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 春秋战国时期的朱姓家族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11/19|浏览量:2249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姓氏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也是朱姓族群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从古代文献的记载情况看,最迟至西周时期,就已有人开始正式以“朱”为姓或氏。
孔老夫子在《论语》中就曾提到西周时有一位著名隐士叫朱张,字子弓,相传是朱虎的后裔。
庄周在《庄子》中也提到西周时有个人叫朱泙漫,曾耗尽全部家财学习屠龙技术,历经3年而成,最终却无处施展其技能。
但朱姓家族的崛兴,大致却在距今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其中见于史载的主要有莒国朱氏、宋国朱氏、魏国朱氏、赵国朱氏和邾国的曹姓朱氏等。
莒国朱氏
莒国是古东夷少昊部落后裔建立的文明古国之一,在今山东莒县、胶州市一带,其根源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历经数十万年至夏、商而西周。
西周初年,周王朝“封少昊后兹舆期于莒”,承认莒国的合法地位,莒国正式建国。
莒国赢姓(一说己姓),始封者名兹舆(一作兹舆期),子爵,故称莒子, 国称莒子国。
春秋早期,莒国实力渐强,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干戈时起的历史漩涡中,莒子国颇为活跃,或参与会盟,或纳亡逐叛,或兴兵攻伐,“争衡齐鲁,雄踞东夷”,随势而为,不甘寂寞。其间有关莒国、莒人、莒地、莒事的记载,不绝于史。
莒国在最兴盛时地盘扩大到今莒县、日照、莒南全境和沂水、沂南、费县、临沂、郯城、苍山、胶县、五莲、高密、诸城、安丘、临朐等县,以及江苏省赣榆县的部分地带,拥有大小城邑30多个,是今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的大国。
春秋晚期,莒国国势衰微,迨至战国初年楚简王元年(周考王十年,公元前431 年),为楚国灭,莒国历史就此终结,自周王封兹舆于莒,共传30世,约600余年。
据《尚友录》、《万姓统谱》、《说苑·立节卷》等的记载,莒国有个叫朱厉附的人,对国君莒穆公极为忠心,但却一直未能受到赏识和重用。
“莒穆公有臣曰朱厉附,事穆公,不见识焉,冬处于山林食杼栗,夏处于洲泽食菱藕。”及至穆公遇难而亡,朱厉附决定为君殉死(“穆公以难死,朱厉附将往死之”)。
他的朋友们都认为这样做不值得:“子事君而不见识焉,今君难吾子死之,意者其不可乎!”而朱厉附则回答说:“始我以为君不吾知也,今君死而我不死,是果不知我也;吾将死之,以激天下不知其臣者。”
国君在世时,不能知我,今国君已死而我不死,则始终不能知。我一定要死,让天下不能知人的君主感到羞愧和内疚。最后不顾人们的劝阻,遂往死之。
对于莒国朱氏,有学者认为,莒国邻近邾国,应属于曹姓朱氏的分支。
其实,曹姓朱氏是在春秋末至战国时逐步形成的,晚于朱厉附生活的年代。
估计莒国朱氏是西周时就已出现的朱氏分支,只是后来曹姓朱氏向各地扩散,发展成为朱姓的主体,这支朱氏融入其中,遂被后世一些朱姓族谱列入曹姓朱氏系统。
宋国朱氏
宋国是西周初分封的一个异姓诸侯国,在今河南境内。
其建立者微子启,子姓,是商王帝乙的长子,商朝末代王帝辛(纣)的庶兄。
周武王灭商后,实行“兴灭国、继绝世”的政策,把微子启封到今河南商丘一带建立宋国,以奉成汤之祀,继承商汤的香火。
宋国至春秋时发展成为中原地区颇具影响的大国,曾一度称霸中原,是春秋五霸之一。
宋国从第一位国君微子启至最后一位国君宋康王,历经35君,时跨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长达755年。
其版图最大时跨有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端之间,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
宋国人为殷商后裔,其氏姓,都代表贵族间不同的政治势力,具有以血缘为本位的政治体制之显著特点。
关于宋国子姓朱氏的来源,据东汉著名学者蔡邕所撰《朱公叔鼎铭》说: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有个儿子名朱,史称公子朱。
公子朱的后代以“朱”为氏,这支朱氏最初由宋国迁居沛邑(治今安徽濉溪县西北),后迁至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
东汉冀州刺史朱穆(字公叔,朱晖之孙)即来自这支朱氏。
按此,宋国朱氏是直接从子姓中分衍出来的,在战国之前即已出现。
另据《后汉书·朱晖传》刘珍注引《东观汉记》的记载:“(朱)晖之先宋微子之后也,以国氏姓。周衰,诸侯灭宋,奔砀,易姓为朱。”
这就是说,宋微子的后人有一支以国名宋字为姓,春秋时宋国灭亡后,这支宋姓王族逃到砀山(今安徽砀山县),改姓朱。
后来又由迁到南阳宛县,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名门大族,东汉前期的名臣朱晖即来自该族。
按此,宋国朱氏是由子姓宋氏演变而来的,形成于战国后期。
这两种说法究竟谁是谁非,已难于考究,但微子启的后代有朱姓,则为所有诸家所认同。
这支源出朱国的子姓朱氏先居砀山,再于秦汉时徙居河南南阳,到东汉初年,发展成为南阳大族,出现了朱祐、朱晖等著名人物。
此后经久不衰,直到唐、宋时,南阳一直都是朱姓著名的郡望。
魏国朱氏
战国时期的魏国,是从晋国分立出来的诸侯国家,国君姬姓、魏氏。
在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属战国七雄之一,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后迁都迁都洹水(今河北魏县),继而再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其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及山东的部分地区。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由魏县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魏国亦称梁国。
魏国始祖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周武王伐纣之后,毕公高被封在毕,后代即以毕为氏。
毕国亡国后,毕公高之后毕万入晋。事晋献公,以功封于魏地,是为魏氏之祖。其后世为晋卿。
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是时毕万之后魏犨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而令魏犨为大夫,是为魏武子,魏渐强。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
公元前430年,为了变法图强,称雄图霸,魏文侯把都城从安邑迁都洹水(今河北魏县)。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魏斯、赵籍、韩虔三大夫为诸侯,脱离晋国。
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晋国最后灭亡。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在徐州会盟,互相承认对方为王,史称“徐州相王”。
但在以后的战争中,魏国“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开始衰落。
传至魏王假,于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前225年)为秦国所灭。
自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魏国持续存在了179年。
战国时期的魏国,先后涌现出的著名朱氏人物以朱苍、朱亥为代表。
朱苍,魏惠王(公元前369—前319年)时的辩士,处事机敏,足智多谋。
史载,魏太子命在齐国作人质,惠王思念,很想见太子。
朱苍献计道,惠王可假装有病,派人赴齐国说,“我们大王惠年事已高,如今又有病,希望太子能回归探视。
否则一旦发生不测,在楚国的公子高就会回国夺取王位。到那时齐国扣留太子将变得毫无意义,反被世人视为不义。
如果齐王能够同意太子回国,魏国将十分感激齐国的恩德。”
惠王采纳了朱苍的计谋,齐国果然释放了太子鸣回国。
朱亥,早年隐居于市井之中,有勇力,志高远,原本是大梁(今河南开封)的一个屠夫,曾在退秦、救赵、存魏的战役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安嫠王十九年(公元前258年),被隐士侯赢称为“贤者”,推荐给公子信陵君,被信陵君聘为食客,并成为信陵君的座上宾。
信陵君多次亲自登门拜访,把朱亥请到府中设宴款待,推为上座,朱亥一直欣然受之,而且还不表示感谢。信陵君觉得十分奇怪。
公元前257年,秦昭王派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派信使来魏国求援,魏国便派晋鄙统率十万大军前往救援。
秦王知道消息后,开始威胁魏王。魏王害怕了,急命走到中途的晋鄙停止前进。
信陵君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几次促请魏王坚持出兵救赵,魏王就是按兵不动。
信陵君不愿坐以待毙,就自己筹集车马,准备假传魏王命令接管兵权,并希望朱亥同行。
朱亥回答说:“我原本只是市井的一介屠夫,公子屈身相待,引为上宾,令人感动。之所以一直没有表示感谢,是因为一般小礼无以报答知遇大恩。现在公子有急,这正是我为您效命的机会。”
于是,随信陵君共赴军营。晋鄙拒不交出兵权,朱亥拿出袖中所藏的铁锥,将其击杀。
由此,信陵君顺利夺取了兵权,随即挥师北上,向秦军发起进攻,邯郸之围遂解。
后来,信陵君派遣朱亥出使秦国,秦王不让朱亥返回,要求他为秦国效力,高官厚碌,应有尽有。
朱亥不同意。秦王无法,只好将朱亥囚禁起来。
朱亥见回去无望,就用头撞柱子,柱断而不死,于是用手扼喉,喉断而死(一说晚年隐居朱仙镇)。
李白也曾作诗《侠客行》歌咏朱亥:“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对于魏国朱氏的渊源和朱苍、朱亥的后代情况,史书未作说明。
后世部分朱姓族谱说朱苍、朱亥是邾国曹姓朱氏的分支,近来也有学者将魏国朱氏列为战国时期曹姓朱氏三大分支之一。
其实,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姓氏史上的一个大变动时期,同一姓氏的不同群体往往兴起于多个地区,彼此之间未必一定有关系,朱姓也不例外。
后世部分朱姓谱牒之所以将魏国朱氏列入曹姓朱氏范围,主要是因为秦汉以后曹姓朱氏发展成为朱姓主体的情况。
在无可靠的史料证据情况下,将魏国朱氏视为与曹姓朱氏同时兴起的另一个群体,或许还更为接近历史的真实情况。
赵国朱氏
战国时期的赵国,也是从晋国分立出来的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
其领土主要包括当今河北省西部和南部、山西省北部与中部,以及陕西省东北隅,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中牟(今河南郑州),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
赵国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御,因助周平定徐偃王之乱,封于赵城,其后以赵为氏。
后造父六世孙奄父救周宣王于千亩之战,其子叔带为周朝卿士,因不满周幽王的昏庸,离开周王,侍奉晋文侯。
赵氏落脚晋国后,渐成望族。
公元前453年,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晋烈公十七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与晋侯并列。
至赵武灵王(公元前325年—前299年)始称王,至王迁,于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为秦所灭,前后存续了176年。
据《史记》载,战国后期,楚相国春申君黄歇有个门客叫朱英,赵国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人,曾提醒春申君黄歇有“无妄之灾”。
成语“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就出自朱英与黄歇的故事。
朱英曾两次向春申君献策,一次被采纳,一次被否决。
第一次,朱英劝春申君将楚国国都由陈(今河南淮阳)迁至远离秦国的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以避秦军锋芒,这样不仅能减轻楚国的防守压力,而且也能减少外界对春申君为相却屡丧国土的指责。其策为春申君所采纳。
相传楚、赵、魏、韩、卫合从以伐秦,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取寿陵。至函谷,秦师出,五国之师皆败走。楚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君用之而弱。其于英不然。先君时,秦善楚,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阨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于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
楚于是去陈,徙寿春,命曰郢。春申君就封于吴,行相事。
第二次在考烈王去世前,春申君向无子的考烈王进献自己已有身孕的妃子之后,朱英告诉春申君:“世间有出人意外的鸿福,也有始料不及的横祸。现在您正处在出人意外的世界里,去侍奉出人意外的君主,怎能得不到出人意外的人呢?”
春申君说:“什么叫出人意外的福呢?”
朱英说:“您当楚国相国已经二十多年了,虽然名是楚国的相国,实际上是楚国的国王。
五个儿子都当上了诸侯的辅相。现在君王病得很重,早晚是会死的,一旦大王彻底病倒了,您就得做少主的相国,太子又很弱小,你就得代少主掌管国政,就像伊尹和周公那样,等少主长大再让他亲政,要不然,您就可以南面称王,掌握楚国。这就是所谓出人意外的福。”
春申君问:“那什么叫出人意外的祸呢?”
朱英说:“李园不是治理国家的相国,而是君王的大舅子。他既然不是领兵大将,却在暗中豢养刺客,这事已经很久了。楚王死后,李园必定入宫,据本奏议,假传君王命令杀死阁下灭口,这就是所谓意想不到的祸。”
春申君说:“什么叫意想不到的人呢?”
朱英说:“阁下先任命臣为郎中卫士官,君王死后,李园一定先入宫,请让臣替您以利剑刺入他的胸膛把他杀死,这就是所谓意想不到的人。”
春申君说:“先生先别提这事,李园为人诚恳老实,我又和他很要好,怎么能用这种毒辣的手段呢?”
朱英一看春申君不肯听他的话,预计大祸将至,于是,赶紧逃往外地隐居起来。
17天后,楚考烈王驾崩,李园果然先入宫中,暗中在棘门内布置刺客。当春申君经过棘门时,李园的刺客从门两边跳出杀死他,然后将他的头割下丢到棘门外,同时又派人杀死春申君的全部家族。
李园妹妹所生的孩子,被立为幽王。
有关朱英的身世及其隐居后的情况,史籍中没有进一步的记载。
由于赵国和魏国都是从晋国分立出来的,或许朱英所在的赵国朱氏与魏国朱氏原本属于同一群体,后来发展为不同的分支。
后世朱姓中有族谱称朱英为曹姓朱氏,也只是一种推测,并无切实的史籍记载。
(信息来源:网络,朱乐尧)
热烈欢迎参加山东省历史学会邾国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