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资料:阴山南麓朱开沟文化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23/04/16|浏览量:480
本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基本都集中于阴山南麓,这些考古学文化可以区分为白泥窑文化——庙子沟文化——阿善文化——永兴店文化——朱开沟文化这一完整的发展序列和独立于此序列之外的石虎山类型和老虎山文化。时段比较接近的白泥窑文化和石虎山类型两者之间所处地域不同,文化面貌也差异较大。
朱开沟文化的分布范围,北起阴山以南,南至窟野河水系,西到鄂尔多斯高原东部,东达洋河流域。房址均为半地穴式,多为单室和双室,偶见三室,单室房址平面早期多呈圆形或圆角方形,晚期多为长方形、方形或者梯形,双室平面多为“吕”字形,前后间有过道相连,居住面多有垫土,甚至经过烧烤,早期多抹有白灰,多有柱洞,居住面上有灶,为地面灶、坑灶或壁灶,长斜坡门道,多向东南或西南。墓葬为竖穴土坑墓、竖穴土坑偏洞室墓和瓮棺葬三种形制,多数墓葬的墓圹规整,多为单人葬,也有部分双人和多人葬,有木制棺椁,瓮棺多以大型陶器套接,埋葬儿童或婴儿,墓内随葬陶器、石器和装饰品,少数有铜器和殉牲。灰坑平面多为圆形和椭圆形,也有方形、圆角方形和不规则形,坑壁分为直筒状、袋状和斜壁,多为平底,也有部分呈锅底状。有窑址,但保存情况较差。居址中陶器以夹砂陶为主,墓葬内陶器以泥质陶为大宗,陶色以灰色为主,纹饰以绳纹为主,陶器多为泥条盘筑法制作,也有一定数量的轮制陶器,三足器的足多为模制,主要陶器组合为鋬手鬲、花边鬲、单把鬲、蛇纹鬲、甗,三足瓮,单耳罐、双耳罐、带钮罐、盉、高领罐、壶形罐、豆和盆等。生产工具为石器、骨角蚌器和铜器。石器主要为磨制,主要器类有石斧、石铲、石凿、石锛、石镰、石锥、石杵、石刀、石臼、石刃、磨石、磨盘、磨棒、研磨器、刮削器、石球、纺轮等,骨角蚌器较少,铜器较少,多为小型工具或兵器。其年代在距今4100—3300年之间。
朱开沟文化与陕晋高原的考古学文化之间都以袋足三足器为主要特征,例如鬲、甗等,三足瓮在这一地区也较为流行。分布于晋西北和陕北的李家崖文化中多发现口沿外侧、颈腹部饰细三角形附加堆纹,类似于朱开沟文化中“蛇纹”的残片,表明这些考古学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来自朱开沟文化的某些文化因素。有蛇纹的陶器在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多次见到,东起燕山南北,西至河西走廊,北达外贝加尔地区都有它的踪迹。田广金认为它出现的年代大约在龙山晚期前后,经过夏至早商,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达到鼎盛。但除了内蒙古中南部,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带有蛇纹装饰的陶器是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墓地出土的一批完整蛇纹罐,这里是一处齐家文化的墓地,最初推测其年代在距今4000年左右,与朱开沟第二期的年代相当。因此,李水城在综合研究了中国北方地带的蛇纹器之后,认为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饰有蛇形纹样的陶器在中国西北至鄂尔多斯一线渐次生成,并迅速在长城沿线蔓延开来。但齐家坪遗址最新测年数据显示为距今3700—3500年,略晚于朱开沟文化第二期,我们依此推测此类器物应最早起源于朱开沟文化并向外传播。此外,朱开沟文化中出土的诸多青铜器也开始显示出与欧亚草原地带诸多的相似因素,从年代上来看,应是起源于本地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向米努辛斯克盆地的传播。
……
(信息来源:阴山南北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及生业形态的交融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1期,作者
冯宝,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讲师)
中华朱氏网
2023年4月16日
(有事找站长,支持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