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鲁王府典章制度概说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0/07/02|浏览量:3158
明代是一个重礼的朝代。元代百余年的种族压迫政策,给中华传统礼仪制度造成极大摧残。随着明代社会生产的恢复和程朱理学地位的确立,明政府开始参照周、汉及唐宋礼制,着手恢复和建立自己的典章礼仪制度,后来经过列朝的不断完善和修正,形成了一整套指导社会有机运转的完善的制度规范。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召集李善长、刘伯温等文臣编撰了《皇明祖训》,约束皇室的日常行为,意在保帝国江山万代相传。弘治、正德年间,《大明会典》编撰成书,后来又经嘉靖、万历朝的数次修订,让明朝典章制度更加完善化、系统化。
鲁藩作为第一批分封的藩国,在规制上最严格、也最具有代表性。下面,根据《皇明祖训》《大明会典》等文献内容,笔者对明鲁王府的典章礼仪制度做一简单的汇总介绍,与读者探讨交流。
爵 禄
明史记载:“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明初原定五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不分长子、余子)。亲王女曰郡主,郡王女曰县主,孙女曰郡君,曾孙女曰县君,玄孙女曰乡君,婿皆仪宾。
按照明制,藩王宗室“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且不可参合四民之业(士农工商)”。封藩的目的是“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所以在经济上给予诸王丰厚的经济待遇。藩王的经济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俸禄、二是庄田地租、三是赏赐。
明朝为宗室制定了不同档次的俸禄标准。洪武二十八年,又对明初爵禄标准进行了调整,量减诸王岁给,以资军国之用,更定亲王万石,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自后为永制。
到了明朝后期,繁重的皇室开支已成为国家巨大的财政负担,导致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凸显。明神宗时,因宗室繁衍过巨,遂减岁禄,并开始限制继承。
府 制
洪武四年定王城。兖州城建制也是按照朝廷定制规划建设。据说,兖州城由营国公郭山甫,诚意伯刘伯温两个堪舆高人直接参与规划,由鲁王的舅舅武定侯郭英督工扩建。
明兖州城分为府城和兖州皇城两个部分。洪武十八年封建鲁国,新扩今制。横街三以象三纲,竖街五以象五常。扩建后的新城,土城墙变为砖墙。南城墙向外扩展二里,新兖州城周长为14华里又200步。原南城墙外的护城河变为穿城而过的御河。御河上建有九仙桥、东御桥、中御桥、西御桥。中御桥北正对鲁王府大门的路为御道,中御桥南正对南城门的街为御街。与皇城内的三大殿成一条中轴线。
兖州皇城紧靠北城墙,其建制仿南京紫禁城。有东体仁、西遵义、南端礼、北广智四个城门,四城门名字有仁、义、礼、智四个含义,也是明太祖朱元璋对亲王们的严格要求和期望。兖州皇城内,从南至北依次为承运殿十一间,圆殿、存心殿各九间,三座大殿从南至北呈中轴形排列。进了端礼门就是承运殿,是鲁王召见官员的地方。圣旨的第一句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奉天殿在南京紫禁城,承运殿在兖州皇城。表示皇权至高无上,见承运殿如见圣旨,让臣子们顿生敬畏,臣服之心。同时,也是朝廷对亲王的要求,让亲王们奉天命,承运道,行使皇权。中间的圆殿为圆满之意。让亲王们遇事考虑周全,力求圆满。后面的存心殿,是让亲王们在这里思考问题、检讨过错。存心,还包括忠君爱国之心,勤政爱民之心等。
《明史舆服志》记载:“城高二丈九尺,正殿基高六尺九寸。正门、前后殿、四门城楼饰以点金,廊坊饰以青黛,四城正门以丹漆,金涂铜钉,宫殿窠拱攒顶,中画蟠螭,座后则画蟠螭行云。亲王宫殿、门庑及城门楼皆覆以青琉璃瓦……惟亲王得饰朱红大清绿,其它居室只饰丹碧。承运殿两庑是左右二殿。”自存心、承运周回两庑、至承运门,为屋百三十八间;殿后为前中后三宫,各九间,宫门两厢等室九十九间,王城之外,周垣四门堂库等室在其间,八百间有奇。端礼门前建有山川、社稷二坛,供祭祀之用。《大明会典》中对亲王府制有详细规定,在这里不再赘述。与亲王府相比,明代郡王府要低一等,建筑规模也小得多。据《明史·舆服志》记载:“郡王府制:天顺四年定。门楼、厅厢、厨库、米仓等,共数十间而已。”
对诸王宫室的建造和修缮,也有专门的规定。按《大明会典》,凡诸王宫室,并依已定格式起盖、不许犯分。凡诸王宫室,并不许有离宫别殿及台榭游玩去处。故王府营建规制,悉如国初所定。后以宗庶日蕃,始议给价自造,不领於有司。若王子、王孙繁盛,小院宫室,任从起盖。凡王府营建,成化十四年奏准,自郡王、至乡君,出府之日,奏请勘报,无房屋者,有司给价,自行起盖。给价则例,山东德、鲁府,郡王、一千两,镇国将军、六百两,辅国将军、五百两,奉国将军、四百五十两,中尉、四百两,郡主、五百两,县主、三百五十两,郡君、二百五十两,县君、二百两,乡君、一百五十两。凡王府修理:成化十四年奏准、各处新封营建王府以工完日为始、五十年之后、遇当修理、如有仪卫司、群牧所、并侍卫护卫千户军校者、令自具工力、不给价。果係人力俱乏、该府具奏行勘、给价自修。嘉靖二十九年题准、各王府以后府第、如有损坏、务遵典制、自行修理。不得輒称人力俱乏、及引给价例、妄行奏扰。凡王府违制:奏准勘实、於典制有违、俱行拆毁。
职 官
鲁国境内,设官分治。明初,兖州升州为府,辖4州23县27城,“七十二衙门”。府、州、县主要官员由朝廷直接任免,对朝廷负责。鲁王府对其有监管职能,调换的权利,但一般不直接过问政事。境内政权掌握在朝廷手中,是对亲王权力的制约。
鲁王府最高的办事机构为王相府。洪武三年置王相府。设左右相各一人,左右傅各一人。一文一武,二品大员。点簿一人。洪武九年改王相府为长史司,左长史一人,右长史一人,典簿一人。品级降为五品。主掌王府政令,扶相规讽,以匡王失,总理政务。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进献表、启疏书,长使为王上。长史司下辖十余个部门。它们是:负责推案刑狱的审理所;负责祭祀、宾客、王、妃饮食的典膳所;负责仪式乐舞的奉祠所;负责仪式庆典的典仪所;负责医疗卫生的良医所;负责教导亲王及子弟礼法的纪善所;负责掌管印信宝册的典宝所;负责修缮宫室的工正所;负责教育的教授;负责侍从读书的侍读;负责接待宾客的引礼;负责王府财物的广受仓和广受库等。
《皇明祖训》中记载,凡王府官:
长史司:左长史一员(正五品)、右长史一员(正五品)、典簿一员(正九品);
审理所:审理正一员(正六品)、审理副一员(正七品);
典膳所:典膳正一员(正八品)、典膳副一员(从八品);
奉祠所:奉祠正一员(正八品)、奉祠副一员(从八品)、典乐一员(正九品);
纪善所:纪善二员(正八品);
良医所:良医正一员(正八品)、良医副一员(从八品);
典仪所:典仪正一员(正九品)、典仪副一员(从九品)、引礼舍人三员(未入流);
工正所:工正一员(正八品)、工副一员(从八品)、伴读四员(从九品)、教授(从九品);
库:大使一员(未入流)、副使一员(未入流);
指挥使司:指挥使、同知、佥事、经历司、经历、知事、卫镇抚司、镇抚、千户所、正千户、副千户、所镇抚、镇抚、百户所、百户、仪卫司、仪卫正(正五品)、仪卫副(从五品)、典仗六员(正六品)。
舆 服
在明朝,亲王出行所乘车舆称“象辂”,较天子“大辂”稍小。世子乘舆同亲王。亲王妃车有凤轿、小轿、行障、坐障等;郡王车舆为帐房,规格减亲王一等。
洪武二十一年,诸王来朝。时制度未备,诸王服乘拟太子。户科给事中卓越敬乘间言:“京师,天下视效。陛下于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饰与太子埒。嫡庶相乱,尊卑无序,何以服天下?”于是规定:凡冠服:亲王九旒九章,车舆服饰,下天子一等,郡王以次降级,公侯大臣无与抗礼。亲王冠服分衮冕、皮弁、常服三种,其规格与太子相同。衮冕与皮弁均为礼服,凡助祭、谒庙、朝贺、受册、纳妃服衮冕;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观服皮弁。
1971年,在邹城明鲁王陵中出土了种类齐全、极为珍贵的明代亲王冠服。既有在祭天、纳妃等大礼上专用的九旒冕,也有在视朝、接见诸侯或使节等常礼上佩戴的九缝皮弁,还有与公服相配的乌纱折上巾,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竹编圆顶笠帽、朱漆加纻方顶笠帽等,几乎囊括了亲王在不同场合的冠服,极为罕见。其中有一件最为著名的九旒冕,与《明史•舆服志》中关于亲王冕的规制完全相同。
《明史•舆服志》载,嘉靖七年,谕礼部:“朕仿古玄端,自为燕弁冠服,更制忠静冠服,锡于有位。而宗室诸王,制犹未备。今酌燕弁及忠静冠之制,复为式具图,命曰‘保和冠服’自郡王长子以上,其式已明。镇国将军以下,至奉国中尉,及长史、审理、纪善、教授、伴读,俱用忠静冠服,依其品服之。仪宾及余官不许概服。夫忠静冠服之异式,尊贤之等也。保和冠服之异式,亲亲之杀也。等杀既明,庶几乎礼之所保,保斯和,和斯安。此锡名之义也。其以图说颁示诸王府,如敕遵行。”
仪 仗
仪仗,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是区分爵位差别的重要标志。明朝对亲王、郡王等仪仗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洪武二十六年定制的基础上,永乐三年对亲王、郡王、亲王妃、郡王妃、郡主等仪仗进行了调整。
增定亲王仪仗如下:
令旗一对、清道二对、幰弩一张、刀盾十对、弓箭二十副、白泽旗一对、金鼓旗一对、画角十二枝、花匡鼓二十四面、杖鼓二面、金鉦二面、锣二面、扛鼓二面、板一串、笛二管、小铜角一对、大铜角一对、戏竹一对、大鼓一面、板一串、杖鼓十二面、笛四管、头管四管、缝引旛一对、传教旛一对、告止旛一对、信旛一对、仪鍠氅一对、戈氅一对、戟氅一对、吾杖一对、仪刀二对、斑剑一对、立□一对、卧□一对、骨朵一对、金鉞一对、金鐙一对、殳一对、戟十对、槊十对、夹槊一对、麾一把、幢一把、节一把、响节四对、紫方伞二把、红方伞二把、红销金伞一把、红绣圆伞一把、红曲柄伞二把、红油绢销金雨伞一把、青绣圆扇四把、红绣圆扇四把、红绣方扇四把、诞马八匹、鞍笼一箇、金马杌一箇、拂子二把、间抹金银交椅一把、间抹金银脚踏一箇、间抹金银水盆一箇、间抹金银水罐一箇、浑抹金银香炉一箇、浑抹金银香合一箇、间抹金银唾盂一箇、间抹金银唾壶一箇、红紵丝拜褥一条、红纱灯笼二对、红油纸灯笼二对、魫灯一对、象輅一乘、帐房一对。
在邹城九龙山鲁王墓中出土了规模庞大的仪仗俑群,共计有木俑397个,马俑16匹,车俑3辆,完整展现了明初时亲王出行仪仗。
郡王仪仗:
令旗一对、清道二对、幰弩一张、刀盾八对、弓箭十八副、金鼓旗一对、画角十枝、花匡鼓二十面、扛鼓一面、金鉦一面、锣二面、板一串、笛二管、戏竹一对、大鼓一面、(板一串)、杖鼓八面、笛四管、头管四管、缝引旛一对、传教旛一对、告止旛一对、信旛一对、吾杖一对、仪刀二对、立□一对、骨朵一对、斧一对、戟八对、槊八对、麾一把、幢一把、节一把、响节三对、红销金圆伞一把、红圆伞一把、红曲柄伞二把、红方伞二把、青圆扇四把、红圆扇四把、诞马四匹、鞍笼一箇、间抹金银马杌一箇、拂子二把、间抹金银交椅一把脚踏全、间抹金银水盆一箇、间抹金银水罐一箇、浑抹金银香炉一箇、浑抹金银香合一箇、红紵丝拜褥一条、红纱灯笼二对、魫灯一对、帐房一座。
亲王妃仪仗:
红杖一对、青道旗一对、絳引旛一对、戟氅一对、吾杖一对、仪刀一对、斑剑一对、立□一对、卧□一对、骨朵一对、鐙杖一对、响节二对、青方伞二把、红彩画云凤伞一把、青孔雀圆扇四把、红花圆扇四把、间抹金银交椅一把、间抹金银脚踏一箇、间抹金银水盆一箇、间抹金银水罐一箇、红纱灯笼二对、拂子二把、凤轿一乘、小轿一乘、行障二叶、坐障一叶。
郡王妃仪仗:
红杖一对、清道旗一对、絳引旛一对、戟氅一对、吾杖一对、斑剑一对、立□一对、骨朵一对、响节一对、青方伞二把、红圆伞一把、青圆扇二把、红圆扇二把、间抹金银交椅一把、间抹金银脚踏一箇、拂子二把、红纱灯笼一对、间抹金银水盆一箇、间抹金银水罐一箇、翟轿一乘、行障二叶、坐障一叶。
郡主仪仗:
红杖一对、清道旗一对、斑剑一对、吾杖一对、立□一对、骨朵一对、响节一对、青方伞一把、红圆伞一把、青圆扇二把、红圆扇二把、间抹金银交椅一把、间抹金银脚踏一箇、间抹金银水盆一箇、间抹金银水罐一箇、拂子二把、翟轿一乘、行障二叶、坐障一叶。
兵 卫
鲁国境内的军队分两部分:王府护卫和朝廷在鲁国的驻军。顾名思义,王府护卫是王府的卫队,负责王府的安全保卫工作,是鲁王府直接掌管的军队。《明史》诸王传序说:“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则万九千人,隶属兵部。”
《兖州府志》王府官属志记载,兖州护卫有指挥五人、千户十一人,百户三十三人,镇抚一人。仪卫司仪卫正、付各一人。牧所设镇抚二人,正千户一人,副千户二人,百户十人,旗手千户一人,百户二人。按以上职位推算,鲁王府护卫应在万人左右。朝廷在鲁国境内的驻军,不管多少人马,带兵人官职多大,都要受鲁王节制。如动用鲁国辖区内的军队,既要有朝廷的圣旨,也要有鲁王的令旨。二者缺一不可。主要职责是驱鞑虏、荡匪寇、确保境内平安,达到藩屏帝室之宗旨。
凡亲王文武官,除长史及守镇指挥并护卫指挥,初俱系朝廷所遣,至护卫指挥及千百户子孙世袭。王先与令旨淮袭,然后差人赍诰赴京,续诰续黄,毋得阻当留难。其府县官,皆系朝廷除授,不在王府选用。
凡王府侍卫,指挥三员,千户六员,百户六员;正旗军六百七十二名,守御王城四门,每三日一次轮直宿卫。其指挥、千百户、旗军,务要三护卫均拨。
凡王府武官、千户、百户等,从王于所部军职内选用,开具各人姓名实绩,王亲署奏本,不由各衙门,差人直诣御前闻奏,颁降诰勅,仍照京官例给俸。
凡王左右及境内所用官属,朝廷或欲起取,不问有无罪责,王即发遣,毋得阻当。
婚 嫁
明开国初期,管理亲王的中央机构叫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春正月丙戌,改大宗正院曰宗人府。秦王樉为宗人令,晋、燕二王为左、右宗正,周、楚二王为左、右宗人。宗人府负责“掌管皇九族之属籍,以时修玉牒,书宗室子女嫡庶、名封、袭嗣、生卒、婚嫁、葬谥等事”,集户籍(玉牒)、人事(组织)、民政、礼仪于一身、是个综合的管理机构。
《玉牒》是专门记载皇族宗室繁衍传递和生死娶葬的谱牒,每十年一修,由翰林院的官员专司其职,定期公布。明亡后,《玉牒》下落不明。皇室成员一旦载入《玉牒》就有了皇家户口,终生可以享有皇室地位和优裕的待遇。所谓请名、请封、就是亲王、郡王、将军、中尉之子女,不分长次嫡庶,俱年五岁请名,年十岁请封,十五岁选婚。请名就是由王府奏请翰林院为所申请的宗人按宗系辈份,以金、水、木、火、土为偏旁取一个字拟定好名字,奏请皇帝钦点,颁敕王府。当他年及十岁,奏请封爵,朝廷遣使赴王府举册封仪式,并赐予册文、宝印。朝廷会为其出资另造府舍房屋,出阁居住。这时,就可向朝廷请得禄粮。十五岁按例选婚,王府长史、承奉教授等官负责拣选,务要选择本境内“家道清白、人物俊秀、年岁长成者”,上报朝廷批准后,朝廷会照例赐给婚配好相应封号,诰命,行令其成婚。按祖训,亲王妃宫人等,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取。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但是娼妓、不许狎近。我皇祖圣虑深远已。嗣后择婚有令。选婚有期。擅婚有禁。妾媵有限。至於滥妾花生等弊有罚。例益严云。
明代的婚嫁制度与礼仪习尚,对古代礼制既有损益也有发展创新。在婚姻礼仪方面,对宗室的婚嫁程序,按照六礼的程式,也作了详尽而严格的规定,从而使其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特权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丧 葬
鲁王府的天潢贵胄们,生则请名,长也请婚、请封、禄之终身,丧葬于费。
亲王薨,须向宗人府申请谥号。所谓谥号,就是王公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他另追加的称号。亲王的谥号为一个字,例如鲁王朱肇煇谥号为“靖”。郡王的谥号为两个字,如钜野王朱当涵谥曰“庄宪”。同时,宗人府要撰写圹志。刻石,随葬于墓中。由朝廷拨银造陵安葬。亲王丧葬期间朝廷辍朝三日,妃子丧葬期间辍朝一日,朝廷遣官致祭。
鲁荒王朱檀的陵地在邹城市北十二里的九龙山南麓。据说,该陵墓是朱檀的外祖父郭山甫和刘伯温两大堪舆高手踏遍了鲁国大地寻找的。这里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个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
大明会典记载,“凡王府造坟,永乐八年定亲王坟茔,享堂七间、广十丈九尺五寸、高二丈九尺、深四丈三尺五寸。中门三间、广四丈五尺八寸、高二丈一尺、深二丈五尺五寸。外门三间、广四丈一尺九寸、高深与中门同。神厨五间、广六丈七尺五寸、高一丈六尺二寸五分、深二丈一尺五寸。神库同。东西厢、及宰牲房、各三间、广四丈一尺二寸、高深与神厨同。焚帛亭一、方七尺、高一丈一尺。祭器亭一、方八尺、高与焚帛亭同。碑亭一、方二丈一尺、高三丈四尺五寸。周围墙二百九十丈。墙外、为奉祠等房十二间。”
正统十三年,定亲王坟茔、地五十亩、房十五间。郡王地三十亩、房九间。郡王之子地二十亩、房三间。郡主县主地十亩、房三间。
成化十三年,令亲王、并妃、照旧差官开圹。郡王以下、止令所在官司、量备工料开圹。十八年令、王府擅奏重修坟茔者、先将辅导官、参奏。
弘治五年,令亲王、郡王、镇国将军、各於始封父祖茔、序昭穆葬。郡县等主、於仪寡父祖茔安葬。
凡王府造坟工价。成化十八年定,“郡王并妃三百五十两。镇国将军并夫人二百四十五两。辅国将军并夫人郡主、各二百二十五两。县主二百一十五两。郡君一百九十六两。县君一百八十五两。分派有司、办纳自造。十九年定、将军以下、造坟价银。奉国将军一百四十七两一钱二釐二毫。中尉一百二十三两七钱二分五釐八毫。郡王并妃冥器八十两。郡主六十两。二十一年定、郡王并妃开壙、价银一百两。镇国将军并夫人八十两。辅国将军并夫人七十两自开安葬”。
万历十年议准、郡王初封、係帝孙者、身后坟价、照例全给。其余郡王、量给一半。开圹合葬者、免给。世子坟价、与郡王同。将军以下、一概停免。
祭 祀
上文讲到,鲁王皇城南门端礼门前建有山川、社稷二坛,供祭祀之用。
凡王国宫城外,立宗庙、社稷等坛。具体方位如下:
宗庙(立于王宫门左,与朝廷太庙位置同)
社稷(立于王宫门右,与朝廷太社位置同)
风、云、雷、雨、山川神坛(立于社稷坛西)
旗纛庙(立于风云雷雨山川坛西,司旗者致祭)
凡祭五祀(用豕一,祝帛、香、烛、酒、果):
司户之神(于宫门左设香案,正月初四日,门官致祭)
司灶之神(于厨舍设香案,四月初一日,典膳官致祭)
中霤之神(于宫前丹墀内近东设香案,六月土旺戊日,承奉司官致祭)
司门之神(于承运门稍东设香案,七月初一日,门官致祭)
司井之神(于井边设香案,十月初一日,典膳官致祭)
以亲王祭社稷礼为例。“在正祭前要斋戒三日,不饮酒。不茹荤。不吊丧问疾。不听乐。不行刑。不判署刑杀文书。不预秽恶事。到了正祭之日,王具皮弁服。文武官祭服。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导引官四员、导王诣拜位。内赞啟就位。典仪唱瘞毛血。执事者以毛血瘞於坎内。典仪唱迎神。典乐举麾、唱迎神、乐奏广清之曲。候乐作。内赞啟鞠躬、四拜、兴、平身。乐止。典仪唱奠帛、行初献礼。典乐举麾、唱初献、乐奏寿清之曲。武生舞武功之舞。执事者捧帛爵献於神位前。读祝官取祝、跪於神位之左。内赞啟跪。典仪唱读祝。读讫。内赞、啟俯伏、兴、平身。乐作。通赞同唱百官俯伏、兴、平身。乐止。典仪唱亚献礼。典乐举麾、唱亚献、乐奏豫清之曲。文生舞文德之舞。执事者、举爵进献如前仪讫。乐作。典仪唱终献礼。典乐举麾、唱终献、乐奏熙清之曲。文生舞文德之舞。执事官进爵如亚献仪讫。乐止。典仪唱饮福受胙。典膳以福酒及胙、自神位前由正门左捧出。内赞啟跪、搢圭。典膳以福酒跪进。内赞啟饮福酒讫。典膳以胙跪进。内赞啟受胙讫。啟出圭。俯伏、兴、平身。内赞啟鞠躬、四拜、兴、平身。通赞同唱百官四拜。典仪唱彻饌。典乐举麾、唱彻饌、乐奏雍清之曲。执事官各诣神位前彻饌讫。乐作。典仪唱送神。典乐举麾、唱送神、乐奏安清之曲。内赞啟四拜。通赞同唱四拜。乐止。典仪唱读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各诣瘞位。典乐举麾、唱望瘞、乐奏时清之曲。内赞啟礼毕”。
王府里不同的祭祀,礼仪都不同,所使用的音乐也不同。洪武六年,定《王国祭祀乐章》:迎神,奏《太清之曲》;初献,奏《寿清之曲》;亚献,奏《豫清之曲》;终献,奏《熙清之曲》;彻馔,奏《雍清之曲》;送神,奏《安清之曲》。其社稷、山川,易迎神为《广清》,增奉瘗曰《时清》。
朝 觐
明仿古封建,亲王之藩,不常入朝。朝则赐赉甚厚。
《皇明祖训》记载,凡亲王每岁朝觐,不许一时同至,务要一王来朝,还国无虞,信报别王,方许来朝。诸王不拘岁月,自长至幼,以嫡先至;嫡者朝毕,方及庶者,亦分长幼而至,週而复始,毋得失序。凡诸王居边者,无警则依期来朝;有警则从便,不拘朝期。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三年不朝。许令王府官、掌兵官各一员入朝。如朝廷循守祖宗成规,委任正臣,内无奸恶,三年之后,亲王仍依次来朝。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于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后颁降。凡天子与亲王,虽有长幼之分,在朝廷必讲君臣之礼。盖天子之位,即祖宗之位;宜以祖宗所执大圭,于上镂字,题曰:奉天法祖,世世相传。凡遇亲王来朝,虽长于天子者,天子执相传之圭以受礼,盖见此圭,如见祖考也。
洪武二十六年十月四日丙子,定诸王来朝及还国祭祀礼。洪武二十六年,定诸王大朝,行八拜礼,常朝一拜。凡伯、叔、兄见天子,在朝行君臣礼,便殿行农人礼。天子伯叔,五十不朝;兄弟叔侄,六十不朝;俱令世子代之。
洪武后期,制定了很多限制藩王的规矩。比如二王不相见,也就是说藩王不能同时入京朝觐,只能一个亲王进京,朝觐完回到封国后,派人以书信方式报给其他藩王,才可以来朝。凡亲王来朝,若遇大宴会,诸王不入筵宴中。凡亲王每岁来朝,自备饮膳。其随从官员军士盘费,马疋草料,俱各自备,毋得干预有司,恐惹事端。
《明实录》记载了几次鲁府来朝的记录,可以看出朝觐制度的演变:
洪武二十一年九月丙戌,秦、晋、燕、周、楚、齐、湘、鲁、潭九王来朝。
永乐七年二月庚子,上(成祖)至济宁州,嗣鲁王肇煇来朝赐米百石。
永乐八年冬十月甲寅,车驾次济宁州,鲁王肇煇来朝,赐彩币等物,敕户部加赐米千石。
永乐十年正月壬子,鲁府王肇煇来朝。三月丁亥,鲁王肇煇还国,赐赉特厚并赐从官钞有差。
永乐十一年三月乙酉,(成祖)车驾次济宁,鲁王肇煇来朝,赐钞币并米一千石。
永乐十五年二月辛未,鲁王肇煇来朝。乙亥,鲁王肇煇还国,赐之彩币等物其从官赐钞有差。
正统十年二月,鲁王肇煇奏,邹平王泰塍婚礼毕,欲令诣京谢恩。上复书止之。
景泰三年冬十月壬子,鲁王肇煇以赐诸孙冠带婚配及遣官葬祭男妇诸子,欲率诸孙赴京谢恩,复书止之。
景泰六年夏四月庚寅,鲁王肇煇奏,以诸孙婚毕,欲令相率赴京谢恩,复书止之。
成化二十三年十月辛未,恭让章皇后忌辰,鲁王复请自诣阙奔丧,上命贻书止之。
明朝典章制度的全面性和科学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至于对后来的明朝盛世甚至于今天的社会管理制度设计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们研究真实的明代社会提供了参考的范本。本文仅从十个方面汇总梳理了明鲁王府典章制度的部分内容。由于典籍浩繁,礼制繁冗,一篇文章当然远不足以纵览王府典章制度的全貌。但希望通过本文能对学人有所助益,为大家提供一把打开明史研究宝库的钥匙而已吧。
(选自《兖州明代鲁王府》一书本文作者:蒋志格、朱修堂、朱玉建)
- THE END -
——————————
研究朱氏文化、编修家谱,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看《中华朱氏网》,品“中华朱氏酒”、“朱氏家族酒”。凡是订用一件酒者,年终惠赠《中华朱氏通讯录》一份,视为“中华朱氏网”会员,享受会员服务!
A、“中华朱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坤沙5年。480元一箱,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
B、“朱氏家族酒”,中华朱氏网监制,每箱6瓶,每瓶500毫升,茅台酱香、53度,碎沙3年,360元一箱,茅台镇发货,送货上门。中华朱氏网精心打造,纯粮食酒,货真价实!联系电话(微信):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