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阁河朱氏与“同胞四杰”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19/12/10|浏览量:2505

黄阁河朱氏与“同胞四杰”   黄阁河村,现称黄家河社区,属蜀山街道,2018年整村拆迁。原居住黄阁河村的朱姓人,为汉大司马朱浮之后。元至元年间(1335—1340),有福三公自江南白洋(绍兴安昌),迁居萧山越寨(今属蜀山街道)。越四世,德三公从越寨徙居黄家河,被尊为黄家河朱氏始迁祖。自清乾隆十二年(1747)至光绪十七年(1891)的一百多年间,黄家河朱氏出了5位进士、13位举人。   黄阁河朱氏宗祠贻穀堂大门口原有“同胞四杰”匾,褒扬第十五世朱珪兄弟。宗祠还有“朱氏先人四兄弟原传”碑,简介“同胞四杰”生平。老大朱堂(1720—1795),字冠山,大兴县监生,由明史纲目馆纂修,发江西补新建县县丞,署靖安南城知。老二朱垣(1723—1773),乾隆庚午科(1750)举人,辛未科(1751)进士,敕授文林郎,山东济阳县知县。老三朱筠(1729—1781),字竹君,一字美叔,号笥河。乾隆癸酉(1753)举人,甲戌(1754)进士,翰林院编修,擢侍读学士,日讲起居注官;提督安徽学政,督学福建。朱筠博闻宏览,藏书数万卷,碑版文字千卷,精金石文字之学。著《十三经文字同异》(未完)、《笥河诗文集》36卷。   老四朱珪是“四杰”中年龄最小,却在庙堂之上居官最大,声名最高者。朱珪(1731—1806),字石君,号南崖,寄籍顺天大兴县。乾隆丁卯年(1747)17岁中举人第一名即解元,第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布政使、礼部侍郎、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太保等。朱珪的道德文章堪称楷模,乾隆皇帝对他十分器重。乾隆四十一年,命朱珪在“上书房行走”,这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官职,还“侍太子学”,即做太子的老师。太子就是后来的嘉庆帝。朱珪是有名的清官,乾隆五十一年他视学浙中主试江南时撰了副门联,意思是科考事大,我担任主考官秉公选才,理应铁面无私,还望亲朋好友谅解:“铁面无私,几涉科场,亲戚年家须谅我;镜心普照,但恁文字,平奇浓淡不冤渠。”朱珪去世,嘉庆皇帝非常悲痛,赐谥文正。御联:“半生唯独宿,一世不言钱。”原来朱珪40多岁即独居至70多岁去世,他的清廉就更不必说了,有感于此嘉庆帝为恩师撰写了这副挽联。著有《知足斋文集》6卷,《进呈文稿》2卷,《诗集》20卷,《诗续集》4卷。历代县志为其列传。   “同胞四杰”的后代,也是科甲联芳。朱堂5个儿子,3个是举人,还有两个是府学附贡生和增生。朱垣4个儿子,3 个为监生、庠生和府学附生。朱筠2 个儿子,一府学附生,一举人。朱珪2 个儿子,长朱锡经(1754—1810),乾隆己亥(1779)举人,刑部贵州司郎中;次朱锡纬(1759—1779),顺天府学附生。   朱氏家族13位举人中最后一位中举者,是第十七世朱秉均(1865—1904),为光绪辛卯科(1891)举人。原朱氏宗祠前面空地上躺着的一断一全两块旗杆石,上面“光绪辛卯科”等字清晰完好,就是褒扬他的。【转载】(信息来源:朱长胜)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