森郁, 左右前后,居氓稠密。”“碑在三官庙,庙在狐山西麓之西,当东入孔道,秒东南数十步,村名狐山营。康熙四十四年碑以为鲁王葬妃于此,为守营教尉驻兵所,故曰‘营’。”“山环其东西北三面,南开一面与山口对,形势开敞,北依狐骀,东窥蟠龙,南望落凤。王所谓“龙盘虎踞者也。”





枣庄历史

山亭区鲁郡 乐陵王、安丘王墓考


 王山南麓葬鲁郡王


    王山古墓位于枣庄市区东北约15公里处,其地属于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红门村。

洪门村王山远景


       由南而北视,左右皆有崮顶者,分别为西东相山,东相山绵长,西相山突兀,二山相对而出。中间山坳以北中峰者为王山。山南麓即是王坟。

今立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洪门古墓群”碑


        在考察中发现, 红门是一个后负山前临涧的小山村,古氶水发源地“沧浪渊”就在该山西麓。村南深涧巨壑,氶水穿越峡谷,从深涧奔流入绿野。红门村北面有三座险峻的山峰拔地而起,三座山峰相依相连,中间那座山峰最高,王山古墓(王坟)便分布在中间那座山峰的南麓。自古以来,这三座山林木蓊郁,百草丛生,行人步入山中,举目无日,单件苍碧一色,故名“苍山”。又因三峰并峙而立,故又名“三峰山”。原山并无“王山”之名,自从中峰南麓埋葬了鲁藩“乐陵”、“安丘”二王之后,此苍山便始名“王山”至今。

此山亭区北庄镇红门村的王山的两座明代郡王墓,据《峄县志·古迹考》记载:“明朝鲁藩乐陵王,安丘王墓,县北五十里王山麓。”


          且《峄县志·山川考》较详细的记载了这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

“(峄)县远郊北境次山自中至东者,其首山曰王山......城北五十里,山势广大,绵亘数十里,其上三峰骈列,巍然如屯云中。中峰尤巃耸端重,不与群山为伍。左右两峰如舒碧交抱,巨石层叠,皆侧立内向。右为焦山头,车梢之东峰也。岩岫崚嶒,削立千尺,若人冠剑旁侍。其前层峦叠嶂 ,中有一峰,如文笔高插天半者,赵山也。山之阳为明鲁藩乐陵、安丘二王墓。墓前为红门村,则坟园之旧门也。茔基久夷,断碣无存。宰树摧于牧竖,宝衣残于野火,亦可悲矣。村前为山涧,沧浪之水自西来,绕其前而南流。”


        王山二王墓,选择在半山坡一块稍微开阔的地点,两侧有隆起的山梁。东西两峰,上如磐石,遂名“东相山”、“西相山”,二“相山”拱卫“王山”,王墓即在如龙椅般,左、右、后背皆有所靠,面北朝南山凹之处,前有河流急促湍而过,地势甚有帝王之气。(“相”,后来讹写作“厢”,或“镶”,实际上皆不符。)

        明藩王墓葬几乎都是选择这样的后有靠山,左右拱岚,前有仙水的山势之地。很符合道教所崇尚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灵之道。青龙代表东方,白虎代表西方。 堪舆师探勘墓地时,在地形前方左右两边突起的地形,可以当作墓穴的地方,都有独特的称号,东方者称之左青龙、西方者称为右白虎,取其护卫之意,以镇地妖,驱鬼邪,以求后代世世平安昌盛不息。王山二王墓,即符合此风水之象。

《峄县志·山川考》记载王山位置  图


        由于数百年山水冲刷,墓上封土已经无存,但墓茔基址犹在,约半亩多方圆的缓坡上堆积着黄褐色泥土,与周围的砂石砾块土质截然不同。王坟南边原先建有东西方向的围墙,整体呈现正方形,将墓陵环抱于园林之中。陵墓周围松林挺拔高耸,鸮鸣其间,阴气深深。陵园的院墙涂饰红土,在绿荫掩映下显得格外肃穆。至清,由于改朝换代,旧迹落荒,无人问津,山火蔓延,牧人滥采,陵园建筑和古树随着流逝的历史一道荡然无存。


        数百年来,陵园南门前遂成村落。又据乡人所传,陵园的南门为朱漆大门,遂有“红门”之名。后来南门成为古庙,庙损而红门台基久存,现村前附近有一片土台地依然被俗称为“红门台”。陵园的“红门”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该村子却沿袭了“红门”之名。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巨变,王陵仅存遗址,在洪门村偶尔能够找到明代大青砖,绿色瓦片和兽头状的绿色陶制脊顶等。新中国解放后,“红门”同音改写为“洪门”,虽然感觉气派了,但是完全失去了作为历史符号的意义。


 红门村祭祠享堂的石雕像


        现在王坟地面唯一遗存的遗物是一块长方形的巨石支座,横陈在山坡的荒草丛中,巨石周围雕刻着人物图像,这可能是墓前的祭祠享堂之类的附属建筑物。岁月年久,不可详考。这些文化遗存为后人们探寻与查证估计留下了一丝线索。


        《峄县志》既然记载他们是“鲁藩王”,看来二位墓主一定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第一代鲁王朱檀的后代无疑。鲁藩王食邑于山东,按照明代的分封制,鲁王子所封汤沐邑均应在山东境内,死后也葬在山东境。且经实地勘察,王山南麓的王坟所在的方位,与《峄县志》记载完全相符。 且传这里埋葬着乐陵王、安丘王家族,遂有墓葬群之说。


         虽然关于乐陵王、安丘王二人的生平,史志与志乘记载不详,笔者亦是无法继续求证。但是又《兖州府志》记载:“乐陵王朱泰壆,靖王庶第二子,安丘王朱泰坾,靖王庶第一子,均宣德二年薨。”是不是乐陵王朱泰壆、安丘王朱泰宁这亲胞兄弟,因为同年而卒,遂在此开辟陵园而葬在了一起了呢?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情况也很有可能,有些学者也如此认为。但是否如此呢?

 《峄县志·古迹考》载:“明朝鲁藩乐陵王,安丘王墓,县北五十里王山麓”。“墓前为红门村,坟园之旧门也。”

古墓群遗址(局部)




考证资料



1,洪门王山“安丘王”墓,是朱泰坾的墓吗?


        经过考证,洪门王山“安丘王“墓,不可能是一任安丘王朱泰坾墓,也不可能是二任安丘王朱阳鐆墓,更不会是三任安丘王朱当澻墓,应该可能是其后世其他诸位“安丘王“的墓。

三任安丘王朱当澻的墓圹志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关于“安丘王”

山东省兖州市城北大安镇安丘府村,即安丘王府故址。

一任安丘王 朱泰坾

        朱泰坾,为始封的鲁王-鲁荒王朱檀之孙,第二代鲁王鲁靖王朱肇煇之庶长子,按弟兄排行,朱泰坾也是朱肇煇的第二子,始封的第一任安丘王。 其生于永乐九年(辛卯年,即1411年),为庶子,母亲傅氏;宣德二年(1427年),其17岁时,受封的第一任安丘王; 成化八年(1472年),在王位时间45年,终年六十二岁而卒。


  考证资料:安丘王朱泰坾何时而封,宣德二年?宣德十年?

《明史·诸王世表二》载“靖恭王泰坾,靖庶四子,宣德十年封,成化八年薨”。

《宣宗实录》卷二十八“宣德二年六月乙酉”条载,“乙酉…封鲁王肇煇…庶长子泰坾为安丘王…。”此处记朱泰坾受封的时间为“宣德二年”;

《宪宗实录》载“鲁府安丘王泰坾薨。王,靖王之子也,母傅氏。永乐辛卯庶生,宣德丁未册封安丘王。至是薨,年六十有二…。”此处载朱泰坾于“宣德丁未”受封为安丘王,“宣德丁未”就是宣德二年。  上述两条史料均记朱泰坾是在宣德二年受封安丘王的。另外,与朱泰坾同时受封的宗室成员还有朱泰堪受封为鲁世子,朱泰壆受封为为乐陵王,朱泰墱受封为为钜野王。朱泰堪的墓志记其受封为鲁世子的时间为“宣德二年七月十二日”;《世表二》记朱泰壆受封乐陵王的时间为“宣德二年”;朱泰墱的墓志记其受封钜野王的时间为“宣德二年七月十七日”。且前文已经述及,朱泰坾在其兄弟六人中为最年长者,其受封的时间当然不会晚于其余五人。所以故可以确定,朱泰坾受封安丘王的时间为“宣德二年”,而非“宣德十年”。


二任安丘王朱阳鐆(追封)


安丘庄简王朱阳鐆,朱泰坾的嫡一子,为追封。天顺五年(1461年)封长子。成化三年(1467年)卒。因朱阳鐆子朱当澻袭封,遂追封其为谥庄简王。


三任安丘王朱当澻

安丘荣顺王朱当澻,朱阳鐆的嫡一子 ,在位时间1476年—1505年,成化十二年(1476年)袭封。弘治十八年(1505年)薨。


朱当澻 1454—1505 明安丘王,明太祖六世孙,鲁荒王玄孙,靖王曾孙,安丘恭靖王孙,庄简王之子,母妃卫氏。生于景泰五年五月十一日,少孤,事祖父母以孝闻。成化十二年四月初三日册封,弘治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薨,年五十二。谥曰荣顺。曾孙颐堀好学秉礼,尤谙练典故。藩邸中有大疑,辄就决。一意韬晦,监司守令希见其面。年七十余,犹手不废书。


安丘王朱当澻墓陵在曲阜市吴村镇王林村后

曲阜市吴村镇王林村后,东西北三面环山。可见墓葬3座,一座为圆丘形封土,黄色粘土加砂夯实而成,俗称“钓鱼台”;一座东西宽24米,南北长40米;一座于1958年夷为平地,墓室下塌,发现砖砌券形墓室,出土一合圹志铭,盖铭日:“鲁府安丘王镇国将军圹志铭”,据底铭,知墓主为第三代安丘王朱当遂。其他两墓暂不详。


鲁藩安丘荣顺王圹志铭:

王讳当澻,乃大明太祖高皇帝六世之玄孙,祖安丘靖恭王,考安丘庄间王,母妃卫氏,嫡生于景泰五年(1454--笔者注)五月十一日,成化十二年(1476--笔者注)四月初三日册封为安丘王。妃韩氏,兖州府邹县任湖厂—衡州府酃县知县韩暄男韩墦女,令德贤淑,表仪宗姻,先逝。朝廷遣官以礼祭葬,卜之于邹之乌龙山之麓。王因妃逝,情有弗忍,坚持其操,欲终身不娶。母妃谕劝缕缕,方奏选到宣圣五十八代孙湖州府同知孔公启女,端静柔淑,勤于内助。先逝。朝廷复遣官祭葬以礼,蒙追封为继妃,亦葬于是山。曰范氏,曰石氏,皆王之媵侍也。王生前为人孝友敦睦,资性雅重,居常不忘言矣。虽造次之际,人亦未尝见其有轻遽态。切好读儒书,尤注意于庄老之学。人之善称之不置口,有过者必掩而覆之。年十一(成化三年时(1467年)--笔者注)值王考薨逝(指成化三年(1467年)其父亲朱阳鐆卒,追封其为安丘谥庄简王。),朝夕号泣,三日水浆不人口。至十四(成化六年时(1470年)--笔者注)遭王祖考(指朱泰坾卒,但史载成化八年(1472年)--笔者注)妣旬余继逝,两丧并举,一皆如礼祭葬。与诸伯仲奉养慈闱,温清定省,承颜顺志。母妃寝疾,忧容黯惨,祝天欲以身代母。妃弃违哀悔顿绝,恒不欲其有生。治丧悉遵礼度,及殡与王考合葬。王扶柩徒行六十余里。恳切具奏朝廷,愿以麻衣终身在山庐墓。钦蒙孝宗敬皇帝赐以褒美,具见孝心,只着在本府居丧行礼。由此,王不钦酒茹荤者三年。事死如生也,事亡若存也。永于孝思,终身不志。其孝显著凡有耳目者悉知,诚有以光前而启后也。弘治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以疾薨,享年五十有二。子六人,嫡健朴,封长子,夫人孔氏,宣圣五十九代孙孔彦佑女;次健税,次健杼,次健朴,俱封镇国将军,悉未选配;次健桡,次三岁尚幼。女四人,长封青城县主,配仪宾孔承需;次封宁陵县主,配仪宾王舜;夔县主早逝;次封镇平县主;次封翁源县主,俱未选配。上闻讣,辍视朝一日,遣官谕祭,谥曰:荣顺。命有司治丧葬如制。在京亲王及文武官员皆致祭,一十六坛。以正德元年五月十有一日与与妃韩氏、继妃孔氏合葬焉。御制铭曰:呜呼!王以宗室之亲为国藩辅,茂膺封爵,贵富兼隆。兹以令终,夫复何憾!爰述其概,纳诸幽圹,用垂不朽云。


        山东省兖州市城北大安镇安丘府村,即安丘王府故址。按“至十四(成化六年时(1470年)--笔者注)遭王祖考(指朱泰坾卒,但史载成化八年(1472年)--笔者注)妣旬余继逝,两丧并举,一皆如礼祭葬。与诸伯仲奉养慈闱,温清定省,承颜顺志。母妃寝疾,忧容黯惨,祝天欲以身代母。妃弃违哀悔顿绝,恒不欲其有生。治丧悉遵礼度,及殡与王考合葬。王扶柩徒行六十余里。”所述,“王扶柩徒行六十余里”,恰是曲阜市吴村镇王林村的安丘王墓址,此处有三墓塚,其一根据圹志知为朱当澻墓葬,两外两个极大可能就是其父朱阳鐆、其祖父朱泰坾及祖母的合葬墓。


        而枣庄市山亭区北庄镇洪门王山安丘王墓,就不会是安丘王朱泰坾、朱阳鐆、朱当澻的三代合葬墓。故而排除。洪门王墓选项在以下四位“安丘王”的了。至于是谁,有待更加进一步的考证:

四任安丘王朱健朴

安丘端惠王朱健朴,朱当澻的嫡一子,在位时间1507年—1523年,正德元年(1507年)袭封。嘉靖二年(1523年)薨。

五任安丘王朱观熑

安丘荣恪王朱观熑,朱健朴的庶一子 ,在位时间1523年—1535年,嘉靖二年(1523年)袭封,嘉靖十四年(1535年)薨。

六任安丘王朱颐堀

安丘温僖王朱颐堀,朱观熑的嫡一子 ,在位时间1539年—1599年,嘉靖十八年(1539年)袭封,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薨。

七任安丘王朱寿鏛(追封)

安丘康懿王朱寿鏛,朱颐堀的嫡一子,为追封,万历中未袭位而卒。朱寿鏛子朱以浩袭封,遂追封谥其为康懿王。

八任安丘王朱以浩

安丘王朱以浩,朱寿鏛的嫡一子,在位时间1605年—1616年,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袭封,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薨。

九任安丘王朱弘槚

安丘王朱弘槚,朱以浩的嫡一子,在位时间1616年—?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封长子,同年袭封。

另一说,安丘王,传8世,至天启间除封,除却一个追谥,也可。


2,洪门王山“乐陵王”墓,会是乐陵王朱当渿的墓吗?


乐陵国

明朝乐陵国诸王世系表

宣德二年(1427年)封

称号  国君姓名  关系  在位年数  注记

乐陵恭惠王 朱泰壆 朱肇辉庶五子 1427年—1461年 宣德二年封。天顺五年薨。

乐陵宣懿王 朱阳錧  朱泰壆 嫡一子 1472年—1514年 成化八年袭封。正德九年薨。

乐陵端简王 朱当渿 朱阳錧嫡一子 追封 成化九年封镇国将军。正德十五年卒。以子健概袭封。追封谥端简王。

乐陵庄康王 朱健概 朱当渿嫡一子 1537年—1553年 嘉靖十六年袭封。三十二年薨。

乐陵恭僖王 朱观燔 朱健概嫡一子 1557年—1568年 嘉靖三十六年袭封。隆庆六年薨。

乐陵裕穆王 朱颐? 朱观燔嫡一子 1590年—1591年 隆庆四年封长子。万历十八年袭封。十九年薨。

乐陵温恪王 朱寿镐 朱颐?庶一子 1599年—1621年前 万历二年封长孙。二十七年袭封,薨。

乐陵王 朱以泛 朱寿镐嫡一子 1621年—1642年 万历中封长子。天启元年袭封。崇祯十五年清攻兖州,被杀。

乐陵王 朱弘台 朱以泛、子 1642年后—1649年 不知何年袭封。永历三年十月薨。

来自 《明崇祯实录》


       让人感到扑朔迷离的是,虽然我们都知道明朝乐陵国诸王世系,但是对于诸位乐陵王的墓葬,至今只在《邹县志》发现记载:乐陵恭惠王泰壆墓在阳山。

       洪门王山“乐陵王”墓,结合洪门村民传说及回忆墓圹志内容,会是乐陵端简王朱当渿的墓吗?不知道其中的墓圹志铭还有没有,存在不存在?此或能够证明。同时十分惋惜的是,据说陵墓在民国时期被盗一空,仅留墓圹空守山野。  洪门王山“乐陵王”墓,无法认定也是,都有待于继续考古发现并印证。

       今枣庄市山亭区山城街道东山腰村的朱氏家族是大明乐陵王家族一系(滕郡),峄郡朱氏在今枣庄市薛城区张范镇南于、北于村乃安丘王家族一系。古时的滕县、峄县都属于今枣庄市。




枣庄历史

滕州莲青山鲁王陵墓考



       滕州市东郭镇境内的莲青山古墓,自2003年冬至今被各方人士关注,大家作了一些探讨、考证。2003年10月至2004年1月,文物部门对古墓进行发掘,清楚显露出14×14米、深8米的墓圹,墓圹西侧是砖券窑洞式高2.4米,宽2.1米,长3.6米像似一个简易小墓室,发掘时发现,墓室门用多块方木排列封堵.该墓虽被盗过,但也没发现遗留的尸骨和残木棺碎片,墓室空空,出土的6个陶俑也是在墓室上方的土层里。综合分析,该墓并没使用过。
       2004年,滕州文化局邀集省考古专家,邹城市荒王陵的领导以及滕州市的历史研究者、爱好者等,举行了“莲青山大墓发掘研讨座谈会”。大家比较统一的意见:该墓是明代一个未建完的王陵,多数人认为是明代末期未完工的王陵。理由是:1、墓圹内未建较规格的墓室;2、散落在地面上的半块、整块城墙青砖并不是很多,而且仍散落在原地,在陵区并没发现大型建筑坍塌的砖、瓦残片,琉璃瓦片基本没有。去过莲青山的人都会感受到,这里的自然风景独特、幽静,仍保持着原始的生态环境。东、西、北三面都是层叠的高山,没有进出山的路,南面通往王陵山路崎岖不平。因此,可以认为当地群众上山背砖回家使用的可能性几乎没有。3、正因王陵因故未建成、没埋葬使用,所以明、清《滕县志》,《兖州府志》均没有记载是合情合理的。

        明崇祯十三年(1640)肃王子朱以派袭封为第十二代鲁王。此时,中原大地上已经到处是农民起义的武装,其势不可阻挡,关外的满洲人正入边犯境,大明政权已摇摇欲坠。《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引《明史·忠义传》、《明季北略》记载,崇祯十五(1642)十二月,满族兵攻打兖州城。刚上任不久的兖州知府邓藩锡积极筹备防守,当时城内粮饷紧张,邓几次劝鲁王从府中大量的财富中拿出部分以激励军民共同抗敌,而鲁王朱以派竟宁死不肯。邓拿出自己多年积蓄和募集的有限财物激励将士,组织敢死队,趁黑夜从城墙上袭击清营,杀清兵千余人,但后来清兵收买城中内奸,终于城被攻破。邓藩锡及参议王维新、滋阳县知县郝芳声以及范淑泰兄弟被残杀。鲁王朱以派也自缢身亡。不久清兵退出兖州。山东巡抚向朝廷奏报了兖州战情,朝廷谥朱以派为安王。
       关于在位仅仅三年,又死于清兵攻占兖州的鲁安王朱以派,没能像前十一位鲁王那样安葬在已建好的王陵里。那么,朱以派在位期间是否开始营建自己的王陵呢?在位短短的三年里,就遇突发事件死去。如果已营建王陵,这浩大的工程这么短时间能建完吗?
       明代末期的安王朱以派在位三年,那么未完工的莲青山明王陵是为鲁王朱以派而建的可能性很大。由于清军攻占兖州,以派遭突发事件死亡,因此,国破家亡没能葬入为他营建的王陵。


滕州莲青山明王陵


        鲁安王朱以派的墓葬在那里呢?据《明代兖州鲁王和王府》记述: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鲁王府后裔因躲避清军捕杀、纷纷下乡隐居。《朱氏谱牒》记有朱以派自缢身亡后,他的后人情况“……王缢死,封子袭王职,子因父死无葬,愿尽孝道,守孝葬父,于是兄与弟私将父王之灵柩运到城西(兖州城)丁家庄东北二百步安葬。母亲、妻子搬来,遂在丁家庄隐居避住。”《地名志》(兖州)亦征引此说法,谓“本村便是鲁王后裔逃难居住的地方,至今朱姓仍多”。但据《滋阳县志》载:“明朱以派墓在栗园村”。两处说法不一样,有待进一步考证。笔者认为,尽管两种说法不同,但处于战乱时期鲁王朱以派在兖州就近埋葬是理所当然的。另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年间,清初,故明鲁王朱以派子弘法迁至泰安天保寨(今新泰天宝)后世繁衍,遂为泰山望族之一。




枣庄历史

峄城区明代娘娘坟墓考



       公元1410年,也就是永乐八年漠北一带出现战争,边境告急成祖朱棣御架亲征,权妃侍帝北行。十月,权妃随侍成祖北征蒙古凯旋回京,走到山东临城时(今薛城),权女己偶得急症医治无效身亡, 这一年权妃二十二岁,可谓红颜薄命! 成祖朱棣遂命随臣及地方官吏寻山觅林查看风水宝地,建立陵寝,便选中了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区)境地白茅山前埋葬权妃。 权妃墓三面环山,地势雄伟,南部出口恰似陵园大门,门前一小溪,泉水从石缝中溢流向南东有雄狮,西有巨象气势磅蹲,把守陵墓两侧。正是:左狮右象充守卫,三山一水葬皇娘。

峄城区明代娘娘坟


       据《明史·后妃传》载:权妃即恭献贤妃权氏,朝鲜国人。 权妃是朝鲜国工曹典书权永钧的女儿。名门望族的闺秀,书香世家的千金,出落得兰心慧质,知书达理。加上她容貌秀丽,风姿绰约,少女时代就是远近闻名的大美人。明成祖朱棣第一次见到权妃的时候,便被她出奇的清丽文雅所吸引。成祖问她有何特长,权妃拿出随身携带的玉箫吹奏起来,箫声悠扬窈渺,听得成祖如痴如醉,从此深宫后院团里经常传出优雅动听的萧声,《明史》称其“姿质秾农粹,善吹玉箫。帝爱怜之”。又有“三十六宫秋月白,美人月下教吹箫”的诗誉。 


       据说权妃的意外去世令朱棣非常悲痛,当时他把权氏的哥哥请来,见到权氏哥哥的时候就悲痛地说不出话来。权妃猝死,死因可疑,宫中谣传权妃是被毒死的,因此竟酿成后宫一次严重的宫廷喋血事件,怒斩三千宫女,堪称“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最早版本。



娘娘坟碑记

(信息来源:鲁王文化)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