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溪朱氏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19/12/23|浏览量:5040

安溪朱氏

第一篇、内坑后山村朱氏由来


后山村坐落于镇区中心,与宅内、古山、东宅三个村屯居,统称内坑街。距镇政府办公地偏北2公里,泉厦高速公路过境本村1.7公里。以朱姓氏聚居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前中共泉州中心县委曾在此设立,为晋江市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

据《晋江县志》载,明朝时内坑谓之桔里,属六都。后山,因位置偏西亦称六都桔里西兴。民国33年属熊山保护区,建国后,1956年属内坑镇 ;1959年属安海公社内坑大队,1961年划属内坑公社后山大队;1984年变更为内坑镇后山村委会。

后山村地处外曾溪上游,约于元末,朱氏入闽始祖朱玑第十六世裔孙朱让为谋生计,偕堂弟朱询携带妻儿,自莆田黄石井埔村,举家南迁,先惠安北石头,继泉州城西郭崎,终择桔里,卜后山,辟西与境,以居山之麓而命村名“后山”。

桔里朱氏开基考

据《兴泉朱氏族谱》记载,朱氏入泉始祖器高公系玑公第15世孙。源初均仪堂。于元顺帝甲戌年(1334年)由莆田入泉,为泉山书院山长。朱让公、询公为玑公第16世孙。后山朱氏属于瑞明堂。据《晋江县志》记载:“元至元27年2月癸未地震、丙戌复震、六月大水。元统元年六月大水漂民居数百家。至正二年九月大风雨。十四年(1354年)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足见元末,灾情十分严重,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抛乡离井,外出谋生。在这一情况下,拥有“善堪舆”(堪舆即风水)一技之长的让公携堂弟询,“一边壶篮,一遍轿车”,携子带孙,举家南迁谋生。公等历尽艰辛,翻山越岭,先迁惠安北石头,又几经迁徙,再到泉州城西郭崎,明显当时有依附泉州族亲(泉山书院山长器高公)之势。然当时泉州一带同样是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加之兵荒马乱,尽管有均仪房族亲相扶持,但仍难以安家立命,只好自求生计,另图发展,东走西徒,颠沛流离,千辛万苦,终择桔里,力辟西兴,始建桔里朱氏基业。

后山先祖随择桔里辟西兴,但是生活依然十分困苦,其时尚无可能自成体系,诸多方面尚依附泉州派系族亲,后山朱氏一世祖公妈神位只好先寄存溜江(即溜石)朱氏宗祠。在这一期间,不少先祖又辗转外出谋生。先据仙游坑内旗峰朱氏称:皆族系内坑朱氏让公之子珠二、珠六之后。其时元王朝即将灭亡,泉州一代倭寇猖獗,陈友谅之弟陈友定倭据泉州,同样鱼肉百姓。先是珠二出走到晋北(今罗溪、马甲),以养蛋鸭为生,后再迁仙游。珠二为人勤劳俭朴,所养母鸭日下双蛋,被当地一卓姓财主发现,招赘为婿。后珠六为寻回珠二,见其得以安居乐业,遂也留下定居。旗峰朱氏传至第十一世静轩公后,有着很大的发展,成为当地望族,至今有七千与众。现查《晋江县志》,有二段这样的记述:“明洪武九年大水荡没民居无数。二十一年壬申地震、五月庚子地复震、八月壬辰又震。二十九年壬申地震。永乐14年(1416年)饥……”。又:“元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泉州民刘应縂作乱。十年同安贼掠泉州。12年夏,仙游流贼剽掠泉州。14年安溪大盗李大、南安盗台光甫聚众为乱。17年万户赛丁阿迷里可反,据泉州,民大背荼毒。22年回寇那兀纳叛,据泉州。是年陈友定攻泉州。时陈友定败泉参军胡深。泉民先经回寇涂炭,继为陈友定荼毒。明洪武三年倭寇泉州……”。根据上述的记载,不难看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十分险恶的,凭此就不难了解,后山先祖创业之艰难,辗转流徒之无奈了。

询公到后山不久,亦即另辟基业,徒迁石狮(其时属龙湖)茂山(今秀山村)定居。询公道茂山后,自是大可安家立业。但当地土壤十分贫瘠,水源奇缺,难以养活人丁迅速增加的询公后裔。为此有二个房祧返居樟岭(今安海仁寿行政村)。此外,尚有一说法:认为询公一支是先到樟岭,再茂山,而后又一部分回樟岭。这一说法也是有可能的。按当时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其时樟岭曾经是一个热闹的码头,尚存的松尾桥,据说就是当年的码头,已被毁为平地的“海客路”。就是当年繁华的商贸集结地,奇怪的是,宋元明时的“州岭”在清代却不明不白地消失了。据早辈人传说:上岭于明末毁于地震。但查遍《晋江县志》,均为得佐证。因为有理由认为其被毁于清初的“禁海迁界”。询公支系正是在1723年清廷“复界”之后迁入上岭的。后人将“州”改为“樟”,正说明这其间曾经经历过不寻常的变迁。询公后裔在上岭还建有小宗祠一座(20世纪40年代毁于火灾)。而茂山尚保留着部分业产。按照这一情况分析,询公先居茂山,后部分移居上岭的可能性比较大。

在晋江东石镇潘径周厝处,尚有一宅基地,据当地人称道是“后山朱氏的祖居地”。这说明后山朱氏先祖曾经在那里生活过。但就尚存族谱却难觅踪迹,今联想到清顺治年间的“迁界禁海”,沿海10里内的人均要内迁,尤其是后山朱氏,自然更无例外。这一点也可从《晋江县志》中得到证实。《晋江县志》中记述:顺治“十八年辛丑,以民通海寇、迁都,沿海十里俱属界外。安海迁至六都内坑止。官癖民居一尽毁平”。从这一点也可了解后山朱氏先祖初来乍到为生活而东奔西走,顽强拼搏之一斑。

桔里朱氏三村由来

后山先祖自择桔里辟西兴,至三世肇开五房(不包括内旗峰),六世始定昭穆。祖上的一些发展史,因资料缺乏,已难以考据。但从当年制定的“行弟”分析,也不难看出先祖图谋发展的意志与决心。“行弟”编排是:“子、弘、甫、邦、孟、公”,意为:子孙应该把扩大祖上已经建立了的疆土作为头等大事。立志发展的意向十分明确,也暗示着当年族群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较劲斗争。人们清楚,在封建社会里,姓氏间不睦是经常的事,特别是在天灾人祸频发的年代更是如此。还应该说在朱明王朝时期,桔里朱姓人日子不一定太难过。但是,在清初就不一样了。当时天下并不太平,郑成功在这一带举旗反清引来清军大举进剿,民间又盗贼横生。当时诸多先祖惨遭杀害,桔里朱氏二房二街祧也不得不抛下祖厝浪迹他乡。尽管1716年匪乱夷平,但是,无情的杀戮已迫使善良的先祖做出“走为上策”的选择。因而在后来的日子内,诸多族亲远走他乡,同这一点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在清乾隆年间(1735-1745年左右),桔里朱氏族内进行第二次修谱。由于当时已平定匪乱,社会比较安定,桔里朱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而先辈将“昭、兹、来、许、绳、其、祖”作为续编之“行弟”出现在族谱之中。(按分析系清乾隆丁巳年——1737年桔里朱氏第二次修谱时所定。)其意为:光明现在已经来了,我们应该按照祖宗制定的法度来办。1745年,询公进主后山,让询两支重汇一起。但此时返居上岭的茂山房族又遭到异姓排斥,为此到后山搬请长房(部分)、二房二街祧(部分)迁到上岭,二房长(部分)、二房三(部分)迁居后桥。从此,泉州南门外在六都内坑及上岭、后桥(今二者属于安海)形成远近闻名的朱氏三村。至于让公后裔何时迁入后桥上岭,史上不见传。但从现存族谱分析,应为11世起,时间应为1735年前后。

翻阅桔里朱氏历史,我们并未能找到祖上有多少令人为之骄傲的记载。只能知晓桔里朱氏先祖为了生活而迁徙至此,并历尽千辛万苦,才为子孙后代创下了今日美好的生活空间。只要是善待历史的人,都不应对只是布衣的先祖有过高的苛求。先不要说在没有良好的社会背景的支持下,报国捐躯、受明皇追封为“伯”的先祖公朱益利不久处在这“布衣”之家吗?还有万世颂扬的珠二后裔静轩公、都是桔里朱氏之先贤。在历史发展的场合中,朱氏传人,不甘示弱,他们秉承祖训,信守“仁义礼智信”,遵循“诗书振家声”,发愤图强,拥护中共,投身革命。1942年,秀裔义斌等再后山率先成立支部,后山则为中共泉州特委的活动所在地。革命年代,朱氏儿女,同仇敌忾,反“三征”,反围剿,打安海,闹劫牢,上战场,斗敌顽,为解放,仁寿、祖欧、仁拟、义惮寺烈士先后为国捐躯。新中国成立以后,内坑三朱被确认为老区基点村,族人任处级以上干部的有数十人,大学毕业以上的上百人,而今,他们又发出:“永承忠孝廉节,立志光前裕后”的时代强音,决心奋力拼搏,意欲再续辉煌。

桔里后山朱氏迁徙考

后山村,地处安海鸿江支流的外曾溪上游,据说因为村后紧挨“鳌山”而得名。后山村是晋江一革命基点村,人口2000余人。约于元末,朱氏入闽始祖朱玑第十六世后裔朱让为谋生计,携堂弟朱询携带妻儿,自莆田黄石并埔村,举家南迁,辗转跋涉,先惠安北石头,继泉州城西郭崎,终择桔里,卜后山,辟西兴境。

内坑,宋代年间属于开建乡、仁孝里。相传原来盛产柑橘,固有“桔里”之称;又云:内坑位于灵源山西南丘陵地带,地势坑坑洼洼,又以生产梨子著称,所以民间尚有“梨坑”之说。

朱让定居后山,朱询则择居龙湖秀山(以后部分再迁回州岭)。后山朱氏在历史上有着三次较大的迁徙。一是明末清初跟随郑成功迁往台湾,郑克爽降清后,部属有的留台,有的分散在东南沿海一带定居。今霞浦三沙镇及福安朱姓就是朱让的后裔(一部分为清乾隆1750-1780年间从后桥迁往);二是在鸦片战争钱经商而定居台湾。据1929年《朱氏族谱》记载,二房二街顶祧迁居台湾的二户就有40余人,其中仅“其”字辈就达15人(朱让第17世裔孙)。另者据仙游坑内旗峰朱氏称:他们是朱让之子朱二、朱六的后裔(至今有7000余人)。

后山朱氏历受改朝换代和兵匪战乱的浩劫与磨练,从而造就朱氏后人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早在明嘉靖年间,我沿海一带饱受倭寇、土匪蹂躏,朱让7世裔孙朱益利会同结盟兄弟组织乡勇100余众从俞大猷抗击倭寇,屡立战功,威震敌顽,后因内奸高密,四兄弟及乡勇遭伏击为国捐躯,乡民为感恩德,特塑神像于马坪南薰宫,以供四时奉祀,并经俞大猷奏请明皇追封为“灵勇忠烈护国四姓显佑伯”。在解放战争年代,以朱义斌为首的后山朱氏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带领下,后山村曾一度成为中共泉州中心县委的活动据点,反“三征”、斗敌顽、打安海、劫粮仓,斗争烈火燃遍晋、南、同和安、永、德,为解放斗争做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解放后,后山村被定为“革命基点村。

第二篇、寻祖溯源之安溪朱姓


朱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为第17位;至2018年,按人口排序,朱姓在中国位列第14位,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1.2%,总人口约有1500余万。

溯 源

朱姓来源有四:一是颛顼之后。朱姓原作邾姓。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六子,第五子名安,为曹姓。周武王时,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邾邑(今山东曲阜东南陬村),建邾国,附于鲁国。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县东南纪王城),至战国中叶为楚宣王所灭,邾国贵族逃难到沛地(今江苏沛县),以国名为氏,称邾氏,子孙将“邾”的右偏旁“邑”去掉,即为朱姓。二是舜之臣朱虎之后。三是宋国微子启之后。春秋时,宋国为齐国所灭,后代逃至“砀”(今安徽砀山县),改宋姓为朱姓。四是由外族改姓。南北朝时期,有鲜卑族可朱浑氏改为朱姓。

朱姓在历史上形成吴郡、沛国、钱塘、河南、凤阳、紫阳等郡望。

入 闽

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军队中有军谋祭酒朱秉英、队正朱参。唐末,朱玑由河南固始入闽,任古田令,后居兴化郡(今莆田)琳井。

宋宣和四年(1122年),朱松(朱熹之父)自江西婺源入闽任尤溪尉。子孙迁居延、建、汀、邵等地。

肇 安

据民间族谱记载,朱姓肇安始于明。一是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松之裔朱大郎(字兴隆,号大隆)与侄朱三郎,自漳平县溪南乡长荣村游猎至安溪县龙兴里五阆山兜,择水运龙窟而居。二是明天顺、成化年间(1457~1487年),朱玑之裔朱济亨自莆田横塘琳井迁居安溪光德里薛坂乡(今城厢镇仙苑村)。三是明正德间(1506~1521年),朱慨朴由漳州朱马页荔枝脚迁居长泰里南英(今城厢镇南英村)大磜。

近代晋江、大田也有朱姓入安。

繁衍及外迁

1. 尚卿中山朱氏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大郎肇安后,先居五阆山兜三年,后移居湖头登贤,兴建祖宇一座。明景泰三年(1452年),朱大郎的四世孙朱星移居狮仔兜居住,后于天顺三年(1459年)又徙居尚卿福帽仑蜈蚣牙,长子朱公养留居,次子朱孟孜移居尾仑。至八世朱梅山时又移居尚卿中山村魁梅兜。朱梅山被尊为尚卿中山朱氏一世祖。其后裔先后移居中兴村、后福村,长坑乡云一村,蓬莱镇新美村、寮海村等地。此外,朱大郎之孙朱鹰自登贤移居漳州长泰割竹岭。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尚卿中山人朱心趾移居江西;民国年间五房移居台湾。族人多批迁往印尼。

2. 参内田底朱氏

明宣德年间(1426~1435年),朱玑裔孙朱济亨入安后,生子佛孙,朱佛孙生六子。

明隆庆二年(1568年),五子朱元忠之子朱东溪移居长泰里田底乡(今参内乡田底村),子孙繁衍。后裔又分支居洋窝宫(原为田底村的自然村落,1959年从田底辖内析出,创办洋乌内场,今洋乌内村)。此外,三世长房移居台湾;二房移居浙江温州,已繁衍上万人。

3. 城厢南英朱氏

一世祖朱慨朴于明正德间(1506~1521年)自漳州迁入,繁衍生息,聚族而居。

4. 湖头湖一朱氏

民国6年(1917年)自晋江池店迁入。始祖不详。

5. 湖头镇湖二朱氏

民国25年(1936年)前后从大田县迁入。始祖不详。

谱牒与昭穆

1. 《福帽魁梅兜朱氏族谱》

历史上共七次修编族谱。明万历九年(1581年)首修,清康熙十年(1671年)二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修,嘉庆十一年(1806年)四修,咸丰十一年(1861年)五修,民国38年(1949年)六修,2002年七修。昭穆:

讳行:文章鸣海宇,德业焕薪传。勤俭遵先训,诗书启后昆。

字行:诸孙诚克孝,奕世自有光。祖代源流远,宗支庆泽长。

尚卿乡中山、中兴、后福,蓬莱镇新美、寮海,长坑乡云一等村朱氏的昭穆与上同。

2. 《清溪朱氏宗谱》

为参内乡田底村、洋乌内村朱氏族谱,始修于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昭穆:

名行:志继垂鸿绪,家传允绍承。赓扬文武烈,振起大书馨。

字行:卿侯丕祖德,仲叔季犹章。孝悌延孙子,天朝亶克昌。

3. 城厢南英大磜朱氏昭穆

字行:哲维文万,云龙升腾。开国成基,茂生韵贤。

宗祠

1. 梅山祖宇

尚卿乡中山村朱氏家庙。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由中山村朱氏一世祖朱梅山建,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坐亥向巳兼壬丙,土木结构,传统二进式大厝。

2. 久挺祖宇

位于尚卿乡中山村魁梅兜。由中山村朱氏五世祖朱君英(讳应炜,号台裂)所建,坐西向东,土木结构,二进五开间,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楹联:“久远守良规,但愿后昆勤且俭;挺身行大道,伫看奕世炽而昌”、“久馨德业沛国器度;挺秀豪英婺源文章”。

3. 田底朱氏宗祠

位于参内乡田底村。始建于明隆庆二年(1568年),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建。俗称“睏牛”形。宗祠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内有举人朱玑所题楹联:“我祖塔斗自高参前石佛罗汉;若孙凌云有志缠后狮仔麟儿。”

墓葬

1. 朱元忠墓

位于参内乡田底村的墓头仑,葬于明朝中期。朱元忠,田底村朱氏一世祖。

2. 朱玑墓

位于参内乡田底村东北方墓庵山,葬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朱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举人。

第三篇、曲斗朱氏


瑞安七甲朱氏和平阳硐桥头朱氏认祖归宗有感

二0一九年五月三号上午,在福建安溪县虎邱镇林东村曲斗朱氏祠堂举行族谱对接仪式。族谱对接后,温州市府外办副主任、七甲朱氏后裔朱玉桂先生郑重宣布:"两地族谱完全一致,历经三百多年后,今天我们终于找到老祖宗的出生地,我们回家了,我们回家了,我们回到家了!"他边说边喜极而泣,顿时哭声、掌声、响彻宗祠内外,闻者无不动容。

之前该二支朱氏並非没有源流记载,其老谱载:始迁祖朱东策是一代圣人朱熹三房派下的十七世孙,並被《考亭紫阳朱氏总谱》收录,成为朱熹大家族的一员。但谱中还有一些模糊之处,于是一直寻根问祖,今天终于证实老谱有误,于是毅然退出朱熹大家族,回归山野平民百姓之家。使人肃然起敬,佩服万分。我们为他们骄傲,为他们鼓掌!人的祖宗不在于地位的高低,而在血脉传承!

温州二支朱氏宗亲认祖归宗圆满成功,不仅仅是他们的喜事大事,更是朱家的幸事,並为全国各姓氏树立了楷模!我们要要学习他们的求真务实,敢于担当,勇于修正的精神认真做好认祖工作!(信息来源:朱长胜)

【转载,仅供参考】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