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遍居,明清朱姓的迁徙与分布(三)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11/05|浏览量:678
九州遍居,明清朱姓的迁徙与分布
由盛而衰而盛和向各地的强力扩散
朱姓族群发展进入明清时期,由于朱明王朝的兴起和灭亡,朱姓族群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而盛的变化过程。总体看,明清时期朱姓族群发展呈全面兴盛的态势,不仅朱姓的人口数量快速增加,而且分布的区域也迅速地扩散到全国各地。
明清时期是朱姓移民史上的又一次高潮。此次迁徙与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唐朝安史之乱,宋末靖康之难所引起的人口大迁徙有着不尽相同的特点与方向。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朱姓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迁徙。这个时期的朱姓迁徙,仍呈自华北向东南迁徙的态势。因五胡乱华,中原战乱不停,一方面是中原地区的汉族朱氏在“永嘉之乱”后大规模向东南地区移民;而原来居住于江南的朱氏,则由江苏原居地继续向周围地区发展。另一方面是原居在中国北方地区的胡人少数民族渴浊浑氏开始进入中原地区,改姓朱氏,加入中华朱氏行列。
五代宋元时期是朱姓历史上的又一次较频繁和规模宏大的迁徙。由于五代时中原战乱和宋朝金兵入侵,使得中原地区的朱氏再一次大规模地向南方移民,迁移的目的地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江浙地区,其次是广大江南地区。而原居江浙一带的朱氏,又向闽粤、岭南一带迁徙。这个时期较重要的朱氏移民有朱熹家族由安徽歙县黄墩、经江西婺源向福建建阳一带的移民。
明清时期的朱姓族群迁徙更是频繁、复杂,迁徙的方向也由原来的自北向南纵向迁移,改为自中国内陆向四周辐射和各地交叉式的迁移。期间,一个甚为特别的现象就是明王朝时凤阳朱氏由凤阳经南京、北京向全国各地的大迁徙。朱明王朝建立后,大封明皇族凤阳朱氏子弟到全国各地为王,这支享有各种特权的朱氏皇族因此得到迅速发展,到明末时已发展到数十万人口,遍布全国各地。
母亲河宁夏段景观。“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
另外,就是明王朝政府实行“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政策,大批的朱姓族人参与了这一移民运动,因而形成了朱姓历史上的一次自东向西的横向移民。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大批江浙地区和江西地区的朱姓族人迁到湖南、湖北、广东地区,而许多原居湖南、湖北、广东地区的朱姓族人又向四川地区迁移。这一移民运动一直持续到清朝。
与此同时,朱姓族人的迁徙还有这样几个大的趋势:一是一部分山西朱氏在明王朝初年(公元1368年)奉政府之命从山西大槐树下出发,移民到山东地区;一是一部分江苏、江西和内陆朱姓族人奉命自内陆随军人徙居西南的云贵地区。
明王朝灭亡后,作为国姓的朱姓族人特别是明王室成员为逃避迫害,再一次大规模地迁徙。这一次迁徙也是向四方辐射,但与明初向各大小城市的迁移不同,朱姓族人的这次迁徙是由城市向偏远山区、由内陆向边远地区、由大陆向海外地区迁徙。
自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开始,整个朱姓族群都随着凤阳朱氏的衰落而进入了一个萧条和滞缓的时代。可以说,有清一代,是朱氏历史发展中的低潮阶段。当此之时,朱氏过去的辉煌一去不复再现,既没形成汉晋军武巨族,也没有出现过朱熹式的伟大文化名人,更没有产生像明朝帝王那样的至尊家族。这时的朱氏,基本上处于一种压抑的衰微不振状态。然而,就是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仍有许多优秀的朱姓子孙,他们不求在政治、军事上发展,却将全部的智慧和精力投身于学问和文化的研究与创作之中,并作出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就。
当年满清王朝在对汉族实行高压政策的同时,为转移士人们的视线,消磨人们的斗志,又悄然掀起一股埋头故纸考证的朴学之风。而这一政策的始作俑者,恰恰就是一位朱氏家族成员顺天大兴人(今北京大兴)朱筠。
朱筠(公元1729~1781年),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学者称为笥河先生。乾隆十九年进士,历任侍读学士、顺天乡试同考官,曾督安徽、福建学政,学问渊博。是他,首先上书向大清朝廷建议,从《永乐大典》中搜辑古佚之书、纂修《四库全书》。其建议被朝廷采纳。后坐事降编修,充《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与修《日下旧闻考》。朱筠还鼓励、培养一大批当时的士大夫进行辑佚和考据工作。在他的首倡和率领下,随着就有《四库全书》编纂工作的开展,进而形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乾嘉朴学考据之风。而乾、嘉以来著名的朴学家洪亮吉、孙星衍、江藩等都是他的弟子。所以,尽管朱筠本人著述不多,有《笥河集》存世,但却被史学家们公推为“乾嘉朴学的开学元勋”、“乾嘉朴学家的领袖”。
关于明清时期朱姓族群的迁徙与分布概况,笔者依据所收集的相关正史、方志、谱牒、网络文章等资料,整理后,分区域加以概括性的简单介绍。
聚居中原的北方朱姓族群
我们这里所说的北方包括今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北京和天津市、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安徽与江苏北部地区,以及陕西、甘肃、青海三省宁夏、新疆自治区。明清时期,北方地区的朱姓族群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带,也就是今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和安徽与江苏北部等地,东北和西北地区虽也有分布,但相对较少。
河南地区 今河南地区自秦汉以来,一直是北方朱姓的主要活动区域之一。到明清时期,境内大多数府县均有朱姓族群分布,但分属不同的支系,主要有洛孟朱氏、安阳南成朱氏、上蔡朱氏、固始朱氏、夏邑朱氏、襄城朱氏、开封朱氏、沙河朱氏、开州(今濮阳)朱氏、清丰朱氏等。
河北地区 今河北地区明清时期较为活跃的朱姓族群有抚宁朱氏、顺德(今邢台)南和朱氏、青县朱氏、鹿城(今束鹿)等。
北京地区 今北京地区曾是唐代昌平朱氏的兴起地,之后又有不少的外地朱姓人陆续迁入,到明代即已成为北方朱姓较为密集的地区。除明王朝的朱姓皇族群体外,明前期画家朱沆、明中期都指挥使朱骥、明后期刑部郎中朱之冯等均来自该地区的朱姓族群。进入清代,又有大兴朱氏的兴起。大兴朱氏原籍浙江萧山七都朱村桥,始迁祖于清初迁居大兴后,后裔繁盛,涌现出了许多的高官先宦、知名学人。
山东地区 今山东地区是先秦朱氏的主要发源地,但邾国灭亡后,其后裔大量外迁,留居故地的数量有限。但秦汉以来,陆续又有朱姓族群从外地迁移回来或移居过来。到明清时期,山东地区仍是朱姓族群在北方的主要聚居区域之一,分布于聊城、济宁、曹州(今菏泽)、历城、茌平、莱芜、肥城、高唐、济南、潍县、单县、临沂、临沭、兖州、德州、青州、平阴、益都、沂县等府县。
安徽和江苏北部 今安徽和江苏北部地区汉魏时期曾是沛国朱氏的活动中心。明清时期,这一地区仍是北方朱姓族群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带。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推朱明王室所出的凤阳朱氏。其他如淮阴、桃源、高邮、徐州、和州、无为、泗阳、宿县、寿县、盱眙等地,也居住着不少朱姓家族和群体,其中包括朱熹长子朱塾的后裔(淮阴古寨朱氏),西汉关中平陵朱氏始祖朱云的后裔(泗阳、桃源朱氏)。
冬季里田园风光。东北农村的雪景是不是格外的漂亮?生活在岭南的你见过此景吗?
山西地区 今山西地区早在秦汉时期就已有朱姓族群在活动,明清时期主要分布于太原、平阳(今临汾)、大同、潞州(治今长治)、汾阳、禽昌(今襄陵)、平定、闻喜等地,以明太祖朱元璋子孙的后裔为主。
西北地区 西汉时就有以关中朱氏为代表的朱姓族群兴盛一时。明清时期进而扩展至今甘肃、宁夏、青海部分地区。其中今陕西境内以地处关中的西安、凤翔和北部的一些府县分布较多,大多数是秦汉以后从外地陆续迁入的朱姓族群,真正的原关中朱氏后裔并不多。今甘肃境内的朱姓族群主要分别于岷州(治今岷县)、平凉、兰州、河州(治今临夏)、临、庄浪等地,以明太祖朱元璋子孙的后裔居多。今宁夏境内的朱姓族群朱分别于宁夏府(治今银川)等地,多为明太祖朱元璋子孙后裔。
东北地区 东北是明清时期北方朱姓族群数量较少的一个地区,主要见于今辽宁境内的辽东义州(治今义县)、奉天(今沈阳)、广宁(治今北镇等地。明太祖朱元璋第15子卫王朱植一度在广宁建立藩国,但不到10年即改迁于江陵(今湖北荆州),估计留居广宁的后裔也不会有多少。
风采纷呈的东南朱姓族群
这里所说的东南地区包括今安徽与江苏中南部地区、上海市、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及台湾。东南地区是明清时期朱姓族群分布最为密集、支派最是繁多的区域,特别是今安徽与江苏南部、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几乎每个府县都有一定数量的朱姓族群。
江苏中南部(包括今上海)地区 这一地区曾是著名的吴郡朱氏的兴起地。明清时期分布着众多的朱姓群体。较为著名的主要有南京朱氏、扬州朱氏、镇江朱氏、常州朱氏、无锡朱氏、苏州朱氏、上海朱氏、通州(今南通)朱氏等。
南京朱氏,分有3个支派,即:朱明王室的部分后裔分支、朱熹后裔分支和清雍正年间由仁和县塘栖镇(今浙江德清属地)朱氏迁入的金陵朱氏。
扬州朱氏,包括8个具体支派,即:朱熹6世孙朱善由苏州经镇江迁居扬州东乡后形成的江都朱氏;由江都朱氏分衍而成的邗东朱氏;朱瓌20世孙朱道兴始迁居扬州东乡,其后裔形成婺源朱氏分支;北宋名臣朱光庭后裔分支;朱熹次子朱埜5世孙朱炜于南宋末偕伯叔昆季自湖州迁居镇江城东儒里,其后人迁居扬州嘶马镇,再移居泰兴万家夏村形成的泰兴万家夏村朱氏;由淮西朱氏迁居而来的泰兴朱家巷朱氏;由严姓人逃避军役改姓而成的靖江严朱氏;朱熹季子朱在3世孙朱清自婺源苏州,其后人自苏州迁出,后散布于泰兴及其邻近府县的兴化朱氏。
镇江朱氏,有6个支派,即:朱熹长子朱塾13世孙朱完于明代迁居丹阳形成的丹阳榨溪朱氏;朱熹后裔朱清二于明末由婺源迁居丹徒形成的丹徒凌塘朱氏;朱熹6世孙朱显三于南宋末由镇江束圩里大庄迁居府南义村,后裔繁衍儿成的镇江义村朱氏;朱熹次子朱埜7世孙朱寿一于元后期迁居丹徒围里(后改称朱家围)形成的丹徒围里朱氏;朱明二于元代迁居句容县洁门后形成的句容朱氏;元末由归安县(今浙江属地)竹墩朱氏迁入形成的丹阳伍戌朱氏。
常州朱氏,包括5个支派,即:朱熹裔孙朱思诚任武进县教谕,寓居常州城,后其5世孙朱经定居常州城西郊,遂成常州西郊朱氏;与西郊朱氏同祖,由朱思诚裔孙朱鹤立定居常州城东门太平寺前而形成的常州东门朱氏;朱熹次子朱埜后裔丹徒围里朱氏的武进分支武进朱家村、朱家埭朱氏;安徽歙县潭渡朱氏常州分支;朱熹之父朱松12世孙朱元运由镇江迁居武进樟村而形成的武进樟村朱氏。
无锡朱氏,由8个支派组成,即:朱熹8世孙朱泰武于明初由福建迁居常州武进县,其后人又由武进迁居无锡朱家岸、双河而形成的朱熹后裔无锡分支;朱得瑞于明代由杭州迁居宜兴而形成的宜兴宜荆朱氏;朱熹后裔朱枋于元末由徽州迁居无锡梅里宋村而形成的无锡宋村朱氏;朱熹族弟朱煦于南宋中期自建阳迁居宜兴县城北门后繁衍而成的宜兴皇甫朱氏;宋人朱钰于两宋之际南迁,寓居镇江,其孙由镇江迁居无锡全旺里而形成的无锡全旺里朱氏;朱富于明末由常州迁居无锡石塘湾朱巷里繁衍而形成的无锡石塘湾朱氏;先祖本居苏州,后因赴鄞县(今浙江宁波属地)为官,遂迁邻近嵊县(今浙江嵊州市)居住的朱濨,其孙由迁回苏州,其后人于元后期再迁无锡新安陆庄桥南而形成的无锡新安朱氏;渊源情况不详是江阴澄江朱氏。
苏州南浔古镇
苏州朱氏,共有5个支派,即:于唐宋之际居住在嵊县的朱濨,其孙迁回苏州后,繁衍成苏州城南朱氏(无锡新安朱氏是其分支之一);朱熹17世孙朱肇基于明中期由南浔镇(今浙江湖州市属地)迁居吴江县苏家港后而形成的苏州吴江苏家港朱氏;朱熹长子朱塾4世孙朱彬于元末任江浙儒学提举,卒葬昆山,子孙留居于此,遂成建阳朱氏昆山分支;南宋初由睢阳迁入一度因入赘黄氏而改姓黄,后又复姓朱的沛国朱氏后裔,至明代已甚是兴盛的的昆山河泾朱氏;朱明王室后裔为躲避清兵追杀迁居昆山,并曾一度改姓姚,后复姓朱的朱明王室后裔昆山支派。
上海朱氏,共有9个支派,即:源于朱熹长子朱塾后裔建阳朱氏昆山支的宝山罗店朱氏;明清时官宦迭出、富甲一方的婺源朱氏上海分支;南宋名臣朱胜非后裔松江沈庄朱氏;始祖为朱胜一的华亭朱氏;始祖是朱熹后裔朱玉鸣的嘉定南翔朱氏;始祖为朱庭秀的南汇周浦朱氏;始迁祖为朱良佐的南汇鹤沙朱氏;始祖为朱百二的崇明朱氏;迁徙情况不详的金山朱氏。
通州(今江苏南通)三庄朱氏,与丹徒围里朱氏同祖,系朱熹次子朱埜7世孙朱寿一后裔。
安徽南部和江西北部地区 这一地区是婺源朱氏的崛兴地。明清时,其后裔分支已散布于该地区的大部分府县,是该地区的望姓大族。其中:婺源县,有长田、太白、香田、井湾等34个支派,大多为朱瓌及朱瓌之弟朱璋的后裔,包括部分朱熹后裔;休宁县,包括霓湖、慧溪、阳侯、屯溪等15个支派,大多为朱瓌及朱瓌少弟朱瑾后裔;歙县,主要有三平、环溪、罗浮等6个支派,罗浮等支派属朱璋之后,其他多为朱瓌后裔;浮梁县,主要包括石潭、高砂、明溪、朱家营等15个支派,朱家营等支派属朱瑾之后,其他多为朱瓌后裔;乐平县,主要有东坡、高培、官将、库前等9个支派,分属朱瓌、朱瑾之后。
其他还有,德兴县严田、铜川支派,系朱璋之后;泾县张香都、花林都支派,朱瓌6世孙朱纬后裔;南陵县龙潭朱氏,朱熹6世孙朱秋崖后裔;桐城朱氏、无为朱氏、安庆朱氏,朱瓌后裔;旌德凤山朱氏始迁祖为朱荣。
安徽歙南大山里的古村落——昌溪古村。这里拥有悠久的历史,浓厚的乡村文化,保存完好的生态,千年古樟,万年银杏树,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一个你不曾见过的世外桃源。
浙江地区 浙江地区是汉晋南北朝钱塘朱氏、东阳朱氏的勃兴地。明清时期,最为繁盛的是东阳朱氏、婺源朱氏和朱胜非家族后裔三大系统的朱姓群体。
东阳朱氏 自东晋时始祖朱汎33世孙朱禄,有4子18孙,逐渐发展成为众多的支派,主要是义乌蒲墟派、薛溪派、梅陇派,剡溪派,永康华溪派,东阳梅画派、沧浪派、莪溪派、玉溪派、朱祥派,金华潭溪派,上朱梅溪派、大溪派,东朱前宅派、龙溪派、丹溪派、棱塘派等。清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东阳朱氏个支派在蒲里祖居共建大宗祠。
婺源朱氏分支入迁浙江地区,始于两宋之际,南宋中后期起,又有朱熹后裔大量迁入,明清时已分布于许多府县。主要有:
海宁朱氏 包括4支,即以朱瓌曾孙朱惟甫5世孙朱焞为始祖的海昌朱氏,朱熹季子朱在之孙朱湸的后裔小桃源朱氏,朱在孙朱濂后裔花园朱氏,由小桃源朱氏分衍出的鹤墩朱氏。小桃源朱氏是海宁朱氏中的一个大的支派,由其分衍出的支派,除前述鹤墩朱氏外,还有异地的嘉兴朱氏、秀水朱氏、皂林朱氏、崇德朱氏、南朱桥朱氏、状元朱氏、解元朱氏等。
杭州朱氏 有2支,均为朱熹季子朱在的后裔。分别为朱在8世孙朱朴后裔武林朱氏和以朱在曾孙朱承租10世孙朱仁为始迁祖的半山朱氏。
海盐朱氏 也有2支,一是朱瓌裔孙朱顺后裔东门朱氏,一是以朱熹4世孙朱荣为始迁祖的白苧村朱氏。
平湖朱氏 朱在9世孙朱树业后裔,杭州武林朱氏分支。
桐乡朱氏 朱瓌27世孙朱明仪于清康熙年间自休宁月潭外迁,后裔分布于平湖、河南等地。
湖州朱氏 包括3支,同为朱熹次子朱埜后裔。一是以朱埜6世孙朱琨为始迁祖的湖州荻溪朱氏;一是以朱埜4世孙朱楠为始迁祖的湖州浔溪朱氏;一是以朱埜4世孙朱梓为始迁祖的湖州丰食溪朱氏。
萧山朱家坛朱氏,始迁祖为朱熹7世孙朱寿,元末有江西迁入。
山阴朱氏(山阴,今浙江绍兴属地),分2支,一支以朱熹4世孙朱潜为始祖;一支系朱熹季子朱在7世孙朱锡星、朱锡庚后裔。
诸暨朱氏 朱在9世孙朱树黄后裔,杭州武林朱氏分支。
台州朱氏 朱在9世孙朱树奎后裔,杭州武林朱氏分支。
上虞窦堰朱氏 朱熹长子朱塾5世孙朱子道之后,于明初迁入。
遂昌奕山朱氏 以朱瓌少弟朱瑾10世孙朱怡为始迁祖,明清时已分衍出石妾、坳后、景楼、长潭等15个支派。
衢州朱氏,包括2支,一为朱在7世孙朱锡常后裔,杭州武林朱氏分支;一是朱瓌少弟朱瑾8世孙朱惟和之后,是为甜亭朱氏。
宁波朱氏 朱在8世孙朱涵、朱涛之后,杭州武林朱氏分支。
永康南园朱氏 朱在8世孙朱朴之后,杭州武林朱氏分支。
金华古方南溪朱氏 朱在8世孙朱朴之后,元末由永康南园朱氏分衍迁入。
龙游上房朱氏 始迁祖朱希雅,明代由金华古方南溪朱氏分衍迁入。
丽水锦溪朱氏 始迁祖朱连,朱瓌裔孙。
镇海虹桥朱氏 朱熹4世孙朱濬之后,始迁祖为朱濬孙朱启迪。
温州朱氏 据《乐安珍水堂朱氏宗谱》和《朱氏三川连环谱》等谱蝶记载的推断,这支朱氏群体可能是义阳朱氏后裔分支、唐末五代和南宋初南迁的部分朱氏后裔、婺源朱氏部分后裔相互联宗而逐渐形成,并将各自的先祖列入统一世系之中的一个支派。明清时,这支朱氏极为繁盛,散布于温州永嘉、乐清、平阳和台州仙居等县。
再说朱胜非家族后裔。原籍蔡州(治今河南汝南)的朱胜非家族南迁,始于南宋初,至明清时,后裔昌达,支派众多,除前述上海朱氏中的松江沈庄朱氏和华亭朱氏外,在今浙江地区还有临海金鳌山朱氏、余姚兰佩朱氏、嵊县朱氏、绍兴朱氏等。
浙江温州泰顺县南浦溪景区。一个有着独特自然风光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地方。始建于明代的碇步桥,历经风雨,仍坚固如初。深秋季节,你可以在浙江最美的碇步桥漫步。欣赏山水之间的晒秋景色,感受深秋的美好时光。
除上述三大系统的朱姓族群外,今浙江地区明清时期分布的其他众多支派的朱姓群体,仅笔者收集到的就有30多支。具体为:义乌朱氏,包括义乌清溪朱氏、义乌泮塘朱氏义、乌西门朱氏等3大支派,其中泮塘朱氏为宋代学者、著名词人朱敦儒之后;由始迁祖朱照于北宋初自吴兴迁入的浦江西皋朱氏;由始迁祖朱芳于元初自句容朱家港迁义乌泮塘,再迁浦江二十都潼塘的浦江潼塘朱氏;由始迁祖朱黼于南宋后期自括苍库川迁入的武义白革朱氏;由始迁祖朱大受于元末由衢州马站迁入的江山嵩高里朱氏;缙云朱氏,包括缙云新建朱氏、缙云前川朱氏2大支派;宁波四明朱氏,始迁祖朱夔于南宋初由苏州迁明州(今宁波)张家渚,到明清时已发展为诸多支派;鄞县朱氏,包括鄞县大河头朱氏、鄞县海月塘朱氏、鄞县燕冀堂朱氏、鄞县甲川朱氏等4大支,其中甲川朱氏有分衍为10个小的支派;余姚双汇朱氏,沛国朱氏之后,先世由山东琅琊(今属山东)迁鄞县,后人于北宋中期再迁余姚双汇乡冠佩里,南宋后分衍为冠佩里、龙山前、龙山后3大支派;镇海朱氏,包括镇海东管朱氏、镇海张鉴碶朱氏2支;分水朱氏,始迁祖朱昂于元明之际由富春迁分水县十管朱村;建德朱氏,有东源、田西2派;平湖武原朱氏,先世由河南迁盐官(今属海宁),始迁祖朱贤再迁平湖武原乡;吴兴菱塘朱氏,始迁祖朱永嘉于明初迁入;德兴塘栖朱氏,本姓宋,南宋初南迁,初寓居杭州城,后辗转塘栖丰田圩定居;萧山瓜沥朱氏,始迁祖自本县翔凤村迁入,后裔衍分成大埠头、沙墩、邬里3派;山阴朱氏,包括山阴黄山朱氏、山阴南成朱氏,其中山阴黄山朱氏系自称西汉平陵朱氏朱云之后;诸暨朱氏,包括诸暨朱村朱氏、诸暨三都朱氏、诸暨紫岩朱氏、诸暨花山朱氏4大支派;上虞虞东朱氏,自成沛国朱氏后裔,世居青州,南宋初南迁,定居上虞县始宁乡朱巷;临海观桥朱氏,始祖为朱巽,系沛国朱氏之后,世居天长(今属安徽),朱巽5世孙朱元有侨居台州(治临海),其子朱用中定居州城观桥,后裔繁衍,支派众多,分布于临海龙岫山箬岭、后溪、塍下里朱、大石、谢仚、殿前和黄岩县金桥亭等地。
最后值得特别一提的是,浙江苍南金家山朱氏,始迁祖闵端,明末清初避乱徙居处州碧湖樟树脚,从何地迁来不详。数年后卒,撇下妻子叶氏和未成年的四子。迫于生活,叶氏带着四个孩子南下辗转飘泊至平阳北港仓头,途中收留一流浪儿为义子,视同己出。后又徙蒲门城内西洋角,居数载,不幸遭火灾,再迁至山中一荒无人烟、野兽出没的平地定居下来。因此地常闻锦鸡啼鸣,遂名锦鸡山,后以闽南语谐音,改为金家山。
金家山位于苍南县南部,东临沿浦湾,西靠沙捉湾,北接云亭村,为一滨海山区。叶氏率5个孩子在此定居下来后,金家山朱氏子孙繁衍, 5个孩子孝、悌、忠、信、智五房人丁兴旺,遂成一大家族。
后金家山朱氏族人寻根,曾数度回处州樟树脚,未果。一次,适遇福建寿宁县张广地朱氏派人到处州寻找其族人玠伍的后人。玠伍在崇祯末年离开张广地到处州,其后裔下落始终没能被找到。双方思巧遇之奇,遂将闵端权当玠伍,列在后梁末帝朱友贞后裔张广地朱氏宗支中,权将金家山朱氏列为后梁太祖朱温位下朱友贞幸存后裔中的一支。
福建地区 隋唐以前,这一地区的朱姓族群不多。自唐末五代起,特别是南宋时期。朱姓族群大量迁入并快速繁衍。迨至明清时,朱姓族群已分布于这一地区的大部分府县。期间,朱熹后裔族群最盛,广泛分布于建安(今建瓯)、建阳、尤溪、崇安、邵武、南平、政和、建宁、汀州、兴化、云霄、东山、建宁等地。
建安朱氏,是朱熹后裔族群的三大支派之一,为朱熹长子朱塾之后。南宋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朱塾之子朱鉴自建阳考亭迁建安,定居城南环溪书院前的紫霞洲中和坊,并建立文公祠以祭祀祖父朱熹。此后,子孙繁衍,又衍出虞邑窦堰(今浙江上虞)、衢州、建阳嘉禾里、桐城枞川竹子湖、婺源等不少分支。明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明景帝钦授朱熹9世裔长孙朱梴为世袭翰林院伍经博士,命会建安建博士府,主持文公祀事。世袭博士在明代共传8代,至清代仍十分荣耀,直到近代才被取消。
尤溪是文公朱熹的出生地。后,朱熹季子朱在11世孙朱均自建安迁居于此。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又有建安派朱塾14世孙朱彦权受府县治托,迁尤溪主持祀事,后裔繁盛,后分布于县溪南、城关卓巷、二十五都、后隔、洪宅等地。
建阳考亭是文公朱熹晚年讲学的地方,留居此地的后裔以次子朱埜一系居多,称考亭朱氏。明清时,考亭朱氏十分繁盛,先后有进士、举人10多人。
崇安曾是朱姓生活和学习过的地方,元代末年,朱塾8世孙朱池从建阳篁坑迁崇安星村乡大源居住,后裔为崇安黎新紫阳朱氏。发展到清末,朱姓族群成为崇安三大姓之一。
邵武朱氏,主要是朱在的后裔。奉朱在5世孙朱煃为始迁祖,聚居于邵武县城东关及屯上乡等地。
南平朱氏。主要是朱鉴之后。朱鉴卒后葬南平汾常里焙口八仙,其部分子孙便迁居与此。
政和县朱厝楼朱氏,始祖为朱塾次子朱铸9世孙,明时自建安迁政和县朱厝楼,继而又迁茶林洋山下。
闽西地区是南宋以来朱姓族群大量迁入并快速繁衍的地区之一,以朱熹后裔族群为盛。
建宁、汀州、兴云霄、东山朱氏也系朱塾之后。朱塾之子朱鉴之孙朱林、朱彬于元初迁建宁,朱彬之子朱炜又迁汀州,复迁兴化;朱炜之子朱填携子朱僚隐居镇海(今属浙江);朱僚长子朱国泰迁云霄县鹤坑;朱国泰之子景贤、景明、景德迁同县大洞村;朱景明之孙孟章迁东山双山村,后裔散居县内旧厝村、新厝村、宅里村、顶西村、比东村、西浦村和安徽铜陵、广东饶平等地。
建宁朱氏除上述朱熹5世孙朱鉴之孙朱彬外,还包括始迁祖为朱熹8世孙朱彦明一支,由江西庐陵分迁。
明清时期福建地区,除朱熹后裔8个支派外,其他系统的朱姓族群,仅笔者收集到的,就还有近20个大支,包括惠安树林朱氏、螺阳朱氏、清溪朱氏、琳井朱氏、同安鹤浦朱氏、平和朱氏、海澄朱氏、金浦朱氏、漳浦朱氏、林森朱氏、诏安朱氏、鸿关朱氏、漳州朱氏、莆田朱氏、蒲城朱氏、晋江朱氏、长泰朱氏,以及福建寿宁县张广地朱氏,等等。
福建寿宁县张广地朱氏,据《张广地朱氏族谱》称,后梁末帝朱友贞七世孙朱恒,字仲穆,金陵刺史,迁大司马,从金陵迁福州南台,是朱友贞后裔中入闽的始迁祖。朱恒十三世孙朱少一迁徙张广地立基发脉,裔孙居于此。是为后梁太祖朱温位下朱友贞幸存后裔中的一支。明崇祯末年,朱少一第十四孙玠伍离开张广地前往处州(今浙江丽水),玠伍后裔情况不详。
台湾地区 朱姓族人入台,最早可追溯到隋代。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羽骑尉朱宽即奉隋炀帝之命与何蛮一进入台湾了解情况。第二年又奉命再往台湾,与当地居民建立了联系。成为大陆官员历史上最早涉足台湾地区的先行者。之后,即开始有少量的大陆朱姓族人陆续进入台湾开发并定居。
朱姓族群的大量迁台,则是在明清时期。明朝末年,朱明王朝灭亡,以宁靖王朱术桂为首的大批朱氏皇族成员和一些抗清失败的朱姓志士随郑成功父子渡海来到台湾省。这些人在台湾省居住、生活了下来,到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攻陷台湾省时,他们中的明室皇族后裔虽有部分被强迫迁回大陆,但留在那里的人也应不在少数。这些人定居在今高雄一带。
迨至清初代,更有许多福建、广东、江西、江苏、浙江等地的朱姓族人先后相继迁台,与当地原住民和迁台的大陆其他氏族一起开发和发展台岛经济。如据《中华文化百科全书》记载,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有诏安朱氏族人入垦殖台湾大目抬堡麻产庄;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有大陆朱氏族人与温州郑大谋,合作垦殖竹北二堡宵里祖;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泉州朱馄侯与人合作开垦台北海山堡、北抽坑子庄等处;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有福建朱英水等垦殖竹南一堡公馆庄;又有朱、温二姓组织开拓机构“诸协和”,在桃园地区从事垦拓;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朱芦观与庄民重修台湾省凤山寺;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泉州朱某移居台湾省,初居今基隆市,后徙居彭佳屿。再如福建长泰人朱一贵移居台湾省后,托称明室后裔,于清朝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率众起义抗清,轰动一时,如此等等。清代迁台的朱姓族人,其中来自福建的以诏安、平和、漳浦等地的居多;来自广东的以饶平、大埔、丰顺、长乐、陆丰、海丰、梅县等地的居多。
另据史料和有关朱氏谱牒的记载,至明清时,先后迁台的朱姓族群,仅笔者知悉的即达78支。其中来自广东的33支,来自福建的36支,来自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湖北、北京等地的计9支。
广东方面:来自潮州府的,饶平3支: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朱天寿、朱天海兄弟(祖籍元歌都岭脚社黄沙坑上饶朱历楼)侍母入垦今彰化员林;乾隆初期(公元1736年后),朱廷秀偕侄天玖、天殉、天坑入垦今嘉义民雄,朱世学入垦今彰化永靖;大埔县2支: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朱鸿仪、朱鸿福兄弟(祖籍大埔县桃花村龙狮坪)入垦今台中大雅、丰原,朱来兰、朱来龙兄弟(祖籍大埔县黄兰坑),分别入垦今台中丰原、东势;丰顺县支,乾隆年间,朱秀成(祖籍汤坑乡朱厝坪)入垦今新关西。
来自嘉应州的,长乐(今五华)县支,雍正年间( 1723—1735)朱色相、 朱色顺、朱色显、朱色茂兄弟,入垦今永靖乡独鳖村。
来自惠州府的,海丰县支:乾隆初期,朱良球、朱良成兄弟[祖籍永安县(今紫金县)车田坝洋头庄]入垦今桃园龟山;陆丰县2支:乾隆年间,朱宪华、朱建常、朱朝秀叔侄,先后入垦今新埔;朱职美入垦今桃园杨梅。
长乐陆丰系朱承信派下,祖籍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吉康都北溪乡(今陆河县北溪),迁台者有6支:五世朱云溪五房传下十二世朱克宗,朱瑞旭十三世朱宜文传下人入垦竹关西;朱宜昭孙德文、宜海、宜翼、宜宝、宜道、宜片、宜吉孙朝秀入垦新竹市;朱宜适子建常入垦新埔;朱宜贤、宜康、职美、另有吉康都北溪乡东坑口下窯前朱宜缙之孙德沛迁台入垦彰化县田尾乡陆丰村及海丰岭,保留原来陆丰、海丰之地名;朱宜腾曾孙意华入垦新埔;其隔柱侄子述甫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入垦新竹市。
来自潮州府的,绕平县支,雍正年间,朱玉炉入垦今云林大埤。
来自嘉应州的,梅县支,朱元益派下,乾隆年间,朱海生、敏生、宽生兄弟,入垦今高雄美浓。
据广东省陆河县资料,该县始祖朱仕全,传至十一世后裔孙即陆续渡台,从事垦拓立业。现在分居在台北、桃园、新竹等县市,有裔孙一万余人。
相约阿里山。这里既是全台湾最理想的旅游与避暑胜地,当然更是最适合人们居住的地方。
广东迁台朱氏族群,除上述,还有14支。分别是:广东陆丰朱氏5支:始祖朱光禄支,入台后裔散居桃园等地;始祖朱复济支,入台后裔散居新竹等地;始祖朱德沼支,入台后裔散居新竹等地;迁台始祖朱德律支,后裔散居苗栗、高雄等地;迁台始祖朱华、朱建常支,后裔散居新浦等地。广东永安(紫金)朱氏支,始祖朱昌助,入台后裔散居新竹等地。广东丰顺朱氏支,始祖朱良义,入台后裔散居新竹、新丰等地。广东乾万朱公派支,始祖朱乾万,入台后裔散居新竹等地。广东吉洋朱氏支,始祖朱茂,入台后裔散居屏东等地。广东英德朱氏支,始祖朱伯一,入台后裔散居台东等地。广东大埔朱氏支:始祖朱四十郎,迁台始祖朱时迁、朱来阑、朱龙,后裔散居台中等地。广东饶平朱氏2支:始祖朱四十郎支,入台后裔散居彰化等地;始祖朱益渊,迁台始祖朱子庆、朱子汉支,后裔散居彰化等地。广东南海朱氏支,始祖朱卓亭,入台后裔散居台北、桃园等地。
福建方面:来自漳州府的,诏安县7支:乾隆年间,朱龙观(祖籍二都秀篆乡片牛掘)入垦今台中市西屯区,朱成居(祖籍二都秀篆乡青龙山河子洋曹厝)入垦今大雅,朱应旺入垦今桃园中坜,朱业辉入垦今台北金山;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朱),朱姓族人(佚名)入垦今台南新化;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朱祯祥(祖籍五都下桥头梁浅树脚)入垦今南投竹山,朱应威入垦今宜兰市。平和县8支:明郑时期,朱鼎入垦今屏东牡丹;;乾隆年间,朱海瑞(祖籍南门外)入垦今嘉义县;朱接旺(祖籍西门外上坪社)入垦今台中潭子;朱鸿安(祖籍西门外上坪社)入垦今丰原;朱邦任(祖籍西门外上坪社)入垦今台北市士林区;朱正良(祖籍西门外上坪社)入垦今台北市北投区;嘉庆年间,朱秀椿(祖籍水门巷四房)入垦今竹山;朱元惠、元英、廷瑶、廷玖叔侄,入垦今宜兰市。彰浦县2支:雍正年间,朱孝生(祖籍鲡坑加捧桥乡邦盏)入垦今高雄市前镇区;乾隆年间,朱耸生、怀三兄弟入垦今云林林内。
来自泉州府的,同安县鹤浦朱贤生派下(祖籍高埔乡十四都安仁里梧仔尾保)4支:雍正年间,朱连使入垦云林北港;乾隆初期,朱满荣入垦今彰化鹿港;朱心杙入垦鹿港,;朱心地兄弟入垦今彰化市。南安县朱国泰派下支,乾隆年间,朱延生入垦今新竹香山。惠安县朱国泰派下支乾隆年间,朱照英(祖籍涂岭乡观音亭脚廿四都番云铺)入垦今云林大埠。
福建迁台朱氏族群,除上述,还有15支。分别是:福建平和朱氏7支:始祖朱恭支,入台后裔散居花莲等地;始祖朱廷彬支,入台后裔散居台北等地,始祖朱若美支,入后裔散居台中等地;迁台始祖朱奇美、朱仕坑支,后裔散居台北、台中等地;始祖朱四十郎支,入台后裔散居台中等地;迁台始祖朱拜支,后裔散居台北等地;迁台始祖朱正良支,后裔散居台北等地。福建海澄朱氏始祖朱胜德支,入台后裔散居苗栗、新竹等地。福建金浦朱氏始祖朱正观支,入台后裔散居高雄等地。福建漳浦朱氏迁台始祖朱笑支,后裔散居高雄等地。
福建诏安朱氏2支:始祖朱永和支,入台后裔散居台北等地;迁台始祖朱应成支,后裔散居宜兰等地。福建漳州陈朱氏支,始祖陈云烟,后人改姓朱,入台后裔散居屏东等地。福建惠安朱氏2支:始祖朱妈源支,入台后裔散居台北等地;迁台始祖朱郡、朱创支,后裔散居台北等地。
其他地区的迁台朱氏族群,笔者悉知的分别是:江西吉安朱氏,始祖朱大,入台后裔居云林等地。江苏吴县朱氏,迁台始祖朱秉成,后人散居台中等地。江苏府县朱氏,始祖朱德泰,入台后裔居花莲等地。浙江杭州朱氏,始祖朱起风,入台后裔居高雄等地。浙江台山朱氏,始祖朱启意,入台后裔居台北等地;浙江磐安朱氏,始祖朱福二,入台后裔散居台南等地;安徽歙县朱氏,始祖朱墨庄,入台后裔散居台北等地;来自湖北、北京的各一支朱氏,入台后裔均散居台北等地。
上述先后入台的诸朱姓族群中,据朱氏谱牒的记载,原籍广东陆丰、海丰,福建平和、诏安的朱姓族群多为朱熹之后裔。
民国晚期,伴随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省,又有大批朱氏族人随之迁台,形成朱氏人台的第二个高潮。现任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所在家族就是这时迁台定居的。
朱姓族群迁台历经千多年的发展,至今在台湾省姓氏排序中列32位,远低于大陆朱姓排序第14的位次。是东南地区朱姓族群发展的一个落后地区,这种情况,或与清廷长期压制台湾地区朱姓发展壮大直接相关。
(信息来源:朱乐尧)
世界朱氏网编辑部
2024年11月5日
同一个世界,追求不同的境界,世界朱氏网追求:创新、文明、祥和、拼搏!
(有事找站长,支持世界朱氏网,长按扫码)
寻根问祖,查找家谱,就上朱氏家谱库,联系微信:19819884266。
寻根问祖、编修家谱,传播朱氏文化,品“中华朱氏酒”、“朱府囍酒”。济南炎黄朱氏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9819884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