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肖像考略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19/11/05|浏览量:2152

朱熹肖像考略

朱氏一家亲 




1974年4月7日,建瓯一中高一(8)班师生进行社会调查时,在建瓯下豪栋街朱熹后裔朱枫(名楮卿,小名朱墨仔)家后门坪猪栏的乱砖堆发现朱熹“对镜写真“石刻板,当即将它抬到学校。
朱枫是建安朱氏塾系六世二房朱煟的第二十代裔孙。查《建瓯紫阳朱氏宗谱》,朱熹生三子:塾、埜、在,朱塾是长房;塾生鉴,鉴生二子:浚、川,浚是嫡长房;浚生二子:林、彬,林是嫡长房;林生五子:炣、煟、烇、煃、耿,炣是嫡长房,煟是二房……朱枫是二房朱煟的第二十代裔孙。从明景泰六年(1455年)钦定朱熹九世孙朱梴任翰林院五经博士起,按成例,只有嫡长孙才能承袭“博士”,其他房次无权承袭。塾系传到朱枫时,已是第二十五世,当时世袭博士的是嫡长二十五世孙朱凤梧、朱朝梧兄弟。到民国时博士改称奉祀官,先后由26世孙朱点元,27世孙朱秉珪承接。此时的朱枫辈份最高,担任族总管(即族长),族中轮醮田、宗谱及重要文物(如朱熹自画像)都在他家保管。1974年正在文革“破四旧”之后,“批林批孔”当然要“批朱熹”,朱熹的自画像石板当在“四旧”之列,把它放到后门坪猪栏的乱砖堆中,当在情理之中。

该石板高93厘米、宽50厘米、厚3.5厘米,系用黑色页石刻成,表面十分平滑,字迹图象清晰。石板上端刻有朱熹亲笔行书题词:“从容乎礼法之场,沉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也。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遗矩,帷闇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题词之后注明:“绍熙元年(1190年)孟春良日,熹对镜写真,题以自警”。注文之后有两颗图章,上一颗是“熹印”,下一颗是“晦翁”,图章两边都刻有花纹。
石板中央有一个大圆圈,中间就是朱熹的对镜自画像,系半身写生图,两手插入袖中,拱至胸前,面部须发及右颊眼耳间的七颗黑痣都清晰可见,栩栩如生。
像之右边写明朱熹六十一岁时,在崇安五夫紫阳书堂对镜写真自题。像的左下方写明系朱熹第十六代孙朱玉所制。


解放前,很多朱熹后裔及一些读书人家,常用朱红色将此像拓印下来,悬挂在厅堂或书房壁上。
这块石板后来交由县文化馆保存。1987年西大街大火,该石板被烧裂了。幸好县闽学会尚有拓印的图像保藏下来,1987年交由县博物馆请本县板画家陈德先生用硬木板照原样刻下来,拓印下来的图像裱成画,市博物馆、市闽学会都有珍藏。


下图是不正确肖像: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