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通谱编纂的实操指导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2/04/05|浏览量:750

 摘要

本文从通谱的特点开始分析,对姓氏通谱的编纂提出要求,以及如何组织发动、资金筹集、如何选用通谱编纂软件以及应用于通谱编纂软件的技术要求等。

本文亦可以作为编纂支谱的实操参考

家谱、族谱的编纂一直是一个家族较为重大的事情,一般需要举全族之力来完成,少则一、两年,多则三、五年才能完成一个家族的分支谱,而一个真正姓氏的通谱编纂,则是非常难于完成的事情。

如何真正编纂成功一套通谱,并能发挥通谱的作用,给一个家族带来一个知识宝库,让通谱成为一个家族取之不尽的本家族历史的“百科全书”,是本文提出的一个研究课题。

一套高质量的姓氏通谱的编纂是一件很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家族的大事,它不仅要大量的资金,还需要一大批专家、学者共同协作来完成。在今天,它需要一个使用现代化技术设计的程序——家谱编纂操作平台,这个平台的设计非常重要。他要能够适应通谱编纂的需求,能大数据运行,又要适合不熟悉电脑操作技术的老一辈学者、专家的使用。

这个平台还要能够多用户同时操作,能授权、编辑、检索、添加、排版、打印等多种功能,还要能与印刷系统无缝对接。

在组织编撰时通谱时,如能得到一个有成功编撰大型通谱(百万人丁以上)经验的一家专业公司或通谱编撰单位的指导和帮助,将可以达到少走弯路、事半功倍的作用。

本文同时提出了一个对通谱编纂软件功能的要求和如何选用合适的通谱编纂软件的方法。

一、概论

家谱,又称家传、家乘、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它以记载父系传承的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的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一些文献上说,家谱始于殷商,甚至更早。实际上,姓氏的形成则以周时为鼎盛。文字的形成也不过三千年,真正系统的文字则更迟。早先作为家谱记载的,只能是皇帝家的谱,古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

这些记载可能只记皇族的一支,还有可能只记王、侯,并且由于战乱、朝代更迭、人口迁移等原因,很难一直记录下来。

很多的家谱均会追朔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实际上民间真正开始编纂家谱应在唐末宋初,明、清时为最盛。绝大部分的姓氏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000年的2000年左右是没有系统的家谱记载的。

大部分的家族为了把家谱的记载延伸到商、周甚至更早,为了将家谱接起来,前人在浩瀚的各类史志、小说、文学甚至传说、故事等资料中,查找有姓氏标志的蛛丝马迹,按照年代将他们串接在一起,如此串接的家谱,实际上他们之间不是父子关系。这种情况在大部分家谱中普遍存在。

这些家谱的最显著特征是有十代以上的“单传”。

家谱行业有一句名言:“宋之前谱不可考”,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极少数家谱从周以后有一个较为清楚的脉络,这一般是这个家族曾经可能是王族、侯爵,甚至是皇帝后裔,通过“史记”等资料转化而来。

但不管是那一种情况,这些记载对于整个家族来说,都是不完整的。

本文仅从编纂通谱的特点来阐述这些观点,对于编纂家谱的共性问题在这里不作讨论。

二、通谱的标准

通谱没有标准,过去没有,现在也没有。本文只是从讨论的角度提出一些观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通谱,顾名思义应为“通天”的一种谱,也就是整个家族能够接在一起的大全谱。

通谱、大全谱、大宗谱、通天谱等这些名字说明了这个家谱的范围。

判断一个家谱的记录是不是一个完整的,最重要的是看它是不是遵循姓氏人口发展的规律。除非是重大变故,如战争、改朝换代、重大灾难等情况发生,人口的发展应是金字塔结构或近似金字塔结构。

如果一套“通谱”的远古世系有十代甚至二十代以上单传或近似单传,并且不是因为简化分支谱造成的,而是上文提到的“拼接谱”,这个远古世系一定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说,这个世系只记录了这个家族很少的一部分世系。

如果这个姓氏的后裔都够拼接在这一条极不完整的主脉上,那一定是“没谱”的。

如上所述原因,要求入谱通谱的人丁都能接到始祖,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目前各姓氏通谱编纂成功的可以认为是凤毛麟角,一些号称已经编纂成功的,除了一些人口不多的小姓氏,或姓氏起源较晚以外,其余的这些“通谱”能否真正符合“通谱”的要求,也是值得商榷的。

那么如何判断达到“通谱标准”呢?

1.入谱人数。按照姓氏人口总数来算,入谱人口应达到该姓氏人口总数的5%——20%以上,人口总数可以参照公安部按姓氏人口的统计数据。

有的姓氏通谱只收录了数万人,也称为“X氏通谱”,这数万人不足该姓氏人口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显然是不符合通谱的标准。

2.资料的整体性。一个通谱应是一次编纂成功,可以多次再版或增加世系、增加人文资料。但第一次出版的资料一定要达到要求。今后增加的内容也要与第一版衔接,目录、世系、内文要有整体性。

总编委会采取授权,统一格式、统一名称的方式,由各支脉各自自行编纂、印制,这种方式编纂的“通谱”,显然也是不符合要求的。

3.数据的可扩展、可检索性。现代化的数据库技术,给编纂通谱提供了可能性,利用数据库技术收集世系数据,汇编到数据库中,不但能提供数据检索、任意添加世系的功能,还能远程录入、浏览。因此,利用电子技术生成的家谱数据应能够随时扩展、添加、检索数据。采用word等文字编纂软件完成不了数据量庞大的“通谱”,即使完成了,这“通谱”也是不能达到要求的。

4、资料的全面性。从家谱的体例来说,“通谱”是一个家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内容包罗万象。收集和汇编这些内容,工程浩大,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来参与,家族的各方宗亲提供资料,还要进行甄别、遴选、认证,甚至还要通过评选才能入谱,因此,资料是能较为全面的反映一个家族重大的历史、文化的人文情况,这是一个较为重要的要求。

三、编纂前期工作

编纂通谱是一个家族重要的事件,计划和安排十分重要,他与一个分支谱的编纂有共性又有很大的不同。

   1.倡议及准备工作。一个通谱编纂工程的发起,需要族内德高望重、有热心、有威信、有能力、有凝聚力、有号召力的宗长发起倡议,并得到响应。通过召开专门的会议,成立编委会,建立和通过章程。组成各负其责的班子,制定章程、确定目标、编制预算、筹集资金。

2、确定使用的软件。编纂通谱一定需要软件,选择合适的软件将可以事半功倍,甚至好几倍。可以说,没有一个合适的软件,编纂通谱将可能半途而废,或达不到基本要求。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家谱编纂软件,另行讨论。

3、家谱编纂技术培训。通谱的编纂需要各地的宗亲配合,资料收集、填写格式、家谱的录入要求等,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些需要通过培训得到宣传和贯彻。通谱的编纂需要使用家谱编纂软件,通过对录入和编纂家谱的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可以提高效率、加快进度、提高质量、少走弯路,使“通谱”的编纂能顺利完成。

4、通谱基本架构及凡例的确定。通谱的架构有一定的规范,通过凡例来规定,凡例一定要切合实际,可执行、可操作。目录可以参考其他已经成型的目录架构,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目录架构确定后,就可以根据目录内容及编委会班组成员情况,将不同的篇章分配给不同的编委来完成。

通谱的内容宠大,不能按照一般族谱的编纂模式,由主编动手完成所有的内容,应将不同的章节分配给不同的编辑,主编主要制定各章节的大纲制定,内容审定等统筹工作。通谱的主编、责任主编根据各自的分工审核上传的,资料是否合格,将不合适的资料剔除或修改、编辑。

5、基础资料录入。先将选定的通谱主世系录入数据库,再根据各个分支的始迁祖,安排经过培训的人员,将老谱分别录入世系。一定要在框架和凡例的规定下,边收集资料边录入数据,并打印出样本讨论是否合适。这样可以加快进度,很快出成果。

6、编纂通谱需要录入很多资料,在组建班子时要注意吸收年青人,要有懂电脑、会操作电脑的人。由主编初步建立一个大框架,根据大框架,录入老谱的各类资料、世系,也可以从互联网、图书馆收集资料。

四、资金的框算

资金的使用分为四部分,启动资金、编纂资金、印刷资金、成谱后的庆典等。在项目启动时就应该对整体资金进行框算,以保证项目能正常进行。

1、启动资金。启动资金包括办公场所、员工工资、办公费用、动员、宣传、会议、培训、先期资料录入、软件使用费等。根据前期工作的时间及内容的安排不同,这部分资金从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不等。

前期工作开展的扎实,“通谱”项目的推动就会顺利很多。如果能在大面积动员会议召开前,将一些基础工作完成,并有一定成效,则会增加族人的信心,后期的资金筹集也会顺利的多。

2、编纂录入排版资金。编纂录入的资金取决录入人口基数与录入的方式与条件。录入方式是否高效是很重要的,因为通谱的人口基数很大,采用高效的录入、能自动排版的软件,减少人工干预的时间成本。尽量使用多现代化的沟通工具减少录入、数据采集费用。

3、因采用录入方式和数据来源的不同,每人丁/条/数据录入费用最低为零点几元至最高10至15元不等。

4、印刷费用。印刷费用是家谱编纂中的最大一笔开支,根据印刷数量及印刷的质量不同,如宣纸、全彩色、精装等,这些成本就较高。复本印量多,单价就低,但总价会增多。

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印量,以免造成浪费和估计不足重印增加成本。

5、庆典费用。庆典费用在数万元至数百万元之间,差距很大。应本着节约的原则设计简捷、大气、隆重、不奢华的庆典。

五、资金的筹集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因此,通谱编纂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是资金的筹集。应该说一个通谱的编纂是不缺钱,重点是通过什么人来筹集资金,通过什么方式来筹集资金。

6、筹集资金的班子。筹集资金的班子很重要,这个班子必须由一个热心公益、有公德心、有影响力、有号召力、有活动能力的宗贤来负责,制定目标、方向,制定资金筹集的方式,带领团队筹资开展工作。

7、筹集资金的方式。通谱投资巨大,需要举大众之力才能完成。一般情况下主要有以下几个资金筹措渠道:

A、发起人出资。这部分主要用于通谱启动阶段的费用,一般需要数十万元。这部分资金的投入,除了启动阶段的用度需要外,同时也是表示发起人的决心和诚心,也有带头示范的作用,对通谱的成功融资起到很一个关键的作用。发起人(实际上也是资金筹集人之一)应该是一个事业有成、热心公益的宗贤,在为启动资金出资时还应承诺一个适当的金额,为下一阶段的运作提供资金支持。

B、宗贤支持捐款。通谱编纂的主要资金来源应该来自于宗贤捐款,捐款工作成效如何,不仅体现了筹资部门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决定了通谱编纂运作资金是否充裕,甚至决定了通谱的编纂是否成功!将希望宗贤捐款转换为宗贤希望捐款,将被动的劝捐变为主动乐捐。

C、虽然说捐款人不一定要求回报,但设计一个捐款回报的方式仍然很重要,回报方式可以为聘请在通谱编委会任职、署名、宗贤宣传、企业宣传、赠送家谱、出席会议、书画作品宣传、祠堂宣传、个人照片、刊登全家福等多种方式。不论哪一种方式,均应设计合理,捐款人易于接受,并且不能引起族人反感。具体方案根据各个姓氏不同情况确定。

D、捐款还可以通过“谱海家文化基金会”进行。通过“谱海家文化基金会”不仅可以享受抵税的国家规定的政策,还可以享受股海股份公司在中华谱海大数据平台进行的宣传,甚至给予捐款人和捐款企业免费宣传的特殊优惠。

E、通过“谱海家文化基金会”捐款,基金会与捐款人签订定向捐赠协议,将捐款转给捐款人指定的项目(姓氏通谱编委会)。姓氏通谱编委会应该给捐款人与上面C项所列同样的回报。

8、资金的使用。资金的使用是否公开、透明、合理、合规十分重要,关系到捐款人是否愿意捐款的重要因素。要有制度、有章程、有监督、有公布、有管理,让捐款人放心、舒心。

六、世系录入及采访

世系的录入是通谱的最大量的内容,是重中之重,关系到整个编纂通谱工作的成败。

1、主脉世系的确定。每一个姓氏都可能有几个来源。因此确定一个主脉很重要。如果有平行的几个脉系,并且互相矛盾,需要通过研讨达成一致,一时不能达成一致的,也需要研讨出一个解决的方法。

2、如果不能确定主脉,也可以建立多个主脉,作为外纪,并且将本次研讨、编纂过程记录进通谱的专门篇章,留待后人进一步研究。

2、录入老谱世系。将老谱先行录入是必需完成的任务,这是一个有很大劳动量的工作,最好制定一个劳动定额,便于管理也能提高劳动效率。

3、支谱的合并。合并分支谱时,首先要确定合并节点,合并时经常会遇到主世系不同的问题,需要通过协商、论证,达成一致后才能合并。

4、采集世系的录入。这项费用最大,也是最关键的项目。采用入户采集、登记的方法在人口集中、路途不远、交通方便的地方是可以进行的。将老谱先行录入后,打印出来,参考老谱记载的内容,添加新的人丁数据,增加、编辑更为方便。

5、路途远、交通不便的地方要尽量采用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如采用互联网录入、检索、添加、编辑等。有条件上网的地方,要组织人员当地懂电脑的宗亲,使用网络编辑、上传资料。

6、资料的收集与录入、校对要同步进行,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减少差错、早出成果。不可认为要等资料收集齐全后才进行录入,这样发生问题再调整就很费事了。

七、后期编辑与成谱

经过前期的归集、整理、录入阶段,通谱已进入后期工作。这时需要各责任编辑进入审稿状态。

1、整体框架目录审核。由总编纂人根据录入的资料内容,进行整体的框架、目录设置调整,使之更完善。并从中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文章,添加的调整栏目标题、排版格式。

2、栏目编辑审核。各责任编辑对自己负责的栏目、版块进行审阅、校对,剔除、编辑、替换不合适的文章。对栏目设置、版式编排进行修改,权限不足的可向主编提出修改意见。

3、世系校对。按各支脉打印出世系校对稿,或通知有条件上网的宗亲,上网校对并改正错误。在校对稿上添加、更改的要签字,以示负责。校对稿要保存、留底,以便查阅。

4、贺词等资料的归集。编纂过程中需要注意联系、收集贺词等资料。对通谱有贡献人仕的资料可以专门出一卷。

5、打印清样。进入本步骤时,可以说明通谱的编纂基本成功。有时也可以在有一定进展时,打印部分清样出来,打印清样可以使用软件打印,并装订成样书,用以鼓励编委人员和宗亲的士气,让参与者更有信心,让尚未参与者尽快加入,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加以改进。

6、成谱。经过数次打印清样、校对、修改、补充,通谱可以付梓印刷。此时需要召开编委会全体会议,最后对通谱进行会审。

八、通谱编纂软件的选用

通谱编纂软件的选用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通谱的编纂成功与否,与软件的选用直接相关。没有一个合适的软件,编纂通谱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强大的运算能力。由于通谱收录的人丁数据可达数千万之多,排版和检索等需要强大的运算能力,因此要求软件能快速、高效的进行大数据量的运算,能顺利完成大数据量的处理。

2.满足通谱编纂的要求。通谱的编纂、排版过程中有很多的技术问题需要处理,软件应具备如数据录入、文字编辑、世系调整、分支拼接、权限分配、录入统计、编读沟通等多种必备的功能。

3.高效快捷的录入方式。通谱的世系录入量很大,而使用者中有较多的上年纪的老宗长,因此需要一个使用方便、高效快捷的录入系统。

4.多用户网络系统。通谱的编纂人员可能分布在世界各地,必须是多用户的网络运用系统,多用户能同时在网上编纂、上传资料,系统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权限管理和分配系统,能精确的分配每个分支谱的任一个节点的权限。

5.灵活多样的排版系统。通谱最终需要形成纸质的产品,因此要求家谱编纂软件录入后能与家谱印刷无缝对接,最好是能达到全谱(人文资料及世系表)输出,不需要人工排版,并能输出多种排版方式。

6.软件最好能提供一些基础数据的服务,因家谱的编纂需要收集如年代对照、朝代年表、古代官职、地名对照等基础数据,这些基本每一个家谱或多或少都可以采用,甚至还可以提供本姓氏的其他资料,如果软件服务商能提供这些数据就更好了。

7.通谱编纂的跟踪服务。通谱的编纂不是简单的购买一套软件就能完成,他需要全程跟踪服务。不仅提供软件的技术培训和服务,还要能够提供通谱编纂的知识培训、专家团队的咨询服务,才能使通谱的编纂顺利完成。

8.上机试用实践是王道。不要听软件服务商自己的介绍,自己上机试用,录入一些数据,提出一些问题,再根据要求打印出来几页家谱世系及资料,看能否达到使用要求。

9.通谱的编纂不是简单的家谱编纂,它与一般族谱的编纂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仅要适合大数据量的运算,整谱的生成与编纂组织能力直接影响通谱能否编纂成功!最重要的要是求软件提供商有通谱编纂的经验,有成功的案例可参考,否则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软件提供供商。

本文是一篇通谱编纂的指导性文章,主要从通谱编纂的实用性指导实操出发进行分析,重点是论述通谱编纂过程的各个环节和流程,试图能对通谱的编纂提供指导,能成功将通谱编纂成功。文章中也提出了对通谱编纂软件的选用要求。

因通谱的编纂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各个姓氏基本没有经验,他与一部分支谱的编纂有着很大的不同,应在准备阶段就要有所认识,制定一系列保证措施,按部就班的开展工作,才能完成通谱的编纂工作。

(作者蔡允中,联系方式:13685055055)

(信息来源:网络,2022年4月5日22:44:07)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