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云贵卫所伍屯堡甲地方名称初探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03/18|浏览量:1363

今天毕节留下一些古地名,比如卫、所、伍、里、屯、堡、甲,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笔者进行如下一些探索。要想了解这些古老名称,还必须从明朝将云贵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实质性管理,建立卫所制度、军户制度、营伍制度、屯田制度说起。

卫所制度。卫是军事单位,一般辖前、后、中、左、右五个千户所,每所设千户一人。千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隶属於万户,元代沿袭,其军制千户设“千夫之长”,亦隶属於万户,千户所统领百户所。统兵七百以上称上千户所,兵五百以上称中千户所,兵三百以上称下千户所。明代卫所兵制亦设千户所,千户为一所之长官,统兵1120人,分为十个百户所。百户,官名,金初设置,为世袭军职,元代相沿,设百户为百夫之长,隶属于千户,而千户又隶属于万户,为世袭军职,受千户管辖,驻守各地者,设百户所,分隶于各县千户所。明代卫所兵制亦设百户所,统兵120人,分为2总旗,旗各50人;10小旗,旗各10人,隶百户属千户所,百户为百户所的长官。

军户制度。军户制度,来自元朝,元朝军户必须出成年男子到军队服役,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世代相袭。明朝建立后继承元朝制度。卫所军士皆另立户籍,称军户,军籍由都督府长官管理,与由户部掌管的民籍分属不同。明初,军队由“从征”、“归附”、“谪发”、“垛集”四部分构成。洪武二十一年(1388),在元代旧籍册的基础上,由兵部改置军籍勘合,详细开列军户从军来历,调补卫所年月,在营丁口之数,从而建立起新的较为完备的军户制度。

非经皇帝特许或官至兵部尚书,任何人都不得自行改籍。军户的军差包括,户出一丁赴卫当兵,是为旗军。旗军或操守或屯种,户出一余丁随正军到营,佐助正军,供给军装,军户户下须以一丁供给在营正军, 户下若无丁壮,须捡幼儿为“幼丁”,以备成丁后勾补当差。为使军户能自备服装盘费,明政府规定,军户耕种的田地,军田在三顷以内者可免杂役,三顷以上者须与民户一起承担杂役,随营余丁和户下供应余丁亦可免当差,正役仍要承担。但这些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并未贯彻﹐军户的杂役负担没有减轻。

同时,在社会地位上,军户亦低于一般民户。民户若与军户通婚势必连累自己的子女,军户丁男仅许一人为生员,民户则无限制。正军户五丁以上方许充吏,民户二丁以上即可充吏。民户有罪,往往以充军处罚,军户不许将子侄过房与人,脱免军籍。与元代相同,明兵丁征戍远方,军装盘费数目很大,一丁出征,一家以至一伍、一里都要受累,若一家两三丁,分当两三处军役,则更属重役。各级官吏甚至一普通生员都可以任意役使军丁、克扣月粮。明朝,军户逃亡的现象十分严重,明政府曾多次派人勾补逃军,甚至专门设有清军御史处理军户逃亡及勾补军伍事宜。

营伍制度。明中叶后,军户制度形同虚设,募兵渐渐成为明朝官军的重要来源。清代屯卫兵丁和充配为军的人户,亦称军户。明代的募兵,在嘉靖以前,一部分来归地方官府管辖,一部分由卫所代管。嘉靖以后,在原来镇戍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营伍制,募兵便实行独立的编制。召募来的士兵,一般都编入营伍,按伍、什、队、哨、总、营的形式编制,由伍长、什长、队长、哨官、把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统辖,再上辖于兵部。营伍设置及人数没有统一的规制,视需要而定,一般而言度从总兵到把总,所领之兵皆可独立为营。营官亦无定员,以需要而定。营兵服役期限一般都不长,战时召募入伍,事毕问汰兵去营。一般皆随战事调发,亦无固定住地。这样,就在原有的卫所制之外,出现了营伍制这一新的军事组织形式,二者同时并存,“呼卫者曰军,而募者曰兵”。

屯田制度。明代是云贵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时代。朱元璋在洪武十四年(1381年)派30万大军进攻西南,史称调北征南,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并把军队留在云贵地区,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为了边疆安全,后来又多次下令从江南一带移民云贵,军队的居住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

由于卫所制度、军户制度、营伍制度、屯田制度建立,毕节卫又是古代军事单位兼行政单位,才留下卫、所、伍、里、屯、堡、甲这些地名。

明朝洪武十七年(1384年)置毕节卫,辖七星关守御千户和前、后、左、右五个千户所。二十一年置赤水卫(治所在今叙永县赤水镇)、层台卫(治所在今七星关区层台镇)。洪武二十七年废层台卫置赤水前千户所,隶赤水卫。清朝康熙二十六年(1687)撤销毕节卫、赤水卫,合并设置为毕节县,行政管理分常禧里、长乐里、永丰里、太康里四里,雍正七年(1729)鄂尔泰重新调整四川省和贵州省行政区划,将赤水河北岸太康里划归永宁归四川省管理,永宁在赤水河南岸八夷屯划归贵州省毕节县管理,至此毕节县近城分东、南、西、北四里,远郊长乐里、平定里(新划归八夷屯),今天文献里出现或者是地方上地名,比如陈相伍、宋伍、刘济伍等是明朝后期营伍兵役制军事基层单位,逐步演变成地名,后有今天村级机构功能。

屯是军队屯田地方,堡是移民居住的地方。 坊、乡里、社是明朝基层政权组织,城内设坊、近城设厢、乡都设里,规定 110户为一里,选男丁、粮食多者10户轮流为里长,其余100户为十甲,每甲设甲长一人。甲相当于今天村民组,是最基层单位。小坝三百户古地名应该是明朝初期三个百户先后驻屯的地方。

参考文献《大定府志》和《毕节县志》。

一家之说言 2020-07-04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中华朱氏网的立场与观点)

——THE END ——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中华朱氏网群.jpg

如喜欢,邀请您到中华朱氏商城(电脑版)逛逛!

http://www.zhzhus.com/wap/store.html(手机版)

蝴蝶(飞舞).gif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