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首建祠堂的州同——朱济轩

康熙年间首建祠堂的州同——朱济轩 紫阳堂淮阴古寨朱氏 今天 朱其晖,字晖吉,号济轩。古寨朱氏?大公10世孙,清初乐善好施的州同朱九鹏次子。州同知衔(相当于今享受副市长待遇的干部)。公为人谨慎,慷慨好施,乡亲们都称他为仁人义士。 追本溯源,在古寨集西始祖朱兴墓侧创建宗祠,并在祖父朱湘、父亲朱九鹏旁建立分祠堂。同时在住宅右边建立家庙,陈列祖宗牌位,每天早晚朝拜,以示其孝心。今朱家楼庄的朱家庵所改成的学校,就是他家庙的旧址。 朱济轩,经常救济鳏寡老人和穷苦人家衣物、粮食,帮助穷苦人家娶亲,以及帮忙安葬穷苦人家的去世者。他拿出五百亩地作为“义田”,以帮助穷苦人家。浦口决堤,鲍营河涨大水,河旁好多坟墓遭水冲走,公请和尚寻找骸骨装入棺材进行妥善安葬。 朱济轩,捐钱出力建设文庙,文庙有戟门三间,东西围墙齐全,文庙蔚为壮观,历时二百多年,至今仍在(编者注:本文为1923年四修谱所著,文庙今已被毁)。 雍正五年(1727),朱济轩主持编修《涟水县志·学校志》。朱济轩病逝后,清廷依照惯例追封其为文林郎。 附-古寨朱氏五修谱32页记述如下: 其晖,字晖吉,号济轩,州同知衔。为人纯谨,慷慨好施,里中称为仁人义士。事亲孝养,兼至报本,追远于古寨集西始祖莹侧创建宗祠,并分建祠堂于祖、父两莹之侧,构家庙于宅右,列祖考位,朝夕肃拜,其孝思不匮。如是,今朱家楼庄家庵改为学校,即其家庙旧址。其遇鳏寡孤独者,解衣推食,助其婚葬。复置义田五百亩,以瞻贫乏。头浦口决,鲍营河开,冢骨遭冲者,公延请僧寻拾备棺以葬。并捐资力鼎建文庙,戟门三间,及东西围墙,屋宇巍娥,阅二百余年,至今仍旧事载。雍正五年,余光祖重修《县志·学校志》。今戟门东山壁墙嵌有碑记。墓在在高家荡,鲍营河西岸,赠文林郎。配刘氏,子恒、愉、恪、怡。

202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