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家族,4000多年的历史:从西汉到新中国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2/20|浏览量:8804
“朱氏总群”
朱氏家族的历史
西汉时,沛国(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是朱氏的郡望地。沛国朱氏分衍出三大支:以朱濞为开宗始祖的鄢陵朱氏,以朱濞的弟弟朱轸为开宗始祖的昌侯朱氏,以朱进为开宗始祖的邑侯朱氏。朱濞、朱珍、朱进都是随刘邦起兵而成了气候的。
西汉武帝年间(前140年-前87年),吴郡朱氏逐渐走向兴旺发达。吴郡朱氏的朱买臣(?-前115年),字翁子,勤奋好学,后拜为中大夫。
东汉末,朱姓已经形成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四大望族:吴郡朱氏、沛国朱氏、南阳朱氏、平陵朱氏。魏晋时期,原居河南、山东、安徽等地的朱姓族人逐渐向南迁移。东晋时南康(今属江西)郡刺史朱玮自河南南阳徙居南康。传七世至朱宽。于南朝梁普通七年(526年)由南康徙居吉安府(今江西吉安),又传十二世到朱继贤,于唐代任徽州府正堂,立基婺源(今属江西)。
朱敬则画像
唐至五代十国,朱姓族人在安徽、广东、湖南、福建等地区广为传播,出现了永城朱氏、昌平朱氏这样的名门望族。唐代,安徽亳州永城(当时永城属亳州郡)朱氏门庭显赫。据永城《朱氏家谱》载:其开基始祖为朱贤正,官至金吾卫上将军;第二世为朱学礼;第三世为朱日泰。朱日泰有四个儿子。四兄弟中数朱仁轨、朱敬则兄弟最为显赫。朱仁轨,字德容,官任太子洗马。承续家族考义传统,在他二弟朱敬则官居宰相后,便辞官归隐,回家奉养父母。他去世后,被宰相魏知古等人私谥为“孝友先生”。
朱敬则(635-709年),字少连,唐高宗时任右补厥。武则天称制后,广开密告之门,一些奸人乘机罗织诬陷,诛杀大臣。朱敬则进谏,武则天采纳他的建议,并提升他为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不久,检校左庶子魏元忠因恒国公张易之的陷害被判处死刑,朝内的大臣都因惧怕张易之的权势而不敢谏阻,唯有朱敬则挺身而出向武则天劝阻说:“元忠对朝廷忠心耿耿,对他所加的罪名没有事实,如果杀了他,会使天下的人失望。”武则天从谏,赦免了魏元忠。朱敬则为官清廉,辞官归故里时两袖清风,景龙三年(709年)卒,著有《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书。朱敬则的儿子朱光迪,为灵州别驾。朱光迪有三个儿子:长子朱守滔的裔孙朱穆为马步军总管,迁居金陵。唐末,朱敬则的第七世孙、户部尚书朱光启避黄巢之乱举家从河南永城迁徙入闽,居福州,为最早的一支朱姓入闽始祖。
唐乾符年间(874-879年),殿中丞朱师古因避黄巢起义战乱带领四个儿子由姑苏(今苏州)迁来歙篁墩(后改名为黄墩)。朱师古成了新安朱氏的开基始祖,朱师古的长子朱玉到歙篁墩后不久又返回金陵,居句容县朱家巷;其后裔迁居泗州。朱师古的次子朱瑰,唐天祐三年(905年)前后受歙州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镇戍婺源,其后裔繁衍于婺源一带,朱瑰被尊称为“茶院府君”。也就是婺源朱氏的谱祖。朱师古的第四子朱革,唐乾符年间任宣县观察使副将,后拒黄巢于南陵,受封为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亭英侯。朱革戎马一生,终年九十多岁,为歙州朱姓开基始祖。朱革五个儿子,朱春、朱满、朱园、朱林、朱秀分为五处。
唐末,又有两支朱敬则的后裔迁徙至福建:朱敬则第六代裔孙朱蚀雍迁居仙游党田;其第八代孙朱王丑迁居莆田黄石石阜。朱敬则第七代裔孙朱玖从河南固始入闽,居永泰毗坑(即永阳玉尺)。在唐末,郡雄并立的时代,朱氏族人建立了两个小王朝:即唐德宗时(780~805年),昌平人朱妣在长安建立秦国,年号训应天,后又改国号为汉;唐末时,砀山人朱温在汴梁创建后梁王朝;后梁历两代三王共十七年。
北宋初年,江西婺源朱氏始祖朱魁的后裔从婺源迁居福建侯官二坊(今福州市);北宋后期,传至第七世孙朱良从侯官迁居罗源同乐乡黄重里厚富。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婺源朱氏朱继贤的第十世孙朱松任福建尤溪县尉,任满后寄居该县水南郑安道馆舍。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在尤溪出生。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进士。在他七十一年的生涯中。九年为官,其余时间著书立说、讲学论道,其著作有七十余部四百六十多卷,主要有《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西铭解》《通监纲目》等;创办书院二十七所,门生数千人,为理学的鼻祖。
南宋时,婺州府义乌县溪西(今义乌市佛堂镇溪西村)朱氏渐渐兴旺发达。相传溪西朱氏开基始祖为朱野塘,因避难迁居至乌伤,以做豆腐为生。朱野塘有四子十八孙。为了让子孙们能独自创业,朱野塘鼓励十八个孙子外出谋生,最终繁衍形成后世所称的“朱姓十八派”。朱野塘的曾孙朱可兴,迁居溪西。至九代,溪西朱氏出了一个大才子——朱质。朱质,字仲文,少年时拜理学家吕祖谦弟子叶邽为师。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朱质中进士,参加殿试被钦点为榜眼,历侍左郎官、右正言、左司谏兼侍讲。宋理宗曾御赞:“卿貌而古,卿德而丰,事上抚下,以仁以忠。噫斯人也,媲美乎伊周之风。”朱质为人刚正秉直,能文善武,力主抗金,调任为掌管礼乐、陵寝诸事的副职即太常寺少卿、兼权吏部左侍郎。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和议成立,朱质反对,被撤职罢官。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朱质回到家乡,抑郁而终,著《易说举要》《奏议持文杂稿》。
约于南宋末年至元初,朱熹的第七世孙、江西芦陵参佐铨公的后裔朱章甫从江西入粤,在嘉应州以儒学立业。后其子孙经多处流徙,于清朝乾隆年间流入广东台山,分居于四九和三合两个地带。迨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这两个地区的客家朱氏再流徙至本市东南临南海的赤溪半岛居住。
约在元初,福建莆田县朱姓族人迁居广东。福建莆田的朱梓,官任六安知事,继升潮州刺史,举家迁居潮州。他的三个儿子都落籍广东:长子朱仕全,号君作,居惠州海丰县(今陆河县)吉康都东坑;次子朱仕通,号君玉,居潮州潮阳县溪尾;第三子朱仕泰,号君载,居潮州惠来县巨镇。所以,广东潮(潮阳)、丰(今海丰、陆河、陆丰)、惠(惠来)三县朱氏都尊朱梓为朱姓入粤开基始祖。
朱氏名人
从明代始,朱姓族人陆续移居台湾,进而又陆续远徙东南亚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现台湾朱姓有12万余人。分布于台北、高雄、新竹等地。明朝灭亡后,朱姓王室后裔也纷纷逃难于海外,美国、加拿大、朝鲜、韩国、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有朱姓人口逾百万人,其中以美国和加拿大最多。
如今,朱氏名人已经遍及全球。前面已经提到的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学大师朱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超级巨人”的朱元璋等,还有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朱执信,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当代总理朱镕基等,香港爱国企业家朱正贤,现居美国的世界一流科学家朱经武,旅居非洲津巴布韦的教授、国务活动家朱慧琼等。
(信息来源:“朱氏总群”推荐人: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