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名人(7)||永乐大帝朱棣(2):迁都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3/28|浏览量:2266
(一)迁都
公元1398年,洪武皇帝驾崩,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次年,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建文帝被迫让位出宫。朱棣攻下南京后,在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劝进之后,于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废除建文年号,建文四年改称洪武三十五年)。是年,朱棣自立为帝,改元"永乐",史称永乐大帝。
经过皇位之争的永乐大帝将开创一个时代,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空前绝后的时代。
永乐大帝朱棣坐守南京,歌舞升平,国泰民安,享受绝代风华。忽然提出迁都北京,遭到众臣反对,特别是曾经是燕王驻守北京的老部下想:江南雨烟的繁华还没享受够----
永乐大帝朱棣也心想:“我也-------”
迁都并不是一件小事,它复杂、浩繁、历时长,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难以估量。朱棣下定决心迁都,完成迁都,显示了他强权政治的魄力与雄心。
朱棣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战场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为迁都做好准备。1416年开始修建北京宫殿,前后经过五年,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建成后的故宫共有9999间房,占地72万平方米,在明清二个朝代,基本上每天都是住着过万的人,如此庞大的宫殿,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木结构宫殿。
迁都经过
公元1403 年1月23日,中国农历癸未年,大年初一。从这一天起,明王朝建文这个年号将被历史尘封,取而代之的,是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启用永乐作为自己的年号,这一年为永乐元年。 朱棣改年号为永乐的时候,明朝的首都并不是在北京,而是在应天,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而北京城在当时的版图上,还只是朝廷的一个布政司,叫做北平。
北平是朱棣兴王之地,朱棣在此经营30多年,统治比较稳定;另外北平处于北方农业区与牧区接壤处,交通便利,形势险要,是汉蒙各族贸易的中心以及北方政治与军事要地,定都于此不仅可抗击自北入侵的蒙古人,且可进一步控制东北地区,由南则可统领中原,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
朱棣对北平的感情非同一般,11岁的时候朱棣被封为燕王,从此就一直生活在北平这座城市,可以说北平算是朱棣的故乡,人城之间的感情之深,可想而知。 深到什么程度呢?改年号之后不到半月,永乐元年的正月十三,朱棣在朝堂之上,接见了礼部尚书李至刚。据史书记载,正是在这次会面中,李至刚提出了这个建议。他说,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永乐皇帝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随后便昭告天下,将北平升为北京,作为王朝的第二个京都。 曾经在北方生活多年的永乐皇帝,似乎是越来越不喜欢住在南京,除了对南方自然环境的不适应,想必更多的,是脱不开心理上的负担。此时的朱棣,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争来皇权,刚登大极的皇帝,建文帝旧臣的公开反对、杀人过多的恶名、猝不及防的刺杀……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
更让他感到不安的是,攻入南京城时,他的侄儿建文帝就在一场大火中神秘失踪,生死不明(造就明朝历史上第一悬案)。尽管他按天子礼仪,给这位侄儿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但建文帝 “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这件事,始终是萦绕着朱棣的最大的一块心病。 住在南京城里,这位永乐皇帝经常做恶梦,此时,他或许更加强烈地开始怀念他的故地---北京。 很快,在永乐元年的5月份,一次临朝时,朱棣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然而皇帝的建议,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很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而缜密的准备。
朱棣即位七年后长期住在北京,让太子留在南京监国,迁都北京最主要的目的是:巩固兴王之地和力争控制四海。迁都北京最初的目的是巩固皇位,防止国内反对派再起,朱棣即位之初天下不稳,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要巩固根据地,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另外,朱棣迁都北京也有心理原因,他的王位是争抢的他侄儿的,朱允文是朱元璋确立的合法的皇帝,南京是朱元璋和朱允文做皇帝的地方,所以南京给朱棣造成心理压力,他更不愿意死后葬在朱元璋身边. 更主要的原因朱棣想以北京为中心,控制天下四夷。
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
永乐四年,下诏兴建北京皇宫和城垣。
永乐七年,明成祖以北京为基地进行北征,同时开始在北京附近的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而不是南京,证明明成祖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永乐八年,亲征回师后,明成祖下令开会通河,打通南北漕运。十三年五月,平江伯陈瑄等开凿淮安附近之清江浦,使久废的运河重新畅通,从此北京所需物资可以通过相对经济地运输。
永乐十四年,明成祖召集群臣,正式商议迁都北京的事宜。对于提出反对意见的臣工,明成祖一一革职或严惩,从此无人再敢反对迁都。次年,北京紫禁城正式动工。
永乐十八年,北京皇宫和北京城建成。北京皇宫以南京皇宫为蓝本,而规模更胜一筹。新修的北京城周长四十五里,呈规则的方形,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理想的都城的形制。明成祖下诏正式迁都,永乐十九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十二月,北京郊庙宫殿成。十九年正月,朱棣在北京御奉天殿,朝百官,大祀南郊。迁都大政至此基本完成。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京师。但在南京仍虚设了没有太多实权的六部等中央机构,称南京某部。
朱棣如何秘密谋划迁都? 那么朱棣都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呢?《明史》卷六,本纪第六,成祖(二)中有这么一段记载:“甲戌,徙直隶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富民实北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在永乐元年的农历八月,很多南方,尤其是江浙一带比较富有的人,得到朝廷的指派,迁往北京。 背井离乡谁干啊?更何况还都是十郡九省的富人。这其中,当然是有背后的原因的——根据史书中明确记载,凡迁往北京者,均可获得五年免缴税赋的优待条件,这里面的实惠,可是很大的。 于是,自公元1403年起,在由北平刚刚改称为北京的这座都城之中,突然“充实”进了很多来自江浙等地的南方人,他们很快便在北京扎下根来,做起他们以往在南方所经营的生意,同时在北京的郊区,也多了很多农民开始垦荒种地,大规模的移民工程开始了。 尽管在史书中,并没有明确记录这些人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从江浙一带长途跋涉来到北京的,但综合一下移民的来源——苏州等十郡、浙江等九省,再想想朱棣那么火急火燎、但求最快的心情,一切都指向了最有可能的迁徙途径,那就是:京杭大运河。
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闰七月初五,南京的皇宫里发生了一件让朱棣高兴的事。这一天的朝堂之上,以淇国公丘福为首的文武大臣请建北京宫殿“以备巡幸”。 “以备巡幸”,也就是说在北京建设宫殿并不是为了迁都,而是为了给皇帝巡视北京时有个住的地方,但这对于朱棣而言也是离他的目标大大地进了一步。 至于这个提议是出于永乐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还是大臣们自己揣摩上意的结果,谁也说不清。总之,结果自然是永乐皇帝非常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建议,而且显得有些迫不及待。 眼下,就连建设宫殿的计划都安排了下来:派遣大臣去四川、湖南、湖北(湖广)、江西、浙江、山西监督开采木材、烧造砖瓦,并征集在南京和京畿地区以及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凤阳的驻军,河南、山东、陕西、山西、南京和京畿各府的民工,第二年五月就到北京来上工。
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从北京的老城墙,再到故宫、天坛、颐和园等等皇家宫殿、园林,大量的建材,是通过京杭大运河而来。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紫禁城太和殿中的漫地金砖以及72根大柱。明朝年间,这些大柱均为整根的金丝楠木所制,其中顶梁一根,高12米7,直径1米06,令人惊叹不已。只不过,很可惜,如今人们在太和殿中看到的柱子,虽然规制相同,但已不是明朝年间的原物。明清时期,太和殿曾四次毁于大火,虽然也有过多次修复,但最早使用过那样名贵的树木,终究还是再难寻觅了。
今天,我们在太和殿中看到的巨柱,其实都已是在清后期修缮时,用松木拼凑出来的了。回望永乐年间,如此经历千辛万苦运到皇木厂储存,准备修筑皇宫的良材,朱棣当然是格外上心。为此,他专门指派心腹官员坐镇皇木厂,执行监督。而这个官员在皇木厂周围种下了一百多棵国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槐树象征什么? 无数名贵木材眼前过,这位官员为何会对普通的国槐如此情有独钟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槐树象征登科入仕,吉祥福瑞,有槐官相连的说法。而据说当年那位官员到任的时候,此地已有一棵自然生长的国槐。官员大喜,直接在这棵国槐的西边建了一个三合院,作为居所,同时下令,在周边广种多栽。
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百十株国槐,如今只剩下这一棵,陪伴着迁徙而来的民众扎根于此,同时,更见证着一批又一批的身价不菲的南方同宗,顺流而来,又似匆匆过客,离开皇木厂,漂进都城,化身为那座伟大的宫殿---紫禁城。 在营建北京宫殿中,北京方面的臣僚奉旨征调工匠、民夫有上百万人。
今天游客看到的故宫、天坛、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等规模宏大的建筑,就是自此开始陆续建造的。朱棣的这个抉择,客观上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加之自己兴起于北平地区,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政府封号。永乐八年(1410年)至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
朱棣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认为“家给人足”、“斯民小康”是天下治平的根本。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
朱棣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朱棣时期,完
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形。
在全国局势稳定之后,朱棣为了加强对大臣的监控,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同时,明成祖又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二)征战
自古征战几人回,更能有几位皇帝能死在沙场?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北京,当时元朝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
(1)征战北元
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
明成祖北伐又称明成祖北征、永乐北伐,明成祖在位期间,先后五次亲征,北伐蒙古。
明太祖建立明朝之后,元朝的残余势力退居岭北行省,史称北元。明太祖北伐之后,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对中原地区构成了威胁。即位的明成祖为了彻底解决元朝的残余势力,朱棣决定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
1410年(永乐八年)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
1413年(永乐十一年),明成祖封鞑靼大汗阿鲁台为和宁王。随后明军一直进入到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为碑"翰海为镡,天山为锷"。
1414年(永乐十二年),明成祖举行第二次北伐亲征,在忽兰忽失温(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东南)击败据险而守的瓦剌首领马哈木,追至土剌河,马哈木逃遁。瓦剌战败,明成祖诏告天下。
1422年(永乐二十年)三月,明成祖率军从北京出发,亲征蒙古阿鲁台所部,是为第三次北伐。明军经开平向东北方向进军,于阔栾海北道发现阿鲁台部大批辎重,发兵焚烧,收其牲畜班师。回师途中,以兀良哈附逆阿鲁台,击败之。
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七月,第四次北伐,再次亲征阿鲁台。听闻阿鲁台为瓦剌所败,大军驻师不进。十月,于上庄堡接受也先土干投降,封忠勇王,赐名金忠。十一月,班师回朝。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正月,鞑靼部进犯边关,朱棣组织进行第五次北伐。
明成祖五次亲征对盘据在漠北的北元残余势力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落的战争,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同时也使明朝精疲力竭,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第五次北争时朱棣死于北征回师途中的榆木川(今内蒙古乌珠穆沁),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明长陵是北京十三陵之首陵,朱棣及皇后的合葬墓)。庙号太宗,明世宗嘉靖时改为明成祖。谥号: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简称文皇帝。
明朝建都之议在太子朱标死后就暂停了,由于关中地区有黄河天险为锷,而燕云十六洲的天险在漠北和林,所以明成祖北伐本身也是永乐迁都计划的一部分,并通过远征集中漠南诸卫所兵力把燕国打造成全中国军事政治中心。
(2) 南征安南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后朱棣于1406年至1407年期间派兵攻打南安,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安南国王,从此朝贡不绝。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胡朝灭亡告终,越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安南属明时期的开始。
明成祖被公认为一个多智多谋和精力充沛的征战者,通过他的征剿和对外的远征,他完善了开国皇帝的丰功伟绩,并使明朝的力量和影响达到了顶峰。他被誉为一个有干劲和献身精神的统治者,他恢复了儒家治国之术和重新建立起古代的政制;他又被誉为一个把帝国南北两部分统一起来从而为王朝奠定新基础的人。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 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后来的明仁宗、明宣宗开创的仁宣之治合称永宣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
明朝在明成祖之后的皇帝都只称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一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明成祖”,使其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