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单朱氏文化》之三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5/16|浏览量:5961


第三节    古单各支朱氏简介

一、     燕贻堂朱氏简介

1.png 

单县《燕贻堂.古单朱氏族谱》第七次续修本

古单燕贻堂朱氏,即以朱家大院为代表的一支朱姓,他们在单县人数最多、居住村庄最广,因为朱家大院的人祖居于原单县县城西南城角和南关门里的缘故,所以人们又称燕贻堂朱氏为“南关朱氏”。

2.png 

礼祖像

古单燕贻堂朱氏族谱所立始祖----朱礼,出生年代(推测)约明朝永乐年间,去世后葬于单县城北防城寺东朱集村。

燕贻堂《古单朱氏族谱》的创修时间----顺治甲午年(1654年)间。

据《古单朱氏族谱》记载:古单燕贻堂朱氏,于顺治甲午年(1654年)以朱家大院六世祖讳正俗为首,在七世士廉、应麟、士贞,八世朱呈、允升、允萃、允晋、皇、允谦、允复、允泰,九世尔梅、松年、尔监、尔翼等人参与下,组织创修了《古单朱氏族谱》。大清朝顺治三年进士、曾任江西上虞县知县的张元镇及卢锡晋分别书写了《古单朱氏族谱原序》。

燕贻堂朱氏首次创修族谱人,“遍访族中高年,自曾祖朱昂(三世)推而溯之,知之者即载之册,各输私金修家谱一帙,以传於后......欲我族人识其源,无相残害,即后世子孙亦或知其枝派,自相亲笃焉”。

燕贻堂《古单朱氏族谱》,以朱礼祖为一世(注:“三堂”并祖后为二世祖,详见本编第二章),十世之前没有统一的行辈。从十一世起所续字辈是“赓飏逢圣世,鸿德启瑞昆,忠恕仁智勇,遵训厚吾躬”。公元1989年第六次续修族谱时,又续二十字行辈,为“钦建广明道,修身勉励方,天佐安昌乐,香盈燕贻堂”。至公元2010年第七次续修族谱时,燕贻堂朱氏已传承至第二十四世(“三堂”并祖后为二十五世)人,为“智”字辈。

笔者为燕贻堂朱氏七修族谱的秘书长、主编,据《古单朱氏族谱》第七次续修中(前10本族谱)统计,已续入族谱中的男丁为45000多人,在2013年之后,又增补族谱2卷,现入谱男丁近五万人。这些族人的主要居住地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的单县及周边的成武县、曹县、金乡、嘉祥、鱼台、菏泽牡丹区、枣庄的峄城、微山、江苏的徐州、丰县、沛县、安徽的砀山、河南的虞城、永城、商丘、淮阳等十六个县市。零散居住族人遍及全国各地、或台湾,也有居住在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的部分族人。

 燕贻堂朱氏在单县是名门望族,不仅是世人传颂的富甲一方的地主大家,(“出城巡游百里,车不轧外姓田,靴不沾他姓泥”),而且代代有精英、辈辈有诸多政府官员的官宦之家。据《古单朱氏族谱》与《单县志》记载,朱应麟、朱呈、朱稽这一支家庭,从一世至十世,代代有七品以上官员,穿紫袍者达数十人之多。朱沛之后裔十代人中七品以上官员有数十人,真可谓望族精英荟萃、名人辈出。主要代表人物为:燕贻堂朱氏始祖朱礼--明代转本御史,朱昂—朱家大院创始人,救助孤寡、捐资助学的邑乘乡贤—朱士廉,行善事助贫穷的朱应麟,奉政大夫贞女之父--朱呈,执政为民的好知州--朱尔融,重孝为民的敢于仗义直言的“骢马御史”铁脖子朱稽,爱国爱民乐善好施的朱世德,抗日民族英雄朱世勤,开明绅士朱鸿铎,首届辛羊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革命烈士)朱鸿济(朱筱舫),爱国为民的民国议员朱启江,曾三次受毛泽东主席接见的朱启贤及其兄长(抗日校长)朱启英(朱育才)、其弟(开国大校、湖北省军区副政委)朱启秀等这些朱氏优秀代表,曾在《朱家大院简介》一书中介绍,在单县民俗文化馆(朱家楼院)西楼朱氏史料展示室均可以看到。在《中共湖西党史人物》所记载的朱启伦、朱启连、朱启荣、朱启莹等朱氏精英代表的正是燕贻堂朱氏部分之优秀典范。在《古单朱氏族谱》中所记载的明清官员达100多人。在现代“燕贻堂”朱氏各级官员、精英更是数不胜数。上亿资产的大金融家、大企业家也有不少。他们与朱氏族人们一起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强盛大业贡献着各自的力量,为维护国家稳定和人民的利益作出了积极贡献!

现在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朱家楼院,修缮后为单县民俗文化馆(现为博物馆),正是燕贻堂朱家大院所遗留下的明清建筑瑰宝。 

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单县百狮坊(张家牌坊)的主人翁,是燕贻堂朱氏八世朱呈之四女,所颁发的圣旨正是宣传(颂扬)的朱氏至孝婆母、扶幼成才的优良品德和良好家风,也是朱氏家训教导的结果。

在单县浮龙湖南岸的老君庙及浮龙湖西端的八卦园,已成为鲁西南道教文化的中心和旅游亮点。老君庙与八卦园的投资人兼理事长,正是燕贻堂朱氏第十八世朱德梅(现名朱雪梅、法号朱理梅)。这些旅游亮点,不仅展示的朱氏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朱氏家风,而且展示宣传了单县古今民俗民风和单县正能量!也正是朱氏族人对单县、对社会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燕贻堂朱氏现留有明朝时期始祖朱礼墓群----在单县城北防城寺东朱集村(现在为成武县白浮图镇朱集村)。朱礼祖墓群虽经朝代更迭,但在朱集村族人的保护下,其墓地一直到现在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化历史研究价值。还有终兴镇朱庙村六世祖珂爷墓地群、朱集镇朱庄十一世祖赓岱爷墓群、杨楼镇修庄飏阜墓地群、蔡堂镇朱老家赓祖墓地群等均为明清时期墓地群。能把这些完整的墓地群保留到如今,实属不易。这为研究朱氏村庄及族人的迁徙、发展史和该村文化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古单燕贻堂朱氏始祖朱礼及其子孙,生前的主要居住地和去世后埋葬地均在单县城北防城寺东朱集村,因此,古单燕贻堂朱氏族人的发祥地应为-----单县城北防城寺东朱集村。

朱沛的六世祖讳正俗,生前居住地和去世后埋葬地在单县杨楼镇朱寨村北半里,因此,要说朱家大院先祖的发祥地的话,应是朱寨,而不是其他村。

古单燕贻堂朱氏源于邾国(小邾国),系去搭耳形成的朱姓。这在首次创修《古单朱氏族谱》至第七次续修族谱中,都有明确的记述(详见第二编渊源篇),故本篇不再叙述。

 

二、    忠孝堂朱氏简介

3.png 

单县《忠孝堂.朱氏族谱》第八次续修本

忠孝堂朱氏,又称牌坊朱氏、北关朱氏,是因单县朱家牌坊是为其七世祖朱淑琪之妾孔氏所立,忠孝堂朱氏五世祖朱廷焕的家祠(庙)建在北关、始祖堂爷居城北李楼,世人为与南关朱氏区分开来,故称其朱氏为北关朱氏。

4.png 

堂祖像

忠孝堂朱氏族谱所立始祖为堂爷,家居城北十里铺李楼村,去世后葬于单县城北五里河官道左。

忠孝堂朱氏首次创修族谱时,谱序为《琴台朱氏族谱》,创修族谱时间为康熙十九年庚申七月道光十二年(1832年),忠孝堂朱氏在《朱氏肆修谱序》中云:“朱氏之谱,始修自方来(朱廷焕长子朱紱)先生,其先世自洪洞迁单失其谱牒,烈愍公(廷焕)欲修之而有志未逮,方来先生仰体先志,旁搜远绍,至老耄年而始成之,盖创始若是之难也,厥后有增辑者、有增修者、有续修者”。

忠孝堂朱氏十三世前无统一行辈,自十四世起统一续定字辈为:“五经家国宝,一体圣贤心;世德传忠孝,先谟嗣绪钦”,第八次续修族谱时又确定接续字辈为:“龙兴祥光兆,礼义永冠尊”等十字。现忠孝堂朱氏已传承至第二十三世“心”字辈,(“三堂”并祖后为第二十五世“心”字辈)。

郓城忠孝堂朱氏系单县忠孝堂分支。这支朱氏有独立的《朱氏族谱》,始祖堂爷。堂祖的长子试文居住单县十里铺乡李楼村;次子汪,字环宇,居住在郓城朱河湾;三子海,字振宇,居住在朱家湾。郓城忠孝堂朱氏从第十四世起统一行辈为:“鸿、福、延、继、昌,以、道、仰、华、堂;执、经、传、圣、训,德、成、献、光、祥;礼、义、长、远、念,历、代、名、高、扬”。现已传承至第二十三世“堂”字辈(“三堂”并祖后为第二十五世“堂”字辈)。

忠孝堂朱氏分支还包括河南虞城支和江苏徐州北门里支系。虞城县支系的行辈是:礼、乐、声、家、远,诗、书、常、继、贤,心.......其“乐、声、家、远、诗,书、常、继、贤、心”字辈与单县忠孝堂朱氏的“五、经、家、国、宝,一、体、圣、贤、心”字辈各自相对应平衡。江苏徐州北门里支系的行辈是“文、荣、彦、孝、良,忠、信、传、大、正......其字辈与单县忠孝堂朱氏的“五、经、家、国、宝,一、体、圣、贤、心”字辈各自相对应平衡。

忠孝堂朱氏在单县居住的历史很久远,后族众繁衍,数支系屡迁至东村、西刘庄、肖口、大朱庄、杨楼、麻楼、临河集、朱楼、朱双楼、小朱庄、朱小楼、魏湾、郝楼、郓城朱湾、曹县朱庄、虞城朱楼等百余村庄,现有二、三万余人。古今官员及有志者代不乏人,明清两朝受皇封达十二次,朝廷命官数十人。其绩有入县誌者,有入府誌,五世祖廷焕公入国史。节妇、孝妇、烈女、壮士者亦有之。可谓名门望族。近代,民族志士、抗日英烈、革命功臣近百人。现拥有大学生、硕士、博士、博士后近四百人。有赴日、美、俄等国留学生,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有擅长画鹌鹑的著名画家,有拥有数千万资产的企业家,并且出现了军事、科技、文学、书法、绘画、戏剧、医学、教育、农技等方面的英才,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振兴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其政绩将永著汗青,其功德将流芳百世,其族人的雄姿亦将永远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现留存古迹单县“百寿坊”一座。

十五世经诂撰文,诗曰“木本水源人溯宗,邾君丟邑始定姓,吾支明中迁单父,始祖先考晋洪洞。兵备道台万民颂,明殉清谥烈愍公,忠孝世家今如昔,阖族历代有精英。”

 

三、    古单朱氏睢宁支 ----光裕堂朱氏简介

 5.png

睢宁县《光裕堂.朱氏族谱》第六次续修本

本节叙述睢宁光裕堂朱氏也是古单朱氏一支,主要依据为睢宁光裕堂朱氏一世彦皋、鳌二祖源于古单。明朝初期从古单(防城寺东朱集)迁居江苏睢宁朱碾盘,其后裔多支居住睢宁等地。他们来单县,都说是“回老家看看”。(二世)礼祖、(三世)堂祖俱归单县,其后裔为“古单燕贻堂朱氏”与“古单忠孝堂朱氏”族人。如今“三堂”并祖归源为一家,因此,江苏睢宁县光裕堂朱氏属古单朱氏一支。

睢宁光裕堂朱氏始祖为一世彦皋、鳌二祖。

一世彦皋与鳌祖,主要生活在睢宁县城南朱碾盘庄。病故后均葬于睢宁朱碾盘庄东北方、朱氏家庙(三官庙)西。茔地共四十八亩一分一厘零四絲一忽六微。

朱碾盘庄,简称碾盘,位于睢宁县城南约五公里,地处东经117°57′41″,北纬33°45′56″。明朝洪武初年,彦皋祖、鳌祖兄弟二人从山东喜鹊村(注:单县城北防城寺东朱集)迁此安家,初名朱庄。当时地属五分社,故世人称此支朱氏为“五分社朱”。之后世代繁衍,家旺人兴,聚族而居。清朝初年,高作的一户人家用大车到官山拉了一个打油用的碾盘,途径朱庄时,一只车轮突然损坏,车身倾侧,碾盘滑落路边。车主无奈,只得等待第二天请人来把车修好再将碾盘拉走。谁知,当夜大雨倾盆,水漫道路。等到大水退后,碾盘已深陷路边沟里的淤泥之中无法移出。时人皆言奇怪,以为天意,碾盘主人放弃碾盘走了。后经人们相传演绎,传为神奇。人们渐渐的把朱庄叫为朱碾盘,简称碾盘。后随着时间推移,碾盘愈陷愈深,没入水中,只有在天旱的年份,才露出一小部分。“文革”初,“红卫兵”破“四旧”,碾盘被“红卫兵”砸碎作了铺路石子,从此碾盘无踪迹了,但朱碾盘、碾盘村的称呼依旧未变。

睢宁“光裕堂”《朱氏族谱》为八世祖孔阳公首修于康熙年间,谱中《原序》为孔阳公所作(即为手抄本)。十世祖俊公,康熙六十一年任溧阳临学,时志切修谱,奈公务缠身,力不由己,一再迁延,渐至迟暮,终由其叔弟蘽公、子学洙公、学尧公等“甘任勤劳,比户登名”,至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草谱创成,由俊公作《叙》,另有俊公面请其友,时任江南总督史贻直大夫为此次修谱作序,即《睢宁朱氏族谱序》。此次修谱前,睢宁朱氏未有统一行辈,此次经俊公议定十三至二十世排辈八字为:“之、大、名、恒,述、向、有、守”。乾隆二十二年谱成之后,未付剞劂(ji jue),而俊公、蘽公先后告殂(cu),学治公(蘽公之子)“思合族众而付梓,又因水旱迭侵,鸠资不敷,赍(jI)恨以终”。至此,再修之谱仍为手抄本,藏于承墉公(学治公之子)家。迨(dai)嘉庆五年,十一世祖学易公“志切重修,且议立祠,比户登名,晦明风雨,不惮(dan)跋涉”,并同十三世祖之德(字苍培)公“远至杭州,以收本族草谱,虽立尚未就梓,而学易公遽(ju)伤溘(ke)世”,夙愿未酬。嘉庆二十五年春月,合族祭祖时,十二世祖承墉公倡议修谱,公议醵(ju)金,出家藏手稿,十三世祖之铨公任编辑。经阖族努力,终于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仲春,合前与后聿(Yu)新之。后付之剞劂(ji jue),印成三十部。至此睢宁朱氏族谱始有正式印本传世,此支族人行辈用字得以统一,合前与后,共经历二十一年。后经重修、第四次、五次续修,光裕堂族人于二0一二年三月八日至二0一五年间又进行了第六次续修族谱,合订本首卷为一本,一、二卷为一本,三、四卷为一本,五、六卷为一本,七、八卷为一本,共五本。

睢宁光裕堂朱氏族谱五修时,各房各支有自己的分堂号,如“紫阳”、“思忍”、“白鹿”、“婺源”、“广心”等,不利于族人之间的联络和团结。经由向禹公提议,研究决定统一堂号为“光裕堂”,延续至今,统一全族。

睢宁光裕堂朱氏一世彦皋祖、鳌祖,明初从单县迁居睢宁,至今已经历600多年。现已绵延至第二十五世,“克”字辈。族众近四万,遍居睢宁城乡镇村。另有远迁山东、安徽、河南及周边市县至海外者,人口计超五万。

光裕堂朱氏族谱在二修谱时议定十三世至二十世辈字为“之、大、名、恒,述、向、有、守”八字。四修谱时议定二十一世至三十六世辈字为“鸿、启、文、运,克、家、庭范,世、继、其、美,聿、昭、典、宪”十六字。五修谱时又议定三十七世至四十四世辈字为“廉、敬、端、兴,英、杰、宝、冠”八字。合并共三十二字,目前已用到十二字,尚有二十字未用。

6.png 

睢宁光裕堂族人参观单县烈士陵园时与单县朱氏族人合影留念

光裕堂族人对其渊源,在《重修族谱序》中是这样叙述的:“我氏远祖,山东喜鹊村人氏,明洪武初年,皋、鳌二祖始迁于睢。又有谓始祖籍历山西曲沃县中,迁山东,三迁始至睢宁”。在《家谱姓氏考附谱余论》中又述:“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古之得姓,受氏者略有三十二类,谨据以国为氏之例考之,而知我族的姓之始,其世胄流传远遐哉远矣。粤稽周武时封邾挟为附庸,居于邾,今兖州仙源东南四十里古邾城是也。挟实为颛帝元孙陆终五子,名安者之苗裔也。挟以下至仪父,字始见于春秋,因服从齐桓公而进爵称子。其后文公徙居于峄,今兖州邹县之峄山是也。文公实为挟十四代孙也。挟又有七世孙夷父颜,有功于国。其子友尔封为附庸,居郳。曾孙黎郲,始见春秋,服从齐桓公以尊周室,实为小邾子也。小邾国在郳,晋志曰蕃县,随改曰滕,今隶沂州县东南郳城是也。二国皆邾挟后也。邾自桓公革以下,春秋后八世而楚灭之。小邾子自穆公之孙惠公以后,六世而并入于楚,邾于是遂失国,子孙因去邑而以朱为氏矣。……此吾朱之姓氏徵之史册而渊源可据者也。”

 

四、单县张宝楼朱氏简介

7.png 

单县张宝楼《朱氏族谱》

单县张宝楼朱氏源于曹县朱氏。雍正七年至乾隆五十八年,该朱氏六世朴公、七世其焕公组织本族进行第一次创修族谱。在《朱氏族谱序》中云:“粤稽我朱氏一族系出山西,来自洪洞,自明太祖分民,而我始祖于是迁居曹城东黄岗之西,故至今数百年犹传旧家也,但世远年洇,家谱失传,伤如何矣。迨传至   盘祖,明正统戊午科举人,膺乡荐任训导。

恒祖精于诗书,恶干谒不求闻达,有隐士之风,载在县志犹可考也。传至   瑶祖、梦卜祖,书香承先守而弗替。至    九泽祖,田产增益,家业兴隆,职德寿官,百年之间可谓盛矣。后及明运式微,土寇蜂起,黄河决口,地上飞沙,当此之时以无地为幸,故族人多轻去其乡,而至不能识面,真所谓荡析离居风流云散,也没有家谱,何以申孝思而联族情乎?惜前无可考不能追远,始祖仅将祖父之所传说志书之所记载者,仅而高曾祖父序次数代,使子子孙孙岁时追荐,勿忘木本水源之义也夫”。

“盘祖者明正统戊午科举人,此时距明初几八十年矣,则又不知我朱氏果迁于何年其始迁。   祖之讳字竟不可知其详也。  盘祖后有   恒祖,世次统系不可得而明至瑶祖,而昭穆世代始详则信乎,士庶不能纪远也。”

民国二十四年,在《创修族谱序》中,嵩伟、昆伟云:“存仁公由泗水迁居以来五百余年矣,尚无族谱之纂修,此嵩伟所日夜咎心寝寐难安者也。谨考私家之记载,口碑所传简纪行迹于左,二代祖讳存仁,家于泗水,大明天启年间迁居曹县城东七十里朱六村。三世祖讳庵又移张宝楼。三世祖长门盘龙、二门盘凤无嗣。四世分三门,长门朝相,二门朝重出嗣二门,三门朝臣长门移居下黄岗集,朝重所传三门,长门讳惠、二门讳泰、三门讳英。长门分东院,二门分西院三门移居破楼角,各分地八百亩,远近称望族焉”。

民国二十三年《曹县朱氏族谱序》云:“朱氏者,高阳氏之后,至周封于邾,子孙去邑以后为氏斯,即吾朱氏之所自访后乃子孙繁衍周遍天下。历代籍姓字每每可见泪乎?有明族益繁矣,吾族之家於曹邑也。相传元明间来自山西洪洞县迁於曹邑城东黄岗以西有家焉,后因天灾人祸贫富靡,常一时之间,南迁北徙东流西散不为谱以联之,吾族之失。”

张宝楼朱氏从第十九世起,统一行辈排序是:“锦、庆、荣、焕、培,祥、益、咸、道、升,志、同、连、光、秀,绍、中、立、文、明”。

单县郭村镇朱楼村农民歌唱家----大衣哥朱之文系张宝楼朱氏后人。

 

五、单县淳于集朱氏简介

8.png 

单县《淳于集朱氏族谱》

单县淳于集朱氏始祖朱景丹,大明永乐四年自山西洪洞县迁至单县城西北三十里淳于集,现名为纯集。

据《淳于集.朱氏族谱》记载,该谱首次编修于民国十九(1930)年冬。其在“朱氏族谱序中述:“我于民国十八年深动水源木本之思,采父老之传说,搜碑志之遗文,方知始祖自山西洪洞县于大明永乐四年迁单父淳于集,数传四迁于成武汉泉乡朱楼,迄今五百余年矣……幸有第二十世鸿德、第二十一世德扬深忧愈久而愈难纪记,于是毅然倡率矢志编修……”第二次续修族谱的时间为公元一九八四年岁次甲子年润十月,由王河口第二十二世启茶、第二十三世瑞民同序。第三次续修族谱的时间是公元二0一六年一月岁次乙未年腊月,第二十三世瑞桓(启茶次子)写序。

单县淳于集朱氏,在十七世以前没有统一的编排字辈,第一次续修族谱时,拟定的二十世行辈字,即从十八世起为“善、世、鸿、德、启,瑞、兆、育、英、才;诗、书、绍、先、业,五、福、自、广、来”。

一九八四年重修族谱时又将原字辈进行修正,并从十八世起统一续为五十字行辈,延续至六十七世,所有字辈为:

“善、世、洪、德、启,瑞、兆、育、英、才;诗、书、绍、先、业,贞、和、庆、广、来;淳、统、克、延、盛,隆、望、显、修、扬。奕、绪、承、焕、崇,纲、维、远、茂、章。遵、经、培、硕、彦,匡、时、宜、正、康”。

单县淳于集朱氏始祖朱景丹,永乐四年从山西洪洞县迁至单县淳于集(现纯集),其后子孙约四千多人,现已传承至第二十六世“英”字辈。他们主要居住在成武的白浮集、单县的淳于集、郭桥、朱楼、张雨楼、王河口、徐楼、徐海、郭村、朱新庄、朱油坊、郭庄、郝油坊、种寨、卢洼、徐官庄等地。另有住在永城嬉山村、砀山的翟楼、怀远的沈巷子等。

单县淳于集朱氏族谱记载其族优秀代表人物为:第十九世朱献璋、抗日英雄朱启领等。

六、单县李新庄乡潘庄、朱庄等村朱氏简介

单县李新庄乡潘庄、朱庄等村朱氏,主要居住村庄是单县李新庄镇的朱庄、潘庄等地。所续字辈“克、衡、洪、广、才”。现在也有的随着燕贻堂朱氏的“洪、德、启、瑞、昆”排辈往下续的。据向潘庄、朱庄村朱氏族人了解,此支朱氏曾续修过家谱,也有手抄本的家谱,但没有堂号和正规印刷谱本。

9.png 

朱洪伦老先生

笔者也曾多次亲临此村,也多次到单县酒厂家属院拜访(潘庄村的)朱洪伦老先生,他给笔者介绍了他们续修家谱的简要情况。他曾参与本支系家谱的谱写。笔者想看一看他们的家谱时,朱洪伦老先生因搬家没有找到。笔者曾到过潘庄两次调查,也问过村干部朱才东先生。他说只是知道续过家谱,但他没有家谱,所以笔者没有如愿拜读他们的家谱。这支族人大约二千多人。

 七、单县徐寨镇红卫河北大朱庄村朱氏

据该村朱鸿涛先生介绍:该村朱氏因失续多年,燕贻堂朱氏在《古单朱氏族谱》六修谱时,该村朱氏欲参与,因燕贻堂朱氏老家朱集村人认为,他们失续后不能拿出根据证明是燕贻堂朱氏一支,所以没有让他们补续。正巧,曹县朱氏等村也找来续谱,他们就与曹县朱氏续在了一起。笔者当时所见到的他们的家谱版本,堂号、字辈均与燕贻堂朱氏《古单朱氏族谱》的一样。在燕贻堂朱氏《古单朱氏族谱》七修谱时,笔者与朱德雨、朱文涛等人与他们族长朱鸿涛、朱德堂进行了座谈,他们认为与燕贻堂朱氏本是一家,既然你们不让我们续在一起,他们只有另续族谱。该村所续族谱名为《古单朱氏族谱》,堂号“燕贻堂”,立朱西为始祖。字辈从十一世起仍为:赓、飏、逢、圣、世,鸿、德、启、瑞、昆,忠、恕、仁、智、勇,遵、训、厚、吾、躬。钦、建、广、明、道,修、身、勉、励、方,天、佐、安、昌、乐,香、盈、燕、贻、堂。

这支朱氏在谱序中述:洪武二年从山西省平阳府洪洞县迁于曹邑,西方里塔儿湾集北,遂为家。以后至二世讳良,又迁于韩集西为家……从先祖墓地勘察的碑文记载,看出二世良祖又迁于韩集西乡五里为家……世系失传,无谱可查。……于光绪二年十三代孙朱逢吉、十四代孙朱圣钧约会合续……

这支朱氏主要居住在曹县韩集镇朱胡同、单县红卫河北大朱庄等地,族人大约有数千人。据笔者了解,现曹县有一部分朱氏,字辈与单县燕贻堂朱氏同样。在2016年夏天曾经有一“德”字辈的朱氏族人来参观朱家大院,他在同笔者的交流中,自述与朱稽是一支,同朱家大院是一家。对此说法笔者不敢苟同,还需要有进一步地考察、论证才能定论。因为在我们的族谱中,没有曹县这支族人的记载,且从他们谱序中所述来看,与我们燕贻堂并不是一个始祖。

 八、单县蔡堂村折槛堂朱氏简介

10.png 

《古沛折槛堂西房.朱氏》族谱

单县蔡堂村《古沛.折槛堂.西房》朱氏,小堂号:念祖堂,系沛县一支,是西汉朱云的后裔。“念祖堂”朱氏初修族谱时,命为排行十六字,其五支中从六十六世起为“尊、祖、敬、宗,敦、本、广、信;守、正、学、文,传、世、克、振。”

古沛折槛堂朱氏在《联宗合谱初修首谱序》中述:我朱氏之族姓溯至春秋,邾字去邑从朱。自汉《折槛》公,世家古沛数传而天下不可忘矣,千百世一系存也”。“始祖来兴公洪武年间迁居沛城东……”

单县蔡堂村《古沛.折槛堂.西房》朱氏,主要居住在单县蔡堂村西头和杨楼镇的朱麻子村。他们族人约有数百人,现在蔡堂村西头朱氏的字辈,许多族人启用了古单燕贻堂朱氏的“德、启、瑞、(昆)坤、”等字辈,来起自己的名字。在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仲春,古单燕贻堂朱氏第十世朱稽公,亲自为《古沛.折槛堂.西房.朱氏族谱》中书写了《三修首叙》

11.png

“朱云折槛”的典故:汉代时有一个叫张禹的奸臣,权倾一时,谁也惹不起。可这么大个人物竟然就被一个叫朱云的小官给参了———这个朱云官不大,也就是槐里的县令,居然就上奏本要求皇帝杀张禹。当时的皇帝汉成帝是很宠幸张禹的,一听这奏本,立马就怒了,当即下令把朱云拖出去斩首。朱云一看皇帝要拖他出去杀头,还面不改色,继续滔滔不绝地向皇帝陈说张禹的罪状,大讲一定要杀张禹的道理。这时,刽子手已经拎着刀进来要把朱云给拖走,朱云就是一个文弱的书生,被刽子手这一拖就倒地了。倒地以后的朱云,依然用手扒着门槛,还在说:“皇上,您一定得杀张禹啊,留张禹祸国殃民,杀了张禹国泰民安……”刽子手一看,太没面子了,一个文弱书生都拖不动。皇帝更火了,让赶快拖出去砍了。可无论刽子手怎么拖,朱云就是不走,死扒着门槛,一边扒一边说张禹必须要杀。到最后,朱云把门槛都给掰断了,刽子手也累得没劲了,两个人都倒在了地上。皇帝一看:哎呀,这个人太忠心了,不畏强权。于是下令:这事儿就算了吧,不要杀了。并且奖励了朱云。过后,大家一看,皇宫里门槛被朱云给掰断了,于是跟皇帝说:“咱修一修吧。”这个蛮昏庸的皇帝这个时候倒挺清醒的,说:“不要修了,就让它留着,可以让我检讨自己,多听忠言。”并且号召官员们都向朱云学习。所以,朱氏折槛堂一支基本上就是朱云的后代。

 九、单县蔡堂镇郝庄卯氏----系朱明王朝崇祯皇帝的后裔

单县蔡堂镇郝庄村卯氏家族,系明朝皇帝朱由检的后裔,属邾国后人,也应是朱姓后裔。这支朱姓后裔约一千多人,他们在1963年、1985年两次续修家谱。字辈为:“崇、德、宏(凤)、广(有)、万,元、明、金、其、福;俊、文、思、学、继,庆、贺、建、国、昌”。

据单县蔡堂镇郝庄村卯氏族长卯建章老先生讲,他们村和安徽省临泉县卯庄村卯氏族人,同属崇祯皇帝的后代。

相传: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中旬,李自成攻破北京,虎殿将军王承恩等几十人保护崇祯皇帝的三个皇子逃离京城,这三个皇子分别是:

 朱慈烺,长子、太子,崇祯二年二月生,其母是周皇后,次年二月册封为皇太子。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北京,封其为宋王,时年16岁。

 朱慈炯,或作朱慈灿,三子,崇祯五年八月生,其母是周皇后。崇祯十六年九月封为定王,崇祯十七年13岁。

朱慈炤,或朱慈焕,四子,崇祯六年六月出生,其母是田妃。崇祯十五年三月封为永王,崇祯十七年12岁。

他们这几十人昼夜急行,东躲西闪逃避了李自成和清廷的追杀。在逃难中,他们都是小心翼翼,不敢暴露身份。当年十二月下旬,快过年了,他们来到了曹州府(即菏泽),打算在曹州府过春节。刚找了个去处住下,恰逢有人写春联,他们便帮着写,傍晚便和当地人一同饮酒进餐。饮酒中间,当地人看不起太子一行人,不由得说出了几句不敬的话。此时太子朱慈烺用酒过多,更未吃过老百姓的气,随脱口而出道:“你们不要看不起人,我们不是要饭的,我是明朝太子!”众人愕然。

当地人散去,太子酒醒。怎么办?话即说出,又不能收回,清廷早在全国下了通缉令,在曹州府一会儿也不能呆下去,呆的时间越长,危险就越大。于是他们收拾行李匆匆离开,直奔东南。卯时(早5-7点),这一行人在单县地界的一个去处,坐下休息,有人提议:为了安全起见,应改姓。太子聪明,遂说:“现在的时辰是卯时,我们兄弟三人就改为‘卯’姓吧”。三皇子、四皇子赞同。这兄弟三人不仅改了姓,也改了名。他们为了使后人不忘记自己是崇祯皇帝的子孙,便以父亲年号中的“崇”字作为他们字辈。即太子朱慈烺改姓名为卯崇龙,三皇子定王朱慈炯改姓名为卯崇凤,四皇子永王朱慈烺改姓名为卯崇礼。

三皇子改完姓名后,又议论了另一件事:这几十人在一块,目标太大,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于是又商议了另一个方案:一部分人保护卯崇龙(太子)离开(后卯崇龙在南方出嫁当了和尚),一部分人保护卯崇凤(三皇子)离开(后卯崇凤在安徽省临泉县居住)。四皇子小,不便远行,由虎殿将军王承恩几人保护,就地留下搭了几间简易小屋,在此隐居下来。若干年后,卯崇礼(四皇子永定王朱慈礼)娶妻生子,有了几户人家,此处便起名为“卯庄”。如今这里已无村落,人已迁至西南方向2里许的郝庄村。恩人王承恩的后裔在若干年后,迁到了梁山。这里在先人卯崇礼的墓旁有一坟子,说是埋的是王承恩的夫人(究竟是否是哪位王姓的夫人,不得而知)。卯氏宗族世代相传,只知那里面埋的是卯氏的恩人,都称那坟子里的人为“老王奶奶”。(笔者注:这均是卯氏后人代代相传,所叙述之事与史实可能有一定差距)。

公元1985年元月,这支卯姓人和安徽省临泉县卯庄的卯姓族人取得了联系,卯姓族人进行了二次续修家谱。

以上是笔者与族人们2017年以前对单县境内朱氏家谱考察情况的认知。我在微信的《古单朱氏文化传播群》里、微博里与《单父人物》中对我研究的情况,已经撰文发表。

随着朱氏文化的深入研究,一些朱氏族人主动联系,又发现了一些不同家谱的朱氏族人。特别是单县朱家大院文化研讨会暨朱家大院后裔联谊会,于2018年9月3日在单县朱家大院召开后,周边邻居又向我们提供了一些其他朱氏族人的线索。根据这些线索,笔者又了解到不同家谱的朱氏族人,本书也一并介绍给大家。

 十、单县终兴镇王小庄村朱留星(砀山支)朱氏

这是2018年7月朱焕玲、朱兴旺姐弟一行多人,先后到终兴镇北常集、朱家大院等处,考察他们的老奶奶娘家人与朱家大院的关系时,我们才发现了单县终兴镇王小庄村朱留星、朱兴旺一家系砀山支系朱氏,他们另有家谱。

据朱焕玲女士讲,她家老姥爷一个叫朱鸿武(其儿子叫朱德山),一个叫朱鸿臣,与北常集朱家系近门。上世人迁至王小庄居住,是个大户地主,有大院与高楼。她的爷爷名叫朱恩田,老家是砀山朱氏,因与朱鸿臣之女结婚而迁居王小庄。朱恩田生育一子三女,子正华,长女玉华、次女玉赐、三女玉书。朱正华生二子二女,长子留星,次子兴旺,长女素品,次女焕玲(又名振玲)。现朱正华二子均居住在单县终兴镇王小庄村,前几年砀山的家人还在找他们续家谱......

 十一、单县城北陈楼、孙窑等村朱氏简介。

单县城北陈楼、孙瑶、老县城政府招待所西南角等朱氏族人,他们有辛未(1991)年新续手写《朱氏族谱》一本。2018年11月份,笔者在单县锦绣花园朱新民先生家详细的拜读了该族谱。

该族谱于辛未(1991)年仲春由单县忠孝堂朱经诂先生(编)撰,监修族人为:六世宜才、玉才、理才,七世根臣、、培章、德明、根明、继明,八世来军等。该支族人前四世无统一行辈。本次编写族谱时,从第五世起统一为:“存、才、润、厚、世,修、善、福、自、长,持、恒、志、方、远,崇、俭、勤、宏、扬”二十字行辈。

12.png 

单县城北陈楼《朱氏族谱》

据该支《朱氏族谱》记载:相传远祖居常州“杭州”小北关,自始迁居城武晏堌堆。其二世、三世字讳倶遗,四世堂兄弟三人只知三公名步云,字跻霄......幸有先祖遗影尚存,始知其先祖讳华(兄弟六人行六),乾隆年间在朝为二品官员,生二男一女,女适山东城武晏堌堆双进士李门家。乾隆三十三年,先祖在京不幸遇难,失其下落。其先祖夫人在京无依托,遂率二子投晏堌堆女儿家,在此定居至三世,后又分迁居单县陈楼、高庄、孙瑶、老县城原政府招待所西南角等地,现有族人100余人。

该支族谱,集谱序、范例、行辈、家训、世系图、族人简述等为一本,简洁明了。

 十二、单县李新庄镇张楼村朱氏简介

2018年下半年,我在与朱家大院邻居陈德一的交谈中,了解到李新庄镇张楼村还有一支朱氏族人,他们也有家谱。通过多次沟通交流,李新庄镇张楼村现为教师的朱雨生先生,把他们这支族人的《朱氏族谱》交给我予以拜读。

13.png 

李新庄镇张楼村《朱氏族谱》

此支《朱氏族谱》共分三卷,卷一前45页为数次续修谱的《谱序》、《朱氏家族迁徙通考》、《字辈》、《赞言》《续修谱组织和参与者名字》, 46页之后与卷二,则是这支族人十六世至第二十世的族人情况的记录,卷三是第二十一世至二十五世族人情况的记录。这三卷族谱仅记载了他们十六世至第二十五世人情况,没有十五世以前族人记载。

这支族谱始修于清嘉庆十年岁次乙丑二月吉日,由其十二代孙朱元勋谱写了《朱氏世系备考序》,《序》中述:“我朱氏派本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野鹊村地方,因元季河决睡失巨野,泪没殆尽,待水患既平,明太宗迁民,实之我始祖乃迁居巨野焉……我朱氏迁巨以来族非一门,居非一地……”

二00三年二月十八代孙述允在其《朱氏家族迁徙通考》中述:“据查我族始祖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野鹊村迁居巨野县城南二十五里许大义集,自集又迁居集北约四里许朱家小庙,至今集上华佗庙东遗井犹存,我族二十代孙纯玉仍在此居住,并担任看守我族老井之重任。朱家小庙现今村落已墟,独存墓前有十二代孙子元公所记,光绪已巳年立碑在此。文革期间,我族人将祖茔坟墓全部深葬,并将朱家井保护,我朱庄族人历尽重重困难将祖碑保护完整,后政策宽松,我朱家井族人将祖碑重立于朱家井祖茔地。现祖碑保护完好,实乃我全族一件大事。盖闻古时立国治家,莫大于敬祖。二00三年我族重新修族谱时族人酌定将始祖碑迁于朱家大庄祖茔地,同时将二代高祖讳、菁、茂之碑立于此地,因祖碑日久风吹日晒,碑文已不尽清楚,全族人同意将始祖碑讳乾字天建二代高祖讳、菁、茂之碑,修建碑楼防碑文碑身之损,以供后代考证”。

这支巨野朱氏从十二世起所起字辈是:“子、传、克、裕、昌(第16世),作、述、衍、纯、良;静、养、才、培(第25世)、远,风、云、喜、启、长;清、修、德、聚、永,英、士、贵、昭、阳;杰、力、友、根、本;尊、敬、庆、吉、祥”。共续四十字辈,现在族人繁衍至第二十五世“培”字辈。

据单县李新庄镇张楼村朱雨生先生讲,他家是因逃难自爷爷起从巨野县迁居此地居住,现居张楼村的朱氏族人仅他一家,不足二十人,其叔父家人也不足二十人,现居住在金乡县内。

除上述以外,另外还有朱家大院东北角朱氏、南门里一家朱氏、西关、南关等地朱氏均是从外县迁居单县城内的朱氏族人,他们均不在以上单县朱氏的家谱内。其家谱、渊源、内容等不详,有待进一步研究、考察。

还有城北何庄等未有家谱、其他乡镇未加入以上朱氏家谱的其他散居朱氏族人。

随着朱氏文化的不断交流与族人间的深入了解,还有可能再发现另有家谱的其他朱氏族人……故本书不再一一叙述。

(未完,请继续分享之四)

(作者:朱瑞贞)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