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河朱氏敦叙堂》侧记 · 一种源于我们共同的血脉亲情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1/12/09|浏览量:1324
罗河风光
尊重家族,敬重宗亲,接人待物,应知晓礼节。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家族文化,摄影、诗词、歌赋也应该是当代年轻人在业余时间的标配。过去家境贫寒的比比皆是,但那时候族人和谐团结,朝夕相处,相敬如宾,因为一些大家族都有字辈,有家谱。只要同姓名字中间一个字相同,基本都知道是家里人,这也得感恩老祖宗赐给下一辈的幸福密码相同。
罗河风光
但真正能看到,接触家谱的家庭寥寥无几,大部分家庭也不例外。记得上学时,校长就是前不久为高祖大殿上梁挥毫泼墨的朱绍益宗亲。以千年古镇罗昌河分界,因为历代祖宗繁衍不断壮大,他们主要居住于罗昌河东边,我们依然居住河西祖籍地,以及朱家大院区域朱家冲(朱家老院)周围。
罗河风光
那时他和我父亲关系甚密,因为都是家里人,经常会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畅谈今古传奇,感慨人生过往,其中不乏对罗河朱氏敦叙堂大家族历史文化的学习与讨论,满满的自豪感与骄傲情愫。情也融融、意也融融,祥和而亲切。也许是一种灵感,让人记忆犹新,成家后,我遵照父命,在地方乡村工作八年,因为那时工资微薄,09年外出创业,闲暇时喜欢上网,过程中总有一种莫名的引力,于是在2013年的10月20日,第一次在百度留言,希望能找到本家族同字辈的宗亲聊聊天。
朱慎远老先生
事有巧合,不出几天就在网上邂逅一位网名“菖蒲老北斗”的网友。这位网友谦逊文雅,谈吐非凡。通过聊天获悉,老人家已经八十多岁,退休后就自学电脑,五字拼音不会,就单独配置了手写键盘,己经持续二十年,坚持在网络搜寻一切机缘,寻找同宗同族同字辈的亲人,(因那个年代信息闭塞,知识分子下放到农村,在皖南山区),交通不便,日久天长,便和宗亲们失去联系,所以退休后,一直坚持不懈,遵循父辈遗愿,通过各种途径来寻找有着血脉亲情的同宗亲人。于是互联网便成了老人家实现这一夙愿的最佳途径。
交流中得知,老人家的父亲参与过罗河朱氏六修家谱,熟悉字辈,并指正我在网上留言的字辈谐音别字,并且加以字、词译义解读。当时我给他发过去几张罗昌河方面的风景人文照片,其中一张让他老人家震惊,照片是东风朱院竹塘,汉塘全景,他惊讶地说,好似熟悉的场景,梦境中仿佛在周围居住过。老人家名叫朱慎远,五十年代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就职于安徽财经大学,兄弟五人,祖籍合肥市庐江县沙溪镇。地方有名的五子登科家庭,他博古通今,风趣幽默。在家族中的字辈排行,他比我长一辈,幸运的是在网络上能遇到家族这样一位德高望重,德才兼备的资深学者,内心由衷的敬佩,除每天休息时间外,他都会在qq留言,老人家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对思亲情结也与日俱增。
综合朱慎远宗亲以年迈高龄,思乡心切,我左思右想在家乡有一定影响力的宗亲,于是我打电话给桥东村干部,也是家里宗亲,他言语忠恳地说,我们这里朱姓家人很多,遵纪守法,团结友爱,对社会,对家族事业应该是支持的。
于是我说明事由,为完成家族朱慎远宗亲(当年八十六岁高龄)的心愿,在七桥能否找到珍藏朱氏家族老谱的宗亲,他仔细思考后说,在桥东有一定名望的朱远儒宗亲,他对家族比我们知道的多。
随后和朱远儒宗亲交流时,他说在此之前,也有这种灵感,身为朱氏一员,准备退休后做点有益于家族的事业,每逢节假日,经常到七桥有些宗亲家,翻看朱氏家族珍藏数量不多的家谱。
珍贵的朱氏宗谱【感谢长生宗亲】
2015年10月6日由朱远儒宗亲带队,朱长师、朱曾生、朱长江等四位宗亲连续多次到七桥朱长生宗亲家,说明用意,朱长生宗亲视家谱为传家宝,几番承诺交流,才将宣统老谱请回。
由此翻开罗河朱氏敦叙堂时隔一百多年修谱建祠的一页,随即就有九位宗亲,每位拿二仟元开班费,家族宗亲欣闻修谱、建祠,九十多岁老年宗亲踊跃参加会议,八岁孩童拿出自己的压岁红包为修谱建祠捐款,无私奉献,热火朝天的场面,确实让人感动泪涌。
以罗河朱氏敦叙堂部分宗亲为主导捐款出力,无私奉献,在家族中汇聚成一股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为修谱建祠积极奉献的热潮。一座由家族全体宗亲共同筹资,规模宏大的罗河朱氏敦叙堂文化大院(朱氏祠堂)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一套凝聚家族一万多宗亲心血的《罗河朱氏敦叙堂七修家谱》在修谱过程出现的美中不足,为尊重全体宗亲们的诸多关切,新的族谱编修委员会应运而生, 通过全体宗亲的共同关心与支持,相信一部真正体现罗河朱氏敦叙堂家族六百多年悠久历史文化、包括现代族人朝气蓬勃与美好未来的皇皇巨著,必将会诞生在新时代,诞生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繁华盛世!
(原创 安徽朱氏公号运营 安徽朱氏 2021-12-09)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