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姓的源起与远古先祖(一 )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1/06/26|浏览量:2059
朱姓源于以赤心木和蜘蛛为图腾的氏族群体
按照古文字学解释,“朱”字由“木”和“一”两部分组成,“木”为树之象形,“一”为树心象形。因此,“朱”字的本意即是指赤心木。这种树木,木质呈红颜色,故名“朱木”或“株木”。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朱,赤心木,松柏属。从木,一在其中”。在现代汉语中,“朱”字的含义就是红色,当系由赤心木引申而来。
按照历史学家、姓名学家的解释,中华民族的姓氏的形成和产生,主要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
当时的人们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植物或山、水、云、雾、土、石之类的自然现象或事物有着亲属或特殊关系,进而视之为本氏族祖先、象征或保护神,对其顶礼膜拜。
久而久之,这些图腾便成为各氏族的特定标志和名称,也就是最早形式的“姓”。
“朱”字成为姓,也与原始氏族社会的这种原始图腾崇拜有关。
相传在遥远的氏族社会前期,在中国中原地区就生活着一个以赤心木即朱木为图腾的氏族群体。
这个氏族群体主要在今豫东一带活动,他们崇拜赤心木,将赤心木视为神木,认为自己是神木的后裔,并以此为本氏族的徽记。
由于对赤心木即朱木的崇拜,于是,“朱”即逐渐演变成为该氏族群体的称呼。形成最古老的朱氏群体,其后逐渐演变成朱姓。
与此同时,在中国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多个以朱木为图腾的氏族群体,主要散布在今湘西和云贵高原一带。
虽然他们所崇拜的并不是赤心木,而是树皮呈红色的赤色木,但同样也以“朱”作为本氏族及活动地域的名称。
这种早期的朱木图腾崇拜,随着时代的推移,慢慢弟朝姓氏方向演变,成为后世朱姓的重要源头之一。
据后来考证,生活在豫东一带,以赤心木为图腾的部族被称为“朱襄氏”。朱襄氏既是一个部族名,又是部落酋长的人名(朱襄)。朱襄氏的后裔有一部分以朱为姓,形成朱姓中最古老的一支。
但从有关古代文献的记载来看,后世朱姓的形成似与远古时期一支以蜘蛛为图腾的氏族群体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
这个氏族群体生活在今山东邹城一带,他们崇拜蜘蛛,把蜘蛛当作本氏族的祖神来祭祀,并用它作为本部落的图腾和徽记。这种习俗的长久沿袭,“邾”即成为了该氏族群体的称呼。
“邾”字,原本写作“鼄”。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鼄,鼅鼄也,从黾,朱声。蛛,鼄或从虫。”
“鼄”,既是“邾”的源体字,也是“蛛”的源体字,而且原始的字义,就是指蜘蛛。
在甲骨文中,“邾”字很像一只正在爬行的蜘蛛,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邾”字原始字义。邾氏族因崇拜蜘蛛而得名,其活动区域也因此成为一个子姓方国——“邾国”,并留下了许多带“邾”字地名。
后来,邾国被灭亡,部分邾国人便将“邾”改为“朱”,作为姓氏。其后代不断繁衍、壮大,逐渐发展成为后世朱姓的主体。
朱姓一族由炎帝、黄帝后裔组成
据《姓氏考略》,最早的朱姓来源有四:一是朱襄氏后人,二是帝尧之子丹朱后人,三是舜臣朱虎之后,四是宋国国君微子启长子公子朱之后。
比较通行的说法,朱姓的主要来源有五,即朱襄氏后裔,曹安之后人,丹朱后人,微子启之子公子朱后人和外族改姓。舜臣朱虎被认为是朱襄氏的后裔。
一是出自朱襄氏的朱氏一族。
朱襄氏族是以赤心木(一种树心为红色的树)为图腾,活动于河南淮阳一带的部落,后以朱为姓,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
另有一种说法,朱襄氏即炎帝,是炎帝的别号,长于姜水(今陕西宝鸡清姜河),为女娲和伏羲之后的天下共主,是最早以“朱”为姓者,是朱姓的开姓始祖。
和炎帝同时代的黄帝,号“轩辕氏”,长于姬水(今陕西武功漆水河)。炎、黄之争,黄帝胜出,中原各部落尊黄帝为共主。后在黄帝领导下,炎、黄等部落融合成中华民族。
姑此,炎、黄二帝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普天之下华人无一不或为炎帝或为黄帝之后裔。
朱姓的第一个名人是舜臣朱虎。朱虎氏族或为朱襄氏的后裔,朱虎的子孙表现不俗,西周的名隐士朱张,战国时齐人朱毛,魏国大力士朱亥,西汉中邑侯朱进等名人均称是朱虎的后代。在先秦时一直活跃在冀鲁豫地区。
关于朱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朱虎,又名伯虎,为帝喾高辛氏的大臣。
相传帝喾有八大才子(就是8个部族首领)辅助他,史称“八元”。帝喾死后,尧继帝位,八元退隐。
舜接替尧为帝时,重新起用大批元老旧臣,朱虎部族的首领复出为大臣。
朱虎一族从此再度发达,其后代即以朱为姓,成为今日朱姓大家族的重要来源。
二是出自曹姓的朱氏一族。
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顼之后,祝融氏吴回之子陆终的第五子安,曹姓。
曹部落以枣为图腾,始居于陕西周至,后东迁河南灵宝东的曹阳,舜、夏至商初,曹人一直居于曹阳。
商朝初再东迁河南滑县东的漕邑,殷商初,曹人被迫东迁于山东定陶。
曹部落中有一支朱氏族,居住在曹阳之西南的朱阳,朱人随曹人而迁移,商朝时迁移到河南淮阳原朱襄氏居住过的地方,春秋时为陈国的株邑。
西周初,周武王封女婿妫满于陈,夺株邑并入陈国,并封曹姓朱人的后裔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为鲁国附庸。
公元前614年迁到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部分邾人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
国中叶,楚宜王灭邾国,并迁邾人于楚的邾地,今湖北黄冈西北。邾人遂以邾为氏,继而去邑为朱姓。
曹姓朱氏是朱姓中最主要的成分。
在先秦时期,曹姓朱氏一直活动于豫鲁苏鄂地区,曹姓朱氏的历史也有2400年。
汉朝时沛国(今江苏徐州)成为朱姓最重要的繁衍中心和发祥地。
三是出自祁姓的丹珠后裔一族。
丹珠本姓祁,名朱,系上古五帝之一帝尧的长子,因封于丹水(今河南淅水地区),故号丹朱。
丹朱部落被舜打败后,族人四散居于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等地,其族人衍生出许多支脉和不同的姓氏,如丹氏、傅氏、狸氏等,其中最重要的一支以丹朱的名为姓,是为朱姓。
隋唐时期,其后代在沛国相县发展为望族。
祁姓朱氏一族至今也已有4000年之久。
四是源自子姓的微子启后裔一族。
微子启是殷(商)纣王的庶兄。周武王灭商后,封微子启于今河南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以奉商祀,继承商汤的香火。
微子启有个儿子叫公子朱(姓子,名朱),公子朱的后人以祖名为氏,是为子姓朱氏。
关于子姓朱氏的另外一种说法:战国后期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后,宋国王族逃居砀山(今属江苏),改以先祖名朱为姓。
秦汉之际,子姓朱氏徙于河南南阳,东汉时发展成朱姓大族,直到唐宋时期,南阳朱姓仍是朱姓中的著名望族。
子姓朱氏至今2300年。
五是来自外族和其他姓氏的改姓。
从三国以来,重要的由其他姓氏改姓朱的有胡、康、李、范、舒、施等姓,尤其明朝帝王的赐国姓朱,其人数之多、数目之大,是历史上罕见的。
魏晋隋唐时,北方战乱和民众大迁移,中原百姓中融入了大量外族的血液,朱姓中也流入外族人的基因。
最主要的有:西汉的南越族的朱氏,北魏时鲜卑族慕容部的可朱浑氏族,宋朝金国的女真人兀颜氏族,清朝满洲八旗的乌苏氏、朱佳氏、珠锡哩氏等氏族的集体改姓朱。
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最终同化为汉族。
以上出自曹姓的朱氏一族、出自祁姓的丹珠后裔一族和源自子姓的微子启后裔一族,均为黄帝之后裔。所以,朱姓一族实由炎帝、黄帝之后裔所组成。炎黄子孙一语在朱姓一族中得到了最为切实的体现。这种现象在中国各姓氏中并不多见。
朱氏家族统一派语
新世纪初,朱子协会制订的朱氏统一世系派语(行辈、字辈、排行),共80字。每个字为一世(即一辈,或一代),以朱熹的紫字为首辈。
新编派语的启用规则为:熹公以下各地支系,按代数推排,各地原有派语辈序,不予推翻,依旧执行。既有派语(辈序)用完后,即按新编派语(新辈序)进行。
新编朱氏统一世系派语:“紫阁书弘文,博学富经纶;阳光照寰宇,云高锦长春。世家建奇秀,国泰运昌隆;泽惠禄荣祚,广益启明侯。万载庆丰硕,克成功永存;古训勤守继,雄豪振乾坤。流晖焕玉彩,新景展鸿图;芳名标青史,德业传千秋。”
(中华朱氏网专稿,撰稿人朱乐尧)
作者:朱乐尧,江西南康人,1952年7月生。1970年冬应征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某部服役,1978年高考后带军职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1982年7月毕业后,到辽宁财经学院(今东北财经大学)任教,从事农业、农村经济和经济学教学与研究工作,1983年5月退出现役。先后发表农业、农村经济和经济学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经济学通论》、《回归农业》、《环城农业》、《走向明天的国有企业》、《区域经济的组织与管理》、《产业配置经济学导论》、《关贸总协定概要》等专著13种。近年转向文化休闲类读物写作,已完成《故乡记忆——并不只是发生在赣西南一个小山村里的故事》一书创作。自2021年起连续在“枸杞文学”、“中国诗网”等网刊上发表系列文学作品。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