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抗清的江西战场与南昌城的两度陷落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19/12/16|浏览量:2345

南明抗清的江西战场与南昌城的两度陷落

原创: 亚平 平常心得


    南京弘光政权覆灭后,南明又分别在浙江(鲁王)、福建(福王)、广西(监国)出现了一些小朝廷,江西处于不断南下的清军和南方各南明政权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南京陷落后,就在南明各藩王争立不断之际,原左良玉军后营总兵金声桓投降了清廷。清朝廷大喜,实授金声恒提督江西全省军务总兵,原李自成部降将王体忠任副总兵,金、王合营屯兵九江。从此以后,清军攻占江西各州县,主要由金声恒、王体忠这两个人来进行。

    金声桓这个人反复无常,凶残无比,还懂得攻心为上。人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却是武的未动,先恐吓一番。

    他向江西各州县发出一纸招降通令,威胁说如不投降就要屠城。明弘光朝的江西巡抚旷昭一听,面如土色,降吧,不行,战吧,不能。于是乎,丢下南昌全城百姓,一走了之,其他官员也是一哄而散,乡绅富家和平民百姓更是仓皇逃走。八大山人也是这个时候逃到南昌西边的西山。易堂九子之一彭士望当时在南昌,他在诗中写道“王孙各窜伏,困苦无完裳。谁为杜子陵,见汝哀彷徨。”

    1645年农历六月十九日,由于南昌城的明朝官员弃城逃离,金声恒率清军兵不血刃地进入南昌。此时,南昌已是一座空城。

    南昌陷落后,金声桓全力清剿,“恣杀明人士”,特别是明朝宗室。而从南昌逃出的省府官员,和江西各地朱姓藩王一起在各地抵抗清军。

    江西境内的抗清战斗主要是在两个方向:一是抚州建昌的益王抗清。明朝在江西有三大藩王,南昌有宁王,饶州(今鄱阳)有淮王,建昌有益王。南昌的宁王在朱宸濠反叛后被剥夺宁王封号,从此不再有宁王。淮王本来势力就不强,只有益王的抵抗最强,闰六月,明江西布政史夏万亨、明副使分巡建昌府王养正、明建昌知府王域等一批明朝官员,退至建昌(今江西抚州南城)坚守。七月,被王体忠攻破,皆被俘杀死。益王东逃福建,八月,益王家族中的永宁王举兵收复建昌、抚州,但不久,又被王体忠击败,永宁王被俘。

    抚州战事正在进行之际,赣江中上游的抗清活动也在进行。这是江西抗清战斗的第二个战场。1645年九月,福州唐王政权的吏部右侍郞杨廷麟(江西临江人)抓住清兵攻击抚州之时,乘虚出击,收复了吉安、临江。

    杨廷麟,江西清江人,崇祯4年的进士,字伯祥,号兼山,为什么叫“兼山”呢?因为杨廷麟崇拜江西的两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一个是文天祥,号文山;一个是谢枋得,号叠山。杨廷麟为效法这二人,就号“兼山”。李自成攻进北京,杨廷麟闻之恸哭,募兵勤王。后得知福王在南京被拥立乃止。现在,福州的唐王政权一听杨廷麟收复了吉安、临江,喜出望外,立即授杨廷麟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任命继任江西巡抚的万元吉(南昌人)为南赣总督,驻守吉安,也借以加强对赣州的防守,确保从福建到江西和湖南的战线畅通。江西境内形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1646年(顺治三年)三月,杨廷麟前往福建汀州迎接唐王来赣州,将吉安到赣州一线的军务全交万元吉统管。不久,清兵反攻,吉安失守。四月,万元吉退守赣州,清军乘胜追击。四月十四日,清军将领高进库率十三营由万安造口出发直抵赣州城下,把这座城市合围了起来。至此,除赣州之外,江西全在清军控制下。

    这一下,可不得了,因为赣州这个城市处于南方几省的中心,位置关键。江西界于浙闽、两广和两湖之间,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唐王一直看重江西战场,希望由此与两湖地区的南明军队连成一片,继而在鄱阳湖与赣江流域战胜清军,继而挥师北上。特别是赣州,东达福建,西通湖南,南接广东,是数省之间抵挡清军的战略要塞,无论得失,都会对整个战局影响极大。于是唐王调集南明军事力量四方来救援赣州,当时在赣州附近的抗清武装众多,但兵多将众,指挥不力,均被清军打败或阻隔。至八月,赣州城中只剩部卒4千余人、城外水师2千余人,前后苦战五个多月,已经疲惫不堪。

赣州的砖城墙是宋代孔守瀚建的,炮台是清代加固或加修的。(此图片来自网络)

唐王一向注重江西战场,一看赣州被围了,就慌忙从四面八方调来军队来救援赣州。这样,赣州附近,抗清武装众多,但兵多将众,指挥不力,均被清军打败或阻隔。

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廷麟偕同赣州巡抚万元吉据城坚守。从四月至十月,这半年,赣州外围战不断失利。五月,杨廷麟部将张安在城东梅林镇与清兵激战失败。八月,清兵经常夜截焚舟,杨廷麟水战失利。

    福州的唐王以王叔的身份对浙江的鲁王下诏,鲁王极为不满,反过来传檄声讨唐王,结果两败俱伤。清兵进攻浙江时,鲁王求救于唐王,唐王按兵不动,鲁王最后兵败流亡海上,九月底,浙东鲁王监国的军事防线被突破,清军翻越闽北浦城县境内的仙霞岭进入福建。福建也因浙江陷落而失去北部屏障,唐王只得率众逃往江西,他从闽中的延平县起身,经顺昌转至闽西的汀州,准备由此进入赣州境内,却被清军的前锋部队俘获,几天后被杀。消息传到赣州,人心震动。

    此时的赣州,城中只剩下部卒4千余人、城外水师2千余人。到十月,已经苦战死半年多,人困马乏。清兵加紧攻打赣州城。十月初三日深夜,清兵乘守城士兵疲惫松懈,雨夜攻城,登城拆垛,天明城破,十余万清兵蜂拥而入,城陴和巷战死者如麻,清兵开始屠城。府督万元吉投贡江而死(儿子想投降,把儿子都斩了),年仅34岁。杨廷麟来到城西的清水塘,清水塘“积尸平池”,被尸体填满了,杨廷麟整好衣冠与佩刀,扒开层层叠叠的尸体,把自己沉了进去,殉节而死。

    赣州清水塘。杨廷麟投水殉难处。(此图片源自网络)

据说,杨廷麟死后仍握拳张髯,气凛凛然不可犯。清将贾熊叹道:“忠臣也!”以四扇门为棺,葬杨廷麟于赣州章水之旁。以后,清水塘和杨廷麟墓就成了赣州重要纪念地。杨廷麟原来葬在西门外的河边。清代著名学者、散文家、易堂九子的首领魏禧还专门来赣州凭吊杨廷麟,写下《拜杨文正公墓》:“荒冢斜阳乱草青,布衣此日拜门生。长年魄恋忠诚府,亘古神依箕尾星。两岸蓼花红有泪,一江秋水澹无声。孤魂最是难听处,盍旦枝头彻夜鸣”。清.陈云章《清水塘吊杨忠节》:“萧萧清水塘边过,仿佛悲风动素旗”。

1670(康熙九年)改葬杨梅渡,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均予修茸。杨梅渡旁的杨廷麟墓松柏葱郁,绿草如茵,当地人都你为“杨公地”。1844年(清道光24年)重修时,墓地面积1033平方米,石刻“明故武英殿大学士杨文正公廷麟之墓”,周围缭以石垣,墓前侧方竖立一对华表,上刻“千秋俎豆留章贡,一代忠诚炳日星”。巨大的墓碑刻有杨廷麟的生平,墓门横额中央刻着“正气”两个大字,据说是1942年(民国31年)第五次维修时由蒋经国题写。可惜,杨廷麟墓今已不存。

赣州保卫战从1646年四月十四日至十月四日,长达半年之久,是江西境内南明军民抵抗清军时间最长的、牺牲最大、最为壮烈的一次战役。

赣州是明王朝最后被攻破的一座重镇,赣州失守后,武装抗清的中心转入广西。但已经没有什么中心城市作为依托,基本上没有什么重大战斗了。

    唐王被俘杀和赣州失守后,南明小王朝武装抗清的中心转入广西。

桂王之长子、永明王朱由榔于1646年(顺治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在广西梧州登基,改元“永历”,成为南明第三个具有“正统”权威的小王朝。而与此同时,唐王的弟弟朱聿□(金+粵)又在广州称帝,年号改“隆武”为“绍武”。他杀了桂王的使者再发兵肇庆,并在三口山大胜桂王。可昙花一现,消长如风。清顺治四年(1647)一月下旬,清军骑兵突袭广州城,绍武政权仅仅存在40天就覆灭了。

    随后,李自成的残部主动联明抗清,支持广西的桂王政权。而清军很快占领了广东和广西的大部地区。永历帝转移到湖南西南地区的武冈县。

这个时候,镇守江西的金声桓对清廷日益不满。他自认为他降清后在江西攻城略地,没费清廷的军械粮草,就收取十三府七十二州县的数千里土地。如此卓著战功,自清朝入关以来,哪个功劳有高过自己的呀。为清朝廷立下这样的汗马功劳,肯定会得到清廷的厚封重赏,不说封公封王,封个侯是没有问题的。谁知清廷对金、王始终存有戒心,一直视为异己。这样,收取江西的奏疏批复下来,金声恒只得了一个提督军务的副总兵之职,王得仁绰号王杂毛,原为李自成部王体忠的旗牌官,出身低微,封赠更不如金声恒,只捞到一个把总的头衔。二人怏怏不乐,对清朝的怨恨之情渐浓。不仅如此,清廷新任江西巡抚章于天、巡按董学成还胁迫金声恒交出攻陷江西各地时所勒索的钱财。同时,南明的大臣又对其规劝感化。这样,一边是压,一边是拉,金声恒、王得仁对清廷越发不满,心生反意。

1648年(清顺治五年)正月二十七日,金声桓与部将王得仁在南昌起兵,擒杀了巡按董学成、布正使迟变龙、湖东道成大业,宣布归明反清,随后又在瑞州(今江西高安)俘虏了江西巡抚章于天。史称“戊子之变”。

据说,由于起事仓猝,还闹出笑话。因为当时一时找不到明的冠带,他们只好跑到戏班子里找来戏服代替。南昌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在涌上街头观看,只见他们的帽翅前后都光溜溜的没有一丝鬓发,忍不住掩口而笑。

你看,在这江山易代之际,金声恒这样的人叛过去,变过来,“城头变幻大王旗”,遭殃的是百姓,他自己也没啥好下场。

江西本来就还有不少南明的残余势力,现在金声恒举起了反清大旗,他又请出姜曰广(新建县人,明大臣,南京福王政权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此时遭陷在家)以为号召,一时间,江西全省大部分府县闻风而动。

恰这此时,即1648年农历四月,清两广提督李成栋在广州反清复明。这是金声恒、王得仁在江西反清后的又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一时清廷大局震动,南明则亢奋不已,“俨然有中兴光复之机”。

然后,金声桓向北攻下九江,控制九江东西的长江航道。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反清力量纷纷响应。

清军面临南下以来最危险的局面,立即从四面赶来围攻江西。

这时,金声桓脑子进水,犯下严重的战略失误。本来,如果他抓住有利时机,在长江一线扎下脚跟,要么溯江而上,和湖南湖北的抗清力量何腾蛟互相配合,控制长江上游,就可收复失地。要么顺江而下,更可进逼南京。可是,金声恒不但没这样做,反而把王得仁从九江前线调回,往南去攻打赣州。于三月上旬率主力20万水陆并进,三月十九日抵达赣州城下。这时的赣州自从前年1646年十月被清军夺取,已有1年半啦,哪里攻得下。金声恒只得把赣州城围了起来,围攻三月,久攻不下。

此时,清军自安庆发兵,渡江进占九江,从东而来,攻陷广信(今江西上饶市)、饶州(今江西鄱阳县),并围攻南昌。五月十九日,金声桓、王得仁从赣州退回南昌。清军随即尾追上来,从南面进逼南昌。最后,清兵从西边过来。躲在南昌城郊西山的八大山人,听到到处都是铁骑的马蹄声,满山都是清兵。徐世溥在《江变纪略》写道:“五月初七辛未,七百骑至石头口……明日,西岸哭声震野,铁骑满西山矣。”此时躲避在西山洪崖的八大山人,看到这种情景,心中的那种惊悚、那种震撼是可想而知的。

七月初十,清军从四面围住了南昌城。明将金声桓、王得仁无法冲破包围,只有死守。清军围攻南昌。金声恒为了守城,放火烧毁民房1000余家,滕王阁亦付之一炬。南昌城中粮少,袁州、吉安守将派舟送粮亦为清军截获。尽管广东李成栋部在五月一日起兵反清,永历朝廷派其自南雄赴援,在十月间攻打赣州,当然同样打不下。可李成栋失利后随即就退回广州,而没有引兵顺赣江直下南昌解金、王之围。从1648年五月以来,也就是八个月后,南昌“城中粮尽,杀人而食”。


清人笔下的南昌东湖。这一片湖水见证了当年的屠城。(此画藏于南昌八大山人纪念馆)。

1649年(清顺治六年)正月十八日,清军用红衣大炮轰开南昌城城墙,城破。清兵涌入城内。金声桓杀妻子,焚房舍,身中二箭,投帅府荷花池死。王得仁左突右冲地杀到德胜门,杀敌数百,最后受伤被俘后被杀于德胜门外。大学士姜曰广投水自尽。清兵对四处奔逃的百姓和投降的官兵格杀勿论,在南昌开始残酷的屠城。史称“戊子之难”。江西新建人徐世溥(1608-1657)曾写《江变纪略》,记录了当时的血腥与残暴。

南昌当年的东湖。历史的往事现如今已被这静静的湖水掩没了。(此图片源网络)

1649年(顺治六年)正月,李成栋又翻过大庾岭,攻打赣州,不克,并在三月初一在信丰出逃坠马淹死。何腾蛟也在湘潭被俘杀。这一年之后,江西境内大规模的战事基本平息。

而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自1646年在广西梧州登基以来,就没有过上一天舒坦的日子,东转西移。1650年(清顺治七年)十一月,永历小朝廷的驻扎地桂林被清军攻克,永历皇帝逃到云南。1659 年,朱由榔又带领两千人从铜壁关逃入缅甸并在皇都阿瓦城外落脚,成了流亡朝廷。骁勇善战的清军兵马为了争夺流亡皇帝,几次杀到缅甸首都阿瓦城,如出入无人之境。这时,缅甸的新国王莽白刚刚在廷臣的帮助下,杀了自己的哥哥、前任国王莽达喇。客居篱下却仍秉承宗主国架子的永历帝谴责“其事不正”。这个永历帝在那里客居了两年,态度轻蔑,不仅认为缅甸朝廷接纳流亡皇帝是应该的,而且还对缅甸国王未对汉人皇帝尽藩国之礼颇有微词。缅甸田王莽白大为恼火。明朝末世为躲避清军的流亡汉民大批涌入缅甸北部的高山莽林,他们当中的一些流亡官兵,凭借更先进的武器和作战技能,把缅北土著逐步赶入深山,建立起汉人的小领地,这当中包括今日汉人人口占95%、人人说汉话的缅甸果敢特区。在这种情况下,缅甸国王为防生乱,以“吃咒水盟誓”之名诱杀了陪伴永历皇帝的将领和要员。

两年来,留在中国抵抗清军的将领巩昌王白文选、广昌侯高文贵、怀仁侯吴子圣数次前来“接驾”,要接他回国主持复明事业。可这位南明末代天子永历帝朱由榔,早已心灰意冷,只希望在此国了此残生,所以,这位皇帝只给了他的臣子一纸诏书,要他们离开

这时,借清朝“皇帝特谕”威胁缅甸的大将洪承畴虽已退职,“留匿一人(朱由榔),累及合属疆土”的威胁却由明朝叛将吴三桂付诸实施。12 月1 日,吴三桂大军越过脆弱不堪的缅北边境逼向阿瓦城,缅甸国王大惊,为求避免本国卷入明清之战,保境安民,就把朱由榔父子送出。

1662 年(清康熙元年)四 月二十五日,永历帝父子被吴三桂将员用弓弦勒死于昆明篦子坡(民间称逼死坡)。南明最后一个政权也覆灭了。

(图片取自网络)

今天,在昆明市翠湖宾馆后、妇幼保健院旁的稀疏花树里,蔡锷于1911年立的“永历皇帝殉国处”石碑,早已被大多数人遗忘。(来自网络)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