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学大师——郑玄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3/12/18|浏览量:447
郑玄的家世本来比较显赫,其八世祖郑崇官至尚书仆射,七世祖郑宾曾任御史。到郑玄出生时,家族已经败落,生活比较贫寒。他自幼天资聪颖,又喜爱读书,勤奋好学,志向远大。从小学习书数之学,到八、九岁时就精通加减乘除的算术。13岁时能诵读和讲述《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同时,他还喜欢钻研天文学,并掌握了“占候”“风角”“隐术”等一些以气象、风向变化而推测吉凶的方术。
郑玄12岁时,随母亲到外祖父家做客。在座的十多位客人都衣着华美、夸夸其谈,显得很有地位和派头。唯独郑玄默默地坐在一旁,似乎身份和才学都赶不上人家。其母见状,感到面上无光,便暗中督促他出面显露才华。郑玄却不以为然,说这些庸俗的场面“非我所志,不在所愿也”。
16岁时,郑玄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chèn)纬方术之学,又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被大家称为“神童”。这一年,民间有人献瑞,不同的两棵秧长到一起结了一个瓜,称为“嘉瓜”;一枝禾稻结了两个稻穗,谓之“嘉禾”。县里要讨好上级,就将“符瑞”的情况写成公文并加上颂辞上报。无奈官吏鄙陋无文,写的东西实在拿不出手,只好请郑玄来改写。郑玄写好公文和两篇颂辞,倍受县吏赏识。郡守认为郑玄是少有的奇才,还亲自为他主持了冠礼。
17岁时,有一天,郑玄正在家读书,忽见刮起了大风。他根据自己掌握的一些方术来推算,预测到某日、某时、某地将发生火灾。于是,他立即到县衙去报告,让他们早做准备。到了某日某时,某地果然发生火灾,由于早有准备,并没酿成大害。这件事不胫而走,当地人视郑玄为“异人”。
18岁时,郑玄出任乡啬夫之职。乡啬夫是乡一级地方小吏,掌管诉讼和税收等事。对于自己主管的工作,他勤勤恳恳,尽职尽责,抚恤孤苦,甚得乡里好评,不久便晋级乡佐。但郑玄一心向往研究学术,每当休假日,就到郡国学校学习,请教各种学术问题。尽管父兄对此极为反对,但也改变不了他的志向,仍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习。到21岁时,他已经具有了深厚的经学功底,并精于历数图纬之学,兼精算术,成为一位满腹才学的年轻学者了。
北海相杜密到高密巡视时见到了郑玄,认为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升调他到郡里为吏,使他得到入京师太学深造的机会。此后十年左右,郑玄一直在求学。郑玄先从师京兆第五元先(曾任兖州刺史、著名的经学博士),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再从师陈球受业,学习《律令》,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期间,还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今山东、河北、河南一带),遍访名儒,转益多师,虚心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到了而立之年,郑玄已经成为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大家,其学问在山东(指太行山以东)可以说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了。
33岁时,郑玄感到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学者已无人再可请教,便通过友人卢植介绍,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马融是扶风茂陵(今属陕西兴平)人,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他的门徒上千,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优秀者亦达五十人以上。马融为人比较骄贵和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郑玄投学门下后,三年不为马融看重,甚至一直没能见到他,只能听其高足弟子的讲授。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旧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过了三年, 有一天,马融和他的一些高足弟子在一起演算浑天(古代一种天文学)问题,因数学知识不够而无法解决。有人推荐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马融才召见郑玄,郑玄很快就圆满解决了问题,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都惊服不已。马融对卢植说:“我和你都不如他呀!”自此,马融对郑玄十分看重。郑玄便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对于篇籍的奥旨寻微探幽,无不精研。期间,郑玄也曾到关中其他地方游学,终得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郑玄在马融门下学习了七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此时,马融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了,甚至会超过自己。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桓帝延熹九年(166),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后,40岁的郑玄已成为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了,百家之学无所不通。当时,他家里还很贫穷,便“客耕东莱”,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创办书院(今称康成书院),设帐授徒,有远近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东莱在今即墨东南不(fú)其(jī)城南山下,环境十分优美。山上有古井不竭,井边生有一种细而长的草,和薤(xiè)一样一尺多长,很有韧性,时人称之为“书带草”,又叫“康成书带”。
东汉后期,166年、169年先后发生了两次“党锢之祸”,延续十六年之久。所谓“党锢”,也就是视为党人而予以禁锢,绝其仕进之路。建宁四年(171),45岁的郑玄受到牵连,和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
郑玄被禁锢后,便杜门不出,隐修经业,集中全部精力来进行遍注群经的工作,在此期间,他打破了经学的“家法”,注释与著书“凡百余万言”。他不仅集古文经学之大成,而且使古文今文融为一炉,独创了一个新的学派——郑学,使之逐渐成为“天下所宗”的儒学,在中国经学发展史上做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当时,有位著名的今文经学大师叫何休,京师人称之为“学海”。他与郑玄曾因学术观点不同而发起一场辩论。何休读了郑玄驳斥自己的文章后,钦佩地说:“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意思是说,郑玄能从他的文章中找出矛盾,用他自相矛盾的说法来驳倒他的立论。由于郑玄对何休的批驳十分有力,使经师和学者们十分惊服,因此称郑玄为“经神”。
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农民大起义爆发。东汉王朝为了平息地主阶级内部纷争,一致镇压农民起义,乃解禁党锢、大赦党人。时年58岁的郑玄,才获得自由。解除党禁后,朝廷当政者对郑玄大名早有所闻,争相聘请他入朝担任要职。但郑玄不愿涉足仕途,乃屡拒征辟,一心一意从事著书讲学工作。
中平二年(185),执掌朝廷权柄的外戚大将军何进为了笼络人心,首先征辟郑玄入朝为官。州郡官吏胁迫起行,郑玄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何进为表示礼贤下士,对郑玄礼敬有加,设几、杖之礼以待之。郑玄为保其名士节操,拒不穿朝服,只穿普通儒者的便服与何进相见。郑玄仅隔了一夜,未等授予官职就不辞而别了。
中平三年(186),郑玄60岁,二次来到不其山下筑庐授徒。河内赵商、崔琰、王经等自远方而至,前来拜师求学为弟子者已达数千人之多。
中平四年(187),三司府曾先后两次征辟郑玄,但他都借故婉言谢绝了。
中平五年(188),郑玄与荀爽、申屠蟠、李楷、韩融、陈纪等14人并被征为博士,他因父丧而未去。后将军袁隗(wěi)表举郑玄为侍中,他仍以居丧为由而拒绝出仕。献帝初平元年(190),董卓废少帝而立献帝,迁都于长安。这时,公卿们又举郑玄为赵王刘乾的国相,但因战乱道路不通,仍没有受召。郑玄虽屡拒征辟,潜心于学术,却决非不关心国家大事的迂儒。在郑玄经注中,许多地方都流露出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时事的感伤之情。
初平二年(191),黄巾军攻占青州,郑玄率徒迁至徐州避乱。徐州牧陶谦曾大破黄巾军,境内比较安定,听得郑玄到来,极为欢迎,以师友之礼相接待。郑玄在南城之山栖迟岩下的一所石屋里安顿下来,很少出头露面,仍夜以继日地研究儒家经典,注释《孝经》。
兴平二年(195),刘备时任徐州刺史,对郑玄十分敬重,事之以师礼,经常向他请教治乱之道。郑玄还曾向刘备推荐同乡孙乾,刘备辟以为从事,后拜孙乾为秉忠大将军。
郑玄在徐州住了五六年,当时孔融为北海相,对郑玄特别尊崇。他一面为郑玄修葺故居庭院,建郑公乡,立通德门;一面再三派人敦请郑玄回郡。
建安元年(196),郑玄从徐州返归故里。郑玄在回高密的路上,曾遇到大批黄巾军,但他们却对郑玄十分尊重,“见玄皆拜,相约不敢入县境”。郑玄以自己的人格和名望保护了乡梓,高密一县竟未受黄巾抄掠,被誉为“一人救一县”。
回到家乡后,孔融待之甚厚,告诉手下僚属称之为郑君,不得直呼其名。这样,郑玄在70岁时算是结束了背井离乡的流亡生活。他老当益壮,仍终日精研经典,并作书戒子,博稽“六艺”,睹览秘书纬术。是年,他又惨受了老年丧子之痛。他只有一个儿子,名叫益恩,23岁时被北海相孔融举为孝廉。这一年春夏之间,袁绍之子袁谭率黄巾降兵攻北海,围孔融于都昌(今昌邑),情势万分紧急。益恩受父命率家兵前去营救,结果反被围杀,时年仅27岁。
献帝建安二年(197),督冀、青、幽、并四州的大将军袁绍大宴宾客。郑玄应邀出席,在席上对一些所谓“豪俊”的提问一一答对,语惊四座,使宾客无不折服。袁绍乃举郑玄为茂才,并表请郑玄为左中郎将,郑玄均谢绝不就。
献帝建安三年(198),献帝征郑玄为大司农。这是位列九卿的高官,给安车一乘,所过郡县长吏送迎。郑玄在家拜受后,便乘安车至许昌,但马上又借口有病,请求告老还乡。他虽然并未到任就职,但已经拜受此命,故世人称他为“郑司农”。
献帝建安五年(200),74岁的郑玄饱经沧桑,身体常觉不适。这年春天,他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这一年是农历庚辰年,即龙年,而来年是辛巳年,也就是蛇年,旧说龙、蛇之年对圣贤不利。他醒来后,很不高兴,认为自己当不久于人世了。同年,袁绍与曹操的大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东)会战。袁谭逼迫郑玄随军,郑玄抱病而行。行至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境),因病重不能前行,但仍在注释《周易》。同年六月,病逝于该县。
郑玄死时正处于大战乱之际,所以葬礼从简,但自郡守以下的官员和受业弟子一千多人披麻戴孝送葬。最初葬于剧东(今青州市郑母镇),唐开元年间,因墓坏归葬于砺阜山(在今郑公街道)下。
为了纪念恩师的教诲,他的弟子们把郑玄平时和弟子们问答五经的言论编辑为《郑志》,共8篇。
唐贞观二十年(646),列郑玄于“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郑玄被诏封高密伯,从祀孔庙。
(峡山文旅)
世界朱氏网
2023年12月10日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