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氏普济堂中医药文化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1/11/15|浏览量:1128

核心价值观2.jpg

医可救夭伤之命,药可延老疾之生;救百姓于水火、助黎民于安康,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普济堂,源于明太祖嫡五子、布衣王爷、周定王朱橚(自称朱蒨)之《普济方》,为中华医学老字号,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迄今已有600余年历史。

一、《普济方》历史

图片

周王朱橚(1361-1425),大明开封周藩始祖、第一任周王。元至正辛丑(1361年)二十一年秋七月初九,母孝慈高皇后马氏于安徽凤阳出明太祖嫡五子,世称布衣王爷;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吴王;十一年(1378年)春正月初一日,洪武朝廷“罢北京汴梁”留紫禁城宋故宫为府邸,改封周王国之;十四年(1381)十月,周王20岁就藩开封,辖管“76郡、县”,孝冶天下,勤政惜民,兴域烝烝;为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命子朱有墩料理国事而抽身潜心研究医学。

明朝初期,介于元朝中国传统医学之滞灭,周王朱橚承佛陀之志“不愿为王、但愿为佛,悬壶济世,普度众生”立志将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但因明太祖《宗藩条例》规定“凡(皇明)宗室不准贸易、科举入士或他项与民争息”,故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周王(时28岁)放弃王爵,独爱医药方剂,曰:“医可救夭伤之命,药可延老疾之生;救百姓于水火、助黎民于安康,吾尝三复思之,惟为善迹,有益于世,千载不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因其“不务正业”而专注植物方剂,被勒令迁镇滇阳,知彼夷方,山岚瘴虐,感疾者多,惜乎不毛之地,里无良医。故收药著方,得家传应效者,编类锓诸小板,分为四卷,方计三千七十七,门八十一。因故意制成小册,藏在衣袖中,故名曰《袖珍方》,发放民间行医者手中,照本宣科,医治黎庶病患。洪武二十六年(1393)四月,诏周王朱橚还国开封,周王便以妃夫人冯氏之名,于开封府“孝严寺”开设“普济堂大药房”周王坐诊,周王妃及嫔妃司药,为黎庶百姓义诊救治病患。

周王妃冯氏(1362-1422),宋国公冯胜之女,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十月,以周王妃随封侍滕,就藩开封,法号“义果”类古圣先贤,嘉言善行,相夫45年同甘共苦,襄藩41年夫唱妇随,相夫教子,入孝出严,母仪天下,民称“菩萨在世”为“普济堂”第一任堂主。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建文削藩,削周王爵,贬为庶人,流放云南,颠沛流离不改其义;荣辱不惊,富贵贫贱无几微动于颜色;生死存亡不慑其志,亲嚐百草,九死一生以验其毒,摭其可佐饥馑者,得四百余种,乃躬自绘图而注疏之,著《救荒本草》四卷。流放期间,周王朱橚衣不掩体,穷困万状,念念不忘采集植物无毒能食或有毒经炮制改良者,编成画册《野食》并《救荒本草》,发放百姓手中,让黎民百姓照着样本采摘,以便充饥、填饱肚子。建文四年(1402年)永乐立南京,复周王爵,还国开封,周王便潜心中医药的继续和发展;永乐三年(1405年)成书大型医药类书《普济方》并教授子弟三千,散布中华各地,普惠与民。

永乐二十年(1422年)六月,周定王妃冯氏去世,洪熙元年(1425年)闰七月丁巳二十,周王薨世,谥曰定,史称周定王。其子孙王传8代坚持“普济堂”义诊于民,惠予百姓。天启元年(1621年),周定王第9代孙朱肃溱谢周王位与子朱恭枵之后,便倾心于发展中医药事业,精于方剂之学,义医于民,乃广招学徒,并与民间医生蕲州人李东璧(李时珍)结为忘年之交。李东璧有求,欲将《救荒本草》《普剂方》摘适用之方录成新册。朱肃溱便选《救荒本草》《普济方》之400余种,助李时珍《本草纲目》成书,以成圣德。

崇祯十五年(1642)李自成水陷开封,“普济堂”被毁。清兵入关,汴人改“孝严寺”为“普济寺”以念周王妃冯氏圣德(至今)。清康熙辛酉二十年(1681年),周定王第13代孙、明遗选世子、中医学家朱敷铮,承先祖之志,于开封府鼓楼东街,重开“普济堂大药房”并以此为生,再传4代即周定王第17代孙朱恪埔,是至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捐“普济堂大药房”与国民政府,支持“恢复中华”。新中国成立,其后人仍据以《普济方》就业于全国不同医疗单位,从事中医药事业。最为著名者有周定王第16代孙朱昭文,素有“当代御医、国医大师”之称。周定王第17代孙朱恪材,中医专家,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针刀医学委员会副主委、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副秘书长、中国康复医学颈椎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受韩国政府邀请,赴韩讲学。

二、《救荒本草》影响世界

周定王所著《救荒本草》以洪武十年(1377年)朱橚17岁时为始,成书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永乐四年(1406年)与《普济方》同时刻刊,全书两卷,著述以“救荒能食用者”或“有毒经过加工方能食用者”植物414种,以便荒年时借以充饥。李濂为《救荒本草》序中说:“或遇荒岁,按图而求之,随地皆有,无艰得者,苟如法采食,可以活命,是书也有助于民生大矣”。

《救荒本草》不仅有助于黎民百姓救荒救命,而由此开创出“野生食用植物研究课题新领域”并在国内外产生出深远影响。十七世纪末《救荒本草》传到日本。日本享保元年(1716年),本草学家松冈恕(1668-1746),专门对《救荒本草》进行校点考订。日本宽政十一年(1799),日本本草学家小野兰山(1729-1810)以《救荒本草》为蓝本,对“松冈恕版本”进行正误补遗,出注名为《校正救荒本草、救我野谱并同补遗》。日本天保十三年(1842)小野兰山孙子蕙亩以《救荒本草》为基准,编撰《救荒本草启蒙》刊行于世。故《救荒本草》对当时日本救荒和植物学发展都起过决定性作用。

《救荒本草》以出色植物学成就,赢得国际学术界异常重视和高度评价。公元1881年,俄国植物学家贝勒(Bretschneider)著《中国植物志》(Batanicum Sinicum)一书,曾对《救荒本草》其中176种植物进行学名鉴定,认为其中“木刻图”早于西方近70年。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施温高(Swingle)认为《救荒本草》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并仍然是当代最好的、研究救荒食用植物的专著。他认为“中国人对救荒植物的关注,促成了中国今天拥有大量的栽培植物,它的数量很可能是欧洲的l0倍和美国的20倍。”美国植物学家李德(A.S.Lead)在《植物学简史》(1972年版)中赞誉《救荒本草》“超过当时欧洲的水平,是中国早期植物学杰出著作,是东方植物认识和驯化史上一个重要的知识来源。”

20世纪40年代,英国药物学家伊博恩(Bernard E.Read)将《救荒本草》译成英文,并题为《救荒本草中所列的饥荒食物》(Famine food listed in the Chiu Huang Pen Ts’ao)专著。美国科学史家萨顿(Sarton,公元1884-l956年)在《科学史导论》一书中,对周定王朱橚的医学成就,给予高度评价“朱橚是一位有成就的植物学家;朱橚所创建的植物园是中世纪世界植物学历史上最杰出的成就;朱橚的《救荒本草》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籍刊物”。

英国“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认为:“朱橚不仅从农业经济发展为出发点进行研究,而且还在传统文化上有所建树;他所做的工作是中国人在人道主义方面的一个重大贡献;朱橚既是一个伟大的开拓者,也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三、《普济方》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普济方》是周定王迁镇云南期间,以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为始,兼采笔记杂说及道藏佛书等,汇辑古今医方168卷239图,于明永乐四年(1406)首次刻板问世。全书分类100余门“总论、身形、诸疾、诸疮肿、妇人、婴孩、针灸”七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方脉总论、运气、脏腑”。 第二部分为“身形,内分头、面、耳、鼻、口、舌、咽喉、牙齿、眼目”等9门。第三部分为“诸疾,包括诸风、伤寒、时气、热病以及杂治”等39门。第四部分为“诸疮肿,内分疮肿、痈疽、瘰疬、瘿瘤、痔漏、折伤、膏药”等门。第五部分为“妇人,内分妇人诸疾、妊娠诸疾、产后诸疾、产难”等4门。第六部分为“婴孩儿科诊断法、新生儿护理法、新生儿常见疾病、儿科病候”。第七部分为“针灸总论、经络腧穴、病候针灸疗法”。此外另附《本草药性畏恶》和《异名》2卷。清人纪昀(1724-1805)将《普济方》原书168卷改为126卷,编入《四库全书》凡1960论,2175类,778法,239图,61739方,计950万字。所述病症均有论有方,为后代学者中医药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因元朝无道统治,致使中华医术著作散失者十之七八。明初,周定王为拯救中华传统医学,收集旧籍或残本,进行研究或临床,辑成《普济方》“因疾授方,以方司药”总结历史医家用方经验“条方类别,详切明备,便于应用”所汇集药方,上承宋元,下启当今。《普济方》被认为“采摭繁富,编次详析,自古经方更无赅备于是者”。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所附之方,摘抄本书者甚多。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是书于一证之下备列诸方,使学者依类推求,于异同出入之间,得以窥见古人之用意。因而折中参伍,不至为成法所拘”。

《普济方》是我中国目前医用科目最全最大的一部中医学类方书;是我中国全面恢复传统医学非常重要的理论工具。同时也是中医药学爱好者必备工具、收藏之书、传家之书。

(信息来源:明史研究会)

热烈欢迎参加山东省历史学会邾国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

关于召开山东省历史学会邾国文化专业委员会的预备通知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19819884266)

中华朱氏网群.jpg

长城.jpg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