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鲧禹治水看东夷夏族起源脉络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03/08|浏览量:952


张金鹏


摘要:古兖州,鲁西南豫东区域是中原文化与海岱东夷文化的交汇区,有着绵延不断的始祖文化根脉,是华夏文明的最早发祥地之一。夏族起源于鲁西南洙水泗水之源,大禹在古瑕丘(今兖州)治水建功立业并划定九州。古济水(沇水,今黄河下游)、淮泗流域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区域,也是夏商文化的最早发源地。处于淮河下游原入海口的今苏北连云港地区,是尧舜禹时期东夷华夏文化的重要地区,是夏鲧的放逐之地。今兖州、泗水、连云港等地是夏文化起源的重要链条,对实证华夏文明起源于东方海岱与中原交汇区,即古兖青徐泛文化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鲧禹治水  夏族起源  华夏文明  古兖州

山东兖州为古九州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这里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之一,也是夏文化发源的核心区域。史学界在论及夏文化、东夷文化,特别是大禹治水时,不少学者提到兖州,但关注还很不够,特别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和专题论述。这里提出一些初步的论题和观点,求教于专家学者。

一、关于古九州之兖州与今兖州

兖州的历史文化,源于大禹治水定九州。为了便于后面的叙述论证,这里先厘清两个概念:一个是作为古九州之一的地理概念的大兖州,一个是作为行政区划不断变更绵延至今的兖州。兖州这个地名,见诸文献最早是先秦著作《尚书·禹贡》。传说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天下之地为九州,兖州即为其一。大禹治水划定九州,早期文献多有记载。如《史记·夏本纪》说,大禹“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衢”;《左转》襄公四年引《虞人之箴》,说“茫茫禹迹,画为九州,经启九道,民有寝庙,兽有茂草,各有攸处,德用不扰”;还有《山海经·海内经》的“帝乃命禹卒布土定九州”,等等。对大禹划九州的说法,近现代学者多认为《禹贡》成书于战国时代,九州的概念是当时具有大一统思想的作者对中国春秋、战国版图的托古创制,如此大的治水版图,在禹靠步行治水的时代是无法想象的。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不管《禹贡》成书于什么年代,其对于九州的记载都是应有夏代的史实作为依据的。九州不是古代行政区划,也不是战国时代的托古创制,而是自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实际存在的,源远流长自然形成的人文地理区系,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地域文化格局。”(邵望平《禹贡九州的考古学研究》,载《考古学文化论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对古兖州一带地域的界定,在古文献里不同历史时期其地域范围是不同的。《尚书·禹贡》云:“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灉、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为条。厥田惟中下,厥赋贞,作十有三载乃同。厥贡漆丝,厥筐织文。浮于济、漯、达于河。”清·胡渭在其《禹贡锥指》对古兖州一带其地域范围的界定曰:“兖州,以今舆地言之,河南卫輝府之胙城县,直隶大名府及真定、河间二府之东南,山东则東昌府,其兖州府则曹州、阳谷、寿张、郓城,济南、青州府则西北境,皆古兖州也。”(清·叶圭授《续山东考古录》 481页)此所说兖州范围最大,包括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西北部,和河北省东南部,由此可见禹贡之九州中兖州规模之大。 

兖州最早成为行政区划名称,是在西汉元封五年(公园前106年)。当时汉武帝在全国置十三个刺史部,兖州为刺史部之一,相当今山东省的西南部,北至茌平,东至沂河流域,东南以莒县、平邑并泗水为界,及河南东部南乐、濮阳、延津、开封、尉氏以东扶沟、淮阳、鹿邑地区。(清·叶圭授《续山东考古录》 481页)

汉代十三州之兖州较《禹贡》九州之兖州,范围有所变化,主要是减少了河北省直隶大名府及真定、河间府东南的一块。而增加了山东省至沂河流域,东南以莒县、平邑并泗水为界的一块。卞玉山先生将禹贡九州之兖州与汉十三州之兖州两说兼容部分,即山东省的西南部、西北部及河南省东部的河、济地带界定为狭义的古兖州一带,而将狭义古兖州一带及以外的河北省大名府及真定、河间府东南的一块,和山东东至沂河流域,东南以莒县、平邑并泗水为界的一块,界定为广义的古兖州一带。狭义的古兖州一带仅带有大禹治水重点地域的内涵,广义的古兖州一带,不仅带有大禹治水重点地域的内涵,还带有后代帝王对古兖州行政区划的内涵。

兖州刺史部的治所最初并不在今兖州。随着兖州刺史部辖区的逐渐缩小,其刺史部治所几经变迁,逐步东移,西汉治所在今河南濮阳,东汉治所在昌邑,遗址在今巨野县东南25公里的昌邑集村,刘宋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兖州刺史部移治瑕丘县(今兖州老城),至今已1560余年,这就是兖州刺史部治瑕丘县的由来。自此兖州和瑕丘之名同时并存,只是前者为一级行政单位,后者为三级。之后兖州作为州府所辖范围多有变化,其治所瑕丘也几易其名,最后终以兖州代之,也就是说今兖州就是作为行政区划的古兖州治所瑕丘这块地方。

瑕丘地名,周时称负夏、夏丘,春秋战国也称负瑕、瑕丘,可能由“夏”音演绎或讹传为“瑕”,始称瑕丘具体年代不详。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上的标注。查第二册,秦·薛郡·瑕丘,今兖州城处标有瑕丘,西汉、东汉今兖州城址处标有瑕丘,皆指瑕丘县治所。可见,瑕丘上古曾为方国、城邑,史料有瑕丘城、瑕丘国、负瑕邑等称谓。秦实行郡县制以后,为瑕丘县。中心城区位置有争议,一说在今兖州城西二十五里处的新驿镇东顿村南,一说在兖州城东北五里的古城村。争议主要在于上古方国城邑的遗址,而作为秦汉以后行政区划治所,多倾向于古城村。笔者认为,古城和顿村两处,都是至少春秋时期就存在的古城邑,综合史料记述和考古出土文物分析,顿村处遗址应比古城更古老,或者曾作为两个城邑同时并存过一定时期,或者前者因某种原因废弃后迁到后地。具体情由后文还要述及。瑕丘自秦汉作为三级行政单位,延续到北宋大观年间,因避孔子讳改为瑕县;金代因瑕有不洁之意,改为嵫阳县;明成化年间,因城内鲁王府多次发生火灾,欲用水魇之,改嵫阳为滋阳,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1962年改称兖州县。至此,最终完成了从瑕丘到兖州的名称演变。作为行政设置的兖州,最早是辖有多个郡国的一级行政区;唐宋之后一级行政区变为“道”或“路”,作为州府的兖州降为二级行政区。到了民国,作为行政区划,实际上已没有了兖州这一地名,只有滋阳县,所辖范围也不再涉及别的县区,尽管仍习惯称滋阳这块地方为兖州,事实上兖州从民国就成为了三级行政区。作为州府县治所的城区,隋唐之前在古城,经过隋末农民战争和唐初平定徐圆朗叛乱,旧城毁弃;唐初主城区南移到现在兖州老城区北半部。明初鲁王朱檀就藩兖州,城区南扩,形成现在东城区,也就是老城区的规模。

后文述及兖州,单指古瑕丘,也就是现在兖州所辖区域;而冠以古兖州,即指禹贡九州之兖州与汉十三州之兖州两说兼容部分,即山东省的西南部、西北部及河南省东部的河、济地带,也就是上文所述卞玉山先生界定的狭义的古兖州。因为广义的古兖州范围太广,容易使人产生概念的混淆。另外,兖州历史上因战乱曾有几次动荡迁徙,固有南北兖州、东西兖州之说,所辖地域变化很大,治所也变化不定,但历时都不太长,在此忽略不计。

   

二、古兖州所在河济洙泗流域是大禹治水的主战场

 古兖州所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在东夷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结合部上,是上古东夷文化为主的东方文明的核心区域。有学者认为,华夏文明最早起源,不在黄河中上游区域,也不是中原地区,而在东夷西部与中原东部,即古兖州所在区域及青州中西部、徐州北部,形成一个泛文化圈。一百多万年前,沂源人走出大山,在东夷地区,然后是中原地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远古华夏文明。

远古先民逐水而居。这一区域,正好是古之“四渎”流域。古之四渎记载,首见于《尔雅·释水》:"江、河、淮、济为四渎。四渎者,发源注海者也。"《礼记·祭法》曰:"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史记·殷本纪》:"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由此可见,四渎是我国古代对四条独流入海的大河的称呼,即"江、河、淮、济",也就是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其中淮河、济水古时候也独流入海,故得与江河并列。淮河、济水先后被黄河改道所夺,淮河下游淤塞后改注入长江,而济水故道即今之黄河下游。济水也称沇水,兖州得名即源于此水:“兖”通“沇”在许多史书上都已得到证实。而“沇”演变成“兖”,古人有这样的说话:“沇”字的篆文立水旁写作横水置于“允”上,后又隶变为“六”,改为“兖”字。因此,“沇”的本义为水名,今“兖”的意义是后人附加的。封其地为“兖”,也应在春秋战国以后。沇水原出河南济源县西王屋山,东流入海。沇水的河段称谓与流域记载不一,《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伪孔传》载:“泉源为沇,流去为济。”《水经注·济水》:“济水出河东垣县东王屋山为沇水,东至温县西北为济水。”以上记载,沇水在黄河北岸济水的发源处,《禹贡》载兖州得名于沇水,其州境在黄河以南济水中、下游。《汉书·地理志》叙沇水自发源入海,未提发源以后或下游称济水,则沇实指济水全流。近世黄河北岸的济水有时亦称沇水。总之,从以上的这些记载分析,沇水和济水实为一条河流,上游称沇水,下游称济水,有时全流亦称沇水或济水,只是由于各个时期的称谓不同而已。古兖州的地域范围与沇水的流域有关。《尚书·禹贡》载:“济、河惟兖州。”《尔雅·释地》载:“济、河间曰兖州。”《周礼·夏官·职方氏》载:“河东曰兖州。”这些古书中的济为济水,亦应为沇水。因此,济水与黄河之间应为古兖州的区域范围。只是东汉以后,黄河改道,在武陟、修武间,济水注入,经河北、山东两省入海,河南境内已无济水,而山东境内的菏水、汶水等仍沿济水故道汇流入海。所以唐代人改称清河(后又称大清河或北清河),以别于古之济水。据说因水色清澈而得名。从此,山东境内只知有清河,而不知有济水了。

至于“江”,开始并不指长江,而是沂河。史载“禹疏九河,瀹(yue疏通)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孟子·滕文公上》)》这里的“江”,应该指沂水。历史地理学家石泉根据古籍中记载山东地区许多河流曾经呼之为“江”,进而断定《史记·殷本纪》“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的古四渎之“江”不是长江,当是今苏北、鲁南之沂河。( 石泉:《古文献中的“江”不是长江的专称》,《文史》第六辑,中华书局,1979年。)大禹治水是通过导淮、泗入沂水、沭水而入海。故江指沂水,而非今之长江。“注之江”是将泛滥的淮、泗治水注入沂水,进而导入大海,出海口即沂沭两水的下游尾闾(今连云港)地区,在这一处导水入海,最终完成了治水之功。

“禹疏九河”之“九河”,历来解释多有分歧。我们知道,黄河的上游和中游,因在丛山峡谷中穿行,受到的外部干扰冲击较小,在可知的历史时期里,其河道一直是比较稳定的,基本和现在没有多大变化。沿途居住人群也比较稀少,所谓的黄河水患不可能发生在那些区域。《禹贡》中关于黄河下游的记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尚书·禹贡·导水》)有学者认为,九河为黄河下游若干支流的总称,大致分布在今河北交河县东北至山东德州北之间的地带。我们知道,黄河在其历史时期曾多次改道,在谈及4000年前黄河下游水道时,顾颉刚先生说:“古黄河自今河南焦作市不东北流而东流,经修武、辉县折北流,入河北境,又东北流至天津入渤海。”(顾颉刚:《禹贡全文注释》。转自胡厚宣主编《甲骨 文与殷商史》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 189 页。)而谭其骧先生也有于此相似的说法,他认为黄河第一次改道之前的河道“自今武陟东北经河南北部,折北穿河北中部,折东北入海。”(谭其骧:《黄河与运河的变迁》,《地理知识》1955 年第 8 期。)两位著名学者的说法基本一致。都认为商周前黄河是从河北经天津入海,并不经过山东。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氾滥于天下。”尧的时代正是龙山文化中晚期,全球气候变化异常,雨量过多,黄河是洪水泛滥的主要根源。除了北部的河济之地,也波及南部淮沂流域。据历史记载,黄河多次夺泗侵淮,造成鲁南和苏北地区洪水泛滥。因此,古兖州区域及豫东、冀州南部、苏皖北部这一范围,是洪水泛滥的主要区域,也是大禹治水的主要活动地区。 

徐旭生依据历史文献的疏证,对洪水的考证得出结果,指出洪水发生的区域主要在兖州,次要在豫州、徐州境,淮河流域的一部分也可能包括在内。当时的著名氏族差不多全在兖、豫、徐诸州境内,或在冀州东部与黄河相离不远的地方。其活动区域在黄河下游的豫东一部分,河北南部、山东大部,所谓“四渎”河、济、淮、沂都在这地区。禹平水土遍及九州的说法是后人把实在的历史逐渐扩大而成的。

1989年兖州县政府在城市北扩和修建327国道时,为彰显地方历史文化,突出城市特色,在中御桥北路与北环城路即327国道交叉口建设大禹治水雕塑一座。该雕塑由著名雕塑家王昭善教授设计,市县交通部门于198911月完成安装施工。雕塑整体高20多米,下部是白水泥塔体,上部是大禹铜像。大禹身背斗笠,面部向南,左手持耒,右手指着前方即兖州城区方向,似在划定兖州区域的方位。关于城北这座大禹像,习惯称为“大禹定州”像。1994年兖州市政府(兖州于19929月撤县设市)补刻石碑一通,注明了大禹塑像的寓意和来历。现碑立于塑像西北绿地内,其文曰:

初,尧遭洪水分天下为十二州。舜继尧位,就时于负夏,水不息。命鲧治,累九年功用不成,殛鲧于羽山而死。乃举禹使续鲧之业。禹伤先人功之不成,念前之非,度易堵为疏。禹劳身焦思,治兖州,作十有三载。期间声为律,身为度,三过家门而不入。遂沦济漯,决江汉,排淮泗而注入海。功成,改天下十二州为九州。于是,収天下美铜铸九鼎,以象九州。今人为师先贤声身,铸此像以鞭今教后。大禹定州雕像高二十三米,分基座、塔体。雕像整体呈兖州二字合体,上部呈众字,下部为九州字意,象征大禹之功蹟。基座饰卦图,以示兖州之悠久。

兖州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四年十月立

碑的题目为“禹王定州”。碑文没有标点,且用竖写繁体,显然乃今人仿古文,不知出于何人之手。此碑文且不说文字表述是否准确规范,但大体说明了塑像的用意,及大禹治水定九州的功绩 

三、今兖州之地古瑕丘城由鲧禹治水筑成

今兖州古称瑕丘,也叫夏丘、负瑕、负夏等。这一地名,在古籍中多有记述:《孟子·离篓下》云:“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尸子》云:“虞舜灰于常羊,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未尚暂息,顿丘买贵,于是贩与顿丘,傅虚卖贱,于是债于傅虚,以均救之。”《左传·哀公七年》云:“师宵掠,以邾子益来,献于亳社,囚诸负夏。”

《左传·哀公七年》:春秋时有负瑕邑。杜注:“负瑕,鲁邑,高平南平阳县西北有瑕丘城”。明代于慎行万历二十四年编《兖州府志》:“兖州府治·滋阳县”条下云:“周为负瑕,鲁地。”自尧舜禹时期经夏商周直到春秋时期,今兖州(曾用名滋阳)城址一直名为负夏,或负瑕。负夏与负瑕通用。 

至于负夏(瑕)与夏(瑕)丘城的地理位置 及是否为同一座城邑,有两种不同的记载:

1)《清·方舆纪要》载:“瑕丘城,府西二十五里。”

2)清·叶圭绶《续山东考古录》云:“负瑕邑,春秋鲁邑,遗址在兖州城东北五里。”

3)逄振镐:《山东古国与姓氏》云:“瑕丘,《路史·国名纪五》列为周氏古国……春秋鲁邑,故城在山东省兖州市西。”

4)山东省地图编纂委员会标注的负瑕,其位置在兖州老城东北2公里处。

由以上资料综合分析,一是兖州老城东北2公里处(今古城村),一是兖州老城西二十五里今兖州新驿镇东顿村东南的瑕丘遗址处。 笔者认为,两处皆是古城邑,且相距不远,都是在河滨高地所建,在春秋及上古邦国林立的时期,如同现在的村镇,具体的称谓变化、年代无从考证,都可以叫瑕(夏)丘、负瑕(夏),从现代考古发掘遗存及相关史料记载看,顿村处筑成应更早于古城处,且顿村处毁弃也更早于古城处,因古城处作为兖州治所一直存续至隋唐时期,而顿村处遗迹至少是汉代以前。

卞玉山先生等学者经考证推断为古瑕丘城最早实为 由鲧治水所筑。

《世本》云:“鲧作城廓。”《吕氏春秋》云:“夏鲧筑城。”卞玉山先生认为:舜“迁于负夏”和“夏鲧作城”两事件发生的时间大体是相当的。即在尧命鲧“治水九载”的时间内,这是鲧以堙治水大展宏图的最辉煌的时期,他一方面沿着河的水流两侧筑堤导流,另一方面为了防止部落居地水淹,在四周筑围堤,这种围堤应是“城”的雏形。这一时期,亦是舜“迁于负夏”,未称帝前的平民时期。(卞玉山《古兖州夏丘城由鲧筑成考》《管子学刊》2015年待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社会开始出现,形成了都、邑、聚三级社会结构,部落为抵御外部入侵,筑起方形城墙,城墙是在居地防水围堤的基础上演变而成,并增加了城门和城垛。 “夏鲧筑城”很自然地便在鲧治水的重点地域古兖州一带应运而生了。由鲧所筑的负夏城,后随之也演变城负瑕邑,由相对固定的人群或部落居住和管制的城邑。

古瑕丘周边地区应是鲧禹治水较早的且是主要的区域。

一是从古瑕丘的自然条件来看。古瑕丘地区在尧舜禹时期在气候、山川河势及地理特征上和现在是大不相同的。

龙山文化晚期,山东半岛地区气候变化异常,雨量过多,黄河多次夺泗侵淮,造成鲁西南和苏北地区洪水泛滥,尧的时代正是龙山文化中晚期, 古兖州所在河济汶泗流域洪水大得惊人。据《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又据《孟子·滕文公下》载:“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特别是古瑕丘一带,地处黄河下游,西受豫西山地、东受山东泰沂山地的挟持,地势低洼,水流集聚,河流水势上涨,甚至使邻近的丘陵区的汶河、洙水、泗水下游河道发生自东向西逆行倒流现象。上古时期, 夏丘城 所在区域,地势低洼,古洙水、汶水、泗水及多条支流在此并流或交汇,大片区域为湿地沼泽。今古瑕丘城遗址周边新驿颜店小孟几个镇遍布古河道洼地沙塘,可见历史上此地曾是一片泽国。

古泗水是一条很长的河,流量很大。源出泗水泉林的陪尾山,并在泉林与北来的洙水相汇,同西流于曲阜城北与洙水分道,又西南流经负瑕东往南流,于济宁市南与北来的洙水相会,继续南流,于今鱼台县与西来的菏水相会,(那时还没有南四湖,南四湖是明朝时黄河改道阻断了泗水南流,才形成的南四湖)又南流到江苏省的邳县北与北来的沂水相会,又东南流于洪泽县与淮河相会,入淮河道共东北流,于江苏省滨海县入海。泗水古今变化很大,历史上水患也屡见不鲜,甚至多次被黄河夺占。

二是从尧舜禹活动区域乃至炎黄华夏起源看。关于华夏文化的最早发源地,近代史学界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中原说,一是东夷说。中原说学者认为,以炎黄为代表的华夏文化,最早起源于渭水流域的晋南和豫西地区,势力扩大后,向东与东夷蚩尤部大战而胜之,成为统御中原及东夷海岱地区的人文之祖。东夷说学者则认为,炎黄本身就起源于东夷之泰沂及鲁西南豫东地区,与山东东部蚩尤争夺这一区域的统治权而进行战争,炎黄联盟取胜后,又发生争夺战,黄帝取胜,乘胜向中原乃至黄河中上游地区扩张势力。东夷说虽然开始很长一个时期不占优势,但随着进一步的考古发现,正逐步被学界认可。而炎黄起源和东夷争夺战的主要区域,就是古兖州以及徐州北部、青州西部这一范围。国学大师王国维于1927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至于传说尧都晋南之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仍华夏西迁后事,非定居于西土也。”

史学家杨向奎1937年在《夏民族起于东方考》中指出“古代兖州一带河济流域实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他详细论证了夏在中世之前“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篡政”、“少康复国”的诸多地名均发生于山东临沂、潍坊、济宁地区,晚夏时少康才西迁中原。

200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学者、清华大学历史学教授李学勤发表了《夏商周与山东》一文,指出“研究夏代,不能忽视山东。”“山东与夏代的关系,值得进一步探索。”他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夏朝的活动范围究竟包括多大的地域?”“除了豫西地区是夏朝的活动中心外,山东地区也是夏朝活动比较多的地区。”李学勤先生的文章高瞻远瞩,无疑对古史界传统的“中原说”一边倒的现状提出了严峻地挑战。

中国先秦史学会常委、河北师范大学沈长云教授,在其著作《上古史探研》一书中指出:“近来学术界很热闹的夏文化讨论,不少学者把注意力集中于豫西晋南,这与文献所见夏后氏多活动于东方的记载亦不甚相符。”在《论禹治水真相兼论夏史研究诸问题》一文中又说:“我们认为古代洪水只能发生在河、济之间,即‘禹贡’十三州的兖州及其附近地区。”“事实上,无论是尧、舜,还是鲧、禹,他们的居住范围都在河、济地区,或在其附近。”

彭庆涛先生在《始祖文化济宁探源》一书中,更从史料和考古及地理地名各方面论证了济宁一带,包括泗水、曲阜、兖州、邹城泗河沿线,是伏羲、炎帝、黄帝、蚩尤等部族的孕育之地,包括尧舜禹、商周,其族属源头均在这一区域,上古时期,这一带均是整个华夏的统治中心,即实际的“中土”,从黄帝之后华夏族群确立了统治地位后,为了中原的统治,这一地区的原始族人,源源不断地向中原及各地迁徙。

尧舜在古瑕丘一带的活动均有记载和遗迹。《史记·正义》载:“尧都平阳。”据文献记载,尧出生地或在定陶;其都平阳说法不一,高平南曾有平阳县,北齐时曾并入瑕丘。而今泗水有尧山、尧王坟,曲阜、兖州交界旧有尧祠。《滋阳乡土志》载:“尧祠在郭家村,汉熹平四年建,宋治平元年重修。”郭家村在兖州城东泗河东岸。关于尧祠,明修《兖州府志》、清《滋阳县志》及《元和郡县志》等均有记载。唐李白居家兖州,曾有诗《鲁郡尧祠送张十四游河北》《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等,时尧祠在兖州金口坝(亦称石门)古道之侧,为送别宴饮之地。

帝舜在古瑕丘一带行迹的文献记载,最早应是《孟子·离娄下》:“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人也。”《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以上两处提到的诸冯、历山、雷泽在泗水上游都有这些地名。泗水泗河北岸有柘沟,制陶业历史悠久,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素有“陶乡”之称,文物部门考证,此处早在5000年前已形成聚村,有大汶口文化为证,传说为舜“陶河滨”之地。寿丘在曲阜,也是黄帝的出生地。负夏前文已述及,就是古瑕丘。帝舜早年干过不少行当,后迁到负夏,也是一介平民,靠打工为生,在负夏呆了多久没有记载,从就时于负夏看,应相当于从乡野到城里打工谋生,古瑕丘应该是当时都市级的城垣。至少我们可以肯定,以古瑕丘为代表的泗水上游地区是三皇五帝,包括尧舜禹华夏部落起源之地和统治的核心区域。

三是从鲧禹夏族发源看。设想当时的交通条件和人群的活动范围,所谓的中原华夏,也应该仅仅是相对比较小的区域,不会纵横几千里,与现在的中华大地辽阔没法相提并论。鲧禹治水筑城,首先应是在家门口施工,然后向较远些的地区推进,甚至鲧禹本人部族根本到不了多远的地方,那些各地关于大禹治水的传说及地名多有可能是根据神话附会。根据当时的生产力,人力物力极其有限,治水的施工、筑城的规模也不会太大,鲧禹治水分别达九年和十三年,说明治水非常艰难,能把家门口及附近区域的水制住就不错了。从现在各地众多考古遗址的发掘规模看,春秋战国以前一般的城邑,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村落。那么,以鲧禹为祖先的夏族,到底起源于何处呢?

夏鲧是夏氏族的开山鼻祖。夏鲧的生居之地,是关系到夏氏族的起源地在何处,也关系到夏文化的源头在何处。做好这一研究工作,对史前鲧、禹治水究竟发生在何地域及华夏文明最早起源于何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卞玉山先生在《夏鲧生居于兖州古夏丘考》一文中,通过古本《竹书》、《山海经》、《庄子》、《吕氏春秋》、《太平寰宇记》等古籍研究,结合考古调查,进行了鲧生活居之住地的人文地理坐标系统判定,及鲧的前世、后世人文地理坐标系统研究,认定古本《竹书》所载:“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穆之阳。”之“天穆之阳”正是《孟子·离娄下》云:舜“迁于负夏”之负夏(夏丘),即今兖州城西北二十五里的瑕丘古遗址。

以夏鲧为首领的夏氏族,其子族包括夏王朝执政的夏氏族和在野的夏氏族,以及其他氏族共同创造的文化集成,叫夏文化。夏文化的源头之地是古兖州的夏丘。

卞玉山先生认为,尽管华夏文明有“夷夏东西说”、“晋南说”、“豫西说”、“海岱说”等多种传说,但各种传说的共同点,都承认颛顼是东夷人。颛顼是鲧的先人,生自若水即古泗水,那么颛顼的后裔在若阳今泗水河上游区域产鲧也就成为顺理成章之事。

据《史记》记载,颛顼为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昌意黄帝次子,被封到若水后,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在若水之野生下了颛顼。《吕氏春秋·古乐》云:“帝颛顼的生自若水,实处空桑。”生自若水即生于泗水流域。颛顼虽然生于若水,但实际上生活在穷桑。因辅佐少昊有功,封于高阳。 少昊死后,共工氏与颛顼争夺帝位 ,颛顼打败共工,继少昊主政 ,号"高阳氏"。颛顼成为天下共主后,始都穷桑,又迁都于商丘。鲧是颛顼的五世孙,鲧的父亲是卞明,即《山海经·大荒北经》的弄明,因被帝舜封在卞地(今泗水县泉林镇)即为卞明,卞明在此建卞明国,有卞国城遗址,《泗水县地名志》中有卞明国,卞国城的记载。鲧又称崇鲧,崇鲧的“崇”字来源于帝尧给鲧的封地古崇国。《太平寰宇记》云:“垞城,古崇国,在泗上,今(泗水县)治东四十里有崇邑,西有城子顶即垞城古址。”《泗水县地名志》古国条载:“崇国为古代方国。……崇邑即今大黄沟乡大崇义村,垞城即今城子顶村。”鲧的出生地在泗水上游古崇国,即今之泗水县大黄沟乡大崇义村一带无疑。

鲧称夏鲧,夏鲧的“夏”字源于鲧的居住之地夏丘而得名。帝尧命鲧到古瑕丘一带治水,鲧治水并筑城,称夏丘,自此 鲧称夏氏,以夏鲧为首领的氏族叫夏氏族,鲧是夏氏的始祖。 

四是从今兖州的考古遗址看。在古瑕丘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上古先民临水而居的遗迹,分布着众多的古遗址。兖州博物馆研究员董涛在《兖州文物通览》(中国文史出版社,201812月北京第一版) 一书中,介绍今兖州辖区内古聚落遗址35个,出土细石器地点10处,还有古城址、窑址等。

王因遗址位于济宁高新区王因镇王因村东南,是大汶口文化分布区内发掘规模最大、墓葬数量最多的一处遗址,其下层包含有北辛文化遗存。对研究大汶口文化早期面貌、来源都具有重要意义。遗址东2公里为古老的泗河,遗址北侧有一条古河道。遗址中心部分面积为6万平方米,外缘面积12万平方米,是一处较大型的遗址。1975年秋至1978年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此遗址共进行了7次发掘,揭露面积10180平方米,发掘新石器时代墓葬899座,房址14座,灰坑423座。出土了大量石、陶、骨、玉、蚌、牙、角质器物,还有不少的动物遗骸等。王因遗址所反映出来的大汶口文化和北辛文化,从而对确立两种文化的传承关系,提供了非常关键的地层依据。

西吴寺遗址在今山东兖州西北四十八里西吴寺村东南。为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遗址。1957年发现,1984年正式发掘,出土文物1400余件。遗址在一片高出周围地面1.52米的台地上,现存面积近10万平方米。以墓葬群为主。南部有大片地表隆起,俗呼“凤凰台”,多战国、秦、汉墓葬。该遗址南有大面积沙滩及高低起伏的沙丘,不能种田,说明古代在这儿有一条大河,据水利部门考察系大汶河故道。遗址北是一片黑土涝洼地,即有名的吴寺大洼,古代当为水草沼泽之地,我们的祖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高地种植作物,在沼泽草地放牧采集,在河里捕捞鱼虾。遗址分三层:上层为商周文化,分布面积较大。 中层属岳石文化,距今约三千八百年。岳石文化是根据一九六二年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东队首次在平度县岳石村发掘的文物而定名。岳石文化的发现,曾引起中外学者极大的兴趣。它上承龙山文化,下接商、周青铜文化,时代约当我国的夏代,掘出的文物是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初期及青铜制造业和甲骨文字的重要资料依据。同时,该文化遗址在全国发现比较少,具有堆积层薄、器物单调、陶器粗笨等特点,情况较为反常。原因众说纷纭,有待进一步研究。据文献记载,大禹建立了夏朝,传到相时,被手下的大臣寒浞和过浇杀死,政权被篡夺。相后怀着孕,从墙洞逃出,跑到娘家即今济宁以北的有仍氏部落,生下了少康。少康长大,联络了周围部落,把寒浞、过浇打败,恢复了夏朝,史家谓之"少康中兴"。西吴寺正处于济宁以北,该遗址的岳石文化层所代表的历史时期和夏代正相当。至于此处是否属于有仍氏部落范围,现在还不能肯定,但这个遗址和中原的夏文化有着较密切的关系,是可以断言的。 遗址下层 属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是一九二八年考古学界第一次在山东的章丘县龙山镇发现此种文物而得名,距今约四千三百多年。 西吴寺出土的文物多带有东夷地方特点,不同于中原文化。

瑕丘故城遗址,在兖州市新驿镇东顿村南约500米的一片高地上,东西长约1000米,南北宽约700米。《读史方舆纪要》载:“瑕丘城,府西二十五里。鲁负瑕邑也。《春秋》:哀七年,季康子入邾,以邾子益来,囚诸负瑕。即此。《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负夏(瑕),春秋时鲁邑,在今山东滋阳县三十五里之瑕丘故城。”1973年文物普查发现。遗址堆积高达4米,南北长40米,东西宽40米。此古城残迹,为汉代故城(一说为瑕丘,一说为桑丘故城)东南城角。堆积的断面上较明显地表现出城墙的夯筑痕迹。夯窝每7个一组,似梅花型,夯层厚度约46厘米。夯层中伴有春秋以前的遗物。这与史书记载的汉代故城基本相吻合。关于瑕邱故城,还有另一种说法。 据《续山东考古录》记载:“瑕丘故城,在今滋阳县(即今“兖州城”)东北五里,即春秋之负瑕矣。”当地常有戈、弩机、箭镞、古陶器等出土,有的青铜器上铸有“叔孙氏”字样。按叔孙氏为鲁桓公叔牙的后裔,后为季孙氏所灭;战国时鲁国衰亡,后为楚国所并。今兖州当时称瑕丘,驻地在今古城村。秦汉仍称瑕丘。直至南北朝宋元嘉三十年(453年),始更置兖州,治瑕丘。隋末唐初古城处因战毁圮,将瑕丘城南移五里,至现在的兖州城区。此处渐废,变为农村,村名始称“古城”。

2008年顿村瑕丘遗址发现黑陶鬶腿残片, 1982年夏丘东北14公里的兖州龙湾店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稀世珍品蛋壳陶、白衣陶,1984年至1985年夏丘西北11公里兖州西吴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蛋壳陶高柄杯成犄角之势,构成了紧密的龙山文化遗址群。出土的陶器精品代表了龙山文化陶器的最高水平。过去西吴寺、龙湾店遗址,虽出土了如此高精的陶器制品,但使用和占有这些物品的主人是谁?学术界一直没有人能给出说法。卞玉山先生通过古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 认为只有生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鲧——这位位次帝尧、爵列大公、与舜争帝的顶尖级大贵族才有资格使用、占有如此“黑、亮、轻、薄”的高精陶器制品。除鲧之外,还有位政治大人物可以与鲧争雄,那就是舜,曾居于负夏一带,但《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很明确:“自穷蝉至帝舜,皆微为庶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就时于负夏”的舜,是在未称帝之前,是个打工仔,整日为温饱而奔波,根本没有资格踏入贵族的门坎,更谈不上享用、占有如此高精的陶器用品了。至于舜称帝后,是有资格享用、占有的,但帝舜的国都和帝尧的国都皆在平阳,不在负夏、夏丘一带。所以负夏、夏丘一带龙山文物之精品,非夏鲧及鲧族占有莫属。


四、结论:夏族和夏文化源自古兖州之域

从始祖伏羲、神农到炎黄、尧舜都是东夷之人,泰沂、汶泗地区为华夏民族起源之地。颛顼、鲧、禹等也是与东夷族密不可分的。夏民族起源于东方,为东夷族中的一支。夏族曾与其他东夷族长期结成部落联盟。舜、禹曾相继担任部落联盟的首领,禹并授政于皋陶、益。舜、皋陶、益都属东夷集团;如果没有共同的血缘亲属关系作为基础,夏族怎么能与他们结成一个部落联盟呢? 禹曾与东夷集团的涂山氏通婚;原始社会通行氏族外婚,部落内婚,禹与涂山氏应属同一部落集团。

程德祺在《夏为东夷说略》一文指出,“学术界已经确认,大汶口文化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东龙山文化即是古代东夷文化。大体上说,大汶口文化是夷夏族炎黄至夏朝建立以前的共同创造,山东龙山文化是夷夏族在夏朝时期的共同创造。”“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早期,我国东部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曾居于先导地位,对中原以及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过重要的骨干作用。”“黄帝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夏朝成为中国文明的开端,其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根据,只有夏为东夷说可以合理地说明。”

下面还要着重说一下鲧被殛于羽山与禹建都阳城。

鲧殛于羽山,《括地志》:“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临沂城西有地名“古城”、“城后”,即古代开阳。《世本》:“禹都阳城”,阳城可能就在开阳(或称启阳),后因禹子开(即启)所居而改名。羽山位于临沭县城东南30公里,苏北鲁南交界处,即今山东省临沭县与江苏省连云港东海县交界处。据江苏连云港当地传说,尧舜时代,河济四渎之域洪水为患。鲧奉尧帝之命治水,鲧未得帝命,偷取珍宝“息壤”,采用围堵之法,谁知洪水越堵越大。鲧治水9年,劳而无功,又犯偷窃“息壤”之罪,尧帝派神将祝融将鲧杀死在羽山上,化用一眼山泉,名为殛鲧泉。另一说法是《书舜典》记载:舜“殛鲧于羽山”,据泗水学者王子襄《泗志钩沉》载:“鲧堙洪水,绩用弗成,得罪后退居崇,闻舜居摄有逆志。舜东巡岱,因讨之。鲧率白马之族以拒,败奔羽山,即沮吾。舜遂执而殛之,投羽渊。” 可见,鲧被殛羽山,原因是复杂的,除了治水不力,还涉及部落联盟最高统治权的争夺。

鲧父卞明,舜殛鲧后,封卞明于卞明国,有卞明国城遗址,在今山东省泗水县泉林,今称卞桥。

卞明是部落首领,受封时间是舜殛鲧之后。王子襄《泗志钩沉》云:“迨舜殛鲧,封卞明于其地,以奉颛顼之祀。卞明王在此建立卞明国。”舜帝封鲧父卞明,是让他在老家祭祀其祖先颛顼。

鲧被处死后,他的儿子禹,又奉舜帝之命,在其父子居住之地古瑕丘继续治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费时13年,用疏导法治水,广开河道,引洪入海,终于成功,被后人尊称为“大禹”。

关于夏禹治水的地域,徐旭升先生根据古文献资料考定:“洪水发生及大禹所施工的地域,主要的是兖州。豫州的东部及徐州的一部分也可能有些小施工”;“余州无洪水。禹平水土遍及九州的说法是后人把实在的历史逐渐扩大而成的。”

禹接舜位,成为海岱方国联盟的帝王,禹的建都方案应着眼于整个海岱方国联盟的政治经济发展及国都稳定等因素,在整个方国联盟范围内优选。据《世本》云:“禹都阳城《史记·夏本纪》云:禹辞避舜之子商均于阳城。

那么,阳城具体在哪里呢?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自上古以来,帝王之都皆在东方。……禹时都邑虽无可考,然夏自太康以迄后桀,其都邑及他地名之见于经典者,率在东土。”学界传统说法是阳城在豫西嵩山一带。嵩山以南颍川有阳城,该说定位为禹都阳城在颍川。也有学者认为夏后氏的都邑在以濮阳为中心的古河济一带。再就是山东鲁东禹都阳城说。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舜殛夏鲧于临沂南的羽山后,夏族势力东移,以临沂地区为中心,扩展了生存空间。禹都阳城应在临沂地区或附近考证确立。泰沂山以东沂沭河流域有着广袤、肥沃的临郯苍大平原,既有沂、沭河的灌溉之利,又有海洋资源,却无黄河洪水泛滥之害,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根据这一思路,考证阳城为临沂东日照市的两城镇遗址。两城镇遗址规模100万平米,为海岱地区规模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据中外专家考察,当时能容6万人之多。 遗址文物等级及与二里头文化有密切关系。传统观点认为,河南二里头是最早的夏都城,也是夏族和夏文化的发源地,其实不然。二里头文化的主体和主要特征,不是当地的河南王城岗文化,它是从东方传过去的。两城镇遗址出土的陶、玉骨、石器,较王城岗遗址更加精美,如蛋壳黑陶高柄杯、刻有饕餮纹的玉钺、刻有纤细云雷纹的陶器等都是王城岗遗址没有的文物,二里头出土的常见的觚、爵、鸡彝、瓦足皿等皿器,也是王城岗遗址所没有的,大都来自东方,说明两城镇的这些文物与河南二里头龙山文化遗物有着密切的联系,两城镇是源,二里头是流,亦说明两城镇遗址是最早的夏都,二里头遗址则是较晚的夏都。

以鲧禹治水为线索,对夏族起源脉络的理顺基本明晰。上古时代的夏族,出自华族,在夏族之前,华族诞生于原始母系社会末期,华胥氏生伏羲氏,伏羲氏生少典氏,少典氏生炎帝与黄帝氏,黄帝氏生颛顼氏,颛顼氏后裔生崇伯鲧。华族以华胥氏之“华”得名,夏族则以崇伯鲧筑夏丘城之“夏”而改称夏鲧而得名。夏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奴隶制国家的氏族,是华夏氏族中的核心氏族,夏氏族所创立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

卞玉山先生在《论夏族起源、建都于东方海岱地域的历史脉络和遗迹》一文中指出:鲧筑夏丘城在华夏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夏鲧筑城”之“城”是人类社会进入部落“方国”阶段的重要标志,自此,人类社会由黄帝时期的原始部落联盟进入到尧舜禹时期部落方国或方国大联盟阶段。“夏鲧筑城”之“城”又是龙山文化时期的重要标志,自此,黄河流域人类社會由大汶口文化时期进入龙山文化时期。这两个重要标志,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标志。

以夏丘城为中心的古兖州一带,是夏氏族的起源地。夏鲧筑城之后,在以夏丘城为中心的广袤的古兖州一带,哺育和繁衍了夏氏族,至此,鲧由以前居大崇国时代的“崇伯”鲧改称夏鲧。鲧的氏族称夏氏族,简称夏族。鲧是夏族的开山始祖。夏族的创始人夏鲧在古兖州一带治水、筑夏丘城,繁衍了夏族,夏族起源于古兖州一带。后舜殛鲧于羽山,夏势力由古兖州一带东移山东临沂一带,大禹在帝舜的领导下治水,先在家门口古瑕丘一带,并在此划定九州,进而扩展到古兖州之河济一带、汶泗入海口淮沂地区。治水成功后奠定了统治整个东夷海岱地区的基础,从而定都阳城,直至 少康复国后迁都于“原“,夏的统治活动中心都在古兖州地区及海岱、苏北、豫东部分地区。

2021年元月于兖州

(有事找站长,中华朱氏网,长按扫码)

中华朱氏网群.jpg

凡是朱氏宗亲生产或加工的产品,都可以在这里展示!中华朱氏年货大集开通了,请您报名!您需要什么产品请告诉商品中心。

以下是宗亲提供的产品,您如需要,请和他们联系:商品部主任:朱华情,19819884266!

image.png

中华朱氏专用酒,53度,酱香茅台系列。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朱府囍酒.jpg

朱家有喜事,就用囍酒,53度,酱香茅台系列和浓香型系列,贵州茅台发货。金世佳和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华情,19819884266。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