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赵王(七)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6/20|浏览量:1645
原创 黄新志 新志讲历史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五月,发生了赵王朱高燧“弑君案”,说是赵王朱高燧欲进毒药毒死永乐皇帝而自立。
汉王朱高煦构陷太子,意欲夺嫡,然而,永乐皇帝是一位智商很高的人,既然已经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长子朱高炽又仁孝温和,父子关系融洽,于是即便是有人进谗言也不再更改。 汉王朱高煦的行为已经是重罪,而赵王朱高燧竟敢弑君自立,罪过就更加严重。由此看来,赵王朱高燧比二哥朱高煦生猛狠毒多了,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
《明实录》
《明实录》详细记载了这件“弑君案”的经过。
《明实录》是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约两百五十年的大量历史事件,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是研究明朝历史的重要资料。由此可见,《明实录》上记载的事情还是比较可信的。
据《明实录》记载,这时的永乐皇帝朱棣因多病已经多日不上朝了,雄才大略的永乐皇帝生病,给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可乘之机。
于是,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纠合羽林前卫指挥彭旭等将领计划举兵行事,目的是要推赵王朱高燧为帝。
这常山中护卫和羽林前卫是什么机构呢?卫所是明朝军队的基本编制,《明史·兵志·序》中这样说道:“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但是,就明朝而言,军队的基本编制并不是单一的卫所制,而是有一个由单一的卫所制到卫所制和营兵制并存的过程。这常山中护卫和羽林前卫就是卫所制的基本单位,而指挥也就是这个军队基本单位的指挥官,在明朝军队中品级较低,只能算作下级军官。
明朝军队
永乐皇帝身边的宦官黄俨,素来与赵王朱高燧交厚,此时也积极为赵王谋划,这是宦官明目张胆地干政行为。
想当初,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前代宦官之擅权专政,曾经感慨地说道:“吾见史传所书,汉、唐末世皆为宦官败蠹,不可拯救,未尝不为之惋惜”,同时他指出:“唐汉之祸,虽曰宦官之罪,亦人主宠爱之使然。”所以他对宦官严加控制,内侍不准识字,不准兼外臣文武衔,不准穿戴外臣冠服,官阶不得过四品,月米一石,衣食于内庭,内官监不得与政府各部门有公文往来。还特地在一块铁碑上刻上“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这几个大字,以示震慑。
谁能料到,这一局面,到了永乐皇帝时期就发生了变化,宦官黄俨参与密谋就是一例。
皇帝玉玺
钦天监官王射成也参与其中,为赵王夺权大造舆论。这钦天监的首长,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由于历法关系到农时,加上古人相信天象改变和人事变更直接对应,所以钦天监官的地位十分重要,往往他说出的话人们普遍相信,于是王射成就利用钦天监官的身份制造舆论,给政变套上合法性的外衣。王射成说什么“观天象非久,当有见主之变”。
北京天文台
一场政变的要素似乎已经具备。我们不妨依据史料,还原一下这场政变的计划书:
行动目标:推举赵王朱高燧为帝。
舆论宣传:钦天监官王射成负责,大造赵王朱高燧应当为帝的理论。
夺权理论:天象非久,夺权有理。
消息来源:永乐皇帝身边的宦官黄俨负责,及时将永乐皇帝的生活起居信息通报赵王,以便乘机举事。
夺权途径:暴力政变,武装夺权。
实施人员:常山中护卫指挥孟贤,羽林前卫指挥彭旭。
实施步骤:
第一、由孟贤和其弟孟三以及常山左护卫老军马恕、田子和、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通州右卫镇抚陈凯结交宫中权贵;
第二、委托宫内宦官进呈毒药给皇帝,将永乐皇帝毒死;
第三、等到永乐皇帝服毒身亡之后,乘机盗取兵符令箭;
第四、由各卫指挥持兵符令箭分兵包围公侯伯五府以及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软禁公侯伯五府王公,严密监控六部官员,不得随意走动,违者格杀勿论。
第五、兴州后屯卫老军高正伪造永乐皇帝遗诏,遗诏草拟之后交给中官太监杨庆的养子,由杨庆养子加盖玉玺之后宣读诏书,遗诏内容为:废皇太子朱高炽,立赵王朱高燧为皇帝。
这份被还原出来的政变计划书让人看得心惊肉跳,此方案可谓计划周密,人员安排得当,工作分工合理,从计谋设置到任务落实,从宫外到宫中,这场武装政变可谓万事俱备,只等实施了。
赵王朱高燧真的如此胆大妄为吗?这场政变的具体实施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看“大明赵王(八)”。
(推荐人:朱守伟)
- THE END -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
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360元一箱,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