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保山朱文质后裔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07/06|浏览量:2364

我们的族谱里面是这样写的启闻,时际花朝景象,宜阳大阐流芳,百花支上闹春光,落在鹅湖水上‘鹿洞是我来历。徙军落籍永昌,啦堡移到帮良又是千秋榜样,裟婆世界,南瞻部洲,支那分也,当今皇帝万岁下祝,太子千秋恭千,十方诸圣,四路诸侯,三藏桂花文。

质祖来滇自江南上阳县二傅落永山屯一线,洪武年间祖公讳文质,曾任南京应天府衙等地指挥使,居于柳树湾,大石板。先祖朱文质在应天府为官后被封为千户侯兼征南大将军,落籍昆明东门。

世系如下,朱文质(马氏)落籍省城东门-瑾(赵氏)因公到永昌府现在的保山市,琇世袭父职留守昆明,璹(落籍施甸八乡),(瑾)-国赞(落籍汶上),国相(落籍下拉堡),国臣(迁移腾冲录从山),国良,国栋,(国相)-世登(落籍下拉堡),世科落籍汶上擦里(世登)-万桐,万柱,(万桐)-朝荣,朝华,朝富,朝贵,朝禄,五兄弟,今查柳树湾无果,网上找到一篇关于柳树湾文章,原文如下,南京市进香河一带;金陵旅游网还有一篇文章提到:在南京举办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南京史学界的人说:明故宫遗址内有一块明万历四十年(1612)立的石碑,碑文中有柳树湾地名的记载,也就是说,在明代确有“柳树湾”这个地名。从南京的水道资料及《明应天府城内坊厢图》对照,柳树湾应该在“标营”、“太医院”、“大中桥”的区域内,具体位置在当年太医院的上游,东城兵马司的下方,即今天南京市的蓝旗街、御道街一带。

柳树湾紧靠明朝皇宫的东南部,属于皇城禁地。因此,在这一片驻扎的军队以及居住着的居民,成为朱元璋的心头之患。还有一些让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员、商贾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强行加上罪名的人,统统都被发配充军到了云南这块不毛这地。就这样,居住在柳树湾一带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对象了。

应天府治江宁、上元(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区)。辖:江宁(县治在今南京市区东南部)、上元(县治在今南京市区西北部)、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市)、溧水(今江苏省溧水县)、高淳(今江苏省高淳县)、江浦(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六合(县治在今江苏省南京六合区),溧阳(今江苏溧阳市)共8县,仅供参考,错误之处请谅解,也请指出谢谢。

我祖文质公祖籍地众说风云,那就拿汶上来说:

一、汶上行政村是汶上乡近百个自然村中最大的自然村,是历代这上的镇、区、乡政府所在地,是瓦马进入保山等地的咽喉,也是内地通往缅甸、印度的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集镇。村庄坐落在三面环山的一个“几”形山谷中,进入村庄的路从村前左右两山嘴各拐一弯进入,故得名湾上,后来,村内文人嫌其名俗,又据村后山脚有三眼泉水,位似“”(三点水),以水纹更名为汶上。摘自《汶上彝族苗族乡志》

二、湾上的山脚下有三眼泉水,下啦堡寨头山脚也有泉眼出水,小水井也有泉出水,.此三地大都是湾上朱家后裔分支,而且教师文人重多。后人认为湾上分支,下啦堡分去一点水,小水井分去一点水,湾上留下一点水,几代老人认为,此三地是湾上分出去的三点水,这三地出了不少秀才和文人雅士,后有人觉得湾上这个名太俗,所以改为汶上,寓意是此三地朱家都是湾上祖籍,祖先都是喝湾上之水而长大,让后代莫忘湾上之祖籍,给他们文人加三点水(代表墨水)汶上有此而得名。汶上各地老人传说和文人雅士口述,小草坝:李公讳绍杨的口述

三、保山学院朱进彬,写的明代保山军屯概说,汶上哨.据曾在汶上哨当过哨官的朱瑾的汶上朱氏族谱记载,其祖父朱文质是江苏南京上阳人,朱氏的祖籍"汶上"是上阳所辖的一个村,当他们落户时,便将祖籍之地"汶上"一同搬了过来。摘自《保山学院朱进彬写的明代保山军屯概说》

我认为湾上对,我小时候都叫湾上。汶上的由来我认为第二种对,所以推翻了朱进彬的说法

     (踏爛垻朱氏譜序)上

泱泱華夏數千載,赫赫朱姓两千春。續修族譜,乃族中大事。當今盛世修譜,全國各地,興起撰譜潮然。而我踏爛垻朱氏一族,居於此地百年之餘,從未修譜,乃我族之不幸也,鄙人心感疼痛,於公元2003年之初尋根至公元2017年,至今,乃14年之久,得知我來滇始祖朱文質,已傳24代矣,多因各村小變,未有詳細記載,古人雲,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鄙人不才,願把祖先之名流與普書之內,留傳後世。好讓後裔子孫,尊宗敬祖,團结友愛,互幫互助,不忘百善孝為先之根本。

人之有祖也,犹木之有根,水之有源也。木无根则枯,水无源则竭,人不知有祖,是无根源之人,安得而不枯且竭哉?然而吾祖远矣,不可得而见;而吾祖一人之一身之所分者,尚可得而见也。乃其始,为期功缌服之亲,及其后,有觌面不相识,且不知其从来者。夫至觌面不识而不知其从来,是无祖也。呜呼,此家谱之所以为重也。

岩脚村,下轄八个社区,分别是,阿康箐一队,阿康箐二队,踏烂坝,岩脚,瓦岗,岔河,小奔嘎,踏空,因为在怒江大峡谷边上的怒山脚下而得名,那么踏烂坝得名呢?踏烂坝位于岩脚村中心地段,是村委会和岩脚完小驻地,相传古时下雨,雨水顺怒山而下道路泥烂而得名,所以叫踏烂坝,古时有一句古谚语,卷起裤脚踏烂坝,抬起干瓢下瓦岗,干沟岔河两相连,拉莆拤过香菜田,里戳里嘎外说小奔嘎,刀杆不直叫湾上,敲起锣来叫当(党)东,所以踏烂坝有次而得名,那么踏烂坝创寨始于何时?具体不知,但是相传踏烂坝创寨始祖乃是杨姓始祖,关于这个问题,问了本寨乡情父老而得知,杨家在踏烂坝寨已知的只能上朔到明末清初始祖杨笔胜,而他们杨氏祖陵就在踏烂坝对面山头上,估计有八九十座坟墓。

我踏烂坝朱氏始祖来踏烂坝之时已是民国初年,正逢战乱之时,纵观我族世代到处迁移,始祖文质公民国族谱说官至千户后兼征南大将军低滇省城东门,次子朱瑾因公务迁移保山(古叫永昌府)落籍赵官屯,后又迁北冲汶上,后万桐公迁移下啦堡,万桐乃我啦堡之共祖也,传数世至朱尚登迁移帮良山,朱家寨,应为战争也因为历史书变革朱家寨已经不存在,尚登生二子,长子朱在汝,次子朱银汝,又迁移小奔嘎,听说因到陌生之地无钱买地基盖房,银汝公银汝只好跟随杨氏妻回踏烂坝居住,岳父给地基盖房,银汝在此开基,银汝公妣杨氏生五子,长子,朱有爱,次子朱有法,三子朱有春,四子朱有乐,五子朱有善,一女,朱二,隧传五支人焉,祖先迁移路线,南京应天府——昆明东门——保山赵官屯——北冲汶上——下啦堡——帮良山——小奔嘎——踏烂坝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岩脚村每个社朱氏概况

小奔嘎朱氏

1-朱银汝祖先之长兄后代祖籍下啦堡,世系如下,朱银汝——朱有元,朱有从,

2-朱登满祖籍下拉堡,

3-朱广贵祖籍不知何处

4-朱明银祖籍汶上

瓦岗朱氏

1-朱杨富祖籍下啦堡

2-朱昌富祖籍下拉堡

3-朱明春祖籍汶上

4-朱言贵——朱启昌——朱庆东,朱庆海(祖籍不知何处)

5-朱坤良(祖籍下里戳)

6-朱广陪

7-朱祥富——朱贵启(祖籍踏烂坝)

8-朱新杨

岔河朱氏

1-朱明仓(祖籍不知何处)

2-朱广录——朱登仓——朱启美(祖籍未知)

3-朱登杨(祖籍未知)

岩脚朱氏

1-朱坤如(祖籍未知)

2-朱明杨——朱启臣(祖籍未知)

3-朱永军(祖籍未知)

踏烂坝朱氏

1-朱银汝——朱有爱,朱有法,朱有春,朱有乐,朱有善(祖籍下啦堡)

2-朱体明——朱加荣,朱安荣,朱加荣——朱华仙,朱华芳,朱华慧,朱安荣——朱华洲,朱华珍(祖籍汶上)

3朱体光——朱顺兰——朱华琴

            朱茂荣——朱华艳

                    朱华娟

  ——朱艳荣——朱华阳(祖籍不详)

4-朱明彩——朱加?——朱?,朱?

         ——朱加康——朱庆慧

                    ——

         ——朱加存——(祖籍汶上)

5-朱久乐——朱权寿——朱泽鹏,朱泽超

         ——朱权满

6-朱金富——朱贵军(祖籍下啦堡)

7-朱开节——朱金枝——朱成荣(祖籍不详)

8-朱秀珍(祖籍旧啦堡)

踏烂坝朱氏共计31户91人

阿康箐一对朱氏

1-朱广增——(祖籍不详)

踏空朱氏

1-朱光贤——朱明刚,朱明海(祖籍汶上)

2-朱明长——朱加勇(祖籍不详)

3-朱明熹——朱加周(祖籍不详)

保山文质公后裔部分所在地,

(1)汶上(2)下啦堡(3)小水井,(4)孙足(5)踏浪坝(6)城里朱自街(7)保山马家庄(8)新街大树团(9)施甸段家坡(10)施甸团树(11)施甸姚关(12)小石洞(13)龙陵象达(14)腾冲禄丛山(15)大理漕涧镇(16)石桥洼(17)掌上(18)小石洞(19)潘家寨(20)擦里(21)芒宽领岗寨,孟鹅山,

(云南保山隆阳区瓦马乡岩脚村踏烂坝社,朱加周供稿,电话-13708657344-QQ313555238,微信13708657344)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

中华朱氏网群.jpg

长城.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