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人的不同年龄的称谓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0/02/05|浏览量:1799
民俗文化——人的不同年龄的称谓
第一:人年龄的别称:初岁,一岁开始。
成童:8一9岁古代开始束发就学的年龄。
豆寇:13一15岁少女“婷婷袅袅十三余,豆寇年华二月初,"(杜牧诗)。
及笄:15岁谓女子十五岁成人头插簪子之意。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而加冠之意。
而立:30岁“三十而立《论语》谓三十而立有所成就。
不惑:40岁“四十而不惑”《论语》即人到四十而不迷惑。
知命:50岁“五十知天命"《论语》五十岁为知命之年。耳顺:花甲耆,均为六十岁“六十而耳顺"《论语》人过六十则声入心通,无所违逆之意六十年为周纪之名称,“六十曰耆"《礼记》。
古稀:70岁“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诗)。
耊髦(音碟毛):耋髦之年指80至90岁。
顶颐:100岁,
颐保养的意思,人以百岁为期至百岁无所不待于保养。
八十八岁的老人叫米寿,米字由两个八一个十组成,
九十九岁的老人叫白寿白字加一横是个百,
一百零八岁的老人叫茶寿,
茶字上草字头是二十下面可拆为八十八88+20=108。
根据中国几千年来传统习惯人到死后,必须先写牌位,牌位是本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等,男性用先考字是奇数,女性用先妣字是偶数,因年龄不同牌位称呼也不同一般按年龄化分,十八岁以前为少亡,二十岁以后曰遗亡,三十岁以后曰有年,四十岁以后曰得年,五十享寿,六十寿享,七十期颐,八十曰耋,九十曰髦,百岁曰白,顶颐,八十八岁曰米,一百零八岁曰茶,但一般超过六十岁以上都写寿享二字。(朱礼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