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未完的朱姓故事(续)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4/12/20|浏览量:698
《诸广山夜话》朱姓故事系列
继往开来,未完的朱姓故事(续)
湖南,皇族、大族朱氏后裔聚居之地 朱姓在湖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原始社会朱氏族人曾在湖南九嶷山一带定居生活,最古老的祁姓朱氏有一支就在湖南。隋唐时,沛国郡在湖南是旺族。目前湖南发现有史可查的朱姓族人的最早任职记载,就是唐时朱仁轨之孙朱守乾任零陵县尉。唐以后,五代十国时,朱姓在湖南的人数不多,到两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朱姓子孙从中原和江浙、福建陆续进入湖南,人丁逐渐兴旺。明清两朝,从江西、广东迁入湖南的更多。现今的湖南朱姓人口2020年为95.2万人,多属婺源朱氏和明宗室后裔,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部地区,其中又以岳阳、平江、善化、宁乡、修县、湘阴、湘乡、常德、浏阳、汝城、醴陵、桂阳、邵阳、武冈、茶陵、临湘等县市居多。
先后迁入湖南的朱姓大族,具体包括:
后梁皇族——砀山朱氏后裔。湖南汝城朱氏,是较早入湘的氏族。属宋州砀山朱氏,帝蓉高辛氏八才子之一,司徒朱虎的后裔,即后梁太祖朱温长兄朱全昱的后代,今已传到35代,人口10余万,分布于湖南南部大部分县、市,比较集中的有汝城、衡阳、衡东、衡南、宜章、湘阴、武冈,还有不少散居全国各地和海外的,而且人才辈出,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朱良才上将(1955年授衔),湖南汝城外沙村人,就是这一支的优秀代表。
北宋皇亲族——婺源朱氏后裔。北宋末、南宋初,南侵的金兵将徽、钦二帝及朱皇后俘到金国,皇后六个哥哥避乱南逃。长兄朱志离开婺源迁湖南,自衡山北迁长沙,为长沙、宁乡等地的朱姓始祖。朱恕随兄朱志同隐居衡山,后裔散布在湘南一带。这一支后裔现在主要分布在长沙、衡山、衡东、衡南、宁乡、湘潭等县市,即湖南湘中、湘南等地,甚至连较偏僻的江华县也有朱皇后二兄朱忠的后代,他们是从长沙经邵阳徙居到江华县的。
长沙县安沙镇棠坡,光禄大夫朱氏老宅(朱世骏)
婺源朱氏后裔在湖南分布极广,除朱皇后兄长系外,其他分支,如湘北比较集中的有“朱半县”之称的慈利县,南宋的朱瑾、朱珪兄弟是其始祖,为婺源朱氏九世祖朱清的后人。常宁万人望族之一的朱氏族群,是朱瓌一脉后裔朱慎徽和其胞弟朱慎远的后代。元朝末年,朱慎徽以桂阳总兵到湖南,其弟同往,兄弟二人落籍桂阳蓝田。所生七子中,有六个儿子的后裔迁到常宁各地开基发脉。
儒家理学文化族——紫阳朱氏后裔。朱熹名下一脉,自南宋至元、明、清四代,或以出仕做官、或以耕贸、或奉圣命移民大多经江西进入湖南。这一支现今人口已有40余万。据一些朱氏族谱的记载,其分支主要有:
朱熹五世孙、朱熹次子朱埜之曾孙朱柱,岑川开山基始祖。其后裔主要分布于湖南中部和北部的一些县市,包括岳阳、平江、临湘、常德、张家界、湘潭、湘乡、韶山、桃源、华容、湘阴、长沙、望城、汨罗等。
朱熹六世孙朱录承支,录承生有4子:斛、胜、璋、隐,于明初迁宝庆(今邵阳)落籍,子孙兴旺发达。后裔多居今邵阳市所属3区、8县、1市。
朱熹五世孙华容朱氏朱槐支,南宋嘉定年间朱槐任职湖州提领。朱槐之子朱炀,于南宋末迁居长沙浏北淳口。朱炀生朱秀,朱秀有五子,五子朱万顷的后代朱训春,于清道光年间从石首迁湖南华容,为华容城南普圣堂开基始祖。该支族为当地旺族,此支后裔今分布岳阳市所属各县(市)及长沙、浏阳等地。
朱熹后裔岳阳大旺厂朱氏朱荣武支。朱埜后裔朱荣武,元末从朱元璋起义,屡立军功,封护国将军,镇守长沙。洪武帝赐他田产于湖南华容东山神农屋场,成为岳阳朱氏旺族,即大旺厂朱氏。其后裔主要分布于岳阳、湘阴、汩罗等县(市)。这支朱氏后裔在李自成起义和清廷诛杀朱姓族人时,从11世起曾改“曹”姓,后恢复朱姓。
以朱熹次子朱埜为始祖的湖南客家朱氏,主要分布在邻近粤桂边界的县市。如江华瑶族自治县、攸县、茶陵、醴陵、浏阳、平江、湘阴等地。
湖南双峰县江口朱氏宗祠。大门上方“朱氏宗祠” 四个笔力遒劲、严谨
端庄的大字为曾国藩所书
朱熹十九世孙醴东朱氏朱正柏支,朱正柏夫妇于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携五子由江西赣县黄秋珑迁湖南醴陵东乡浦口市开基创业,后裔散居醴陵、浏阳、江西萍乡等地。
明朝皇族——凤阳朱氏后裔。明皇室子孙受封到湖南,并在湖南发脉的,包括:明太祖朱元璋第18子岷王朱楩支。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岷王自云南迁湖南武冈。其后裔岷王八世孙小鲁府君,因明灭,隐藏躲避徙邵阳,又迁南陵,最后落籍长沙东乡。
朱元璋第19子谷王朱橞支。洪武二十四年(1391)被封谷王。永乐初建藩国于湖南长沙,后裔分居长沙、湘潭、望城等地。
明仁宗朱高炽嫡五子襄王朱瞻墡支。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 朱瞻墡受封。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就藩长沙府。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徙襄阳(今湖北襄阳)。有后裔留居湖南。
明英宗朱祁镇第7子吉王朱见浚支。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被封吉王。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就藩长沙府长沙县(今湖南省长沙县)。在湘潭县有庄田3.4万亩。后裔多居宁乡、长沙、望城、湘潭等地。
明宪宗朱见深第13子荣王朱祐枢支,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被封荣王,藩国建在常德府,有后裔在常德。
明太祖朱元璋11子朱椿次子华阳王朱悦耀支。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悦耀封于四川华阳县,称华阳王。因过错迁出四川,离开封地,落籍澧州(今澧县),传11世,历时222年。
明思宗朱由检长子明末皇太子朱慈烺支。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朱慈烺与另外两位皇子被俘。不久,清兵入关,进逼北京,李自成挟持三位皇子南逃。到湖南湘西,被当地朱姓族人帮助脱险。隐匿于慈利县城郊今零阳镇双安村,朱慈烺改名朱万纪,其后裔分布湘鄂边界数县。
明宗室后裔流入湖南的其他支系,如楚藩分支祁阳王朱定䐌,朱誉荣庶七子,明朝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22年)封于祁阳县,称祁阳王,历4任。还有一些封到江西各地为王的后裔躲入湖南的,乃至宁王朱权的后裔也因躲难避灾逃入湖南,这些人相当多的居辰州,今怀化市所属各县,边远山区县更多。
除上述朱姓宗支外,还有数支迁湘异常兴旺的朱氏后裔,主要是:湖南道县新车朱氏朱政支。始迁祖朱政系朱鼎臣之次子,世居山东莒州。唐末黄巢反,朝廷令时任都知兵马使朱政率军征讨,兵至广西,班师时,朱政因病逝于道县。子孙遂落籍道县新车。后裔布及江华、江永、宁远等县(市)。
永城朱氏“潭邑之故族”分支。始迁祖朱通,唐朱仁轨的后裔,南宋中期从江西游学到湖南湘潭市唐兴湾,落籍湘潭城。所生七子,后裔发达,今有约30万人,分布在湖南湘潭、长沙、株洲、邵阳、怀化、娄底所属的30多个县、市,散居全国各地。
澧县安福朱氏朱义支。始祖朱义,本名郭信,因事明太祖有功,被赐改姓名为“朱义”。此支后裔近两万余,分布于澧水流域桑植、临澧、澧县等县(市)。
蓝山朱氏朱容一支。祖源不详,朱容祖籍江西吉安泰和县,侨寓广东南雄州保昌县,其子朱贤,官任桂阳军知事,与父朱容于南宋建炎年间落籍蓝山县大慈乡楠木桥。后裔昌盛,南宋至清进士及第者达23人之多。
湖北朱姓,贤踪芳躅,上下三千年 湖北是朱姓聚居的另一重要地区,公元前16世纪,就已有朱姓族群在这里生息繁衍。战国后期,邾国被楚国攻灭后,“楚国将邾国的贵族迁徙到黄州居住”(黄州,今黄冈黄州区,位于湖北东部,大别山南麓),“改邾为朱”(朱颂阳《朱姓迁流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
汉晋之际,朱姓大量流入湖北,其中来自河南的南阳朱氏大多散居于湖北的北部地区。
宋代,朱姓入鄂,高潮再起,婺源朱氏(含紫阳朱氏)后裔和休宁朱氏后裔最多,主要分布于今武汉、黄石、咸宁、襄樊、宜昌、孝感、鄂州、黄冈等地区。
明代,朱姓第三次大量流入湖北。这一次最为突出的是凤阳朱氏后裔特别是明皇室成员家族入鄂,先后受封进入湖北就藩的藩王多达29位,为全国各省府之最。
明末清初,为避难,朱姓族人大量潜隐湖北山区,湖北朱姓的地域分布更加广泛。
明万历吏科都给事舒宏绪所撰《楚通阳朱氏宗谱•序》云:湖北朱氏“始自姬周”,其后散布郡邑,“爵秩勋名,贤踪芳躅,上下三千余年”,“为望族彰彰矣”!
朱姓在湖北发展到今天,省内朱姓总人口2020年已达89.3万人,全省12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的辖属城区和63个县、县级市及1个县级林区均有朱姓分布,全省以朱姓命名的村落达400多个。此外,近代以来,还有大量因战乱、移民、求学、工作等种种原因从湖北迁出的湖北籍朱姓族人。
河南,朱姓的重要发祥与发展地 河南,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都是朱姓最为集中的一个重要地区。远古时代,朱姓的最早始祖,“古天子”朱襄氏的封地在柘城,其城为朱襄氏邑,白帝朱宣和朱宣之后上古“五帝”之一帝喾的辅佐大臣朱虎等朱姓先祖都活动在河南的高阳(杞县西南)、濮阳一带。祁姓朱氏的始祖之一丹朱的封地和葬地也都在河南。朱氏的另一支子姓朱氏的始祖公子朱出于宋,即今之河南商丘。战国时一锤夺军,破秦救赵的著名义勇之士朱亥,是大梁(开封)人。东汉开国功臣、名列云台28将的朱祐,刚正不阿的临淮太守朱晖,官任尚书、冀州刺史的反贪勇士朱穆,三人都是南阳人。史称“忠正义烈,天下所推”的唐代武则天朝宰相朱敬则和其长兄朱仁轨,是永城人。唐末,官任节度使坐镇一方的朱瑄、朱瑾,是夏邑人。同时还有一个生于砺长于萧、叛黄(巢)降唐(朝)的一代枭雄朱温在中原地区壮大后,取代唐朝,建后梁,定都大梁(开封),父子三人为帝17年。唐末朱敬则的七世孙户部尚书朱光启率子朱玑从光州的固始南迁福建成为入闽莆田朱氏的开基祖。宋代名臣朱光庭官任左司谏、集贤院学士、赠少保,是偃师人。南宋时官任宰辅的朱胜非,是汝南人,如此等等。特别是,朱氏发展史上的八大郡望,其中的四个即义阳郡、太康郡、河南郡、永城郡,都产生于河南,说明朱氏当时在这些地区族裔昌盛、世代簪缨,蔚为望族。
河南柘城朱堌寺村。柘城从上古时期至夏朝、商朝均称“朱”,是朱襄
氏的封地,朱堌寺村是朱襄氏的卒葬地。朱襄氏后裔以“朱”为姓,形成朱
姓中最古老的一支
以上所述的这一切,表明河南在古代朱姓源流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同样是朱姓氏族的发祥地之一。
进入近现代,河南朱氏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时期,成为北方区域朱姓人口最为集中的一个地区,2020年为152.3万人,特别是洛阳、开封、商丘、南阳、信阳所属县市相对较多,分布的村庄也较为广泛。
如洛阳偃师区朱氏散居在14个乡镇的60多个自然村;孟津县朱氏仅文公朱熹季子朱在一系就有裔孙1万余人,分布于县内城关镇孟庄、朱庄、骏城东、徐岭、丁庄、庆山,送庄镇朱卷村、贪图,守乐镇上屯、朱仓村,会盟镇朱家坡村,百鹤镇西河清村,棋水镇桃水村、北沟,小浪底镇的朱坡村,麻屯镇聂屯村等近30个村。
又如永城朱氏,全市以朱姓命名的村庄就有26个,朱姓人口近5万人,成为永城的大姓,分布在全市25镇乡及6个街道办事处的百多个自然村及街道社区。
山东,宗亲甚众的朱姓聚居区 山东也是北方区域朱姓相对昌盛、分布甚广,宗亲甚众的聚居区。在全省16地级市和136个县、市、区中,有朱姓族群分布的县、市、区就达69个,2020年,全省朱姓总人口达到119.1万人。
山东朱姓多集中在济宁、枣庄、荷泽、泰安、潍坊、滨州、聊城等8市的41个县、市、区。具体为济宁市的兖州、邹城、曲阜、微山、金乡、鱼台、泗水等7县、市、区;枣庄市的薛城、市中、山亭、峰城、台儿庄和滕州市的5区1市;菏泽市的巨野、单县、定陶、郛城、成武、市区等6县、区;临沂市的邳城、苍山、费县、莒南、沂南、沂水、临沐等7县、市、区;潍坊市的安丘、青州(益都)、高密、临胸等4县、市;泰安市的宁阳、新泰、肥城、东平等4县、市;以及滨州市的阳信、邹平和聊城市的东阿、高唐、阳谷等5县、市。
“齐鲁第一古村”——济南章丘的 “朱家裕”,一个典型的小山村,原名
“富山裕”,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姓迁入,遂改名“朱家裕”。因保
有完好的明清风貌,电视剧《闯关东》即取景与此,电视剧播出后,遂名声大震,成为旅游者们的热点打卡地之一
在菏泽的单县,冠以朱字的村庄即达30多个,如朱高台子、朱麻子、小朱庄、朱杨庄、朱江楼、夏朱集、北朱集、朱堤口(两个)、朱大楼、朱大庄、单县朱庙和金乡司马集朱庙、朱新庄、朱老庄、朱老家、朱高庄、朱小楼、朱双楼和朱新双楼、朱破楼、朱杨楼、大朱寨、小朱寨、朱官庄、朱芳园和朱油房等等。单县朱氏1988年第六次修谱统计的不完全数据,古单县朱氏后裔为37,900人,其中男30,211人,分布在300多个村镇,计4省(苏、鲁、豫、皖)11个县市,即单县、成武、金乡、鱼台、嘉祥、丰县、物山、虞城、淮阳(陈州)、荷泽。具体代表村镇为成武北朱集,金乡羊山、西街和盐场村,嘉祥大山头,鱼台城关西洪三村,沛县同寨,丰县首羡乡大毕村,砀山玄庙乡苑庄、郭庄村、官庄坝南口,虞城县大小朱寨与朱老庄村,淮阳城西朱杨楼村等。
山东朱姓,多为古沛折槛堂朱氏后裔和明鲁王朱檀后裔。折槛堂朱氏是尊西汉中后期槐里令为始祖的一个朱姓宗支。朱云,一位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直谏的官员。汉成帝时,直谏丞相韦玄成庸碌保位,石显等人结党营私,要求予以严惩。帝不允,朱云一再请求,长跪不起。帝大怒,下令将其拉出殿外处死。朱云临危不惧,仍持己见。当御史过来拉他时,他紧抓大殿的门槛不放。以至把殿槛都折断了。后经大臣们的求情,成帝宽恕了朱云。“折槛”事件后,朱云退出仕途,致力于授徒讲学,从学者云集,其弟子遍及各地。折槛”事件在当时就在社会上广为传诵,多有称赞。其后人遂以“折槛”作为其宗支堂名,尊朱云为折槛堂始祖。
目前山东朱姓除济宁市南部、微山县和滕州市西南部、南部朱氏,大多属于古沛折槛堂朱氏一脉(包括东西南北四房)。古沛折槛堂朱氏后裔除山东外,在江苏、浙江、福建、湖南、安徽、河南、广东、广西、云南等地也有分布。另,古沛折槛堂朱氏后裔在折槛堂基础上又建立了众多的分支堂,如念祖堂、承启堂、孝友堂、紫阳堂、白鹿堂、居敬堂、大文堂、柘林堂、一本堂、敦伦堂、垂裕堂、光裕堂、敬爱堂、仁孝堂等即是。
明鲁王朱檀后裔,朱檀,明太祖朱元璋第10子,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封鲁王,时,仅出生两个月。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就藩兖州,时,15岁,辖4州23县。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清军南下攻克兖州,鲁王世子朱以派被清兵所执,不屈自缢。其弟朱以海南去绍兴,立号“鲁王监国”。鲁王传10代13王,凡276年。鲁王家族人丁兴旺,支脉众多,广泛分布在鲁南一带广大地区,其中人口最集中是邹城、济宁、兖州、曲阜和泗水、巨野、宁阳等市、县。另,浙江、台湾、河南等地也有鲁王后裔分布。
山东朱姓除古沛折槛堂朱氏后裔和明鲁王朱檀后裔外,还有枣庄台儿庄、峰城两区的早年安徽萧县朱氏分支后裔,枣庄山亭区、滕州市的紫阳堂朱氏后裔,菏泽单县、济宁鱼台、金乡、嘉祥等的古单县朱氏后裔、淄博市临淄区的东汉后期沛国朱氏朱寓裔孙朱载一族后裔、滨州无棣县的北魏后期沧州朱氏后裔的无棣分支,等等。
“齐鲁第一古村”——济南章丘的 “朱家裕”的传统村居
河北,少数民族改姓朱的源头之地 朱姓在今河北地区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远古和上古社会时期,就有朱姓的先祖们在阪泉(今怀来县)、观津(今武邑县西南)、冀州(今衡水辖地)、清河、鹿城(今辛集市)等地活动和居住。河北还是少数民族改姓朱氏的源头之地,如北魏大臣朱长生,原姓渴浊浑是代北(北五台山及山西慎山以北地区)人,孝文帝改革时他改名朱长生。其后裔成为河南望族,凡河南郡望的朱氏不少就有朱长生的血统。还有一个朱瑞,原名可朱浑昌,13岁改名朱瑞,北魏时官封北海郡开国公,他听说沧州乐陵有朱氏族居住,心向往之,就乞准移属沧州朱氏。后来南阳朱氏的一支移居幽州昌平,成为唐代称雄河北,割据幽州卢龙一带称王称霸八十多年的昌平朱氏家族。
直至明清时期,河北的一些地方如邢台、辛集、涉县、清河等地依然有较为活跃、人丁兴旺的朱姓群体,如明朝后期邢台即有官至右副都御史的朱正色。但进入近现代后,河北朱姓在当地大姓中的排外不断后移,2020年,全省朱姓总人口52.2万人,据20世纪90年代当地地方志的记载,当地朱姓的姓氏排位大多在50、60位之后,如清河居全县姓氏的54位,涉县居104位等。
陕、甘、宁,西北地区的朱姓聚居区 西北地区在西汉时,就有以关中朱氏为代表的朱姓群体兴盛一时,明清时进而扩展到至今的甘、宁、青部分地区。长安朱氏是西汉时名闻一时的望族,西安是明太祖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的藩地。清康熙至乾隆年间更有大批移民迁陕。仅湖南慈利三里朱氏家族就先后有五代87人入秦落籍立业。湖北通山县仅慈口朱氏就有73人迁陕定居。
发展到现在,陕西朱姓已稳居全省姓氏的大姓之列,2020年全省朱姓总人口为40.2万人。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对该省的抽样调查,朱姓在陕西据第22位。省内西安、汉中、铜川市及咸阳的三原、泾阳、乾县、彬市,宝鸡的凤翔、陇县,榆林的米脂,延安的安塞、宜川,渭南的临渭、韩城、富平,安康的岚皋、平利、旬阳、白河,商洛的商州、洛南、山阳、镇安等县、市、区均有朱姓族群居住。
甘肃在明代是全国朱姓人口三大聚集地区苏浙赣鲁、福建、甘肃之一。后来在全国的重要地位逐渐下降,现甘肃朱姓人口,2020年33.3万人,主要分布于东部兰州、临夏、庆阳、天水等地。在兰州,辖属各区县均有朱姓族人分布,而以安宁区及永登、皋兰、榆中三县为最多。安宁区安宁堡乡1990年的朱姓户数为629户,人口2,506人,分别占全乡总户数的28.28%、总人口数的28.11%。永登、皋兰、榆中三县的朱姓总人口合计12,450人,占三县总人口的0.623%。
甘肃朱姓多为兰州金城朱氏始祖朱元晙的后裔。据《金城朱氏家乘》、碑文、匾额和现有历史文献考证:朱元晙,朱熹第12代孙,原藉南京应天府(今白下区蓝旗街)大柳树湾人,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为避祸远迁兰州,在兰生5子,务农于兰州安宁堡狮子崖下。有一年适有瓦剌人侵掠城堡,盗窃财物,长子因斗身亡,遭此不幸,为避再遭横祸,元晙一人赴枪罕(即昔日之白塔寺、朱家大山、沙子沟,今临夏市北郊、临洮县红旗乡朱家村等地)定居。其余四子雄、云、景、雷,在母亲的抚育下成人。后,子孙繁衍,世居安宁堡、河湾及咸水沟等地。自明、清始,其后裔陆续播迁兰州市区草场街,上沟、颜家沟、官园等处和皋兰、武威、古浪等县,部分外迁青海民和县、新疆伊宁和宁夏等西北省区。
如今兰州金城朱氏后裔在甘肃,除在兰州人口众多,仅以安宁区安宁堡、河湾为中心、辐射四周约30公里的各区乡,有3,000余户,1万余人外,还散居于皋兰、永登、榆中、武威、古浪、永靖、临夏、临洪、康乐、和政、岷 县、定西、陇西、静宁等14个县、市。金城朱氏从兰州迁出的后裔总人口也已有3,000多户,1万多人。
传统文化符号随处可见的陇南康县岸门口镇朱家沟,古道、古宅、古泉,
土夯木结构房屋,石碾、手磨、石马槽、拴马桩等一应俱全,应有尽有,2016
年12月,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朱姓分布较少。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第16子朱㮵封庆王,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就藩宁夏(明时,宁夏为边防重镇,明初在宁夏设府,后改卫,后又改设宁夏镇和固原镇两镇),以饷未敷,令驻庆阳(今甘肃庆阳市)北古韦州(今宁夏同心县韦州镇)城,辖庆阳、宁夏、延安、绥德等地。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开始在宁夏建庆王府邸,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朱㮵正式搬往宁夏,当是有史可证较早进入宁夏的朱姓族人。后朱㮵的子孙相袭为王,并在宁夏定居繁衍后代。
又,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朱熹第12代孙朱元晙,从南京应天府大柳树湾徙居甘肃兰州。元晙生5子,长子早逝,其余4子雄、云、景、雷的裔孙从明、 清开始陆续从兰州安宁堡迁徙到省内的静宁、陇西、定西等15个县市以及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居住在宁夏的,集中在固原隆德县。
今宁夏朱姓除上述明庆王后裔和朱元晙的后裔外,还有近现代以来因从政、从职、从商等从各地迁入的朱姓族人,其中有河南临颍朱氏和湖北天门朱氏的后裔。他们主要集中分布在银川和石嘴山市等工商业及文化、科技、教育、卫生等事业发达的地区。全区朱姓总人口,2020年为8.2万人。
川、渝地区,西南朱姓第一省 四川、重庆现有朱姓总人口,2020年116万,其中四川82.1万,为省内第17大姓,全省183个县、市、区基本上都有朱姓族人分布;重庆33.9万,分布于辖属的26区、8县、4自治县。
朱姓入川、渝,有史及谱牒可查的,主要有:元朝仁宗延佑年间(公元1314—1320年)朱朝选以武承袭万户侯,由湖南入蜀。其裔孙分居乐山、资阳、资中等地;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封第11子朱椿为蜀王,12年后在成都建藩;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朱龙进入居川东道重庆府忠州垫江县城西关外;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随军入川定居涪州(现涪陵)长寿、垫江、梁平及巴县一带的朱姓族人,以及明末清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05年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入迁的朱姓族人。
在川、渝朱姓族群中,最值得一提是中国工农红军之父、新中国开国元勋朱德元帅所在的仪陇朱氏。据仪陇马鞍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朱氏族谱》,仪陇朱氏始迁祖朱仕耀,文公朱熹长子朱塾之次子朱鉴的后裔,于清康熙甲午年(即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一说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即公元1706年)春,携家自广东韶州府(今韶关市)乳源县龙溪梯下徙居四川顺庆府广安县龙台寺,后再迁仪陇马鞍。
从“朱家酒坊”到剑南春酒厂。清代康熙年间,朱煜在绵竹开办专门生产大
曲酒的“朱氏酒坊”,经过300余年的发展后,后人朱天益改名为“天益老字号”。
并且于1951年5月,在朱天益等烧房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地方国营绵竹县酒厂
(剑南春酒厂前身)
关于朱仕耀的先祖世系及居住地,据1994年四川朱香儒主笔续修的《沛国堂朱氏续修家谱》,朱喜7代孙朱聪一郎及其子朱万一郎于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自福建上杭紫金山笋竹坝瓦子街迁居广东韶州乳源枫树坪,后徙居梯下,到康熙甲午年朱仕耀入川,历200多年,若按二十五年为一代计,朱仕耀先祖在乳源枫树坪及梯下当繁衍了八代人以上。据此,可得到朱德元帅近世祖仪陇朱氏开基始祖朱仕耀的先祖世系如下:
仪陇朱氏先祖世系:朱熹→长子朱塾→朱鉴→朱浚→朱友樟→朱炳→朱埙→朱聪一郎→朱万一郎→……(8代以上)→朱仕耀
在朱仕耀入川之前和之后,广东乳源朱氏入川的还有:潦水朱家(今属乐昌)朱成统,于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从乳源迁四川邻水县定居(见四川邻水县《朱氏族谱》)。另据四川大竹《朱氏族谱》的记载,邹家坝朱氏朱佑二郎,康熙壬辰年(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从乳源迁四川大竹县(四川大竹《朱氏族谱》)。又,乳源长溪李井都岭下村朱上仕,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迁大竹县欧家五斗坑;乐昌的朱自美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自乐昌迁邻水县香炉山老王沟(四川大竹《朱氏族谱》)等等。
云南,汉族朱姓和彝族朱姓同在 云南也是全国朱姓人口较多的一个省份,2020年全省朱姓总人口94.7万人,位居全省姓氏排序的第4位,妥妥的云南大姓之一。云南朱姓由两大基本部分组成:一是由外地入滇的汉族朱姓后裔;一是由当地“阿奴普”意为猴氏族逐渐分衍出单姓“朱”的彝族朱姓。《云南德昌县姓氏》云:彝族人土比氏,汉姓为“朱”
汉族朱姓入滇,是从明朝初年南征军队中的朱姓将士落籍云南开始的。当时南征队伍中的绝大部分将士都留在云南,故在云南有“南京填云南”一说。以至现在若有人问起云南汉族朱姓后裔,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告诉你:“祖籍南京”。 红河州建水县朱家花园的建造者朱渭卿,其祖籍就在南京。
云南建水朱家花园,中国建筑史上的一绝,你去欣赏过吗?
之后,随着移民、屯垦,或避祸、贬黜、流放等入滇朱姓人口的增加,如湖南桃源县花源朱氏始祖朱文安的后裔,因避李自成的战祸,于明后期逃难云南;又如湖南长沙黄金园朱氏后裔朱应迁,不恋故土,跟随移民流与儿子一起远徙云南,等等,云南朱姓发展很快。
汉族朱姓在云南也有较广的分布。昆明市区及其辖属的安宁、富民县及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玉溪通海、华宁,保山隆阳、龙陵,曲靖罗平,大理祥云,红河州建水、石屏、金平苗族瑶族自治县、屏边苗族自治县,以及昭通、临沧、文山、德宏、怒江、迪庆、西双版纳州等都有汉族朱姓分布。如今居于昭通的汉族朱姓人口已超过10万人,分布在威信、彝良、大关、巧家、镇雄、盐津、绥江、鲁甸等县,表明汉族朱姓在云南也是有不少聚居地的。在丽江华坪县、宁蒗彝族自治县和楚雄元谋县有来自四川西昌朱氏朱熹11世孙朱澜的后裔分布。
云南彝族朱姓比较集中的聚居地主要有: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玉溪峨山彝族自治县、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普洱景东彝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区,大理漾濞彝族自治县、南涧彝族自治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等等。
贵州,从遵义朱氏说起 1975年春,笔者就学空军第二专科学校期间,在贵州北部遵义地带大山深处061基地生产地空导弹制导系统的工厂实习期间,碰巧认识了工厂附近村庄的一位朱姓山民。因为同姓,笔者从军前也是农民,在山村长大,话题自然亦多。几次的接触交谈,这位年龄比我长的宗亲告诉我,这里的朱姓,是清康熙年间从江西吉安迁徙到此立基垦荒创业的,至今已传到第13代了。
1975年遵义军工厂实习娄山关留影。“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
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后来笔者查阅历史资料和有关的朱氏族谱,得知朱姓入黔是从明王朝建立后的傅友德征南开始的。清康熙年间,确有大批祖籍江西的朱姓族民先后移民至贵州播州(今遵义)府所辖各县的偏僻山区立基屯垦创业的。这些朱姓族民在遵义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至今已14、15代,族人已有万余人,现居遵义市区及桐梓、仁怀等县的居多。
贵州其他市、县的朱姓,如贵阳市区朱氏,是朱熹次子朱埜后裔,始迁祖朱埜之25世孙朱克胜从安徽迁入。再如开阳县朱氏始迁祖朱之鹄(又作朱之鹤),于清康熙中期因商从江西新余县擢秀乡长乐里迁开州(今开阳县)永兴场落籍,等等。
堪称绝美的大山深处,难忘的遵义桐梓山区,难忘的娄山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存不多的后梁皇族后裔中,贵州毕节大方县有一支后梁太祖朱温长兄朱全昱的后裔。朱全昱九世孙朱明裔长子朱福任山东兖州刺史,时宋、元鼎革多年,社会动荡不定, 遂辞去元朝官职,皆弟朱禄一同隐居衡州杨浦渡(其父明裔曾任衡州推官),开福、禄两支派。福派有后裔迁贵州大定府(今大方县)等地定居至今。
历经明、清两代的朱姓迁入,贵州朱姓族群大量增加。发展到如今,全省朱姓总人口,2020年为47.2万人,广泛分布于贵阳的贵阳市区、开阳县、修文县,遵义的遵义市区、仁怀市、桐梓县,毕节的大方县,铜仁市的铜仁市区、玉屏侗族自治县、黎平县,黔东南州的黎平县、天柱县,黔南州的福泉市、贵定县、独山县,黔西南州的兴义市、兴仁市、贞丰县,以及安顺市和六盘水市等众多的市、区、县。
朱姓较少的省、市、区 全国大陆地区朱姓人口的省,除前述所列,还有东北地区的辽宁、黑龙江和吉林。三省朱姓人口,2020年分别为37.8万人、32.4万人、22.9万人。大陆地区朱姓人口较少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截至2020年底,分布为:山西17.8万人。。内蒙古14.6万人、北京12.9万人、新建10.3万人、宁夏8.2万人、天津8.1万人、海南6.8万人、西藏4.2万人,青海2.3万人。
辽宁是东北地区朱姓人口数量最多的一个省。朱姓居全省姓氏按人口排序的第30位,占全省总人口的0.89%。主要散居在大连、锦州、沈阳、铁岭、抚顺、辽阳等地(《中华姓氏谱•朱姓》)。
吉林朱姓包括高句丽朱姓一族,占全省总人口的0.95%,朱姓人口比例高于辽宁,但低于黑龙江的1.02%。东北三省朱姓人口,辽宁数量最多,占比最低;黑龙江占比最告,数量其次;吉林数量最少,占比居中。
吉林是高句丽族朱姓的发祥地,最早见于汉代。西汉中期一位名叫朱蒙,姓高的人(相传为东夫余王解慕漱之子)在王室权力争斗中失败,逃到卒本川纥升骨地(今辽宁桓仁县境内),为当时生活在这里的高句丽族所拥戴,遂自称为王,定都于此,建立国号为卒本夫余的政权,后改国号为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东)。其后裔以祖名为姓,称朱氏。今吉林德清、抚松、集安、通化、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等县市的部分朱氏,以及今东北其他地区的部分朝鲜族朱姓均源于此。
山西是华北地区朱姓人口分布较少的一个省区,仅占全省总人口的0.51%。山西地区早在秦汉时就已有朱姓在活动,到明清时晋南、晋中、晋北等地都有一定数量的朱姓群体。太原是明太祖第三子晋王朱棡的藩地,大同是明太祖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藩地,因此,今太原、大同朱氏不少明太祖朱元璋后裔。进入近代特别是现代后,因从政、从商、特别是从工等陆续迁入陕西的朱姓族人也有不少。
今山西朱姓人口分布较多的地区除太原、大同外,还有运城、晋中、汾阳、吕梁、临汾的襄汾县、洪洞县等市、县。另,阳泉平定县,忻州神池县等也有朱姓分布。山西朱氏主要是明皇室家族后裔、朱熹后裔、沛国朱氏天长分支后裔等。
未来的美好生活在乡村,希望在原野
传承血脉基因,让我族更加卓越伟大 人是宇宙万物中唯一具有自己的历史和精神记忆的动物。有历史,有记忆,是人类独一无二的特性。故此,德国学者威廉•文德尔班(Wilhelm Windelband)有一个堪称明确而敞亮的说法:“人是有历史的动物。”
而历史,就是由广大劳动群众也就是那些默默活着、一直为生产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各种物质资料及服务而努力工作与生活的的平常人所创造的,不是少数自诩为精英的人所创造的。历史是平民的故事,历史的创造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由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所组成。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故事。由平民故事组成的历史,才是真正接近真实的历史。
晚近,拿破仑的事迹传入中国后,以梁启超为首的一批思想家认为,历史是由英雄创造的,“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梁启超)。对此,鲁迅则尖锐地指出,你看到了拿破仑骑马过山岗,但你却忽视了他身后的士兵。鲁迅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
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靠谁?华盛顿,林肯?显然不是,而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如果没有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无论华盛顿或是林肯都不可能获得成功。
中国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中国历史上的朝廷更迭,新王朝的建立,所依靠的也是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洪荒之力,要推翻任何一个王朝都是几无可能的。
历史,实实在在的是平民创造的,属于平民。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无不每时每刻、每日每月每年地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故事。朱姓一族从最早以“朱”为姓的朱襄氏族起,至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这6,000多年的历史,就是由所有族人无不每时每刻、每日每月每年地在书写自己的历史故事所构成的。
历史传到我们这一代,我们每一个朱姓族人都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光大先祖们的智慧和其优良品格,传承氏族血脉的优秀基因,抒写永恒的朱姓故事,让我朱姓一族更加卓越而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