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对大同教之扬弃

来源:管理员 | 上传者: 世界朱氏网 | 2023/12/29|浏览量:490

中国道教史2.png

“五四”时期,鲁迅曾提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的著名命题,①以此概论道教对于认识、理解传统中国的关键地位。在百余年来的现代学术研究中,道教亦被公认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堪谓打开中国传统文化迷宫的重要密码。然而,由于道教在成立后的长期历史阶段中,总是以不同面貌广泛弥散于中国民众生活各层面,表现出杂而多端的样态,故此颇难让人把握其内在的特征与属性。以此,如何科学地判断道教的总体属性,也就成为阻滞相关问题推进的一道学术难题。有鉴于此,有意识地卸载后期历史呈现及层累知识带给我们的刻板“印象”,重新回归问题本源处寻绎“真相”之不同可能,从成立初期之原始道教的形态考察入手,或许可以为纷纭聚讼的道教起源、定义、属性等问题,开辟出一条合理的考察路径,继而为全面认识、理解道教的面貌,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生态中的作用、地位,提供不同的观察角度。原始道教虽然兴起于两汉严重的社会危机之中,但其精神还对大同教精神的继承。

一、原始道教对大同教的继承

1.从来源上看。“原始道教”一词首先源于日本学界的提法。日本学者将道教划分为原始道教( 又称“古道教”,指寇谦之以前的道教) 、旧道教( 以正一教为中心) 以及新道教( 以全真教为中心) 三个历史发展阶段。② 而第一次具体使用“原始道教”这一词汇的应是福井康顺。福井氏在《道教の基础的研究》( 理想社,1952 年) 一书中,即将第一篇命名为《原始道教の研究》。

2.原始道教的内容:特指“太平道”与“五斗米道”。此后该词在学界的使用频度增高,指涉范围亦有所变化。① 本文所指“原始道教”仍然界定为公元 2 世纪前后的“太平道”及“五斗米道”,而于“五斗米道”方面则稍有下延,时至曹魏建国前后为止。

一、原始道教对大同教的吸收与继承

)从起源上来看,原始道教起源于大同教。

中国的原始道教来源非常复杂,许地山提出: “道教底渊源非常复杂,可以说是混合汉族各种原始底思想所形成的宗教。”②傅勤家以为: “道教袭庄老之玄言,学巫祝之祭祷,行方士之术数,包罗已至猥杂,更摹效佛经,抄袭名字,尤为识者所鄙。”③任继愈主编《中国道教史》先提出“中国道教的产生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接着分析了早期道教的主要来源,包括古代宗教和民间巫术,战国至秦汉的神仙传说与方士方术,先秦老庄哲学与秦汉道家学说,儒学与阴阳五行思想,古代医学与体育卫生知识。④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认为: “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而得名,相信人们经过一定修炼可以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与此同时,它还吸收了阴阳家、墨家、儒家包括谶纬学的一些思想,并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沿着方仙道、黄老道的某些思想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⑤黄钊主编《道家思想史纲》认为,堪舆、建除、胎息、变化、风角、遁甲、七政、六日七分、逢占等“荒诞的迷信加上两汉的谶纬和神仙黄老的妄说,构成了汉末道教的基础”。以上这些的解释,都是世俗的学术解释,是表面的解释。道教是大同教分崩离析后体现了宗教内容的一部分,其根本的来源还是大同教。但是,其基本袁嗯已经背离了大同教,变成了养生、成仙成道的宗教。

)从形式上来看,原始道教继承了大同教的衣钵。

在大同教瓦解之后,分崩离析,其宗教的姓氏被大同教所继承。主要表现在,其一,原始道教继承了大同教的斋醮、祭天、祭祀天地万物的形式。

)从内容来看,原始道教继承了大同教的核心内容

道教是综合自古以来的民间信仰、神仙说和老庄思想,以老子为开创者,模仿儒教的道德学说,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佛经、佛教教团组织而建立起来的宗教; 其最大的本源就是大同教。通过对大同教的吸收,对适应世俗的改变,具有中国特色的土上土长的宗教。

道家是哲学的道,道教是宗教的道,道教祭祀以老子为中心的多神,经历了原始道教、旧道教、新道教的发展过程; 道教是将中国民间的咒术信仰、老庄思想、神仙思想以及其他种种宗教性或拟宗教性的要素综合在一起的宗教,东汉末最早出现的教团是在当时农村的社会条件下和民众信仰的基础上创立的; 

二、原始道教对大同的扬弃

索安所指出: “敬畏天命的君主是道教的基础,而道教是一种可以用古老王朝神话在神灵世界

中的投影来概括其特点的宗教。”

道教与大同教心灵的扩散,作为中华心灵的承载者与精神秩序的调理者,大同教具有明显的国家宗教性格,亦是中华文明意志的主动执行者,“道化四夷”( 唐代道经《太上大道玉清经》即有《道化四夷品》) 之观念与实践的背后,适可窥见中国文化传统中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的持续影响,这也是“中国”长时期葆有如是强大文化向心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大同教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信仰之维。大同教所展示出的即是中华民族的心灵秩序,大同教的世界图景即是“中国”的镜像呈现,大同教万神殿的成立、发展史即是中华民族心灵秩序的变迁史。所以,通过对这一或许有所变形的“虚像”之描摹,我们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捕捉时人心里的中国“内景”( 内部轮廓) ,触摸、感知民众精神深处的中华的仪式、制度、性格、心灵秩序以及生活方式等。

(一)原始道教对大同教的发展

  1.在宗教的宗旨上,原始道教摈弃了天下大同、和合与共、禅让为民的思想,成为少数人信仰的宗教

原始道教过分强调“术”的内容,研究者基本上都忽略了道教与王朝,尤其是与道教依以成型的汉王朝的政

治意识形态( 包括政治文化) 之间的关系。

太平道、五斗米道大规模仿拟汉制的教法、仪式、制度及其“为汉国辟捕千贼万盗”等佐君致太平的诸多言论与实践,就是其“在世性”与“政治性”的最好证明。11汉末道经《老子想尔注》中,可见的对于设坛祭饯、存思、培胎炼形、附身,以及黄帝、容成、玄女、龚子的房中术等后世常见道教法术的批判,亦充分显示出原始道教视此前诸多信仰——某种程度上亦是其生发的土壤——为“邪文”“伪伎”,而愿追从“真道”的性格。

2.在宗教的地位上,原始道教摒弃了大同教国家宗教的地位,成为了民间信仰的宗教。

原始道教的国家宗教性格的减弱。古代宗教的起源、形态、特征与现实世界秩序的关系问题。卡尔·马克思曾概述宗教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颇可参考,论曰: “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心境,正像它是无精神活力的制度的精神一样。”汉明君认为马克思的论述是不正确的。所谓的唯物主义的论述是错误的。

仔细检视《太平经》《老子想尔注》等原始道教经典,可以发现其主要的教法及特征能够概括为身国同治、去病消灾、致治太平。道教产生以后,而在今文经学→谶纬神学→原始道教的汉代思想、信仰的发展脉络中,则可清晰发现原始道教去灾致太平的宗教教义,此可说明原始道教的教法、特征乃承接汉上古大同教国家宗教性格。原始道教诸多仪式与制度的原型亦当源起于大同教,因而具有明显的大同教痕迹,比如传授仪、章仪、朝仪、服制、斋戒等,都与大同教传统存在紧密关联。

《太平经》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但完成这项工作的人不可能是当时的士大夫, 他们不屑为之。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就是 “巫”, 可是, 就当时的社会条件, 普通的“巫”不可能有这样文化水平。所以, 当时一定存在这一些高级的“巫”。《后汉书· 方术传》就记载了不少这样的人物。此外, 1991年河南偃师出土的《肥致碑》24中的肥致也应属于这一类人。由碑文可知, 肥致不但自身修炼, 还传道授业, 徒弟数十人, 这与当时民间的“巫”十分相似, 同时他又可以出入宫廷, 可见其地位尊贵。 所以, 肥致就是所谓的高级“巫”的典型代表, 而作为原始道教理论基础的《太平经》就是由这样的一群“巫”完成的。

大同教的目的


1.以道佐世, 天下大同

大同教虽然的周以后,逐渐瓦解,但其道的部分,经过后世的发展,演变成太平道。太平道的主要经典是《太平经》, 《太平经》神化《老子》关于道的思想, 把已经分裂的大同教碎片捡拾起来,杂糅殷商、西周的鬼神崇拜, 战国时的神仙传说, 以及道家、阴阳五行家、儒家谶纬神学等的神秘主义思想, 形成了道教的“道”、“气”、“天”三位一体的宗教神学的“天道观”, 这是大同教隐行于世的第一个阶段,并以此来宣扬其济世度人思想。《太平经》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 “道”生“元气”, “元气”又遵循“道”运行, 生化万物;而“气”又不是自然运行, 要受制于“神人”, 这里的“神人”实际就是《老子》中“道”的神化、人格化。道教是具体化、后世化的大同教。

《太平经》在解释“道”时说:“夫道者, 乃大化之根本, 大化之师长也。故天下莫不象而生之也”[1]。又说:“夫道何也?万物之元首, 不可得名者也。六极之中, 无道不能变化。元气生道, 以生万物, 天地大小, 不可得名者也。六极之中, 无道不能变化。元气生道, 以生万物, 天地大小, 无不由道而生也。”[1]“夫道者, 乃与皇天同骨法血脉”[1], 又说:“天者, 至道之尊也”[1], 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之根本, 和天是一样的, 是宇宙中的至尊者。


《太平经》认为, “气”是万物的根本, 气化阴阳, 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不同的事物, 但“气”运行变化要受“道”的制约。它说:“天地未分, 初起之时, 乃无有上下日月三光, 上下洞冥, 洞冥无有分理。虽无分理, 其中内自有上下左右表里阴阳, 具俱相持, 而不分别”[1]。又说:“若阴阳相持始共生”[1]。“夫物始于元气”[1], 元气遒包裹天地八方, 莫不受其气而生”[1], “天地人本同一元气, 分为三体, 各自有始祖”[1], 又说:“元气祝惚自然, 共凝成一, 名为天也;分而生阴而成地, 名为二也;因为上天下地, 阴阳相合施生人, 名为三也;三统共生, 长养万物”[1]。


《太平经》在解释“神人”时说:“故上神人舍于北极紫宫中, 与天上帝同象也, 名天心神。神而不止, 乃复逾天而上, 但承委气, 有音声教化而无形”[1]。这说明《太平经》认为“道”、“气”、“天”都是一样的。太平经从其天道观出发, 认为只要君、臣、民三者并力同心, 循天道而行人事, 就会出现一个天安地宁、气和时良、物富年丰、人寿治平, 整个国家和全社会极其清明、极其公正、极其均平的理想社会。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太平经》所提出的实现天下太平的社会理想、

2.天道承负, 行善止恶

《太平经》提出了承负说, 认为任何人的善恶行为不仅在自身遭报应, 而且会对子孙后代产生影响;而人的今生祸福都是祖先行为的结果。如果祖先有过失, 子孙也要承负其报应。简而言之, 就是一人作恶, 殃及子孙;一人行善, 惠及子孙。《太平经》说:“不知承与负, 同邪异邪?然, 承者为前, 负者为后;承者, 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 小小失之, 不自知, 用日积久, 相聚为多, 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 连传被其灾, 故前为承, 后为负也。负者, 流灾亦不由一人之治, 比连不平, 前后更相负, 故名之为负。负者, 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病更相承负也, 言灾害未当能善绝也。”[1]并且认为, 人的一切行为将报在子孙和众人身上, 行善之人可以遗留福寿与子孙后代, 而作恶之人则会遗留祸患于子孙。承负对于国家、帝王也是一样的。如《解承负诀》云:“天有三部, 帝王三万岁相流, 臣承负三千岁, 民三百岁, 皆承负相及, 一伏一起, 随人政衰盛不绝。”[1]《太平经》中所以提出承负之说, 主要是要劝告人们行善止恶;告诫人们行善之好处, 以及做恶所带来的后果。《乐生得天心法第五十四》云:“为人先生祖父母不容易也, 当为后生者计, 可毋使子孙有承负之厄。”[1]所以为了子孙着想, 不能不行善积德, 以助子孙解厄。在《试文书大信法第四十七》中又说:“凡人所以有过责者, 皆由不能善自养, 悉失其纲纪, 故有承负之责也。比若父母失至道德, 有过于邻里, 后生其子孙, 反为邻里所害, 是即明承负之责也。”[1]因此, 父母为了使自己的子孙后代不代其受过, 必以行善为最高追求。再者, 道教之终极目标, 在于长生久视, 长寿是人们渴望的, 行善可以延年益寿, 人们自然就会多行善事。

3.周穷救急, 均平财富

《太平经》针对当时社会贫富不均的现象, 提出了“周穷救急, 均平财富”的主张。它认为, 大家应该互相帮助, 扬财济贫, 共同享用社会财富。《太平经》说:“天之有道, 乐与人共之;地有德, 乐与人同之;中和有财, 乐以养人。”[1]又说:“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 以共养人也。”[1]它认为天地间的财物是用来供养人的, 如果积财, 又不肯周穷救急是一种罪过, “或积财亿万, 不肯救穷周急, 使人饥寒而死, 罪不除也。”[1]它还认为天地间的财物已经归人所有, 应当取富人的财物来救助穷人, 如它说“天地乃生凡财物可以养人者, 各当随力聚之, 取足而不穷。”[1]还说:“夫天地生凡财物, 已属于人, 使其无根, 亦不上着于天, 亦不下着于地。物者, 中和之有, 使可推行, 浮而往来, 职当主周穷救急也。”[1]

综上所述, 《太平经》尽管借用“道”、“神”、“天”等名义来自神其书, 但其书、其道却是针对东汉王朝的社会政治现实而作, 本质上则是政治的、伦理的、现实的, 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济世救民思想。而河北人张角据有《太平经》, 奉“以善道而教化天下”的宗旨, 以符水为人治病, 吸引信众, 发展教团组织, 并以此组织为基础领导了反抗东汉黑暗政治的黄巾起义, 尽管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但他不惜以流血牺牲为代价, 争取实现太平社会的理想, 却是对道教济世度人思想的最好诠释。

4.协和万邦 平息纷争

除此之外,复兴大同教,统一全球思想与意识,化解矛盾与干戈,止息战争,让世界回归和平,防止世界大战的爆发,平息国与国之间的纷争,让世界无差别,让世界皆保暖,无冻馁之灾,无后顾之忧,让人类过上天堂般的日子,国与国牵手,人与人相亲,我爱人人,人人爱我。世界无偷盗,

5.着眼未来 重整地球

大同教的未来就是人世间过上桃花源般的生活。把地球作为人类的家园,世界各地统一谋划资源,统一发展,统一货币——大同币,人类出生就进入太平盛世。全球一个中心、各地设有分中心,科学决策,建立人类的家园。以人类的大一统的家园建设为信仰的古老的宗教。

6.实现路径——择一块地进行实验,

目前选择崇明岛作为建设未来世界的实验基地,建立世界统一的国家。

2023年12月26日15:03:40
















最新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0)