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古国曹姓朱氏一支源来如此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中华朱氏网 | 2019/05/29|浏览量:3001

原创: 艾自由  

        朱姓源于六出,或炎帝朱襄氏,或颛顼后代曹安,或商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后代公子朱,或源于祁姓,或远古喾时期大臣朱虎,又或是少数名族改姓。

 

       今天,我只说一支:曹姓朱氏。我们湖南湘潭渚头桥一支朱姓历代族谱保存完整,出处源于曹姓。说曹晏的话就要追溯到春秋时期了(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曹晏是黄帝的后裔,完整的生物链是这样的:

华胥氏-伏羲-黄帝-昌意-韩流-颛顼-伯称-吴回-陆冬-晏安(曹安)。

 

       为什么晏安又叫曹安呢,因为晏安的封地叫曹。曹姓是这么得来的。那为什么曹姓又改成朱姓了呢?我们需要从远古说起。

 

       据《左传》、《史记》、《汉书》等记载,西周始封邾。邾子国在今山东境内,先祖曹晏在周朝初立国,最开始是鲁国的附属国(那时候还姓曹)。后来成了周武王灭商,公元前1039年被周武王姬发(周文王姬昌的嫡次子)封曹晏的24世孙曹挟于邾,成为邾国的开国始祖,邾挟始于此,邾国又成为周朝的附属国。虽说立国但始终未称帝(只称邾君),公元前680年,曹晏的十二世孙邾克在齐恒公的奏请下,周天子册封邾为子爵,位列诸侯。作为一个子爵国,邾国在周代也是著名的方国之一。国力大小也仅次于齐国、鲁国。春秋末年仍有600乘战车的军事力量,是今山东境内众多小国家中佼佼者。学者们把商朝时的国家定义为古国与方国的联合体。苏秉奇先生对古国和方国的定义如是:古国指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即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红山文化在距今五千年以前,率先跨入邦国阶段。

 

       到公元前782年周宣王死后,就出现了邾分三国的分裂局面。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350余年(今山东邹城东南王城)。

邾国虽附属于鲁国,但与鲁国邦交关系并不好,打仗也是常有的,但邾国实力不允许啊,屡屡败仗后,邾国就臣服于鲁国了,自此在文化方面就被同化为东夷文化了(邹与鲁立国之地原居民为东夷族)。东夷文化的精髓归纳为讲究礼让、崇尚仁德、以民为本。    《说文》有“夷俗仁,仁者寿,有群子不死之国”的说法。


       邾子国直到战国中叶时期二十九世纪被楚国所灭(公元前261-256年间),邾国被灭后故城仍为当地政治及经济中心。秦置驺县,属薛郡,汉属鲁国,历经晋朝、刘宋、元魏,直到北齐年间延续了1100余年,后迁徙至铁山之阳,故城逐渐沦为废墟。邾国北枕峄山,财依廓山,东西横距2530米,南北纵距2500米,城周长约10公里。

 

       这段无聊的文字有助于我们了解邾国在春秋时期处于什么样的政治地位,国土大小以及国力军事等等有一个粗线条的了解。


       那么在西周时期的这1100年里,随着邾国的缘起缘灭,曹姓朱氏一支是怎么延续的呢,这里有一个更乏善可陈的迭代表,可窥一斑:

晏安/曹安(封地为曹)→均连→宜黎→宇奠→彩白→季礼→武辛→启仕→重伯→主廷→申夷→高国→颜父→继重→本立→伯虎→安期→伉→固陵→正宗→乙凯→九阳→华阴→仲彰→少徵→咸均→风翊→天麟→虎→奕→保康→闯公→朋德→真年→大於→臣公→朝献→辛→南庚→弼→传良→履贤→侠/邾侠(曹侠,建邾国,第51世)→邾非→邾成→邾车辅→邾将新→邾訾父→邾武公→邾夏父→?→?→?→邾惠公邾克→邾宪公邾琐→邾文公邾逐除→邾定公邾获且→邾宣公→邾悼公邾华→邾庄公邾穿→邾隐公邾益→邾恒公邾革→邾夷鸿/朱夷鸿(第71世,避祸,去邑为“朱”姓)→朱秺(dù)

 

       其中封地曹国时间是从晏安至邾侠(前2276-前1029),邾国时期是从邾侠至朱秺(公元前1029-公元前485)。

 

       邾国虽小,战事不断。东周末年鲁国兵围城下,邾夷鸿赴吴求援解围得以延续,后邾隐公被吴囚,放回后又与儿邾恒公斗,致邾恒公逃越国,孙邾夷鸿抛官弃爵离开封地茅邑,在沛邑今江苏沛县隐居(网上有传是安徽淮北市相山区),改邾为朱姓。历代子孙几经迁徙,都把故地沛国当作朱姓的发源地,为表根念祖名曰沛国堂,这就是堂号的由来。

 

       沛国堂尊朱通为始祖,考证朱通的历史渊源就得看世系表:

朱秺→正→沛→明→升→虎→文华→乘→萱→逊→宏→仲宽→洪→羽→楚材→买臣→山拊→邑→云→博→翊→浮→永→尚 →质→寓→翻→越→元胜→玺→鲁→济→冲→威则→腾→绰→龄石→德文→骏→彧→准→亮→异→君建→学秘→僧宁→操→仁/敬则→轨→楹→执中→?→谧→诚→?→廉→本→光→景→清→茂→殷→海→可→铭→朱通

 

       其中朱秺至朱买臣(公元前485-公元182),朱买臣至朱敬则(公元前182+公元635)。这些数据均有出入,了解一个大概即可。

由曹安开始到始祖朱通,切成三条脉路就相对容易分清时间线了。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朱通其人及时代背景。说到朱通,其时历史已拉近到了南宋时期,此时朝庭正是宋孝宗赵昚当家,曹姓朱氏已由公元前770年一下延伸到了公元1130年左右,脉络清晰,源远流长。

 

       始祖朱通(1166-1242),字又明,号圣基,家中兄弟五个:通/郁/惟/续/珀,通为长子。理学家。生于乾道二年,寿76岁。葬唐兴湾侧相公滩(我在唐兴湾唐兴寺旁的中山路也生活了好些年头)。他在绍熙元年(1190)24岁时偕夫人邓氏从江西太和县来到湘潭唐兴湾讲学,一讲就是大半辈子,唐兴寺前至今还留下了朱家巷的地名。下次有机会应该去窖湾附近去寻一寻,祖上居住在唐兴桥金盆托鲤处,子姓在此繁衍。朱通生有七子,至开庆元年(1258),这七兄弟有六个搬迁他乡:大儒徙善化;大清、大福、大麓徙湘乡,大福裔孙梦江又于元至正间分迁宁乡;大广仍居唐兴湾;第五子大文徙居本邑渚头桥。字象先,号默轩,晚号渚头居士,后更名为大一,为渚头桥始祖,过继了其七弟大山之子朱乾,后继娶廖氏又生坤艮二子。乾隆21年(1756)始修族谱。至1948年,全族人口15000余人,多分布于湘潭十四都石鼓湾以上,歇马以下及湘乡、宁乡、益阳、澧县、长沙等地。该支经历宋元明清初500余年,仅石鼓镇就有后人近九千人。我祖上这一支就是石鼓渚头朱氏支系。

 

       湘潭县石鼓山十四都上游有桥跨之,此为渚头桥。(将欲寻之)。关于歇马朱氏祠堂,我在前文有所表述,朱氏祠堂位置处于现歇马乡村口卫生院位置。在我父亲小时候,祠堂还在,后被作为乡政府办公用房,随后又改作乡卫生院,文革时期因年久失修,在“破四旧”中被拆,前几年乡卫生院重建,祠堂门柱等少许旧物从地基中翻出,已被国柱爷爷出资带回新塘,后人得以观瞻。

        其他支系的朱氏族亲要想知道自己的来龙去脉,需要有家谱,再结合族谱,才会寻找到根源。关于沛国堂 · 湘潭 · 十四都《渚头朱氏族谱》,需作一个重要说明。在2013年3月在石鼓镇将军村朱起巽宗贤家觅得全套四十八本《渚头朱氏光绪续修族谱》孤本后,重新编印,历时十月功德圆满。其中就有与我爷爷同辈叔伯兄弟朱国柱(我称叔爷爷)参与了编印工作。族谱全套共三册,记载了从约公元前2550年至公元1894年(光绪20甲午年)我渚头朱氏生息繁衍脉络,计150余代。我太爷爷的名讳亦收录于该族谱中,后述中再表。

        如果生在旧社会,我一个女性是不可能享有族谱的,摸也轮不到我摸一下吧。有幸国柱爷爷送了我全套三本,我用几个月的时间,将留自始祖朱通至21代有后代繁衍的,全部都梳理并重新编辑,浓缩成六张密密麻麻的树图。最后做一个简单概括:

       第一,本支朱姓迁徙较少。始祖朱通于1190年从江西太和县迁至湘潭唐兴湾,其五子朱大文迁至歇马。族谱中的迁徙记载:

       庆字辈1支徒四川,显字辈9支徙四川,声字辈1支徙成都清泉,名字辈1支徒宜都红花铺,述字辈1支远出无出处。

       按30年一辈算的话,显字辈约在1700年左右的康熙年间,彼时可谓战事连连,平三藩、平准噶尔叛乱、收复台湾、打沙俄。康熙五十几年的时候还在派兵进藏攻打准格尔部落,之后一直派兵驻扎在那里。估计迁徙就是这些个战争原因吧。大部分的朱氏后代还是相对安居乐业的。

       第二,辈份:我的爷爷是渚头桥支系第21代后人起字辈,我爸我叔我姑是第22代后人建字辈,我们兄妹是第23代后人修字辈,我们下一代是第24代后人次子辈。

       第三,研究族谱的过程中发现,从17代到20代,人口急剧骤减,到21代已青黄不接,断代严重。先字辈之后的起字辈有相当一部分并未录入到族谱中。因此,这一部分的补撰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了,也是后续之忧。

 

       由族谱延伸至家谱,就能了解你的历史向前多少年,到了哪里,有什么样的故事。依稀记得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父亲和我说,朱家是有祠堂的,我在那一刹间就有了荣耀感,我是有出处的!族有系,根有承啊。后来国柱爷爷跟我描述道“朱家祠堂在家谱上有详细记载且有祠堂图片,我小时候也去过朱家祠堂,因为年纪小没留下多少记忆,听我二哥说,祠堂古色古香,有戏台,斗拱飞檐,风起时四周铜铃声声,可惜当年作为乡政府办公用房,随后又作乡卫生院之用,文革时期因年久失修加之破四旧被拆,利用其一些残砖剩瓦在下面的马路边建起了乡卫生院,前几年乡卫生院重建,将埋在地基的一些石柱石门之类的从朱家祠堂搬运来的遗物翻出堆放在马路边,正好我回乡路过,将其残碑和门柱运回新塘冲保存,这就是朱家祠堂保存的唯一实物”。听完热血流淌,无数帧画面在我的脑海浮现。这就是自然而然的亲情归属感。

 

       由于我家的家谱在文革中被毁,堂叔松平的儿子杰弟也在一路帮我去族亲家里寻找资料,希望不久的将来,我能为传统文化做一点点事情。

 

       大数据的时候,所有的信息以碎片状呈现,言而无书的网络时代,一些传统文化也在渐渐消失。所谓“知世系之紊,长幼之有别”,家谱的目的是为了说世系、序长幼、辨亲疏、尊祖敬宗、和睦宗族。而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后人修家谱当遵旧立新,以更科学的记事方法把家族成员、支派迁徙、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家族大事等完整记录下来,这样就把家族亲情都维系在一起了。家谱文化博大精深,家谱的存在不是一个虚的形式,他是神圣的,是传承精神和血脉亲情的厚重力量。后辈当心怀虔诚,人人有责,代代相传。

 

                                渚头朱氏第23代修字辈

                                         2019.5.29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tangjiamp32022-05-25 06:58

寻找青山桥歇马的朱婷,谢谢!!

朱建春2022-06-29 02:49

我是建字辈,能否留给我一个联系方式吗!为了父亲的遗愿想回来修家谱拜托拜托

查看全部评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