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冈县上岳村朱氏

来源:用户上传 | 上传者: zhzhus001 | 2019/12/25|浏览量:2104

上岳朱氏

第一篇、佛冈上岳:暗藏完好明清建筑

听朱清岳讲故事

朱清岳,上岳村村委书记,上岳朱氏先祖朱文焕的第26代孙,在村心里出生长大,生活了二十多年,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搬出古围村。

武将后裔重防御尚习武

1925年时,朱氏宗族大修族谱,当年每户家庭都分到一本《朱氏族谱》。根据记载,南宋祥兴年间(1278年),朱氏宗族的祖先,时任大理寺评事府君的朱文焕,保护皇帝南下,在北江抗击元兵,孤军固守在清远、英德交界的旧横石,虽然身受重伤,还坚持指挥作战,与元军激战两天两夜之后殉国。朱文焕的儿子在兵荒马乱中守孝三年,并选择不再出仕,落户上岳村,开枝散叶,开始了上岳朱氏的起源。

朱氏第六、七代的子孙在外获取功名,最后都还是选择回到上岳村,建立屋场,诗书训子。第七代两兄弟分家成为上岳朝瑞和下岳连瑞,现在村委会对面的“乡贤朝瑞朱公祠”就是上岳十八里的总祠堂。朱朝瑞的曾孙即是归仁里的朴山朱公,他的三个儿子分别居住在上中下归仁里,中归仁里最大,是长子以及后裔居住的。

根据族谱记载,古时候上岳的村、里单位共有三十四个,主要有十八里和一些散围、村落等。以中国传统的风水观念来看,上岳村是山水聚会、藏风得水的所在。上岳村从东向西依山脚而建,形状像一把手枪,龙井围、上下东山里是手枪的手柄部分,现在村委会后面的池塘是扳机,村心里、厚元里、万兴里等为枪身,上中下归仁里和前村里是枪管部分。

朱氏先祖是武将,后人在建筑村落的过程中,也特别注重防御功能,而且还有尚武习兵的传统。朴山朱公祠堂前有一对石锁,分别有200多和300多斤重,是专门供族人习武的用品。一同前往的年轻司机想搬200多斤的那只石锁试下身手,结果纹丝不动,朱清岳扎好马步,稍一用力就把石锁搬起身来,据说不少村民还能轻松搬起三百多斤的石锁。时至今日,村民们仍然为先祖当年的显赫战功而骄傲,只要提及,他们都很乐于讲述先祖的故事。

村民团结注重宗族观念

族谱里面记载,最初上岳一带除了朱姓之外,还有米姓、柴姓、蔡姓三个族群,随着朱氏族群的到来,这三个姓氏却逐渐衰弱下去,都搬到别的地方去,而朱家却越来越兴旺了。朱清岳小时候听老人讲,那是因为三姓都怕朱姓,“‘猪会劈柴烧饭吃菜’”。

每个“里”又分成若干院落,每个院子都由客厅,左右两间厢房,左右两间厨房,以及院子组成。朱清岳说以前一个院子都是要住两户人家的,村民们住得相当紧密。院外的巷道是重要的公共空间,平日里,妇女们就把小板凳搬到巷道里,边做活计边聊天,小孩子们就在一旁疯跑玩耍,非常热闹。

虽然后世枝繁叶茂,但不同分支的子孙还是会紧密联系,在族谱上都有记载,每到年节都会共同祭拜祖先,祠堂除了供奉先人之外,还有共同议事的功能,在朱清岳的记忆中,以前村里的红白喜事都是要在祠堂办的,所有族人都会来参加,现在只有白事还会在祠堂办了。但家里有“添丁”喜事的时候,还是要来祠堂里放上一挂鞭炮,跟祖宗报喜。

朱清岳是文焕公第26代孙,现在村里最高的是22代孙,最小的是32代孙,“经常有年龄相仿的伙伴是自己曾祖辈的情况”。上岳朱氏还扩散到各地。族谱中就写,粤桂两地的朱姓都是文焕公的后代,朱清岳和村民们与台山、恩平的朱姓也都保持往来,“他们每年都要来拜山的,拜文焕公。”

失落的民俗

上岳村民风古朴,曾经保留有不少独特的民俗,但如今已经遗失在时间的长河中,只能从村里老人的描述以及文献的记载中窥知一二。

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的抢花炮在上岳村也曾经风行,是村民的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上岳的抢花炮多在已经被毁的洪圣古庙前举办,有四十个之多,有大小之分,每一炮代表一尊天神,能抢到头炮的人能够得到洪圣大王的庇佑,抢到花炮的人奖励情况还会记录在册。活动一般由炮会组织,炮会成员由上一年抢到花炮的村民和村中长者组成,上年的头炮得主还要负责搭建主礼台,请八音乐队。据说解放前上岳村抢花炮的规模很大,所有的村民都会参加,往往有上千人。朱清岳都已经没有再见过抢花炮了。

8月戏也是上岳非常有特色的民间活动,据说是八月初五时,村民们会请珠三角的戏班、过山班来村里连唱三天的戏,招待村民、雇工以迎接禾黄丰收时刻的来临。唱的多是传统的木鱼、南音、粤剧,据老人回忆说一代名伶红线女也来上岳登过台。每六年的秋收后还要办神功戏,除了请戏班之外,还要请道士打蘸设坛作法。如今这些民俗都再也不见踪影。

旅游贴士

交通:自驾车从广州市区出发,经机场高速或者华南快速,转入京珠高速,在汤塘出口下,向左转,往广州方向前往龙山镇,再转入省道354接县道376,过民安车站后,从普美学校旁转入,前行一公里左右即可达到上岳村。公共交通方面,可以从越秀南客运站乘广州到佛冈的大巴(大约每25分钟一班),在龙山镇站下,转乘佛冈县际班车,在民安车站下,步行一公里左右。

美食:佛冈主要有琶江鸡、芦笋、竹山粉葛“三大特产”,还有擂茶粥、卷筒糍、大湾菜包、东乡蒸肉等地方小吃。此外,佛冈是国内有名的“沙糖桔之乡”,当地出产的沙糖桔皮薄肉厚、含糖量高、清甜爽脆、汁多化渣、口感蜜味清香,元旦和春节前后是出产的最佳时期。

住宿:龙山镇住宿条件不是很好,可以回到京珠高速汤塘出口的106国道旁的聚龙湾温泉,那里有300多间客房和20多栋各式风格的别墅,住宿条件比较好,还可以泡温泉。

周边联游:佛冈温泉资源丰富,除了上岳村附近的聚龙湾温泉之外,京珠高速佛冈出口右转4公里处还有森波拉度假森林,包括森波拉火山温泉,森波拉奇妙世界等,景区内的森波拉酒店是一座按五星级标准建设的主题酒店。此外,佛冈岗高镇岗下村每年的正月十三还有一年一度的“豆腐节”,独特的豆腐仗狂欢吸引了众多来自城市的游客。



第二篇、佛冈上岳古村:天上雷公凿 地上上下岳

“天上雷公凿 地上上下岳”。之所以如此形容佛冈县上岳古村,与村中平面布局,形似一把手枪有一定关系。

  上岳村是因岳山而得名的,岳山上游为上岳,岳山下游为下岳。上岳朱氏是官宦之家,在建房时讲究气派,“高人一等”,于是在上岳村便采用镬(huò)耳山墙形式的建筑,由此产生镬耳楼。

  上岳古村以镬耳楼闻名,但并不止于此。朴山朱公祠屋顶上的鳌鱼和十八里中面对东方的井神也是与五行八卦、风水、象形有一定关系,其特别的里、弄及建筑设计,也与所处时代宗法制度、血缘体系及生产方式的影响密切相关。如今,上岳古村已经历了逾720年的风霜洗礼,尽管井水源源不竭,但村中草木已深,旧楼木门大敞,等待着它的新家人。

  元末古居十八里

  古朴的木樘栊,落满灰尘的佛龛,蛛网密布的木梯,清爽甘甜的井水,寥落苍凉的祠堂,飞檐翘角的屋顶,如今的上岳古村,有人在其中品味沧桑的往事,有人则为其荒颓而疾呼,当历史的车轮驶过一座村落,其矛盾性显得越发复杂。

  上岳古村位于卧佛之地——佛冈。古民居始建于元末明初,明中期古村基本定型,清代中期古村格局完善,这是南宋抗元英雄朱文焕子孙深居之地,距今已超过648年的历史。其建筑蕴藏着深厚的艺术精华,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物古迹随处可见,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岭南建筑艺术风格,是目前广东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古村落。上岳古民居于2006年被评为“广东省人文历史类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点)”。

  整个村庄依山而建,环水而设,村民围屋而居,四面建有东岳楼、西岳楼、南岳楼、北岳楼。全村建有十八里,18个门楼、18口鱼塘分别分布在村中各里。上岳村先有村心里,以后再分支、发展到万兴里、龙井里等共十八里。古人习惯把居住地均称之为里,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的自然村。

  归仁里是朱姓居住人口较为集中的一个村落,村里面又有上归仁里,中归仁里和下归仁里之分。归仁里的四美楼,是村中最坚固的建筑,曾经是村里的银楼,存放族中公家的钱银。银楼外墙厚实,有近一米,大门是与门廊齐高的铁栅,在古代可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相传,原本的银楼有三层,抗日战争时因为担心楼层太高容易成为日军轰炸的目标,村民便把顶层拆掉了,如今只剩下两层。

  各里外以稳固森严的围墙连成一体,围墙上没有窗户,只有枪眼、观察孔稀疏点缀其间,成为古村重要的防御屏障;同时各里又以独立的门楼区分,相互之间互不干预,自成一体,是上岳村最具规模,最具代表性的清代古建筑。

  锅耳连连上上岳

  镬耳楼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楼”。鑊,是古时的一种大锅,鑊耳楼,因此亦称"锅耳楼"。

  曾有一位游客如此形容自己登上岳古村天台时的感受:“ 一间挨着一间的锅耳楼,屋脊依然耸立,瓦垄依然序列,保持着当年质朴的风骨;一扇接一扇的锅耳山墙,被岁月濯洗得遒劲弥新。既像阅历丰富的老人,平静、沉香;又像铮铮凛凛的雄刚汉子,忠诚守护着这个不知栖息着多少代人斑斓梦想的美好家园”。

  锅耳山墙。因其形状与菜锅的手柄相似得名。在元明清时代,锅耳墙并非由百姓随意建造,拥有功名的人才有此资格。官位大小决定锅耳的高低,有的锅耳墙在额角上雕龙画凤,可见屋主当年的地位显赫。

  民间还流传一种说法: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孙当官,蕴涵富贵吉祥丰衣足食。锅耳墙后又称为“鳌头墙”,有“独占鳌头”的寓意。锅耳楼墙檐多为灰底白画的卷草图案,部分有立体的灰塑图案,另有五龙过阶、五龙过脊两种特殊建筑形式。锅耳楼是清代显贵家族居所的建筑特色,数量之多是广东省內罕有的。

  五龙过阶

  五龙过阶是锅耳楼民居的特殊建筑形式。五龙过阶位于上岳中归里内,为清代建筑,是村内仅有保存较好的一种特色锅耳楼。其特别之处是在正厅和厨房前一共有五个开间:归头、厨房、天井、厨房、归头。因五个开间紧密相连,故称为五龙过阶。建筑面积为365平方米,高5-7米。屋顶盖小青瓦,龙船脊,清水墙,建筑构造为穿斗式,为广府民居风格。

  井水不竭解乡愁

  上岳村依山而建,环水而居,村民围屋而居,围屋间,都有一拱大门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了望,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居住片、街道串接里式院落的格局.村里每个院子都由客厅,左右两间厢房,左右两间厨房,以及院子组成。

  院外的巷道是重要的公共空间,村内还保存着二十座古井,十八里每个里都有一口,其中有三口都有超过百年的历史,不少目前仍然被使用,村民们用它来做饭泡茶、洗衣冲凉。

  古井上窄下宽的特殊结构,形如现在的灯泡。上岳古井一般井深3米,由青石砖砌成;井上有井套,防止杂物落入水井。在南方炎热的气候下,这样的结构既能减少井水蒸发,又可保持井水的温度。

  在古代,井是生活的水源,人们对水井都充满了崇拜之情,因而编造了许多离奇荒诞的故事,并创造出了井神、井龙和井鬼等形象加以祭祀。上岳朱氏也保留了祭井风俗,每逢节气祭日都到井边拜祭井神。岁时祭井,为求一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遇旱祭井,则是祈求降雨。

  村内至今还保留着祭井文化,在全国十分罕见。每逢节气祭日,村民们都要到井边拜祭井神。为了祭祀方便,村民还在井旁设立神龛。从外地回来过节的上岳村人,都会打一杯井水一饮而尽,以解思乡之情。

  崇文尚武显荣光

  乡贤朝瑞朱公祠也是镬耳楼。它又称上岳祖祠,建成于清同治三年(1846年),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为朱氏族人力祀奉先人朱朝瑞(名璧,上岳始祖)而建。据村民介绍,乡贤祠是朝瑞、朱琳祖孙两人,在朝廷做清官,且乐善好施,造福乡民,就由地方官写成奏折,上报朝廷,经皇帝特许,建乡贤祠。

  祠堂坐北向南,广三路,中路为二进三间二廊建筑,两边有衬祠,存两侧青云巷。总面阔28.42米。属于砖木结构,青砖墙,盖灰瓦,龙船脊,属硬山顶。石块铺地,屋顶有形制特别的灰塑,屋檐上还保留有精美的灰塑和壁画。该祠堂1938年被日军飞机炸毁一角,在20世纪“文化大革命”期间重修。重修后整栋建筑改变较大,改变祠堂原貌。

  在上岳古村,“崇文尚武”的家风沿泽至今。在朴山朱公祠,门前的对联“名贤世泽,儒学家风”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朱氏后裔。翻开《朱氏族谱》,在“先贤文公家训”中,也有“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的训条,明清期间,村里建成了泗吉堂、育贤社学、上岳社学等学堂,民国时,又建普美学校。

  朱氏先祖是武将,后人在建筑村落的过程中,也特别注重防御功能,而且还有尚武习兵的传统。朴山朱公祠堂前有一对石礩(zhì,柱子下边的石墩子),分别有250和300多斤重,是专门供族人习武的用品。

  七百多年来,朱氏后代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上岳朱氏家族从宋末至清代出秀才、贡生共29人。其中,出任高官的有朱文焕、朱璧、朱琳3人,最高官衔分别为宋大理寺评事、明永乐工部主政。在上岳村后裔的子嗣中,还出了清朝末代榜眼朱汝珍。

  2012年开始,上岳古村拟进行旅游文化开发,目前已完成旅游建设规划和环评报告书。

  上岳古村落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独特的“广府文化”古建筑,使古村散发出历史文化古韵的芬芳。如今的上岳古村,正踏在发展古村落旅游的路上。



第三篇、上岳村:镬耳奇观古韵悠 岭南名村聚乡愁

     镬耳楼是上岳村最具特色的古建筑。

     " 天上雷公凿,地上上下岳。" 有人如此形容位于佛冈县龙山镇的上岳村。上岳村因岳山而得名,岳山上游为上岳,岳山下游为下岳。古村始建于宋末元初,村中朱氏族人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后裔。村内古民居雕梁画栋、青砖黛瓦,其 " 镬耳墙 " 与古井非常有特色,建筑风格属于明清岭南风格。规模宏大的十八里和交相辉映的镬耳楼民居群,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古建筑奇观。

     日前,由佛冈县组织编纂的广东首部中国名村志 --《上岳村志》,被中国现存最早私家藏书楼天一阁正式收藏。

    《上岳村志》被天一阁收藏

     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关于启动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的部署,佛冈县于 2016 年 11 月启动《上岳村志》编纂工作,几经审改后定稿,成为中国名村志文化工程丛书第一批出版的名村志,于 2017 年 12 月 29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首发仪式。

     为了更好地完成修编工作,佛冈县史志办组织 6 人成立编纂工作小组,挑选了镇、村 15 名工作人员为资料员。编纂小组工作人员连续两个多月驻扎在上岳古村,走访 50 多位老村民,召开多次座谈会,派人到广州、清远、韶关查阅相关资料,并认真做好编纂和修改工作。一直到 2017 年 12 月初,才最终定稿交付出版。

    《上岳村志》按照名村志关于突出 " 名与特 " 的编纂要求,围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历史脉络,以 " 镬耳奇观、岭南名村 " 为中心内容,详细记述该村十八里布局、镬耳楼古建筑群以及广府文化的传承特色,向世人展示古村落的历史文化风韵,为记住乡思、留住乡愁增添感情色彩。

     该志书按照名村志纲目体编排,设类目、分目、条目三级,主体内容设有基本村情、古建奇观、文化源流、村民自治、风土民情等 9 个类目。记述时限从宋末元初建村起至 2016 年,全书采用图配文、图文并茂的方式诠释上岳村。

     上岳村志编辑部执行主编李阳光表示,《上岳村志》的编纂意义深远,它是留住乡村记忆、延续历史文脉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编纂村志,充分展示上岳村的发展脉络,有助于开发利用其人文历史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提供借鉴和参考。

     现存完好镬耳楼有 13 栋 28 座

     上岳古村十八里布局是奇特的古民居布局。它以 " 里 " 为基本居住单元,起建于明初,后随着村民的繁衍而增建,于清中期基本形成十八里布局。在十八里中,每个里均建有门楼,门楼前均有一口水塘,里的四周建有围水屋,中间为广府围屋正座,均为 " 四门归厅 " 的镬耳楼民居。十八里是上岳古村最精华的部分,其结构严密、布局完整、设施齐备、功能多样,堪称为古民居的一绝,体现出上岳先人具有非凡的才智和雄厚的财富。

     镬耳楼是上岳村最具特色的古建筑,遍布于古村十八里,镬耳楼的主体建筑是镬耳墙。镬耳墙又称为鳌背墙,清一色用青砖砌成的屋宇山墙高于屋顶,上面呈半圆流线型飞檐滴水,构成起伏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形似镬耳,故称镬耳楼。

     镬耳楼为两廊一天井一厅四房结构,均盖灰瓦、设趟栊门,屋顶盖统一的灰瓦。古村内镬耳墙还有五龙过脊和五龙过阶两种特别的建筑形式,其房屋面积、结构、功能均比普通的镬耳楼有所不同。镬耳楼是明清时期显赫权贵家族居所的建筑特征,在建筑艺术上显得庄严、肃穆、美观。至今上岳村镬耳楼保存基本完好有 13 栋 28 座,其中归仁里保存最为完整。上岳村镬耳楼在建筑艺术上及建筑寓意上都有其特别的意义,且数量众多、规模宏大,在省内甚至在国内农村均属罕见。

     将建朱熹礼仪文化教育基地

     上岳村朱氏族人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后裔,其历史文化源于朱熹文化,植根于广府文化。上岳族人十分重视族谱的编修,把它作为教育和激励后人的重要职责。1925 年印刷的《两岳朱家族谱》,记述了宋末元初至 1925 年长达 700 多年的族史。2014 年 12 月印刷的《两岳朱家族谱(续一卷)》紧接前谱,记述了 1926 — 2014 年前后 89 年两岳的族史。前后两族谱均体现出上岳村以族风遗训和历史文化源流。

     在历史文化传承中,农业耕作是上岳村的传统产业,重学育才是上岳村的传统习俗,将农业耕作与重学育才结合起来,是上岳村历史文化的亮点。该村在建造民居的同时建造社学、书院和学堂,用以教书育人。其中在明清时期就建起上岳社学、岳麓书院等,还有上岳、下岳共建的育贤书社。清末民初在古围村内建起的古学堂——泗吉堂,是当时规模较大并保存完好的学堂。

     目前,上岳村正在进行保护开发,一方面对基础设施的保护和整治,另一方面是旅游业开发。上岳村党总支部书记朱伟强介绍,通过保护上岳村的历史文化遗迹,进一步挖掘上岳村的文化内涵,推动上岳村的旅游开发。" 将在上岳村建立朱熹礼仪文化教育基地,充分发掘历史人文资源,整合文化元素,大力营造特色文化氛围,融入全域旅游示范县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旅游品牌。"



第四篇、青砖黛瓦上岳村 岭南最美古村落

  “天上雷公凿地上上下岳”有人如此形容上岳古村,与村中平面布局,形似一根手枪有一定关系。上岳村是因岳山而得名的,岳山上游为上岳,岳山下游为下岳。上岳朱氏是官宦之家,在建房时讲究气派,“高人一等”,于是在上岳村便采用镬耳山墙形式的建筑,由此产生镬耳楼。

  上岳村,位于粤北佛冈县龙山镇,距广州100多公里,始建于南宋时期,盛于明清,距今已有720多年历史。古村的民居建筑风格为明清岭南派,整个建筑群布局清晰、严谨,错落有致,气势恢宏,最有特色的是60多个排列整齐、高大醒目的“锅耳墙”(以形似菜锅手柄而得名),放眼望去非常壮观,甚至比徽派建筑的“马头墙”更有气势。

  上岳古民居呈长方形城堡结构,长约200米,宽约50米,由十八“里”组成,共有37栋108间房,每栋房子均是雕梁画栋,墙壁绘画各具特色,尽管年代久远,不少已是残垣断壁,但这些精美的建筑造型和墙绘图案仍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据史料记载,上岳村全部为朱姓人家,鼎盛期人口达6000多人。根据族谱,家族太祖是南宋抗元名将朱文焕(朱熹第六代孙),南宋末年,朱文焕抗击元兵于北江,殉国于粤北,其后人避乱于广州,后迁徙到上岳村繁衍生息,至今已传32代。

  目前,古村里已没有多少人居住了,能见到的只有少数老人和孩子,年轻人和大部分村民都在古村周边盖房居住,我们较难拍摄人文景观,照片相对单调一些。不过,这些古屋、古巷、古井、古树,这些雕梁画栋、青砖黛瓦、残垣断壁、屋顶野草,无不静静地展现它曾经的辉煌,无不默默地诉说着沧桑的历史。

  2006年,上岳村被评为“广东最美丽乡村示范点”,2008年列入广东首批古村落。由于种种原因,上岳村的保护还处于初始阶段,仍处于“待字闺中”。希望政府重视上岳村的保护,让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留存下去。

【转载,仅供参考】(信息来源:朱长胜)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