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五大禁忌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11/08|浏览量:1161

很多朋友到了知天命之年,寻根溯源的渴望就越来越强烈。不管是承上启下,都需要一本完善的家谱族谱。

  可想法冒出信心满满,做起来才发现,阻碍满满。

  现在明明网络如此发达,为什么做起寻根溯源的事又这么难呢?

图片

一、缺乏纸质资料

前面我们说过,早期的谱牒,有口传的,有结绳的。

  不论是有实体还是没有实体,缺了明确能表情达意的文字,早期族谱能够承载的信息有限,传承性也大受影响。

图片

  对于一个家族的历史来说,家谱的真实性虽然不如国史方志记载的客观,但是对于寻根者来说还是第一手的资料。

  但在建国后特殊时期,大多家谱被损毁殆尽或者残缺不全。对部分寻根者来说,完全没有可供参考的家族史料。

二、地名与行政区划变迁

  古地名与现代地名,以及行政区划,历经千百年,自然会有大大小小的变化。

  像安丘王府庄,被怀疑就是皖北苏北的祖根地山东枣连庄。

  从明朝初年到现在,改了好几次。

图片

  甚至很多古地名已经不存在了,行政区划也是,如东北人祖根地的登州府。

  明朝及清初,登州府管辖区域为一州七县,雍正十三年后,登州府管辖区域为一州九县。

三、谱匠水平参差致信息错乱

  明清时期的修谱人员,给各姓氏各家族有偿修谱。

  为了挣钱生存吗,得提高效率,他们有一套修谱的模板范本,这个操作就会涉及到捏造或者错误记载信息。

  后人如果想根据这本谱来溯源,结果可想而知。

图片

  民国《义门陈氏大同宗谱》收录了一篇朱熹的序文,署“龙图阁大学士朱熹晦庵氏拜书”,然而朱熹并未当过龙图阁大学士。

  除了谱序、世系这种承代关系,始迁祖的个人信息、祖源地也都有捏造存在。

四、乱认名人为祖致祖源不明

  这一点其实跟第三点有些类似,问题主要是集中在祖先信息这里。

  如果翻开某些地区的家谱,尤其南方地区,很多记载的始迁祖都是做官之后,举家举族迁居到南方。

图片

  并在当地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如果只是某一族这样,倒也正常,如果绝大多数都这样,真实性还是有待考证的。

五、联宗、攀附导致祖祖源不明。

  之前,阿族身边有个朋友说,自家清代祖上,是满族正白旗上三旗。

  而他们这个旗籍其实是清末先人买来的。

  图片

  这种情况就跟攀附类似。

  以及为了争取更多的生存空间,合修家谱合建宗祠降低成本等等。

热烈欢迎参加山东省历史学会邾国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关于召开山东省历史学会邾国文化专业委员会的预备通知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

中华朱氏网群.jpg

长城.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