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起兮云飞扬-西汉时期的朱氏人物介绍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07/12|浏览量:1057
凌烟阁上清风起,留得将军卷世名
秦汉之际,风云激荡,在干戈纷争、王朝相替的历史进程中,先后脱颖而出的众多朱姓将领驰骋疆场,大显身手,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西汉王朝建立后封侯赐爵,朱姓被封赐的有近20人。其中最为突出的有:秦末义军将领朱鸡石,追随汉高祖刘邦的鄢陵侯朱濞、都昌侯朱轸、中邑侯朱通(一作“进”)等。
秦末义军将领朱鸡石。符离(当时属沛郡,今安徽宿州市埇桥区)人,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后,朱鸡石随之起兵包围东海守庆于郯,据《史记·陈涉世家》):“陈王初立时,陵人秦嘉﹑铚人董譄﹑符离人朱鸡石﹑取虑人郑布﹑徐人丁疾等皆特起,将兵围东海守庆于郯。”
朱鸡石投靠项梁后,奉命与余樊君共同进攻屯驻粟地的章邯军,相拒多日,中章邯诱敌之计,为其所败,逃往胡陵。不久被项梁处死。
据《史记·项羽本纪》:“章邯军至栗,项梁使别将朱鸡石、余樊君与战。余樊君死,朱鸡石军败,亡走钥陵。项梁乃引兵入薛,诛鸡石。”
鄢陵侯朱濞。朱濞,汉高祖刘邦家乡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人,有谱牒称,他是战国时期魏国侠士朱亥的后裔。朱濞在秦末以士卒的身份于丰邑参加刘邦的反秦武装,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载:朱濞“以卒从起丰,入汉,以都尉击籍、荼,侯,七百户”。朱濞参加刘邦的反秦武装后,一路征战,由于作者勇猛,很快就从一名普通士兵升迁为重要将领,并以都尉(中高级武官)身份击项籍(即项羽)、臧荼(燕王韩广部将,跟随项羽援救被秦朝章邯包围的赵国。又随项羽入关中),屡建奇功。
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十二月,朱濞受封鄢陵侯,食邑两千七百户,置鄢陵侯国。鄢陵侯国国都在今河南鄢陵县南。《方舆纪要》卷47鄢陵县:“县南有朱濞城,濞,汉初功臣,封鄢陵侯,因筑此城。”
西汉前少帝四年(公元前184年),朱濞逝世,汉庭为其谥号,庄侯。鄢陵侯国由其子朱庆继承,次年为恭侯朱庆元年。汉文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73年),恭侯朱庆薨,因其无子,鄢陵侯国传二世,被废除。
都昌侯朱轸。朱轸,也是汉高祖刘邦家乡沛郡人,在沛县追随刘邦反秦,征战沙场。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朱轸“以舍人前元年从起沛,以骑队率先降翟王,虏(确切地说是“灭”——引者)章邯,功侯”。这里所说的舍人,在古代系亲信、亲近的人或门客、朋友的通称。表明朱轸是以朋友、亲近或熟人的身份参与刘邦在沛的起事,成为刘邦的麾下的。
之后,朱轸作为刘邦的嫡系,跟随刘邦征战四方。并曾以骑兵队率(军中小官)身份,按照刘邦的部署,先是迫降翟王董翳,而后由带领一支偏师辅佐太子刘盈,参与汉军与与章邯在废丘的对峙。
朱轸攻章邯,以水淹废丘城,其众投降,章邯遂自杀。朱轸灭章邯后,作为太子刘盈的护卫,一直留守关中,是高祖所属镇守关中的将领。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三月庚子日,朱轸以功受封都昌侯,是为刚侯率朱轸元年(见《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但是否建都昌侯国,史书并无明确记载。都昌(今山东巨野县昌邑村),《读史方舆纪要》第三十五卷载:“故城在县东北。汉置都昌县,在今昌邑县界。”
西汉前少帝元年(公元前187年),朱轸病逝,汉庭念其功绩,为其谥号,严侯。子朱率继爵,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卒,谥号刚。子朱诎继爵,景帝元年(公元前156年)卒,谥曰夷。子朱偃继爵,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卒,谥曰恭。子朱无强继爵,西汉中元元年(公元前149年)卒。因无子,封国传五世,历53年,被废除。
但有谱蝶称,朱濞、朱轸是兄弟,其家族后裔相继东迁,形成后来的吴郡朱氏。
中邑侯朱通。关于朱通,仅《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中有简略记载:朱通(?—前163),“以执矛从高祖入汉,以中尉破曹咎,用吕相侯,六百户。”朱通以执矛从刘邦起事,后为中尉(负责京师安全的高级军功),破项羽手下大臣曹咎,任吕王相,食邑六百户。
吕后四年(公元前184年)四月丙申日,封中邑侯,建中邑侯国,贞侯朱通元年。汉文帝后元元年(公元前163年),朱通去世,由其子继承,次年(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为侯悼元年。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侯悼有罪,中邑侯国仅传二世,历22年被废除。
朱通家族的其他情况,史书未详。
为官一世穷,清白留人间的士大夫。
孔子闲居,曾参侍。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不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耻节,此之谓七教。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也。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是故,人君先立仁于己,然后大夫忠而士信,民敦俗璞,男悫而女贞”( 悫:诚实、谨慎。《孔子家语•王言解》)。
著名的西汉政论家和思想家贾谊也有言“夫为人臣者,以富乐民为功,以贫苦民为罪。故君以知贤为明,吏以爱民为忠”(《新书·大政上》)。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罢兵戈,以文治国,涌现出不少为“民之表”、“以爱民为忠”的士大夫,其中就包括不少的朱姓才俊。终西汉一代,朱姓中官至郡守、位列九卿三公的高风亮节、清白清正高官即有10余人,名列史册的士大夫则达80多人。其中最为突出的,主要有以学识谋略见长的平原君朱建,富有胆略才识、浩气凌云的刚直之臣朱云,勤于政务、关心民间疾苦的丞相朱博,颇具传奇色彩的历史名人、辞赋家、西汉名臣朱买臣,“惟公正不可干以私”之为官清正、爱民惜民、政声卓著的朱邑,精通《尚书》而出任博士的朱普,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大司马朱诩,以及声名远扬、为时人敬重的游侠朱家,等等。
刚直之臣朱云。云,西汉鲁(今山东一带)人,后迁居平陵(治今陕西咸阳市西北)。汉元帝时(公元前49-前33年在位),初拜为博士,迁杜陵(因陵而设置的县,今陕西长安区东南)令,改槐里县(今陕西兴平市东南)令。朱云生性耿直,不畏权贵,敢于直谏。后因指责丞相韦玄成庸碌保位,石显等人结党营私,要求予以严惩而丢官,被削职为民。但仍关心朝政,忧国忧民。
汉成帝刘骜即位(公元前32年)后,曾为成帝老师的安昌侯张禹胡作非为、生活奢淫,对于外戚王氏,在朝专权跋扈,危及朝廷,从不过问。为此,朱云以原槐里令身份请求皇帝谒见。他当着皇帝和满朝文武慷慨陈词,说:“今有朝臣,上不能辅佐君王以治国,下不能体恤百姓以慰民,徒占位子,白拿俸禄,这样的人很危险。皇上能赐我一宝剑,杀一个嗜好谄媚的奸臣,以儆戒他人。”皇帝问是谁,朱云说:“安昌侯张禹。”成帝大怒,喝令将朱云推出殿外斩首。朱云毫无不畏惧,仍坚持己见。左将军辛庆等部分大臣急忙解官印、缓带叩头于殿下,为朱云求情。于是,成帝赦免了朱云。此事当时就在社会上广为传诵,后世历代人们也多有称赞。
“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霖作诗《咏史》,其中就不乏称颂朱云的诗句:“昔有平陵男,姓朱名阿游。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愿得斩马剑,先断佞臣头。天子玉槛折,将军丹血流。捐生不肯拜,视死其若休。”
之后,朱云退出仕途,致力于收徒讲学,从学者云集,其弟子遍及全国各地,直到70多岁病逝。临终时留下遗言:“死后不要穿老衣,以棺殓服,不用砖砌墓,以土填之,坟不要高,丈五即可。”家人皆依其言。《兴平县志》载,朱云墓在兴平县城北十里处。
清廉、爱民的朱博。博,杜陵(今陕西长安区东南)人,年轻时家境贫穷,入仕为官初任亭长,升功曹,因察举廉洁,补为安陵丞。后到京兆任曹史列掾,出京任督邮书掾(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属吏,相当于现在的纪检官员)等职,因恪尽职守,深得人们称赞。
汉成帝即位(公元前32年)后,朱博先后出任冀州刺史、琅琊太守、左冯翊、大司农、犍为郡太守、山阳太守等职。在地方任职期间,勤于政务、关心民间疾苦,整肃吏风,打击横行乡里、祸害百姓的豪强势力,平反冤案。朱博也因此名声显扬,威震四方。
朱博调任山阳太守后,因病而免官。又被征召出任光禄大夫,升任廷尉,职责是掌管解决疑难之事,主持平议天下的狱讼。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朱博升任后将军,后因好友案牵连而免官。
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四月哀帝即位,朱博升任京兆尹,数月后破格升任大司空,位居“三公”之列,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四月,为挽救已陷入重重危机的西汉王朝,朱博受命出任丞相一职,爵封阳乡侯,食邑二千户。遭弹劾后深知朝中权力之争的残酷性而厌世,遂自杀而亡,封邑被收回。
朱博性格刚直,为官一生,节俭清廉,勤于政务,敢作敢为,治理郡县,整肃吏风,关心民间疾苦,入朝执政,尽心尽职,勇于担当,可谓是难得的好官。
历史名人朱买臣。朱买臣(公元前182—前115年),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市吴县)藏书乡人。据《汉书·朱买臣传》:“朱买臣,字翁子,吴人也。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为食,担束薪行且诵书。”《三字经》中“如负薪”典故,说的就是朱买臣少年家贫,很想读书,但上不起学,于是,他一面砍柴、一面读书;在山上砍柴时,他抽空在树林里面读书,挑柴途中,就把书挂在柴担读的感人故事。终熟《春秋》《楚辞》等众多典籍。
汉武帝即位(公元前141年)后,朱买臣初为会稽郡的一名差役。后被汉武帝召见。朱买臣在皇帝面前说《春秋》、言《楚辞》,汉武帝听后,大悦,封朱买臣为中大夫、文学侍臣。再后来出任会稽郡太守,累迁主爵都尉(汉代官名)、丞相府长史,位列九卿,名噪一时。
朱买臣出任中大夫、文学侍臣时,常与司马相如、枚皋等人一起研究辞赋,将汉赋文学推到历史顶峰。《汉书·朱买臣传》因此称:“而吴有严助、朱买臣,贵显汉朝,文辞并发,故世传《楚辞》”。可惜的是朱买臣传世的《辞赋》三篇,已佚。
朱买臣不只是中国历史名人,更是朱姓源流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据《朱氏家谱源流》和己亥年朱清莙主编的《朱氏家谱》等谱牒的记载,朱买臣之子山拊于西汉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徙居永城。这就意味着汉唐时曾显赫达数百年之久的永城朱氏族人中,有些就或是朱买臣的血缘后代。
永城朱氏后因东汉大司马新息侯朱浮(公元前6年—公元66年)的出现而声名鹊起。有谱牒称,朱浮乃朱买臣后人。从朱买臣到朱浮历4代,计121年,平均30岁/代。
朱浮之后,永城朱氏历经汉司隶校尉朱禹、北周时朱建、隋朝朱昌宁,至唐代朱仁轨、朱敬则时达到高潮,成为永城历史上仕宦不断,跨度时间最长,代表人物最多,官职最高,影响最大,名声最佳的名门望族。后来的宋代朱熹家族及明代皇族朱元璋一系等,也都是朱买臣的后裔。
政声卓著的朱邑。朱邑,字仲卿,汉代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朱邑年轻时担任舒城县桐乡(今安徽桐城)的啬夫,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徭役事务。虽只是一个年俸百石的“头目”,但他博学多闻,勤政爱民,以仁义之心广施于民,秉公办事,廉洁公正,不贪钱财,待人宽容,做事本着对人慈爱和有利的原则,从不粗暴无礼地对待别人,深得桐人的爱戴和敬重。《汉书·循吏传》称他“廉平不苛,以爱利为行,未尝笞辱人,存问耆老、孤寡,遇之有恩,所部吏民爱敬焉”。
朱邑因在桐乡“惟公正不可干以私”,政声卓著,不久即升任太守卒史(官署中的属吏)。在此位上,朱邑兢兢业业协助太守发展生产,处理日常事务,显示出卓越的才干。汉昭帝时(公元前86—前74年在位),朱邑因贤能优秀被推举为大司农丞。汉宣帝时(公元前73—前49年在位),升任北海太守。汉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朱邑因治理地方政绩和个人品行排名第一,而调入朝中担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年俸二千石,秩品位列九卿,成为朝廷重臣。但他仍然躬处节俭,淳朴厚道,将朝廷给予自己的俸禄悉数给了他的族人和穷苦邻里,而自己却身无长物,家无余财。大臣们都敬重他。
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秋天,朱邑去世。汉宣帝刘询因朱邑是位奉职守法的官吏,对他的突然离世感到怜惜,于是下诏称赞大司农朱邑,廉洁守节,缩减自己的饭食以示节义,在外面没有有钱有势的朋友,自己也不接受别人送的礼物,称得上是贤人君子。现在遭到这样的凶灾,朕甚闵之,特赐予其子黄金一百斤,用以祭祀其父(“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亡强外之交,束脩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闵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以奉其祭祀”)。
朱邑在病重弥留之际,曾嘱咐他的儿子:“我原本是桐乡的一名小吏,蒙朝廷恩遇,让我做了大司农,但桐乡的百姓爱戴我。我身后可在桐之山水之间卜一地葬我。后代子孙供奉我,也不如桐乡的百姓。”朱邑去世后,其子依照朱邑的临终遗愿,将他安葬在桐乡城西(今安徽桐城县城西南9公里处,范岗镇朱公村),当地百姓醵金为他建立了墓、祠,每遇民间祀日,前来凭吊、祭奠的官民络绎不绝,敬仰这位心怀民众的先贤。
自西汉末至明初的一千三百多年间,朱邑墓、祠经历了风雨的侵蚀和战火的摧毁,屡修屡毁,又屡废屡兴。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朱邑墓重修,,墓碑由大书法家李邕书丹。李邕与朱邑相隔近八百年,两人都曾任过北海太守,为朱邑题碑,是对这位前任太守的缅怀与崇重。
到明洪武初,朱邑墓已是土堙草长,而朱邑祠早已坍隳于战火。明洪武九年,桐城县在朱邑墓旁建“朱大司农祠”,工程完毕后,时任安庆府桐城主簿宜春人夏仲寅作《朱大司农祠记》,以纪念这位爱民惜民的先贤。
唐碑早毁,明祠也圯,朱公祠屡修屡毁,遗迹不存,朱邑墓也荒颓于荒芜的草丛中。后世继立碑,碑文曰:“汉大司农朱邑之墓”,且楷书阴刻横额与楹联于碑面,横额为“循良事业”四字,楹联曰:“云横墓首山生色,露滴碑旁草亦春”,但也不幸遭毁。1988年,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朱邑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底,桐城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朱邑墓。重修后的朱邑墓为“覆斗”形式,基高2.05米,顶部边长9米,底部边长11米,高宽方正,超过历次修缮规模。
朱邑墓背依霭霭青山,面瞰万顷平畴,于田垄之上巍然崛起。古往今来,到此凭吊的人无不肃然起敬。明永乐年间国子监祭酒胡俨《五律·谒朱司农墓》:“古县青山里,孤坟碧草中。曾闻有遗爱,犹说是司农。抚宇怀前哲,咨询得老翁。撷芳荐苹藻,举酒酹东风。”《七绝·题大司农朱公祠》:“古木森森覆墓亭,大农祠在古桐城。后来为政应千辈,能使斯民独有情。”明末桐城诗人方文《朱司农墓》:“汉朝陵墓有谁存?丞相通侯不足论。底事啬夫茔尚在,年年父老荐鸡豚。”均表达了后人对这位循吏朱邑的敬爱之情。
(信息来源;朱乐尧)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7月12日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济南炎黄朱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